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南逃?

国师聊股票


崇祯帝剧照


崇祯帝朱由检生于1611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于1627年登基,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在北京紫禁城背后的梅山上吊身亡,时年33岁。许多人发出历史之问:崇祯帝当初为何不南逃去南京,远离北京是非之地?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多年,也查阅了许多资料。现在简要分析一下:

一、崇祯帝一开始并不想南逃

崇祯帝在位17年,满清骑兵兵临北京城下有5次,第一次是1629年(崇祯二年),第五次是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军第5次入侵深入最远,到达山东南部,捕杀了明朝鲁王;抢掠最多,光是银子就抢了2200余万两银子。

十几年来,面对精锐的满清骑兵,崇祯帝没有南迁,甚至考虑都没有考虑过此事。因为每次崇祯帝都是调兵遣将应对,而每次都化险为夷。

1643年(崇祯十六年)十月,孙传庭兵败陕西,明朝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支机动部队覆亡,此时崇祯帝有没有真想要南迁?我觉得崇祯帝这时还没有想要南迁,因为陕西、河北、山东以及南方还在自己手里。




崇祯帝为什么不轻易南逃?原因主要有几条:

1.北京是首都。北京是国家根本之地,是祖宗陵寝所在地,一旦轻易离开,对民心的打击很大,更有愧于列祖列宗。

2.崇祯帝心气高。崇祯帝一直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的能力比汉文帝、唐太宗都强,丢下京城逃跑这种事情,非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干不出来的。

3.错误估计形势。崇祯帝一开始认为,彪悍的满清骑兵拿北京城都没有办法,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也绝非容易之事。

二、崇祯帝什么时候开始想南逃?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并下令率50万大军征讨北京。这个时候,崇祯帝开始心惊胆战,一面想着如何固守北京,一面想着南逃了。但是,鉴于崇祯帝猜疑的性格和秋后算账的做法,导致大臣中没有什么人敢支持南迁,崇祯帝也就没有好好布置南迁的事,就此耽搁下来。当然,崇祯帝此时还心存幻想,但这是崇祯帝最后的机会。


北京景山 崇祯帝殉国处


皇帝南逃,相当于迁都,拖家带口,护卫亲兵,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涉及路线规划、粮草供应等千头万绪的工作,一大堆的事情。离开京城,万一李自成或满清骑兵追来,失去北京高大城墙防御的明军,将难以抵挡农民军或满清骑兵,这也是一个顾虑。

随着农民军逼近,有一次崇祯帝对大臣发出感叹:“我不像亡国之君,但事事都是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打下的天下,如今将要失去,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我愿御驾亲征与闯贼决一死战,战死沙场也不遗憾,但死不瞑目!”后来,崇祯帝并没有御驾亲征,因为内阁大学士们愿意代驾。

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得失,何目见于地下?

最后,崇祯帝任命李建泰代驾出征,但只有几千兵马,加上这个李建泰贪生怕死,于是二月即在保定投降了李自成的手下刘方亮。南逃的事情没议成,出征的部队又投降,崇祯帝已成为热锅上的蚂蚁。



三、崇祯帝什么时候真想南逃?

李自成攻克大同、宣化后,从西面逼近北京;李建泰兵败,李自成手下刘方亮部从北京南边的保定方向逼近北京。这个时候,东北有满清,西边有李自成主力,南边有刘方亮,而崇祯帝手上无机动兵力,对坚守北京已基本绝望,此时真的很想逃出去,但是已很难逃的出去。

李自成占领山西后,就再也没有遇到过大的抵抗。3月初,李自成的部队已经逼近北京,三月初六,崇祯帝下令在山海关的吴三桂以及其他部队进京勤王,企图抵抗农民军进攻,但吴三桂磨磨蹭蹭,还没有赶到北京,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了。话说话来,就算赶到北京救援,也只是人家砧板上的肉。

部署在京城外的李国祯部,统领京师三大营,但他直接投降了李自成,人马、火器全部归了李自成。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军将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并派人劝说崇祯帝逊位,崇祯帝不答应。李自成攻城,明军已毫无战斗力,投降吧!李自成基本没费力气就占领了北京,崇祯帝跑到紫禁城后的梅山上吊,276年的明朝随着33岁的崇祯帝咽气而宣告灭亡。




