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角张派创始人——张君秋

剧情

学士李希颜去世,其妻谭记儿为避太尉杨戬之子杨衙内纠缠,来到清安观,为观主白道姑抄写经卷。白道姑之侄白士中得中进士,官授潭州太守,赴任途中,来到清安观向姑母辞行。白道姑因士中丧妻,为其与谭记儿撮合,白士中与谭记儿相见之后,经过对话、观察、试探,相互倾慕,愿结百年之好,共同赴任。

旦角张派创始人——张君秋

赏析

《望江亭》的第一场“庵会”,指丧夫的谭记儿与丧妻的白士中在白道姑庵中的短暂的相会、相识、相爱、相试探,直至相许成婚。《望江亭》是一出新戏。此前曾有川剧演出过,在表演上可以有所借鉴,但是在唱腔、演唱上,就在于张君秋的革新、创造。

谭记儿初出场时唱的头四句,用的是[四平调]。[四平调]在传统京剧里一般用在花旦比较轻快时的演唱。而这里的谭记儿却是青衣,并且是丧夫之后,又受流氓(杨衙内)的骚扰,其心情可想而知。可是张君秋在这里偏偏用了[四平调],但他不用[四平调]习惯的唱法,头一句“独守空帏暗长叹”首先突出强调“独守”两个字,第二句“芳心寂寞有谁怜?”平平带过,故意不加渲染,而其心情可以理解。第三句“孀居愁苦泪洗面”也不加强调,故作压抑而在行腔上加以收東。最后一句“为避狂徒到此间”着重翻高的是“为避狂徒”四字,这是她目前遭受的最大压力。最后三个字转散收梢。

旦角张派创始人——张君秋

张君秋就用这样崭新的唱腔带给观众一个崭新的人物。

下面谭记儿与白道姑闲聊,她不要道姑称呼她“夫人”,白道姑感谢她抄写经卷。在这里,张君秋用四句[二黄摇板]简明地表述谭记儿的心迹:“蒙师傅发恻隐把我怜念,才免得我一人形影孤单。每日里在观中抄写经卷,为的是遣愁闷排解忧烦。”四句唱词说明四个字:凡心未泯。接下来她有进一步的发挥。唱词比较多,有六句,不能再唱[摇板],可是上板唱安排什么板式呢?张君秋在这里用了[二黄快眼],比较明快而不拖沓,只是在最后一句“随师傅同修道,也免得狂徒摧残,到来生位列仙班”用了张派常用的长拖腔加以强调。

白道姑自然知道谭记儿并不是“心如止水”,只是为形势所迫,不得不住到庵观中来。于是就为她的侄儿白士中提亲。谭记儿误会了,急着要离开。白道姑急得咳嗽起来。不想这正是她先前和白士中约好的暗号,于是白士中出来了,与谭记儿在尴尬场景下见面了。在谭记儿与白士中相见之前的戏,看似闲笔,甚至似冗笔,但其实是铺垫,为他们两人的相会、相识、相爱作铺垫,而且是一种非常别致、非常奇妙的铺垫。面对这个有才有貌有教养的年轻人,谭记儿自然要唱,张君秋安排她唱[南梆子],表达她并不平静的心情。这不同于《霸王别姬》里的[南梆子],暗含着悲凉的意境,而是表现内在的欢乐和激动。特别是唱到第三句“观此人容貌相似曾相见”,为“观此人”编了新腔,加以突出。再经过一些过节,谭记儿的唱转为更深切的内心独白,表露出对对方的爱慕与自身的羞惭,难以启齿。最后互吟藏头诗个是“愿随君去”,一个是“当不负卿”,那已是水到渠成了。

张君秋就以这样独特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既是传统又新颖别致的唱腔安排,描写了一个独特的爱情故事,给予观众异乎寻常的艺术享受。

旦角张派创始人——张君秋

主演

张君秋(1920-1997),京剧旦角演员。原名滕家鸣。原籍红苏丹徒。母张秀琴,系河北梆子旦角演员。幼年时母亲在北方流动演出,他随行而受熏陶。13岁拜李凌枫为师,学青衣。后又得到王瑶卿的教导。16岁开始搭班演戏。先后与雷喜福、王又宸、孟小冬、谭富英等在京、津、沪等地合作演出。曾得到尚小云的提掖教导。又长期与马连良合作演出,获益良多。并曾向冯子和、朱传茗、郑传鉴、朱桂芳等请教。后来又得到梅兰芳、程砚秋、阎岚秋的教导。1948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同赴香港演出。1956年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成北京京剧团。“文革”后,受聘在天津任教,培养了许多著名的青年演员。1979年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1990年获美国美华艺术协会和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终生艺术成就奖”。以后又参加京剧传统剧目的音配像工作,直至去世。

张君秋成名比较早,曾被观众列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之一。由于他嗓音和演唱的韵味近于梅派,因此有观众叫他“小梅兰芳”。建国之后,他在唱腔上有所发展、改革,如《苏三起解》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大登殿》中王宝钏的[二六“讲什么节孝两双全”,他都有自己的唱法。但人们却把后者叫做“程腔梅唱”,还是离不开梅。直到《望江亭》问世,崭新的戏,崭新的唱腔,这才被称为“张派”。张君秋的嗓音甜美圆润,高低自如,富有弹性,加上他善于吸取、消化、发展、改革、创新,因而形成张派华彩多姿的独特风格。而且因戏因人而异。代表作有《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秋瑾》等。在演唱上深受张君秋影响的有杨春霞李炳淑杨淑蕊等,在后起之秀中专学张派的首推王蓉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