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何境界?

淚鋶滿靣


不瞭解傳統文化的的“高人”“大師”們有兩個名詞笑話,一是靈脩,它在漢語中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對帝王的尊稱,後來也有人用來稱呼有道德人以及神靈。大師們是怎麼理解這個詞的,相信大家都有耳聞,此處就不談了。別外一個詞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天人合一了,大師們可能連最基本的傳統文化書籍都沒看過,估計看了點修真小說,於是乎搞出了一個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問題是傳統文化從來沒有什麼天人合一的境界。

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

如果大家想知道什麼是天人合一,我們可以先看看經典,以下經典中說天人合一的肯定沒這麼少,但限於篇幅,也為了大家的閱讀體驗,興揚各只引一段。

《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春秋繁露》“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

《莊子》“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論六家要旨》“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簡單來說,在古人的認知裡天人本來合一無二,人順天道則昌,逆天道則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違背自然規律,必然衰敗,如果順應利用自然規律,則可昌盛。

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讀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談治國,故強調王者的作用。因此書讓天人合一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延綿兩千年國策之書,形成了我們今日諸多習俗觀念。

如果真的有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就是在說芸芸眾生脫離自然,脫離天地,但問題是就算你飛上月球,住到外星,也必受其自然規律的限制,為一方天地的一份子。故曰根本沒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人皆是天地的一份子。


天人合一的雙重意義

天人合一在中國古代有雙重意義,於個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於道家修煉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體現在天時和自然環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說“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君子奉順天時,正心誠意而修之,故常吉。”

在儒家個人修行上則體現在禮法國政之中,君子之禮如《禮記·月令》等皆是順應天時。

這對我們今天的影響也是雙重的。如現在正值秋季,我們就熱衷於進補。如前幾年的2012末日預言,中國的野心家宣傳的前兆多是天變。

但我們今天已經知道氣候有其規律,人難以改變,和國君無關。古代的儒家知識分子也並非不知此事,但他們為了限制天子的權利,必須用天來限制天子,故雖有《淮南子》等書闡述氣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儒家知識分子依舊熱助於宣傳《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觀念。


如何利用天人合一?

如何用天人合一,這體現在傳統養生、風水、修身、乃至於說服人等方方面面。

養生為順應四時,起居飲食生活習慣隨季節而動,如燕子知春秋而南北。

風水則利用環境對人的影響,改變人周圍的環境,給人帶來正面反饋。

修身儒道內煉修心皆要取天時,順應自然環境,古代道觀書院所在,人一近立覺不同,就是此因。

大家看電視劇裡面人一失戀,一遭遇痛苦的事情就下雨,大家也跟著憂傷起來,這固然有當事人很慘的成分,也有雨的作用。人在下雨天情緒低落是天人合一。所以下雨天不要去想振奮人的精神。

這些本是體現在古代的求吉書上的,裡面用各種氣候外景為卦兆,來說啥時候說服人好,給的答案是晚飯後。

這些僅僅是天人合一於個人應用的一小部分,讀者自己體察天地,感受身心變化,亦可悟出諸多妙用。但切記善用可讓自己向善,改善生活;濫用則人神神道道,多拘多畏,貽誤自身,還望諸君慎之。


全真道士梁興揚


《道德經》也說: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說,中國文化中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說完整了,應該是“人—地—天—道 合一”。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但正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解釋“天人合一”的境界,這需要各人自己去體悟證悟、實修實證才能夠明白,正好似你無法告訴一個沒吃過梨的人到底梨是什麼滋味。

但我能說的是:

一個天人合一的人,

他必然是慈悲的;

他必然是智慧的;

他必然是自由的;

他必然是大愛的;

他必然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大道之光


天人合一,是人體發生的疾病與時間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古人稱天人合一。現在被中醫騙子用於忽悠人。天人合一有一定的實用性,中醫的最高境界是,因勢利導如行雲流水,沒有固定模式,如果把此稱為天人合一,就錯了。

中醫治療發熱,有陰虛發熱,和陽虛發熱,這兩種不同的發熱與時間有一定的關係,時間是天所具體有的,一天分為十二時辰,而疾病發生在人身上,而疾病、名稱是用天的陰陽來命名的。叫天人合一。