四、后记

崇祯帝上吊后,还是有些明朝大臣自杀殉国的,但大多数人跑去排队迎接李自成了,希望在新朝谋个好位子。要说崇祯帝的这帮手下真是不负责任,让李自成这么轻轻松松占领了北京,极大地助长了李自成的骄傲情绪,导致李自成轻敌,很快被吴三桂和满清的联军击垮。李自成五月初一就逃离北京,一年后在湖北失败身死。李自成的失败有李自成自身的原因,但明朝大臣当初的不抵抗,也要为李自成的失败负一部分责任。


清军五次杀来,京城都有惊无险,各地勤王之师日夜兼程能赶到;李自成来一次,北京就陷落了。什么原因?满清是异族,抵御满清,是民族大义,大家积极性还蛮高;李自成是汉族,虽然以前是贼,但他住进了紫禁城,那就是皇帝了。投靠满清成汉奸,不好接受;但归顺李自成,却是合情合理,遇上改朝换代,没办法?加上崇祯帝和祖上对大臣一贯刻薄寡恩,如今树倒猢狲散,自谋出路吧。



崇祯帝总体上是个不出门的秀才,书读得很好,但是人情世故不太懂,不知道在国家危难之际如何培养和保护几个得力干将防身。要出逃,也必须有人前后张罗打理,统筹协调;要死守京城,也必须要有悍将坐镇。以至于都城被人轻轻松松一两天就占领,想逃又逃不出去。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为了说清问题,不妨假设一下:倘若有魏忠贤这样的权阉在,崇祯帝只要交代魏忠贤去办,想必魏忠贤会将此事办的妥妥的。

干大事的人,必须要有几个听命于自己的精兵强将在身边随时听用,保驾护航,这是封建社会亘古不变的道理。


坐看东南了


崇祯是真的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际上崇祯没有选择难逃,很多人对此都难以理解,因为南迁明显是可行的,并且是有益无害。如果说崇祯当时选择南迁,那后来的南明也不会群龙无首,崇祯死了,太子也死了,后来的南明群龙无首,藩王人人都在争皇帝的宝座,试问一下这种情况,如何与敌方斗争。

只要崇祯在,就不会有后来南明出现的各种局面。假如说南明是崇祯建立的,最差也能够和满清划江而治,当时江南手工业非常发达,弄不好崇祯在那里还能发展的更好。当然话说回来,历史没有假如,崇祯这个人并不适合做皇帝,南逃未必有太大的用处,但总比直接一死了之的好。

崇祯死前杀了妃子,杀了儿女,然后才去自杀,在当时无数的大臣开始劝他南迁,可他偏偏就是不走,这是为什么呢?不说别的,只要南迁也不会死的那么快。从他个人方面来看,崇祯被选中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每天都是兢兢业业,日夜操劳,但是他不适合做皇帝,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他也很累,不想继续下去。

崇祯当时面临的情况真的是内忧外患,压力实在是太大,一般人无法承受。崇祯当时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李自成竟然真的能够打入京城,在他看来,李自成来不可怕,其他地方的部队只要前来勤王,那李自成必然攻不破京城,这一点是崇祯没有想到的。

大臣们狠狠的伤了崇祯的心,在当时崇祯什么都缺,大臣们却只会说漂亮话,给不了他实质性的建议,当然这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崇祯疑心很重,大臣一句话不对立马被撤,而且下场都不怎么好,所以大臣只会迎合他。崇祯缺钱,大臣哭穷,可是李自成来了之后却在大臣们家里搜出无数金银珠宝,正是种种因素导致崇祯认为,不值得继续下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大明王朝,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算得上威武、雄壮、杀伐果敢的一个朝代。

不说朱洪武消灭各路军阀,击溃强大蒙元,建立大明王朝,也不说大明助朝鲜,杀倭寇,平南越,但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壮举,就已经把英武气概延伸到天边,把多少朝代的君王比得羞愧难当!崇祯皇帝的死,就是殉国,就是“君王死社稷”的悲壮践行!

