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老和尚888


舉凡看過文學作品《三國演義》的讀者,對蜀漢大將魏延這一人物印象頗具看法,除了有勇有謀,武略了得外,便是蜀國軍師諸葛亮死後,有意造反,反被諸葛亮生前使計被馬岱從後斬殺。也便是魏延“腦後生反骨”之說。

魏延這人挺悲催,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久,作者羅貫中便埋下了“反骨”的伏筆。關羽攻打長沙郡,魏延為救黃忠,殺了太守韓玄,開城迎關羽軍隊進城。而當他拜見劉備時,諸葛亮則在一旁怒喝一聲,要斬殺魏延,在場之人都不明白怎麼回事,而後這位諸葛軍師假模假樣解釋道:“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但是劉備不捨得殺他,在其請求之下,魏延得以活命,但一直不怎麼受重用,可憐魏延一心輔保劉備,換來個不被信任的結局。也許他最終造反,恰恰就是被諸葛亮逼得。

許多人看到此處,都會暗暗稱奇,諸葛亮果然是半仙之體,魏延腦後有反骨,他不用摸,用猜就可以。哪位說了,“反骨”是塊什麼骨頭?

反骨,在現在來說,就是枕骨,也叫“後山骨”,民間有句俗話,叫做“前錛子後杓子”,其中的“杓子”指的就是這塊骨頭,因此也稱為“腦杓”。有些人小的時候因為睡眠姿勢不對,或者天生因素,這塊骨頭比較突出。同時,額頭特別突出者,也就是所謂的“錛兒頭”同樣被認定為反骨。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具有這種頭型的人大有人在。諸葛亮只不過還是要找個藉口殺魏延罷了。

那麼為什麼諸葛軍師這麼討厭魏延,難道兩人有什麼過節?

其實在正史之中,並未魏延有意造反之事,只說他和楊儀二人有兵權之爭。在《三國志·魏延傳》大致這樣寫道“諸葛亮於北伐期間,於五丈原病危,司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姜維共商退兵一事,並決定由魏延斷後。而魏延素與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他不願為楊儀斷後撤軍,自己帶隊率先撤走,並放火燒橋阻撓楊儀撤軍。事後,雙方各自派人向劉禪互告對方一狀,都說對方想造反。因為蜀中大臣對魏延看法不好,因此十分排斥,最終聯名告御狀,這才有蔣琬帶兵鎮壓魏延之事。不過,蔣琬的大軍還未到達,楊儀已經在途中剷除了魏延,更誅連其三族。

可憐的魏延,一生為蜀國立下許多汗馬功勞,生前更是對劉備忠心耿耿,到了最後卻因為爭權而身死,還連累家族三代人跟著被殺。更被羅貫中冠以造反之名,令後世都誤會了他。顯然,魏延是個可悲之人。不過,《三國志》載,即使當時宮中大臣大都懷疑魏延,但後主劉禪卻沒有否定過他,在他死後降旨曰:“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通過這點來看,劉禪並不只是個“樂不思蜀”的糊塗蟲,而是很有腦系。至於魏延的“反骨”,純屬是無稽之談罷了。因此,這塊骨頭跟魏延一樣,都是無辜的!


大獅


魏延和黃忠一起投降劉備,諸葛亮因魏延殺了長沙的主子韓玄,以魏延腦後長有反骨為由,喝令刀斧手將其推下去處斬,讓當時在場的劉備、關羽、趙雲和黃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劉備看到魏延真心相投從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諸葛亮證人斬殺,孔明何以認為魏延頭長反骨而要殺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為了敲打魏延。畢竟魏延殺韓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這在古人視為大不忠,儘管魏延棄暗投明,但多少讓忠義之士瞧他不起,認為魏延實乃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把魏延推下去處斬,想讓魏延長長記性,今後甭幹殺君欺上之事。

二是為了警告眾人。孔明其實壓根就不知道魏延長有什麼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殺韓玄之實故弄玄虛,給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夢中殺僕人的好戲,好讓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領,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則刀下無情。



三是為了立規樹威。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壯大,諸葛亮不經劉備允諾,以魏延長有反骨為由,就讓人要把魏延拉下去處斬,以此告訴大家,不經主公允許,他也有生殺大權,提醒大家要好自為之。

