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教師職稱真得好嗎?

這裡的風景與眾不同


取消教師職稱有利,也有弊

教師職稱取消的好處:

1、取消教師職可以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導致教師工資實施“按職稱分配”的原則。一些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後,就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想法,工作上不再挑重擔,慢慢失去進取心。而許多沒有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在工作上勇挑重擔,卻拿著比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低很多的工資,工作熱情受到嚴重挫傷。

2、取消教師職稱各種不正之風會銷聲匿跡

職稱高低造成收入的巨大差距促使一些學校的教師們為了評職稱而爭指標、爭先進,影響人際關係和正常教學秩序。因為近幾年很多學校沒有指標和崗位,偶爾有一個指標或崗位,有些教師就不惜花錢發表論文,花錢評獎,催生腐敗,扭曲了教師的心靈,敗壞了校園的風氣。

3、取消職稱才能讓教師真正的迴歸到教學當中,才能激勵教師的專業發展,讓多勞多得、優績優酬變為現實。

教師職稱終身製成為阻礙教育發展的絆腳石。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教師的知識是需要不斷更新的,而教師職稱終身制使一些已經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不再有動力學習新的知識。這樣不利於教師成長,使教師之間缺乏良性競爭。因此打破教師職稱終身制勢在必行。

教師職稱取消的壞處:

教師職稱的存在給老師設立了前進的目標,教師職稱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如果取消教師職稱不知道該如何評定一個教師教學的好壞?好多教師也將失去前進的目標。

你怎麼看待教師職稱?你認為教師職稱應該取消嗎?


中公教師


答案:我認為,取消職稱當然好了。

全球範圍上看,實施中國這種,工資只與職稱相關,職稱決定一切,職稱一切定死的職稱制度的國家,

真的沒幾個。“取消職稱制度”包括三個內涵:(1)把職稱作為一種榮譽制度,作為教師榮譽保持下去;(2)職稱與教師工資脫鉤;(3)放寬職稱評審通道。

(1)把職稱作為一種榮譽制度

在過去,特別是二十年前左右,那個時候職稱是很重要的。

我舉一個例子:因為當時的職稱制度可以區分教育的能力,現在有一個詞叫做“教研組”,以前缺老師,能力好的老師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帶年輕教師(許多老師並沒有上過大學,不具有教學基本素養),手把手教他們。實際上這些教師承擔了比普通教師更多的責任——教師教育。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事實上是同酬不同工的現象催生了職稱制度。

時至今日,職稱高低已經不是工作量大小的表徵了,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教師所承擔的職能基本是均衡的。正如提問者說的那樣,中二教師不一定就比中一教師差,高級教師不一定比中級教師乾的活多,職稱制度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基本功能。

(2)職稱與教師工資脫鉤

前面說了,職稱工資制度主要的功能是在特殊的經濟時代起到區分勞動強度的功能。眾所周知,目前區分勞動強度的主要是績效工資制度。那麼既然有了績效工資制度,為什麼還需要職稱工資制度表達績效差異?

(3)放寬職稱評審通道

加強過程性評審,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第一使命。職稱評審可以說是“一評定終身”,而教書育人是一個過程,這是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要重視的是什麼?是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讓教師們認認真真教好每一天才是重要的,讓他們去當研究者做科研、寫論文重要嗎?重要!但是那應該是給科研人員做的事情,我們希望把教師從與教學無關的、維護學生健康成長無干的事務中真正解放出來。通過每年的考核,強化過程性的考核;通過每年的考核,強化教師職業的歸屬和認同,避免“一評定終身”的現象。

另外,取消了職稱工資,那麼教師差異化工資水平應該如何體現?

基礎工資和教齡津貼。

目前,國家經常性教育支出已經佔到生產總值的4%,這是一個合理的數字,但是教師工資分配的不合理性,制約了4%的效果。弱化職稱差異工資,強化職稱榮譽屬性;強調基礎工資和教齡津貼,落實績效分配製度,是基礎教育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帥氣的小眼神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辛勤耕耘講臺30年了,對於自己當初的選擇始終無怨無悔。近日,屢見媒體口誅筆伐,其中不乏許多專家,乃至於基層教師都在奔走呼籲,強烈要求取消教師職稱。

實事求是講,我對此舉實在不敢苟同,難道取消教師職稱對教師真的有益處嗎?1986年開始建立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對調動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促進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迄今為止,運行30餘年的教師職稱制度,國家不可能說取消就取消,何況目前沒有一種可代替的制度。所以教師職稱不能取消,但必須完善,克服弊端,發揮效能。這裡針對教師職稱弊端談談自己的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職稱評定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但是,無論媒體還是專家學者抑或基層教師,在職稱評定的影響上,特別是消極意義上,明顯誇大其詞。