崇祯没有南逃以图将来,也有当时的情景决定的。当李自成的大军围困北京城,多尔衮的满清也从北面汹涌压来,崇祯登殿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想准备突围时,百官早已溃散,各自回家做逃跑的打算,只剩下身边一些太监。

此情此景,祟祯悲天怆地,已没有其他好的选择,要么降!要么死!

……

大明壮哉!崇祯也哀!



咱食话食说


什么是压死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崇祯17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自杀,200多年的明朝从此灭亡。

其实当时对崇祯帝来讲,有一个办法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临时的中央政府。这个办法或许尚能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许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但是崇祯却迟迟没有南迁,放弃了一条生路不说,还亲手断送了大明江山。为什么崇祯帝不肯南迁?是他真的不想南迁吗?

当时迁都的建议是在正德殿进行了一次私下会议,由江西籍官员,翰林院学士李明瑞首次提出的。当时外有满清,内有农民起义,皇帝问道今后的策略,其回答相当坦率,甚至提到北方失利时也无所顾忌,他说义军已经逼近京城,朝廷正值生死存亡之际,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然而崇祯帝对此犹豫不决。如果放弃北京会落下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面对内忧坐以待毙,又会蒙受妥协匪寇的奇耻大辱,这两个艰难的选择。他暂时举棋不定,他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圣君,又根本不能承受这种失地失国的罪名。

皇帝想甩锅,大臣们可不是傻子

于是他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拿给大臣们商议,想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南迁的请求。然后他在做一个顺水推舟。免得承担历史责任,可是崇祯身边的大臣个个老奸巨猾,没有一人站出表态,由于没有皇帝能得到他想要的答案。朝堂上众臣展开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结果相持不下,最后不欢而散,崇祯帝自己又不愿意承担丢弃宗庙社稷的大罪,于是这个策略被搁置到一边了。

那么那些主张绝不丢弃国土的臣子们,真的是心向祖国,以死报国恩的忠诚吗?答案显然不是,他们中大多数认为假如自己表态不弃国土,日后就逃脱了丢失国土的罪名,遵从皇帝的心思,他们想着即使有朝一日秋后算账,这个心胸狭窄又喜欢猜疑的皇帝,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会找一个丢失国土的罪名的替罪羊,他们也可以明哲保身,这样一帮满脑子为个人打算的庸臣,再加上个优柔寡断,只图虚名的皇帝,国家怎么可能不玩完?(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

留给大明的时间不多了

结果当年的3月初,李自成势如破竹,明军一败涂地。吴三桂的辽东铁骑军团,也被满清所牵制,无法回京救援。京城已经无险可守,岌岌可危,崇祯又连夜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有人提议皇上可镇守京师,让太子下江南,做好最坏的打算,但是皇帝勃然大怒。认为自己都无法回天,一个太子能做什么大事,其实大家都明白,皇帝自己想南逃,却硬要拉着大臣说出来,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最后谈论的结果又是不了了之,只是下了一个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军来京救驾。(李自成攻入北京)

可是结果是残酷的,勤王的军队没有到,告急的奏折,却像雪片一样飞来,崇祯再次召集大臣,希望大家奏请他南迁,可是这一次他又失望了,大臣沉默不语,谁也不肯先开口,僵持之际前方传爆保定失陷,可谓京城门户大开,把政府南迁的可能性,已经从中完全被掐断,成为泡影。

最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吊死在煤山。这个存在于历史上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彻底灭亡。(当时的各方势力图解)


独霸蓝星的兔子


他为什么不跑,主要原因是想跑但没法跑!!!