雖然此次只是嚇唬,並帶有其他目的,但後來魏延還是死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不過這次殺魏延的原因,更多是為了蜀國在他死後,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響,不讓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讓蜀國按照他的設想和規劃,順利完成權利交接,為他指定的接班人剷除對手和順利接班鋪平道路。


知未是也


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魏延所諸葛亮設計殺掉的?《三國志》中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知道自己快死的時候召開了榻前會議,將死後的軍事安排做了一番部署,但是這個時候魏延引偏軍在外並不在主營因此也沒有參加會議。

諸葛亮的原意是:楊儀統領主力軍隊撤回蜀中,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你們走你們的不要管他。“……若魏延不從,軍便自發”。

這怎麼能說是諸葛亮設計害死魏延的呢,魏延一直鎮守漢中,楊儀是內臣軍事地位遠不及魏延,諸葛亮讓楊儀領大軍回成都只是不願意讓魏延把所有的軍隊拿去做軍事冒險“子午谷奇謀”。但是魏延做不做,能不能成功諸葛亮也就不想也沒有辦法約束了,最少他不希望楊儀約束,於是他說的是,“軍便自發”。


魏延的死不能說和諸葛亮沒有關係,但絕對不是諸葛亮設計害死的。害死魏延的人準確的說是楊儀而諸葛亮只是“幫兇”。

魏延的死有已下幾點原因:

第一,魏延是蜀漢後期的碩果僅存的大將,關張趙馬黃等將領相繼去世,新上任的王平、張苞等將領地位無法與之相比,再加上荊州丟失漢中成為蜀漢防守的關鍵,這些因素造成了魏延在軍中威望極高,加上其性格孤傲與其它將領、內臣的關係比較緊張。特別是與楊儀的關係特別不好,兩個人對此面對面爭吵,甚至到了魏延拔刀以據的尖銳局面。


第二,諸葛亮的後事安排太過草率,楊儀領軍之後安排費禕通知魏延斷後,魏延聽了之後大怒,“北伐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的生死就改變既定的戰略呢?我怎麼可能聽楊儀的命令呢。”費禕回到楊儀身邊之後沒有(估計也沒有能力)化解魏延與楊儀的矛盾,楊儀也不管發兵退回成都。魏延一看軍隊走了不管自己了就搶先返回成都沿途還燒燬了棧道。

第三,魏延與楊儀同時上書劉禪說對方造反,劉禪問大臣到底誰造反,董允、蔣琬説楊儀肯定不會造反,那魏延就背鍋了。最後王平領兵拒魏延,魏延兵散逃亡漢中被馬岱追殺。


魏延的死與反骨沒有關係,那是《三國演義》用來增加藝術美感的,魏延的死是蜀漢朝廷內部文臣武將的一次消耗戰,說的直白點因為個人喜好而引發的一場“被造反”與“平造反”的紛爭,這不是諸葛亮的設計但諸葛亮確實有責任。


古事今説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要殺的不只是魏延一個。還有關羽,劉封,馬謖,李嚴等。在三國各國謀士,助手中,如此要殺害自己主子的忠臣,兄弟和兒孑的只有諸葛亮。真的要打一個為什麼的向號,如何理解羅貫眾編寫這些故事內容的意義。

一,殺關羽。明明是諸葛亮有意放走曹操,他卻編了一個華容道關羽立下軍令狀放走,還越權當著劉備面前要斬殺他,試想,好果殺了關羽,張飛必離開,結義結束,劉備還有希望?