陽虛發熱,發於白天八點左右,甚於十點之時,午後漸退,入暮則安,中醫把這一種發熱叫陽虛發熱。一天之陰陽,白天屬陽,夜晚屬陰,這一種發熱是隨著時間的運行,而發生和消退的,十點為陽中之陽,病最重,八點陽氣始盛則發病,午後陽氣弱,則病退,入暮陽氣無,則病癒,這一疾病與一天的陽氣盛衰有密切關係叫天人合一。中醫按照這一陰陽關係,認為是氣虛發熱,採用參芪術草補氣之藥治療而痊癒,中醫認為氣屬陽,發於白天,白天屬陽為天,氣虛屬陽為人,故稱天人合一。


合肥名醫


怎麼才能達到天人合一?選對地點很重要

戶外瑜伽可以讓人接觸大自然,從而更容易的達到瑜伽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說了這麼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竹林瑜伽,夏天到了室內空氣不新鮮,竹林瑜伽可以是各位的戶外瑜伽首選。


坐姿單腿繞頭式

1.簡單坐在地上,往回彎曲右腿,讓右腳腳掌頂住左腿大腿內側。

2.右腳向上拉抻,同時右手在腦後抓住右腳腳背,讓腿更好的伸展。

3.左手在體支撐身體重量,眼睛瞅著右側。

4.保持姿勢30秒,換腿重複動作。

這個動作可以保修我們充分拉抻大腿內側的肌肉,燃燒大腿內側頑固的贅肉,同時拉抻身體的韌帶,讓我們的韌帶更有彈性,身體的柔韌性更好。在竹林裡很是放鬆我們的心情,但是千萬不要放鬆警備,要找到相對比較平坦的地方練習,不要出現意外。


哈奴曼式

1.坐在瑜伽墊上,左腿在前右腿在後完成縱向一字馬。

2.繃直腳背腳尖向下壓。

2.左手背在身後,身體向下摺疊讓身體緊貼在腿上,堅持1分鐘。

在戶外練習瑜伽可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拉,準備一個質量很好的瑜伽墊,在瑜伽墊上舒適的完成動作。通過摺疊腹部,讓我們輕輕按摩肚子裡的器官,促進腸胃蠕動,更好的消化吸收,排除體內的廢物毒素,減輕體重。


蠍子式

1.我們的臉朝下俯臥在瑜伽墊上,雙手放在身體兩側。

2.讓下巴脖子肩膀緊貼在地面上,在朋友的幫助下,抬起雙腿向頭部方向伸展。

3.控制好呼吸,在心裡數15個數停止動作。

在倒立的時候,儘可能也將胸部挺起來,不然胸部壓力過大會導致胸悶氣喘,對我們練習這個瑜伽體式是個不好的問題。練習這個動作可以拉抻頸椎,放鬆頸椎,同時倒立讓我們血液循環加快,對我們頭部有很好的滋養效果,增強記憶力。


在竹林練習過的你一定會有很多的感觸,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感嘆瑜伽的魅力。練習瑜伽沒有侷限的固定地點,你可以在家練習,可以在健身房練習,可以在公園練習,更可以在竹林練習,只要你願意,哪裡都是你的舞臺。


波羅密練瑜伽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書法和其他各種門類的藝術比如繪畫、舞蹈、音樂都會提到“天人合一”的概念,究竟是什麼意思?

一、道家最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道家莊子提出。該理論認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正像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經道家的弘揚,後來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

二、《易經》將“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思維模式

《易經》認為,任何事物都要從天、人兩方面來思考,只有從人與自然兩方面著眼,才可以將這二者的關係說明。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如果天、地相對而言,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個天空,以及人所能觀察到的宇宙空間,地球以上的大氣層等如日、月、屋、辰,如風、雷雨、露等等。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又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 但地畢竟是“順承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天地整個自然界。

而地,則是指人類和一切生命生存於其上的大地,它是人類賴以存在的家園。沒有任何一種生命是能夠離開大地的,天空中的飛鳥也不例外。所以天就是生命之源,地則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礎。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不可分離。

“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

三、儒家依託“天人合一”思想構建中華文化主體

儒家認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這樣也就達到了人的生命目的。

四、藝術作品將“天人合一”視為一種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無處不在。從繪畫、書法、雕塑到建築、雕刻等,中國書畫的意境之說則是“天人合一”思想典型的代表。

優秀的書畫作品“道法自然”,總能讓人在悠然暢遠的思緒中神遊,得到美的享受,彷彿遨遊於天空、大海、山川與河流之間,人的心靈也會受到淨化。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天人合一從哲學理想化來說,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天意人事相通、和諧相處的一種境界。

現實生活中是難以達到這個境界的,但是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生活實踐中,不斷認識和改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事要順應自然規律,人事要溫暖自然,人事要哺育著自然,讓自然生機不斷,希望不斷,才繁生了這熙熙攘攘的精彩世界。

