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兒子臨死前,為何後悔沒有除掉姜維?兩人有何矛盾?

L雪媛


諸葛瞻和姜維,一個是諸葛武侯的兒子,一個是其傳人,都是忠君愛國之士,都有相同的志向,然卻是天意弄人,殊途同歸!

諸葛瞻與姜維有矛盾嗎?確實是有的,但要說到除掉姜維,也沒那麼嚴重,據《元和郡縣誌》記載,當年諸葛瞻戰死綿竹前那句悲憤之言是這樣說的: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對奸宦黃皓,諸葛瞻是咬牙切齒,希望能“除”之,而對姜維只是用“制”,即“制約“,“束縛”之意,那麼本該親如兄弟的兩人為何到最後會鬧到如此地步呢?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呢?我總結了主,次兩個原因。

主因,政見不同

對於蜀國的未來發展,姜維一直是秉承了當年諸葛亮的做法,不坐以待斃,主動出師北伐,試圖拿下隴西之地,為蜀漢以後的長遠發展做打算。不過諸葛亮死後姜維並未掌權,直到數十年後,姜維掌權了,北伐戰略才開始實施。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到姜維北伐這中間數十年蜀漢秉承的是什麼政策呢?四個字來說便是“休養生息”,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董允相繼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這三人都恪守了保境安民,屏息烽煙的自守之策,有沒有好處呢?確實還是有顯著成效的,在這些人執政期間,蜀國內部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外敵來犯也都是無功而返,所以這一政策深深的影響了諸葛瞻。當然,諸葛亮當年死時,諸葛瞻年不過八歲,後來仕途順暢,也與蔣琬、費禕、董允這些老臣的提攜有關,所以諸葛瞻的政見是與費禕、董允他們一脈相承的。

而後來到諸葛瞻主內政,姜維掌兵權時,政見相左的兩個人勢必要展開一場較量,不能和平相處了。很顯然,從後來姜維“九伐中原”的事蹟來看,諸葛瞻還是沒能鬥過姜維的,而姜維的屢次北伐也是一次次激化了他與恩師之子諸葛瞻的矛盾,所以後來諸葛瞻不惜與奸臣黃皓合作,也想要拿掉姜維的兵權。

公元262年,姜維北伐失敗,諸葛瞻與董厥等人上表給劉禪,希望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削奪他的兵權,而姜維也因朝中無人支持,加之有黃皓為患,於是便不敢回成都,跑到沓中種麥去了。

次因,活在了姜維的陰影之下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親子,卻沒得到父親的真傳,反倒姜維卻成為了諸葛亮的傳人,試問這讓諸葛瞻作何感想。

陳壽曾評價諸葛瞻:“言過其實”,可見當時諸葛瞻仕途順暢還是遭受了一定非議的,這自然讓人很不痛快,想到諸葛亮的兵法、治國之術本該屬於自己,卻被父親傳給了一個外人,加之後來和姜維共同執政期間,又處處遜色於姜維,姜維數次北伐,諸葛瞻對此卻是無能為力,又怎能不讓諸葛瞻對姜維產生敵意呢?

其實反觀姜維對諸葛瞻,也許到沒什麼敵意,史料上沒有姜維攻擊諸葛瞻的記載,而諸葛瞻與姜維之間的矛盾,其實主要還是在諸葛瞻,一來是政見不同,二來諸葛瞻也確實對姜維有所嫉妒,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這是諸葛瞻臨終前的遺言!