二,關羽引魏延前來在劉備一班兄弟面前投誠,眾人皆大歡喜歡迎,諸葛亮又一次越權,超越劉備,說他叛主投敵,身有反骨,突然叫人推出斬首。顯然把劉備他們放在自己手下的一堆木偶祩儒,還說今後若有什麼差錯定斬不饒,實在又是警告趙雲,馬忠,黃忠等投誠過來的人,以後若不聽我的也同斬殺。

三,殺劉封。劉封是劉備義子,諸葛亮不可能直接殺他。卻以救荊州來遲和不力罪名勸劉備殺了他。這就奇了,曹操為攻打荊州,任命了曹仁為徵南將軍,調動張郃、于禁、徐晃等將兵,準備了一年多時間,以樊城為重地進攻荊州,加上關羽半年多的保衛戰,身邊益州旁邊的諸葛亮全然不知?不派一兵一卒一粒糧支援?如蒸發了一樣?與劉封誰的責任大?可憐關羽如此忠勇的荊州保衛戰被說成主動攻曹,大意失荊州。關羽死得怨。此戰,劉備不但失荊州,還失去兩個兄弟和兒孑。

殺馬謖。平南疆,服孟獲可見馬謖的才能和智慧了。馬謖和趙雲是劉備最信任的兩人。劉備稱帝后,群臣皆升,唯諸葛亮沒升,並調離中央派往益州,此時調派馬謖在他身邊,同時又給關羽金斧金竹,可行使皇上權力監,斬大臣。馬謖實際上是劉備,關羽的隨時瞭解諸葛亮的眼睛和線人。諸葛亮何嘗不知?怎不恨之入骨?所以,劉備死後他是首個必殺之人,以街亭之失為由。馬謖有什麼錯?他的駐營計劃能及時向諸葛亮逞報,跑馬來回也只一小時時候,諸葛亮可糾正的,但他一怒了之,把北伐失敗全歸馬謖,那有這樣的道理?

罷李嚴。劉備託孤把最重要軍權交給李嚴,此前劉備從未把軍權交給任何人,可見李嚴的能力和劉備的信任,但諸葛亮幾次北伐失敗原因都推給李嚴,自已一身乾淨。當然,劉禪聰明只貶他為庶民,隨時複用,軍權仍在自己手中。否則••••。

所以,諸葛亮要殺的人不只是魏延一人,除了趙雲,黃忠,馬忠,幾乎所有劉備的心腹能人都殺。表面看來他很有智謀本領,實際上他犯了人生的最大忌,把自己推向到一個對立面,加上他的獨才,高敖,目中無人特點,自己成為孤獨一人,無朋友,無幫手支持,孤掌難嗚,有理想也成不了大業。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好漢還需三人幫,沒有身邊人的支持,沒有大多數人的幫助將是一事無成。殺人,殺來殺去殺自已。

說明:這裡只是回答老師向題個人體會,不作社會討論和議論。謝謝。


鄺生24


諸葛亮殺魏延,有殺錯?

沒有,畢竟魏延到底還是抗令了,而且想要搶奪兵權,即便魏延忠心耿耿,但搶奪兵權就足以判死。

這一點和諸葛亮早期指出的魏延性格是很有關係的,因為魏延的個人主義很強,常常因為自已的看法攪亂整個團隊,甚至是影響和控制結果,對於一位希望團結和信任統帥而言,這傢伙簡直就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

更重要的原因,魏延不反便罷,反了就正好應了諸葛亮的看法,而且還能搞騰籠換鳥,扶姜維上位,哪怕頂替不了丞相位置,亦能頂替得了魏延的位置。


鴻哥iouyh福小鋪


三國演義的情節,我們就不討論了,畢竟諸葛亮都看出魏延有反骨了,那麼諸葛亮讓馬岱殺死魏延,那就是情理之中了。

那我們來討論一下,歷史上,魏延之死與諸葛亮有沒有關係,或者說魏延之死是不是由諸葛亮導演的。而我的結論是,魏延為什麼會死,魏延自己的原因是主要的,但是促成這一局面的正是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害死魏延呢?或者換個說法,諸葛亮為什麼拋棄了魏延呢?

