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教师“诟病”职称的最大原因究竟是什么?

三味聊教育


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教师职称评定难一直是一个很热议的话题,有很大的争论,一直说要改革,但一直尚未落实具体的相关政策,评职的一个最大诟病就是要求内容标准较高,晋级人数限制比较严格,评定标准不平衡。

我以一个高校教师的经历来说下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上的一些问题:

第一 严格的课题数量、质量要求

教师评定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科研课题的数量、质量,在评定职称时一个打分的权重就在于你申报课题的数量,还有在课题中的排位位置,排位越靠前加分就越多,而且针对于一个年轻老师,由于自身职称的限制,在课题申报上难上加难,而一些老教师已经评过职称,对申报课题上热度不高,所以自身在课题上只能相互一拖,但多数情况下都是原地打转。

第二评审人数的限制

以我当年在评审时,当时申请一个讲师的评定,当时学校将近有40位教师要评中级,当时评定结果给了18个名额,那么在下一年评审的时候又有新进人员和那些没评审上的人员进行PK,所以一直这样的反反复复循环,竞争惨烈,在这条曲折的路上反反复复的前行着,而且为了节省教师的开资,很多学校会把人数作为一个很硬性的指标,可见有多残酷。

第三 考核指标不平衡

很多教师在评定时,一会要以授课质量为主要指标,一会有以科研能力为主要指标,一会又要二者结合,每个地方每次在评审时侧重的指标总是不同程度上倾斜,教师在授课上的压力其实并不小,每周好多教师要承担14-18学时的课程,分散了做科研的时间,而有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质量,一味地为评审职称在不停的准备科研材料,所以在考核时就很难平衡。

第四 评审制度的不透明

在评审过程中,虽说都会公布一个内容需求,但并不知道每个教师的分值,在最后评审结果上也只有评审专家给的一个总分排名,所以明明有些人材料并不多,但位置却很靠前,有的人材料很多,但却落榜,所以说在评审过程中,评定的标准并不统一,从而导致各个老师很不平衡,从而衍生出了暗箱操作的说法,这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很久之前就说要进行改革,可并未出了任何一个新的政策和标准,就这样延续以前的制度在进行评审。

以上就是我针对其评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看法,也是很多教师在评定的时候诟病的主要要点,但是身为一个教师在职称评审上真是挺不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