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教師“詬病”職稱的最大原因究竟是什麼?

三味聊教育


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

教師職稱評定難一直是一個很熱議的話題,有很大的爭論,一直說要改革,但一直尚未落實具體的相關政策,評職的一個最大詬病就是要求內容標準較高,晉級人數限制比較嚴格,評定標準不平衡。

我以一個高校教師的經歷來說下高校在教師職稱評定上的一些問題:

第一 嚴格的課題數量、質量要求

教師評定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科研課題的數量、質量,在評定職稱時一個打分的權重就在於你申報課題的數量,還有在課題中的排位位置,排位越靠前加分就越多,而且針對於一個年輕老師,由於自身職稱的限制,在課題申報上難上加難,而一些老教師已經評過職稱,對申報課題上熱度不高,所以自身在課題上只能相互一拖,但多數情況下都是原地打轉。

第二評審人數的限制

以我當年在評審時,當時申請一個講師的評定,當時學校將近有40位教師要評中級,當時評定結果給了18個名額,那麼在下一年評審的時候又有新進人員和那些沒評審上的人員進行PK,所以一直這樣的反反覆覆循環,競爭慘烈,在這條曲折的路上反反覆覆的前行著,而且為了節省教師的開資,很多學校會把人數作為一個很硬性的指標,可見有多殘酷。

第三 考核指標不平衡

很多教師在評定時,一會要以授課質量為主要指標,一會有以科研能力為主要指標,一會又要二者結合,每個地方每次在評審時側重的指標總是不同程度上傾斜,教師在授課上的壓力其實並不小,每週好多教師要承擔14-18學時的課程,分散了做科研的時間,而有的老師不重視教學質量,一味地為評審職稱在不停的準備科研材料,所以在考核時就很難平衡。

第四 評審制度的不透明

在評審過程中,雖說都會公佈一個內容需求,但並不知道每個教師的分值,在最後評審結果上也只有評審專家給的一個總分排名,所以明明有些人材料並不多,但位置卻很靠前,有的人材料很多,但卻落榜,所以說在評審過程中,評定的標準並不統一,從而導致各個老師很不平衡,從而衍生出了暗箱操作的說法,這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從很久之前就說要進行改革,可並未出了任何一個新的政策和標準,就這樣延續以前的制度在進行評審。

以上就是我針對其評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看法,也是很多教師在評定的時候詬病的主要要點,但是身為一個教師在職稱評審上真是挺不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