兩人的矛盾是在諸葛亮去世後日益白熱化的,那麼兩人的因和產生的矛盾?我們先分析一下兩個人:

先來說說諸葛瞻,諸葛亮只有諸葛瞻一個兒子,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才8歲,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但諸葛瞻能力一般,因諸葛亮在世時常年南征北戰,缺少對兒子的教育,所以諸葛瞻並沒有從父親那邊學到多少的本事,他是一直生活在諸葛亮的光環下面。“嫌其早成,恐不足為重器耳”這是諸葛亮對他兒子的評價。

再說說姜維,在蜀漢大將劉,關,張死的死,被殺得被殺,整個局面一落千丈,諸葛亮為了保住劉家的江山,發起五次北伐,但都以無奈告終,後來也有許多能人志士出場但都沒有撐起什麼局面,這時候姜維扛起了這把大旗,這就意味著軍事方面的權利就在姜維的手上了,諸葛瞻繼承諸葛亮的爵位卻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官職,而諸葛亮把蜀漢的大旗傳給了姜維,這讓諸葛瞻心裡極度的不滿。

內政有黃皓弄權,軍事被姜維把控,這就讓頭頂著父親光環的諸葛瞻更加讓“權臣”二字有名無實,這也是他們矛盾的所在。

姜維在接過這把大旗後,嚴格的執行者諸葛亮定下的各種政策,最重要的還是北方的計劃,後來在北伐中大勝大敗皆有,不好不壞,當然也沒有進一步的發展。長期的北伐到底後勤的供應空虛,國家資源緊張,其實在諸葛亮生前劉禪對北伐也有微詞,只是因為諸葛亮的原因不敢多說,後來一次姜維大敗,諸葛瞻乘機落井下石,劉禪收了姜維的兵權,讓姜維回家種田了。

景耀六年時,魏國大將鄧艾決定征服蜀漢,諸葛瞻於蜀地陰平與其對抗,但諸葛瞻畢竟不是諸葛亮,戰場廝殺必須殺伐果斷,而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導致兵敗。魏國使者勸降,他怒不可遏殺了使者,臨時前還不忘說那句“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可見對他們的成見有多深。

各位小夥伴們,這是在下的一點見地,寫的不好還請多多指教,如有意見或建議可在評論區留言!


摯潷畫畫紅塵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蔣宛和費禕先後繼任大將軍主持蜀漢國政,兩人執政十九年,蜀漢沒有進行過北伐。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遇刺身亡,同年姜維開始主持第一次北伐。延熙十九年春(256年)姜維以都督內外軍事加授大將軍銜,開始全面掌握蜀漢軍權。




姜維北伐,從253年到262年9年時間共進行了九次北伐,一年一次高頻率的北伐無疑對本來就國力有限的蜀漢是個巨大而沉重的負擔,而且九次北伐僅大勝兩次,其餘北伐要麼徒勞無功相持不下,要麼小勝或大敗,年年北伐年年消耗蜀漢本來就有限的力量,此舉招致蜀漢朝廷上下同聲怨氣,反對北伐之聲一浪高過一浪,姜維處於風口浪尖,騎虎難下。




而其中反對北伐最堅決,批評之聲最嚴厲的,又屬宦官黃皓、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和鎮南大將軍張翼,黃皓與曹魏暗通交連,反對北伐乃出自私心,而張翼更是公開在朝堂對姜維嗆聲反對北伐,據《三國志 張翼傳》記載: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至於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最初是支持姜維北伐的,但北伐遲遲未有多少的收穫卻徒耗國力,諸葛瞻於是又轉而反對北伐。

蜀漢景耀五年(262年),姜維最後一次北伐為鄧艾所擊退,敗歸成都。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等人聯名向後主上書,謂姜維好戰無功,連連北伐致使國內疲弊,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時宦官黃皓弄權,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恐黃皓加害於他,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以避禍。




諸葛瞻對姜維年年北伐雖然頗有怨言,但姜維是諸葛亮親定的北伐接班人,更何況姜維當時位高權重,都督內外軍事加授大將軍銜,是蜀漢實權第一人,而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分權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一個主政務,一個掌兵權,兩人官秩相當,諸葛瞻還沒有能力除掉姜維,而且二人素無嫌隙,僅僅是政見不同,諸葛瞻還沒有到要殺姜維這種仇恨地步。


