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的軍官老愛反水?

霽林軒


馮玉祥的西北軍給人印象是民國史上最愛反水的軍隊,而且經常是在關鍵時刻突然反水,導致整個軍隊全線崩潰的那種反水,從馮玉祥的多次陣前倒戈,到下屬高級將領,都有這種記錄,而且是很多人都有這種記錄。

比如馮玉祥在民國初期的南北戰爭中奉命南下,突然停兵武穴,導致整個戰爭的形勢突然扭轉。直奉戰爭的關鍵時刻突然倒戈,導致直系全線崩潰,馮玉祥則殺回北京,進行了他所謂的“首都革命”,把溥儀趕出了故宮。

他手下的高級將領也不遑多讓。中原大戰的關鍵時刻,他手下的高級將領被蔣委員長收買,突然倒戈,其中就包括石友三、韓復榘等人。石友三此後更是多次倒戈,直至在抗戰時期投降日寇,韓復榘也在蔣馮戰爭中反反覆覆,一直到最後被蔣處死。

西北軍餘部中,有些部隊也在解放戰爭中不太受中央軍信任,經常處於被監視的地位,比如淮海戰役中的第三綏靖區下屬的部隊是西北軍餘部,中央軍就不太信任,怕他們臨陣倒戈,但他們仍然在關鍵時刻突然陣前起義,整個改變了戰役走勢。

但這種情況其實並不難一理解。

首先,北洋軍閥時期的軍隊經常倒戈,而且很多人都有多次倒戈的記錄,並不是一兩次,而且每次倒戈都會加官進爵,得到各種好處,只要能保住自己的軍隊,看本方大勢已去,倒戈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比如閻錫山,就多次在關鍵時刻出賣隊友,次數比馮玉祥還多,但因為他始終能保持著對晉綏軍的控制,山西也一直被他牢牢控制在手中,所以並未落到喪家之犬的境地,也沒多少人指責他是倒戈將軍。

其次,馮玉祥的西北軍的戰鬥力在北洋軍閥中其實是比較強的,無論是在軍閥戰爭中,還是後來在抗戰中,表現都還不錯,尤其是白刃戰,可以說是西北軍最擅長的強項。但西北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始終處於流浪狀態。這在北洋軍閥中是非常少見的情況。

馮玉祥原本駐紮在河南,後來奉命調任陝西,之後又進入北京,控制華北,始終沒有能夠穩定控制、長期經營的根據地,所以財政上始終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很多時候必須要考慮財政問題。比如馮玉祥每次反蔣,都要依靠閻錫山提供財政支持,但閻錫山每次都會在關鍵時刻出賣馮玉祥,馮玉祥也無如之何。

馮玉祥缺錢的結果當然是西北軍從上到下都是比較寒酸的,在北洋時期的各軍閥中就是比較突出的,北伐之後同樣如此。而每個高級將領都很清楚,要能站穩腳跟,必須有穩定的地盤作為根據地,以保證有穩定的財政來源。這也是石友三多次反覆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始終沒有穩定的根據地,而韓復榘之所以能相對穩定下來,而且日漸強大,直到干預正面懟蔣,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在中原大戰之後獲得了山東作為根據地。

第三,沒有穩定的地盤作為根據地,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西北軍在民國軍閥戰爭中多次起起伏伏,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每次起勢的時候氣勢如虹,而崩潰的時候又一敗千里。因此,西北軍每次捲土重來,軍隊規模擴張很快,其中就會收編大量的雜牌部隊,而這些部隊的忠誠度往往是比較低的,本意也是來跟著撿便宜的,返現沒有便宜可撿了,自然就會反水。

比如馮玉祥在直奉戰爭時還僅僅時軍長,而突然回師佔領北京,進而佔據華北之後,軍隊擴張就非常快,從四五萬人迅速擴大到了十多萬人,收編了大量原來的直系部隊和地方雜牌部隊,其中的嶽維俊部尤其是雜牌中的雜牌,時為國民軍第三軍軍長。後來投蔣之後,被壓縮整編成了師長,戰鬥力還是孱弱不堪,在圍剿鄂豫皖根據地時被俘並被殺死。

所以,綜合來看,民國時期的地方軍閥中,有比較穩定的地盤作為根據地的,就有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往往相對而言整個派系的穩定性比較高,其骨幹力量相對而言忠誠度也比較高,而沒有穩定的地盤的軍閥派系,往往也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穩定性就比較差,起起伏伏,反反覆覆,興勃亡忽。


蕭武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西北軍”:1921年馮玉方玉祥所部擴編為陸軍第十一師,馮玉祥任師長,不久馮玉祥接任陝西督軍,從此掌控西北軍權。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組建國民軍,自任國民軍司令。次年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所率部隊被稱為“西北軍”。

“西北軍”相當龐雜,各方勢力複雜,那時還處於新軍閥混戰時代,對於一支邊防性質混編的軍隊,軍隊主要效忠於個人而不是國家。在馮玉祥的封建家長管理模式下,編制了得力手下“十三太保”,從這就能看出“西北軍”的性質和風格,這“十三太保”每個人的才能,品質,運氣參差不齊,有人名揚天下,有人遺臭萬年。對於一支軍閥部隊,都是為了混飯吃,沒有共同利益,缺乏信仰。