一、知道明史的人知道明中期有土木堡之变,皇帝都被俘虏了,差点就变成靖康耻,有人就提议南迁,响应者不少,可这时于谦大喊一声,敢言南迁者斩,于谦可厉害啊,再加上明朝实力仍在,只是明英宗缺心眼才被蒙古人抓去的,而且蒙古人实力其实也一般,后来在于谦带领下取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当时那些主张南迁的可谓颜面扫地,妥妥的投降派,谁也不想被后世称为秦桧之流,况且在随后百年间,北京城被围了好几次,每次化险为夷,所以大臣们一方面在乎名节另一方面心存侥幸,到李自成围攻北京时没有人明面上说南迁。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也是存在很多弊端,官场风气不好,明朝士人的道德素质也算比较差的,那帮吃饱了撑得的言官,整天为芝麻大的事情叨逼叨,只顾个人名节,装清高,不顾国家社稷,如果有人敢说南迁,这些人不得用唾沫星子淹死他。

三、崇祯自己的问题也很大,崇祯刻薄寡恩,刚愎自用,说白了就是跟着崇祯混没有好下场,崇祯身边的忠臣良将本来不多还都被他杀的杀,有的挤对的跑到后金那了,有的被逼迫英勇就义,更二的是身边连小人都没有,身边有一个狗腿子为他做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也行啊,就像秦桧一样,可惜没有,因为他留不住人,对于南迁这事,终究不能皇帝自己嚷嚷吧,得有人站出来,可惜没有,他想走也走不了,就算他不要脸了,我就走,那会面临一个更严峻的窘境,你的合法性你的权威会荡然无存,就算活下来也得传位给儿子了


青梅煮酒谈历史


崇祯他也不是没有头脑,他的手下也都不是笨蛋。有人早就提出来了,在李自成打下了东下北京的门户之后。崇祯也心动过。但是呢,他被一堆知识分子慷慨激昂唾沫飞扬,动辄祖宗之法,动辄统治根基,动辄逃跑亡国,唯我雄才大略,誓与社稷共存亡的表态,震撼了,吸引了,雄起啦。所以打算在北京城下与闯王决战,期待雄才伟将,汇同各地勤王精兵,演绎一出保卫京师保国卫家之战。

即使在后来,闯王大军将北京城团团包围住之后,提出了封王即西走的妥协和解降策,照样还是在那群知识分子的慷慨陈词,激情表演之下,毅然拒绝。

而当闯王大军进攻北京之时,崇祯派去监军委以重任的大太监率先打开了城门,那一大群表演派的知识分子们早就换装加入了迎接闯王进城的队伍之中。说归说,做归做,表演归表演,最终只要保住个人的家庭和财产,谁理你的皇恩?谁顾你的皇家?所以气急败坏的崇祯帝,好像是杀了自己的爱妃,砍伤自己的女儿,跟着多年伺候自己的太监上了景山。在一棵歪脖大树跟前,据说啊,跳着脚的这顿骂呀,然后头发遮住脸,羞羞答答地见先人见祖宗去了。


heinigo


逃也是要资本的,崇祯十七年那时候,好用的、能用的不是战死就是被自己人坑死、被崇祯杀死,剩下的大部分已经准备好和新主子李自成共创美好未来发展和谐新社会的“忠臣良将”,试问带着这些人逃,有前途吗?

做皇帝还是要积累人品,喜怒无常、动不动拿下属开刀,谁还给你干?


紫色护卫队


很多官员对于崇桢的迁都计划,竟然是这么回应的:太子与百官南迁南京,崇桢孤守北京与帝陵,真是极妙的设想啊,难怪崇桢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迁都之事无奈作罢。崇桢与官员们的关系太过紧张,官员们也不想陪崇桢一起混了!


东家守艺人


崇祯没来得及跑,李自成1644年3月10日过黄河攻打大明京师算起,到崇祯上吊自杀的1644年4月25日才一个半月时间,崇祯是万万没想到啊,他的军队一溃千里,并且众叛亲离,没有一兵一卒,冲出重围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自缢了!


熊熊霸


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崇祯作为一个爱国大盗刚愎自用、急功近利、推脱猜忌、气狭量窄、自卑自负,17年历经折腾让本就腐朽的朝廷彻底崩盘,不堪重负的社会彻底崩溃。

他自认为整个官僚体制已经腐败透顶,再无可信之人,同时他在群臣心中支持率完全丧失,这种情况到了南京不会有任何改善,又有前土木堡之鉴,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选择死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