大國布衣


諸葛亮死後,諸葛瞻秉承了父親的爵位。由於他醒目書法繪畫,又才情急迅,以是人們都將他看作第二個諸葛亮。每當朝廷頒發少許好的政令,庶民就會說是諸葛武侯所首倡的。連帶著對諸葛瞻也欽佩萬分,覺得是他發起的。實在,諸葛瞻只是頂了諸葛亮個名頭罷了,對此諸葛瞻心中也有牢騷。由於父親死後是姜維接了他的班,而不是本人。景耀五年,姜維北伐大北而歸。諸葛瞻乘隙勸劉禪回籠兵權,省得勞民傷財,拖垮蜀國。劉禪服從了他們的發起,回籠了姜維的兵權,和議了姜維回沓中種麥的要求。景耀六年,魏國上將鄧艾奇襲蜀地陰平,諸葛瞻領兵反抗。在抵達涪縣時,尚書黃崇屢次勸他佔有險峻局面,不行讓敵軍進來平原。但諸葛瞻因再三夷由,錯過了最好機遇。後來鄧艾雄師當者披靡,擊敗了蜀軍先鋒,諸葛瞻率人退守綿竹。那時鄧艾寫信勸降諸葛瞻,諸葛瞻盛怒,斬了來使。又有人勸他先撤回蜀國再做希望,他哭著說:“我對內不可撤除黃皓,對外不可管束姜維,進軍卻不可守禦河山。犯下這三宗罪,我另有什麼臉面且歸呢?”因而他帶人在綿竹決戰到底。可見諸葛瞻在死前都對黃皓和姜維定見頗深,對黃皓是由於他太監擅政,對姜維則是悵恨他北伐拖垮國度。


腦凍歷史觀


政見不同,諸葛瞻主張休兵養民,連年征戰國力空虛,民不安生。姜維主戰北伐。諸葛瞻後悔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兵法真傳,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遵守遺願繼續北伐,再幾次征戰中慘敗,諸葛瞻當時朝中執政,這幾次慘敗他也臉上無光,造成一些老臣不滿,他覺的給父親臉上抹黑了,心中願恨,再加上和老臣們上表,罷免姜維軍事上的重職一事,和姜維算是結上仇了。諸葛瞻自惱自己無能,朝政上不能掌控,有奸宦黃皓當道,軍事上有姜維掌管,雖說姜維是父親的愛徒,但是還和我意志不同針鋒相對不聽我的,他沒有諸葛亮的本領掌控不了大局。再綿竹保衛戰中,姜維不派兵增援,可見二人積怨不是一年半年了,才臨死前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含恨而殉國。


七星印月


據《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景耀六年冬天,魏國徵西將軍鄧艾討伐蜀國,從陰平景谷道側面進入蜀國。諸葛瞻統帥軍隊到涪縣停留下來,前鋒被打敗,蜀軍退卻回師,駐紮在綿竹。鄧艾派使者送信引誘諸葛瞻說,假如你投降,我一定上表讓你做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殺了鄧艾的信史。於是兩軍交戰,蜀軍大敗,諸葛瞻戰死,時年三十七歲。由於有關他的記述不多,從“姜維傳”中也看不到他們有矛盾或者衝突的記述,我不知道所謂“後悔沒有除掉姜維”從何而來。

另外,《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中,也未提及姜維,只說諸葛瞻陣前中箭落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當一死以報國”,遂拔劍自刎而死。


老熊173806239


諸葛瞻說的原話是『外不能制姜維』,所謂『制』按照字義,無非是限定、約束、管束,頂了天稍帶強力,但和『除去』尚有很大的距離。

諸葛瞻對姜維有過的一次實質性的攻擊是在景耀五年(262)姜維北伐敗回(“為鄧艾所破,還住杳中”)之時,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蜀漢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奪去他的兵權。還是這句話,這和『除去』尚有很大的距離。

不過,對姜維來說,削去兵權而任行政官吏,彷彿蒼龍拶角,猛虎拔牙,既不能實現平生抱負,後續的人身安全可能也沒有保障,在這個意義上,諸葛瞻的所謂『制』真的實現,對姜維殺傷力是很大的。

