我是如何將200萬的房子置換成600萬的?

小佳是我們置業報告的客戶。從她開始籌劃換房到最後下定,歷時6個月。

當她終於下定之後,她決定要把自己的歷程寫下來,希望更多的人從中能吸取教訓,少走彎路。

小佳說,當你開始籌劃買房,你面前就擺了三道選擇題!

自住&投資?還是自住兼顧投資?新房&二手房?片區優先&產品優先?

這三道題怎樣選,決定了你能不能買到稱心如意的房子。

我是如何將200萬的房子置換成600萬的?


以下內容來自小佳口述:

我們現在住的房子無論是戶型還是面積都非常的好。大三房兩廳兩衛南北雙陽臺,三代同住也足夠。可惜小區容積率太高,所處位置頗為尷尬,周邊不僅沒有商業中心,而且學校也是金水區的墊底學校。

雖然2017年鄭州限價以來,新房價平,但是二手房確一直在暗漲。

以我們的房子為例,2017年年初報價200萬,到2017年底報價225萬,年漲12.5%。

後來我看新聞上說,2017年鄭州均價相比年初上漲1600元/㎡!

參照這個上漲幅度,我所在小區二手房上漲幅度僅僅是跑平了大盤。

我是如何將200萬的房子置換成600萬的?


因為我所在的小區已經交房8年,按照二手房漲價規律,交房頭三年的次新樓盤屬於領漲盤,也是這個小區房價上漲幅度最大的三年,此後隨著入住人數的日益增多,配套設置的老化損毀,物業的日漸懈怠,次新樓盤逐漸泯然於周邊老舊小區。

當然,如果周邊不斷有利好釋放,還能再迎來一波漲幅,如果沒有最終漲價幅度逐年降低,最終和大盤持平。

眼看著孩子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即使不上公立,周邊有一個合適的私立也是不錯的,但是沒有。

基於以上兩點的,我在2018年年初開始籌劃換房。

如果把我們現在的自住房賣掉,最終拿到手的現金是200萬。如果不賣,選擇全款抵押的話,最終拿到手的現金是120萬。

所以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買新房還是二手房?

我是如何將200萬的房子置換成600萬的?


如果二手房,我可以選擇賣掉自住房。

如果選擇新房,考慮到交房都在2020年左右,我會考慮抵押。

我決定二手房和新房都看看。

我先後看了北邊的名門翠園、尚悅居、正弘府、萬科紫臺、萬科雲城;東邊看過永威森林花語、紫藤公館;東南看過華潤紫雲府、陽光城檀越;高鐵站片區也等了海馬公園、英地金臺府邸;

後來我發現,新房要麼捆綁裝修,要麼全款優先(2018年6月)。

即使不捆綁也不附加全款優先,也買不到。比如正弘府一次僅開48套,下一次開盤到年底。再加上週邊配套不成熟等等,最終放棄了。

後來還參加了兩個項目的微信選房。不搶房不知道自己運氣這麼差,兩次都沒搶到。

最後決定主攻二手房吧。

看新房是非常輕鬆的。但是二手房就是一個超長線的長跑。

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大家在看二手房之前,一定要優先劃定目標板塊,然後在目標板塊各篩選一兩個靠譜資深中介聯繫,避免重複聯繫浪費時間。

因為沒有確定自己買房的最大需求,我剛開始痴迷於學區房,同時還要兼顧自住改善,重點看了藍堡灣片區、天下城片區以及中原區的老舊家屬院小區。

稍微好一點的次新小區,單價都在3萬+;單價合適的房源不是房子太舊就是戶型太差。

又或者總價合適,但面積太小,不滿足我們自住需求。

再或者面積戶型也都合適,但小區陳舊。

我是如何將200萬的房子置換成600萬的?


既要滿足學區又要滿足自住改善的房子必定單價高總價高。這是無法兼顧的。除非老天掉一個筍盤給我。可即使給我一個筍盤,以我當時對買房的認知,也依然看不到,也依然猶豫不定。

是啊,我們在選房路上究竟在猶豫什麼?內心到底在懼怕什麼?

1、 懼怕失去,所以想要完美的房子!2、 懼怕高位站崗,所以內心還想兼顧未來漲幅!

最終,米宅給我的建議的是學區和改善自住功能可以分開。

200萬現金分成兩部分:

先買一個小戶型學區,可以在名校旁租一套大戶型自住。小戶型學區將來升值、流通、出租都表現優異,即使將來學區政策有變,也沒什麼大影響。再買一套大戶型作為改善自住。因為考慮兼顧投資,所以區域選擇、入手價格很重要。

再這種情況下,我遇到了第二個問題,自住&投資?還是自住兼顧投資?

因為如果買小戶型學區租大房子住,那我們改善自住的需求5年內是不強烈的。

所以是要買一套大房子改善自住還是主要投資,我又拿不定主意了。

因為用投資的標準看房和用自住的標準看房是完全不一樣的。投資兩個關鍵點價格和槓桿。所以這個房子自己能不能住,住的舒服不舒服,是完全無關的。

投資直白一點就是絕情滅欲,是一道冰冷的算術題。但自住截然相反。

所以,所謂的自住兼顧投資是偽命題。要麼委屈自住,要麼損失收益。

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我一方面看重點學區的小戶型,另一方面把我可選範圍內的所有板塊都劃了出來,計劃都看一遍。

一開始我的選籌重心放在老東區。從三月開始,假期和週末都在看房路上。有一天看了幾十套也不吃飯直接把中介給走殘了的經歷,但是小區太過陳舊、樓梯間都是斑駁的大白牆,小區水系都乾涸了,綠化、物業也都一般,價格還貴,評估價低,關鍵業主都特別自信,炙手可熱議價空間不大。

後來又把範圍擴大到龍子湖北和高鐵片區,看了將近60套左右,從投資的角度看,都不是合適標的。

再後來就把範圍再擴大北至清水苑,南邊過了航海路,開始首選準現房新盤,二手房其次。後來看了一個小區的頂復洋房之後,就心動了。綠化、物業都很好,但是小區偏遠,住不能住,租不能租。

就在我幾乎絕望時,中介推了一套海馬公園一期,可惜是幾個合夥人買的投資房,賣價意見不一致。

後來還遇見過離婚賣房、代持、藥單抵押、急賣筍盤等情況,每次談價劇情跌宕起伏。

雖然還是沒買到合適的,但在這個過程中,米宅的小夥伴將買房見解傾囊相授 ,我對信貸、選籌等有了新的認識,建立了局部板塊價值和價格體系,越來越知道自己該買什麼,而不是要買什麼。

買房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在奔波四個月之後,學區房終於遇到了合適。

2個月後,在海馬公園和正商書香華府各看中一套,最終選擇了價格更合適的海馬公園。

如果重新走一遍置換路,我一定會先梳理思路,瞭解清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房,越具體越好。要先走在自我瞭解的路上,否則,很多次你會徘徊在路口,面對壓力難以作出抉擇。

但這次不僅僅是把原來資產200萬的房產置換成600萬,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原來買房還可以這樣玩,房子買對了人生可以這樣輕鬆,也可以通過買房,來實現人生價值。

原來,買房真的會上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