諸葛亮與魏延在北伐上面有很大分歧,魏延一直想單帶,而諸葛亮卻不肯,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北伐的蜀軍數量本來就少,那麼分兵是大忌。二是諸葛亮認為魏延的做法有點冒險,而謹慎的做法更適合蜀軍。

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魏延太驕傲了,而魏延之所以這麼驕傲,有兩個原因,一個還是他本身就是一個驕傲的人,所以他與任何人的關係都不好,所以在與楊儀之爭的時候,沒有人站在他這一邊。

二個,就是劉備對於魏延的器重,讓魏延有點找不著北,比如在漢中太守的人選上,很多人都認為不管從哪方面考慮,都應該由張飛來擔任,而結果呢,劉備卻任用了魏延,也就是在劉備的心目中,魏延是十分有才能的。

而諸葛亮是知道魏延的才能,但是這種才能必須合理的使用,而這個前提就是自己還活著,而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麼楊儀與魏延的矛盾將會失控,而整個蜀軍也將會失控,但是諸葛亮知道楊儀會聽自己的,而魏延不會聽自己的。

所以諸葛亮在臨終的安排,沒有讓魏延參加,做出了以下安排,讓魏延斷後,姜維其次,如果魏延當真聽從這個安排,那麼大家相安無事,但是諸葛亮知道魏延不可能這麼聽話的,所以他就做了另外的安排,大軍撇下魏延自行撤軍。

也就是說,諸葛亮對於魏延的安排,就是一句話,魏延,你就自生自滅吧。那很多人會想,那為什麼諸葛亮不直接對魏延下手呢?這個問題很簡單,諸葛亮沒有合適的理由對魏延下手,畢竟魏延一直的表現還可以。

所以諸葛亮只能讓魏延自己來,最終魏延不為大軍斷後,自行撤退,還燒了大軍歸還的棧道,還在南谷口攻擊了友軍,那麼魏延的死期也就知道了,因為諸葛亮知道公道肯定不在魏延這邊,魏延的士兵也知道這一點。





金明宇丶


這個問題我想分兩個方向來回答,那部《三國演義》的影響實在太大,大到把正史《三國志》都給掩蓋了。而且在那個時代蜀漢政權是非常特殊的,其表現在於國不治史,所以即使《三國志》也未必特別準確。我就只能兩者分別敘述,並加入一些個人分析。

首先是演義方面,這方面來說魏延是個降將,與黃忠、嚴顏不同的是,他是主動投降且是以殺了自己主上的方式投降的。我們看演義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降將也是有區別的,最高層次是兵敗被俘、主公遇難或不知下落,然後新主禮賢下士後投降,這樣的人往往會受到重用,比如張遼、龐德等。按古代的道德這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個層次是舊主喪盡天良、德不配位,下屬背棄後投奔。比如張松、許攸等,這種人新主勉強能接受,畢竟大德未虧,但往往沒了利用價值就被冷落。而魏延屬於最下的一種,殺主而降,這是道德不能允許的。所以諸葛亮當時就要殺他,雖然被劉備勸住,但心裡一直對魏延的忠誠畫問號。

之後的時間裡魏延雖然屢次建功,但並未消除這種顧慮。且魏延的性格和關公有點相似,善下而傲上,同僚關係處理的也很差。諸葛亮活著從各方面可以壓制住他,一旦孔明不在,論資歷軍功都沒人是他的對手。魏延又是一個好險中求勝的性子,只要掌權必然傾國而戰。蜀漢是沒有那種資本的,底子畢竟太薄。所以只能留下暗手,在必要的時候殺掉魏延。

在說說正史裡的魏延,在《三國志》裡只有是寥寥幾行。從這幾行裡我們能夠知道的是,他的出身沒有道德問題,他是劉備在部曲中提撥上來的。但他的問題還是在出身上,行伍出身畢竟太低,哪怕最後拜了徵西大將軍、封侯也改變不了。他的性子又矜高,得罪人是肯定的,而且得罪的大部分是世家出身的人,比如楊儀。這兩個人一直很不服氣對方,到諸葛亮死的時候,留下的命令是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的話,就不管他,繼續撤退,並沒有要殺掉魏延的意思。也就是說諸葛亮沒有設計殺掉魏延,後來魏延是因為不願意撤退,希望繼續北伐且燒掉棧道,阻止撤軍才和其他人反目的。他和楊儀分別上書指責對方謀反,後主問董允和蔣琬,兩個人都保楊儀,所以魏延的部隊就散了。魏延向漢中奔逃(注意,是向漢中,是向南,不是向北),被馬岱追上殺掉了。這大概就是人緣差的後果吧,但那些抱團的人都是世家出身,即使魏延想融進去也是不可能的。

魏延死後,楊儀的做法也可以側面證實上述論調,原文這麼說“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罵魏延是庸奴而非惡賊,足見對他的出身是多看不起,也可見楊儀的小人嘴臉,人都死了還腳踏頭顱去罵,他活著的時候敢嗎?