一是夠條件,沒指標。八、九十年代,職稱評定基本上符合條件和要求,就能評上。2000年以後,名額逐步減少,但不是沒有機會,只是競爭愈加激烈。並且職稱評定不是夠條件就上,存在優中選優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指標分配名額明顯不足。

城鄉差異大,城市教師,特別是大城市按規定嚴重超編,農村地區普遍缺編。造成城市職稱指標嚴重不足,主要集中在中、高級職稱上,在農村學校依然沒有機會,確實是人事部門規定的中、高級人數比例存在不合理因素。這裡需要解決的是指標分配問題,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職稱評定製度,而不是一刀切取消職稱。



二是職稱低、待遇差。教師職業本身就是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職業,現在職稱低,待遇差,主要是集中在年輕教師身上。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不論在哪個行業,與該行業從事時間比較長的人相比,都面臨這一問題,這不是教育行業獨有的現象。

年輕教師需要一個歷練的過程,不能入行後就抱怨,畢竟,教師行業待遇低是客觀事實,不僅僅是年輕教師,老教師何嘗不是待遇低?也就是說,待遇差不是職稱造成的,而是系統問題。



三是晉完職,不幹活。這樣的現象在教師群體確實存在,特別是高級教師認為職稱基本到頭了,根本不在想正高的事情,自然有所懈怠。其實,這個問題本身不是職稱造成的,不能因為有評上職稱不想再積極工作的,就取消職稱,這是“因噎廢食”。

職稱是提升教師工資待遇的一項重要內容,畢竟還有許許多多的教師評完職稱依然積極工作。需要解決的是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定機制,如何讓職稱更能提升人的積極性,而不是急於取消職稱。



四是不公平,潛規則。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各行各業都有“潛規則”。教師職稱評定的背後確實滋生了一些腐敗現象,買論文,買專著,託關係,走後門……

大家都很痛恨這種“潛規則”,既然有了“潛規則”,應該做的是完善評職稱的過程,減少“潛規則”,而不是因為“潛規則”,就取消了這項制度。何況“潛規則”,並不是職稱制度本身帶來的。



我們不能過多地關注職稱制度的消極一面,更不要過度渲染職稱評定過程中細節的東西,甚至是見不得光的陰暗面,反而忽略了職稱評定的積極意義。應當針對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讓職稱制度更有益於教師的專業發展,有益於教師生活質量的提升,有利於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俺油菜


職稱關係到教師的工資,也關係到教師的名聲,所以大多看的相當重,因為看的重,許多教師總是感到痛。 一是撕下臉皮之痛。本來教師的關係是其樂融融的,可是每到職稱評定季節,就人人自衛,人以群分了,為了幾分之差,爭論的臉紅的有很多,昔日溫情脈脈變成了冷嘲熱諷,老師斯文的臉皮撕破了,這種痛許久也不能治癒成功。二是折斷脊樑之痛。求主任,找校長,好話說盡,笑臉陪光,關係用透,金錢到位,這種折斷脊樑的疼痛,讓老師本來純潔健康的心態染上了汙垢。三是劃破血管之痛,我向來把教師的工資當作教師生命的血脈,但在職稱評定面前,教師不得不劃破血管了,花錢買文章發表;花錢請槍手參加沒用的考試;參加花大錢形式主義的培訓,雖然隱隱做痛,但還是把血獻給了人家。職稱評定應該是促進教師工作的一種舉措,應該讓教師心中高興,但現在卻成了教師的痛,每年有那麼多教師承受職稱評定之痛,是對教師隊伍團結的破壞,是對教師整體素質提高的阻礙,更是對教師心理的一種傷害。


由於歷史原因,XX中的中級職稱問題一直很突出,許多在X中的教師的職稱比新調進來的年輕教師職稱都低,加上職稱必須一級一級地評,如今更是37人評10人,矛盾突出,明年名額可能更少,而最近幾年的高級職稱卻好評得多,這就有個特殊現象相同年齡的老教師工作差不多還在評中級而調進不多年的教師卻輕鬆評高級,說得不好聽點評上高級的不一定比評不上中級的工作好,不一定比人家貢獻大。評上的得不到尊重,評不上的不能增加工資。


sstkzy


我國的教師職稱制度已經實施了近三十年,時至今日已經被很多人詬病,究其原因,無非是學歷、教齡與職稱評審制度之間的矛盾衝突,當然,我們也看到近年來職稱制度改革一直在被提起,並且也有明天的改革。 教師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所以很多的大學生參加教師招聘的考試,爭取將來也能當一個老師