從247年到262年,姜維在15年中共有9次伐魏,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九伐中原”,具體的得失與否固然可以商榷,但景耀五年(262)的時候,奸宦黃皓與右大將軍閻宇合謀,“陰欲廢(姜)維樹(閻)宇”,諸葛瞻和董厥等人實際上是和黃皓配合,理由雖然冠冕,實際也有些不怎麼光彩。

諸葛瞻最後以身殉國,不愧乃父,但是可能因為從小生活在諸葛亮的光環裡,『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水平有欠缺的地方。以他和姜維的關係論,也許他在政見上更加認同蔣琬、費禕而不認同姜維,可是在兩人去世之後在客觀上和黃皓聯手對付姜維,如果不是有私心,至少也是昧於大局的不智,不免讓人惋惜。


談古論金


從有關蜀漢政權不多的史料上來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是明顯的,但又沒有具體說明。故而後世諸君也只能妄自揣度,我個人以為他們之間的矛盾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見不同,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政權的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無論是蔣琬、費禕、還是董允,都恪守了保境安民、屏息烽煙的自守之策,通過收縮防線、增強自身的辦法,在給了國內百姓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的同時,也大力改善了諸葛亮時期窮兵黷武給蜀中經濟民生造成的損害。且正是在他們執政期間,蜀漢國內政治清明、和諧,沒有給外敵以可乘之機,因此也順利挫敗了曹魏發動的幾次征討戰爭。

諸葛瞻在諸葛亮去世時年紀尚幼,他的仕途順利,除了皇帝劉禪的器重外,也是上述幾位權臣提攜的結果,這說明,諸葛瞻的政見與蔣琬、費禕、董允一脈相承,而與其父不同。相反,姜維則一直以諸葛亮的政策繼承者自居,與幾位執政者的方針格格不入,以至於蔣琬、費禕主政時期,刻意削減姜維的統軍人數,屢屢不令其掌軍過萬,以免在邊境惹是生非。

等到董允去世後,蜀漢政權進入諸葛瞻主內政,姜維掌兵權,黃皓禍宮帷的局面。此時儘管諸葛瞻、董厥等依然反對北伐作戰,但朝廷與軍內已無遏制姜維之人,故而蜀漢重又進入連年戰爭的歲月,這對於一個版圖、資源有限的政權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在此期間,諸葛瞻等也應該採取過各種手段來制衡姜維軍事集團,但顯然是無效的。而姜維為了免受掣肘或威脅,乾脆長期屯軍於外,成了事實上的軍事強人,幾乎不受朝臣們的約束,這對於主政的諸葛瞻來說,無異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恥辱。

二,在蜀漢滅亡前夕,當鄧艾軍隊突然出現於江油、威脅成都門戶綿竹時,諸葛瞻被迫率禁軍出戰,由於其沒有多少軍事才能,最終的兵敗身亡,也是自屬份內的臣節。但這前後,姜維集大軍於劍閣,且已經成功擊退了鍾會大軍,而在鄧艾奪江油,與諸葛瞻會戰於綿竹期間,竟不聞其派出一軍以援助,可見兩人生前已矛盾尖銳、勢同水火。。。。

由此,我們或可以理解諸葛瞻殉國前那句: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感嘆背後所隱含的內情了。


史海悠遊閭春暉


知子莫若父啊!

諸葛亮為何要帶姜維而不帶兒子?

豈料這個熊孩子居然還能登上朝堂,對著受老子期待的親傳弟子指手畫腳,多加干涉。

矛盾應該就是這麼來的,姜維不爽諸葛家的熊孩子,但也只能忍耐,諸葛家的熊孩子只是被朝堂那些不希望繼續北伐的群臣供上神位,藉此和諸葛亮親傳弟子對幹,互相牽制罷了。

呵呵,熊孩子掛掉還念念不忘沒除掉父親的親傳弟子,萬萬沒想到,他一死,後邊就十萬大軍齊卸甲,投降了。


鴻哥iouyh福小鋪


生活中有他作伴,他想他走了,還是希望她做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