“天人合一”的現實境界就是與時俱進的發展。

新時期人們追求的生活要幸福、要安康,就是在這個大家庭中,人們每天忙碌,不傷和氣,相互關愛,相互照顧,把愛給於身邊每一個人,用最善良的心同每一個人相處,把世間最美好的東西一代代相傳。

新時期人們要求的環境是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護環境是人類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兩個方面的保護,以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讓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相承理念。

人離不開自然,自然也不能缺少人類,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人們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歡迎交流點評)





千年古縣將相故里


說到天人合一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天。話不多說,看圖片會一目瞭然。

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看出來,人的頭頂上有一塊區域,也就是說頭頂以上的空間全叫天。

天有兩層含義,狹義的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天空,包含有日月星晨,與大地相對應。廣義的天有相對性,相對於小範圍來說的大範圍就叫天,相對於小規律來說的大規律就叫做天道。

2500多年前的智者聖賢老子,發現了宇宙間最大的規律,最大的法則,老子把它稱為“道”。《道德經》有云:“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可以無限地接近和把握小規律、大規律、總規律,這個過程就是人性的返璞歸真,人性的至善至純最接近天性,也最接近道性。

老子認為人性應該除去外在的雕琢,迴歸原本的淳樸,復歸嬰兒,這樣人性會甦醒。

2013年4月28日12:23,在買草莓的時候隨口一說:草莓有點爛了,小販回了一句:“開美國玩笑”,以前人們常會說,開國際玩笑,這個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心生納悶兒就特別留意了一下。下午14:56,上網瀏覽新聞,無意中看到了有關美國的草莓音樂節報道,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小與大的對應關係就像太極圖中的陰陽魚,魚眼和對儀的魚身是一回事,心念的主觀意識世界與客觀物質世界的實相也有著玄妙的對應關係。心念想要下雨,天空便下起了雨,歷史上的事例不勝枚舉。

迴歸人性本然,人人都可以,人與大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至善至愛就是溝通的鑰匙。


漢字在人間


其實關於天人合一的境界並非是大眾理解的那麼玄乎。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出生之時,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不違我,我不違天。每個人都生於自然之中,自當與自然不相違背。天有日月,人有雙目。天有九星,人有九竅。天有春夏秋冬之氣象,人有生老病死之命數。

天有明晦之變,人順時而休息和工作。天有寒冬盛夏。人順時而增減衣服。天垂象,人仰觀。知時節,順自然,這就是天人合一。

然而因為當下的誘惑太多,夜可如晝,晝可如夜,人的飲食起居也漸漸違背了自然規律。

大巧不工,大道自然,到達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學習反倒會使他心中的雜念變多。愈學而道愈減。無感遂通,足不出戶便知曉天下事。

到達天人合一的人,喜怒哀樂皆由心,而不由外物。即是所有喜怒哀樂,又無所有喜怒哀樂。有亦是無,無亦是有。


子煙清雨


之前有回答一個類似的問題,“什麼事天人合一”,在這個問題中,我也有對“天人合一”的境界做過解釋,在這裡再詳細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天人合一的說法最早源於儒家孔子,漢朝董仲舒發展完善了這一哲學思想。其實一提到天人合一,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道教”的哲學理念,這就有點矛盾了,儒家的理念,怎麼道家發展的如此好?其實這並不矛盾!

道教,道家本來就是兩個概念,道家思想源於華夏文明之處,彼時還沒有什麼百家爭鳴,沒有孔孟老莊什麼事,就比如《易經》很典型的道家哲學理念!後世的儒道釋對天人合一都有一套系統的說法,但這也只是各自的豐富發展而已。

前面我們知道了“天人合一”這個理念不單獨屬於任何文化派別,同時又兼備各家理論,這對於我們真正理解“天人合一”有很重要的幫助。

大禹仍然是那個觀點,對於“天人合一”境界最貼合實際,最真切的描述的,就是《黃帝內經》對於“上古之人”的描述,這上古之人是比三皇五帝更早之前的“仙人”: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上古之人使自己與天地變化相應,使得身體和精神健康飽滿,壽命長達幾百歲。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之人教會後人要“恬淡虛無”,這是一種很高的哲學境界,這樣可以百病不侵,神魄堅定!

如果我們可以像上古之人一樣,與天地相應,與萬物和諧相處,那就可以到達一種很高的境界,如同我們所說的“天人合一”: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黃帝內經》


魚者佩之


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怎麼啦,不懂,就不能提出這問題,你自己,懂嗎,死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