首先職稱不是考的,職稱靠評和審出來的,評是參予者,審是他人,兩個環節,一個靠己另一個靠天,腐敗由此而生。職稱與實際工作能力、態度、成績等均無關,只與虛的假的有關,什麼虛模範、假論文、陰捧陽違、託關係拍紅包。想當老師必需要職稱,職稱高低決定工資高低,且終身制。

職稱評定,學校領導佔便宜,這是鐵的事實!一些一線的教師辛辛苦苦,培養的學生不計其數,到頭來評聘高級教師還要給領導送禮表現,還不如天天在領導後面拍馬奉迎的,這樣的事情真的不能理解!就不能有其它的途徑讓老師們心情愉悅的去工作嗎?

自可靠消息,教師職稱工資改革終於盼到頭了,2020年起陸續取消。那中國教師心靈上的一道枷鎖要去掉了,育人之心會輕鬆許多!以後可以憑本事吃飯全力投入教學,多勞多得!不再去為追名逐譽玩猴一樣在領導面前耍了,收回心思今後要在學生身上了。


綏化中公教育


職稱制度其實並不適合教師,而是適用於工作業績容易量化的行業。但教師工作更多的要靠教師內在的情感,對教育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心使命感等,這些東西根本無法去量化。對教師實施職稱制度實際上是用行政化思維方式來管理教師隊伍,這根本行不通,所以我們也看到教師績效考核量化的結果都與實際工作並不相符,考評中庸庸無能之輩比真正的好教師得分高的現象確實存在。更何況高高在上脫離學校脫離學生去搞的職稱評定,又怎麼準確的對教師工作做出優劣評價。所以,職稱制度只能挫傷教師的積極性,只能使教師工作走上功利化。今天的教育在職稱制度的破壞下已經失去了教育性和教育應有的道德性。相反取消職稱教師能靜下心來教書育人,才能使教育迴歸正道。但取消職稱只能是痴心妄想。人事部在職稱評定中獲取了驚人的暴利,就以職稱要挾的公需課培訓每年獲利數十億,這樣一塊肥肉,他們寧肯毀掉教育也不會放棄職稱評定!


zsqa


在瞭解職稱取消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職稱對老師帶來的實際利益。

對於老師而言,職稱最直接的作用莫過於工資了。

有高級職稱的老老師的工資比初級的要高很多。比年輕老師要多很多,加上教齡,甚至是兩三倍。

由於教師行業的工資水平相對社會行業普遍較低,評職稱在教師之間似乎是重中之重。有些老師的教學水平、對學生和工作,經常就是得過且過,而30來歲就已經評到了高級職稱。由於職稱評審缺乏真正的公開和陽光操作,使得職稱評審中一些醜惡現象常常已合情合理的形式出現與發生,導致部分青年教師在工作中除了教書就是顧著跟教務主任年級組長校長打好關係,畢竟誰晉誰不晉最終由領導來定。最終使我國的一些政策條例被變形走樣的發揮作用,也被很多教師所詬病。搞得職稱評審工作一地雞毛。

影響著教師圈子風氣,敗壞教師團結、阻礙教師整體素質。

職稱評定應該是促進教師工作的一種舉措,應該讓教師心中高興,但現在卻成了教師的痛,每年有那麼多教師承受職稱評定之痛,是對教師隊伍團結的破壞,是對教師整體素質提高的阻礙,更是對教師心理的一種傷害。教師行業相比其他社會行業從職場上來講是比較溫和及“友好”的,但是每每到了評定職稱季節,其樂融融的同事們開始撕下臉皮,人與群分了,開始站隊,為了幾分而掙個面紅耳赤。冷嘲熱諷成了常態。就是和你要爭個上下。這種影響教師關係的陣痛隨著教齡的增加反而不是那麼容易治癒。

花錢買文章發表,論文湊數。請槍手參加考試,敗壞了風氣的同時還搞花招。事業單位工資公開制度,評上職稱的老師收入高了,好像就多麼了不起,在普通老師面前就能高人一等。更容易讓老師之間產生猜疑,教師行業普遍又是女性居多,女老師之間愛八卦,某某高職稱女老師跟男校長關係私下頗好,是不是有什麼潛規則,引出風言風語。

有貢獻的不受尊重,老油條卻風光無限。

自1986年建立的教師職稱制度,有個重要的一點,職稱必須一級一級評。有的老老師常年處於中級教師職稱,與領導關係不親、沒什麼背景,偏不擅長溜鬚拍馬。正直、老實的教師次次被相關條例忽悠,與高一級職稱無緣。明明吃了半輩子粉筆灰、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的老老師,貢獻最多,卻在評職稱和收入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讓老老師感到傷心,寒心,甚至是噁心。

綜上,個人認為,取消職稱對於廣大教師而言利大於弊,不知道各位怎麼看。


師說100


取消教師職稱真的好嗎?