另外在敵國的《魏略》中的記載是另一樣,諸葛亮臨終指定的領兵人是魏延,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指揮軍隊撤退到褒口才發喪。楊儀因為舊怨,稱魏延要帶兵向北投降魏國,就率眾攻打魏延。魏延因為沒有這個心思,故沒有和楊儀火拼,不戰而走,最後被追上殺掉了。

我個人更傾向於相信《三國志》的記載,因為《魏略》畢竟對蜀漢發生的事情多是傳聞整理,不是那麼靠譜。所以,在我看來,魏延被殺的本質是那個時代無處不在的寒門和高門對立鬥爭,勢單力孤的魏延失敗了。魏國不是也有個鄧艾嗎?鄧艾的家族還算大族,只是夠不上高門都被弄死了,魏延一個部曲出身的徹底寒門,還能玩得過誰?


奉天老朽


魏延有反骨,是被諸葛亮派人所殺,這只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橋段,並不是歷史事實。

實際上,是由於魏延居功自傲,在諸葛亮死後,在與楊儀的權利爭奪中失敗,被馬岱追斬而死的,並不是諸葛亮所殺。

三國志評價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之前在劉備的手下職務是鎮北將軍。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漢中,讓魏延總督前部,魏延手中有實權,作戰勇猛,但性格孤傲,與同僚相處的並不融洽。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病情加重,與楊儀、姜維等人商定在自己身死後退軍,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命,就隨他便,並沒有下令殺掉魏延。

諸葛亮身死後,秘不發喪,楊儀等人就問魏延意圖怎樣,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死了,但還有我魏延呢,我魏延絕不做斷後的將領。”然後不僅不聽從軍令還率兵燒掉了退兵的棧道。這一行為被楊儀上表劉禪,說他謀反,後魏延在逃亡漢中時,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並斬殺了他。

歷史上的魏延生性驕傲,自尊要強,不滿楊儀統軍就做出了燒棧道的行為,讓本就與他不和的楊儀有了殺他的理由。

但魏延在諸葛亮北伐中英勇作戰,做漢中太守時建立了完美的防禦系統,這些功績都是實實在在的。


瀋陽楊藝


諸葛亮設計殺魏延,因為魏延太驕傲了。從來就喜歡冒險,而諸葛亮生性謹慎。魏延總愛跟諸葛亮唱反調,諸葛亮很不喜歡他,但是念在他沒有大的錯誤。暫時不殺他!諸葛亮把魏延看透了,知道他不會顧全大局,以後會搞出大事,就特意留了一手。果然如諸葛亮所料,魏延反了,然後悲劇了!這是魏延的自身性格造成的結果!


用戶4803514999754白


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我看不一定。因為三國演義這部書很注重寫諸葛之智,寫諸葛之智近乎於妖,所以孔明說魏延有反骨也為了突出諸葛之智,以至於諸葛死後都能讓人取魏延首級。看三國至此讀者無不對孔明挑雙指稱讚。但我覺的魏延之死主要是魏延與諸葛亮有路線上的矛盾,以至於在蜀軍營中魏延得不到重用,魏延主張派奇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屢屢遭到諸葛亮的反對,但魏延之計在屢次出祁山為果之時為何不試試呢。兵貴神速呀,兵貴在出奇制勝呀。反正三國讀到這裡總感覺孔明在賣弄計謀,穩紮穩打就想贏的事在哪找呀,何況他的老對手司馬懿太瞭解他了,後來等於活活拖死了孔明,孔明死後一直受排擠的魏延想爆發一下,出兵子午谷來實現自己在諸葛亮活著時沒法實現的願望,結果還是被諸葛亮已經扶持起的一派人給殺掉了,自己還落了個反叛的罪名。反骨不反骨的絕對是三國演義作者為烘托諸葛亮之智加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