教師職稱的評定本來是對教師本來是對教師教學水平及教育素養的一種肯定。但是,教師職稱與工資掛上鉤就與經濟利益牽扯到一起,而教師職稱的評定基本上由學校領導掌控著,因此,教師職稱的評定會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造成教師隊伍的不團結 ,打擊了一些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說嚴重點兒,現今教師的職稱已經不能夠完全反映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了,而且也不利於教育事業的正常發展。

一個實例,我們看一看,某所中學的那些高級職稱的老師們都是誰吧!1.學校領導的親戚朋友;2.年輕漂亮的音樂美術老師;3.嘴巴甜經常圍著領導轉的老師;4.有靠山根基硬的老師。而那些性格直爽、只會埋頭苦幹、不會溜鬚拍馬、沒有根基靠山的老師們,即使你的教學水平很高,也只能等到前面說的那些人都評完後才能夠輪上。也許有人會問,老師們的職稱又不是由校長評定,不至於吧!確實如此,教師職稱評定要有很多項內容,學校領導確實沒有這個權利,但是學校領導的其他權利卻是制約因素。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教師評職稱時要有優秀項,而這個優秀給誰是由學校領導說了算的,其他的內容也是如此。因此,很多幹了幾十年的老教師到退休時都沒能夠評上高一點兒的職稱,而一些會說話辦事的年輕老師卻是幾年之後就又當領導又評上高職。

總之,教師職稱的評定有很大的不公平性,職稱已經不能夠正確的反映出老師們的教育教學水平了,因此希望老師們的工資要最好與職稱脫鉤,即使不脫鉤,但也不要完全掛鉤,應該有一定比例的。當然了,最後是取消教師職稱。


一二三四向前進


好!職稱根本不能代表能力!因為定的條件遠離教學,根本不同教學考試成績掛鉤。許多年輕教師就鑽了空子,30來歲就得高級了,而一些工作了幾十年的還不得。一說論文,老教師本分,不去買,也不利用訂報刊叫報社加上自己的名字,而年輕教師不管這些,所定報刊必須加自己名字,要麼出錢有人幫發,根本用不著寫。再說計算計和普通話,年輕教師在大學都壟統過了的,即使考,對他們也容易得多。而老教師就吃虧了,不看教學,考計算機、普通話費力,論文又不願利用斜門歪道取,一輩子難予評職稱了。所以,應取消職稱。如要評,應一看長期教學成績,小學三屆18年;初高中五屆15年,再加工齡和教齡。誰的分高就是誰,讓職稱迴歸教學,又鼓勵教師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


手機用戶59401332663


如果你要問:“取消教師職稱真的好嗎?”,我想會有很多教師回答:“好呀,太好了”。如果你要問:“目前對教育和教師傷害最大的制度是什麼?”,大家會說:“職稱制度”。下面我們再來結合具體的例子,詳細談談職稱制度。

1、工齡相近、工作負擔相近,但由於職稱不同,工資差別很大。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有幾位同年畢業的教師,因為工作的學校不同,一些在城裡,一些在農村,擔任相同的學科教學,周課時數差不多,但由於學校職稱基數不同,有些評上了高一級職稱,而有些沒有評上。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變化,這幾位同學的工資相差越來越大,有的每月工資相差千元以上,面對這種局面,你能理解他們的心情嗎?

2、在職稱評審過程中,有段時間採取評聘分開的方法,有很多教師,通過了職稱評審,但由於聘任名額限制,有很多符合條件的教師,等待10年甚至更長時間,排隊應聘,更有甚者,直到退休,也無法聘任高一級職稱。這種情況,給教師帶來的直接損失是,每年幾千元的工資損失,還有就是評聘高一級的職稱的資格,評聘職稱成為教師的一塊心病,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

3、為了評上高一級職稱,教師必須請客送禮,拉關係、打招呼,甚至為了順利通過職稱評審,而採用各種造假手段,使清明的校園和教育系統,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的各種人際關係,也產生了功利化的變化。

其實,只要是關心教育,關心教師的社會各界,看看網上,只要的談到職稱制度的文章,跟帖是內容,絕大多數是數說職稱的危害,呼籲取消職稱制度,所有這些,都可以認為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