而馮本身就是倒戈大帝,內心陰險狡詐,手段毒辣,一生更換主子、部下七八人,而多次窩裡反。上行下效,所以他的部下反水也就順理成章了。










熱血鑄春秋


這樣說馮玉祥以及他的西北軍,倒好真沒有冤枉他,他自己反反覆覆,今天和這個結盟了,明天和那個結盟了,就沒歇著過不說,就是在結盟的過程中還不忘捅刀子,比如說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與奉系的張作霖結成盟友,可暗地裡卻也在拆張作霖的臺,比如說把原先答應贏得戰爭後歸屬張作霖的地盤搶到自己的手裡面。(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至於說他的手下,像宋哲元、韓復渠、鹿鍾麟、石友三、孫殿英等等,這些人簡直反水反的讓人眼花繚亂,一句話,背叛的底線實在太低,把個本來就沒多少骨氣的民國,搞得更是亂上加亂!

當然,說到上至馮玉祥,下至帶兵將領的頻繁反水,至少說比北洋諸系要沒出息的多,很可能與馮玉祥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關,馮玉祥雖然是西北軍的首領,可並不受北洋政府重視,尤其是他的老上級直系的吳佩孚和曹錕重視。


這就比較麻煩了,不像其他的軍閥中央不管正好,正好可以悶聲擴軍擴裝備,中央給的錢你肯定不夠花,但他們從地方可以搜刮出足以應付局面的錢款,馮玉祥也這麼幹,但西北乃苦寒之地,並不能完全自給自足。

也就是說馮玉祥率領的西北軍對於中央的依賴,比其他的地方要強的多,比如說軍餉問題,這是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兵變的最大誘因,如果曹錕按時按點足額供應馮玉祥的軍餉,估計曹錕也就不可能淪落到階下囚的地步了。

因此,客觀的環境使得馮玉祥做人更實際,在有奶便是娘面前做的更徹底更肆無忌憚,當然也更急迫,兄弟們等著吃飯,事到臨頭,能夠應付住局面比虛無的名聲重要的多。再一個說民國大佬崇奉的就是有奶便是孃的規則,這一點馮玉祥作為梟雄般的人物,自然不可能不懂,反水算個啥,民國亂世,誰敢說自己就一定是正宗門派了,正不正宗,主要還是看手裡的槍桿子硬不硬!


歷史三日談




馮玉祥也算是民國時候的一個知名軍閥,他一首打造了一支非常龐大的軍閥隊伍,被稱為西北軍。

馮玉祥身材高大,作戰勇敢,確實是一個好將領。但他自身有非常大的一個缺陷,就是智商不高,偏偏又喜歡裝聰明。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個舞臺,每個人都是演員。表演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天分,但碰到演技比你還高的人,就不要演了。否則就是班門弄斧,就是小丑。

非常不幸,馮玉祥將軍就是一個小丑,他最大的才能就是班門弄斧。他搞的那些小伎倆,別人一眼就能看懂,只是大部分人不願意點破,或者不敢說而已,而他自己卻自我感覺良好。



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西北軍之所以喜歡反水,根源就在於馮玉祥在歷史上曾經八次倒戈,被人稱為倒戈將軍。

在江湖上混,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東山再起?就是因為自己在江湖上的信用好,別人信得過自己,個人有良好的品牌。

馮玉祥卻恰恰相反,他的八次倒戈透支了他的個人信用。在民國的軍閥中,沒有人敢信任他,包括他的部下。

中原大戰中,馮玉祥的西北軍大部分投靠了蔣介石。他的不想,再後來都不願意承認他為領袖身子,很多人都不願意見他。馮玉祥去找他們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給他一些錢,打發他走路。



軍隊本身不創造財富,只是財富的搬運工。但軍閥們維持軍隊的正常開支,是需要龐大軍費的。

但馮玉祥的西北軍就和其他軍隊不一樣,不管是馮玉祥還是他手下的大部分軍官,在戰爭中都發了不少財。馮玉祥是言行不一致的人,可以私下裡花天酒地,但不能說出來。



馮玉祥對外號稱自己是愛民如子的馮青天,絕對不搶佔百姓的財產,自己軍紀嚴明。在中原大戰中,在湖北戰場上,他的軍官就整天花天酒地,因為在這個地方馮玉祥看不到。

軍人是一個苦差事,說不定哪天就會掉腦袋。因此軍人過的就是隻有今天,沒有明天的日子,活在當下就是他們的理念。活著一天就要享受。

馮玉祥經常剋扣軍餉,他的部下敢怒不敢言。蔣介石就用重金收買了楊虎城、韓復榘石友三等人,他們的兵力基本上佔到馮玉祥的一半,這些人的反水給了馮玉祥致命一擊。



中國歷史上用人基本上都用自己的親戚好友和同鄉,這是用宗族和親情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特殊組織。

孫中山用的人大部分都是廣東人,蔣介石用的人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曾國藩用的人基本上都是湖南人,甚至是自己的兄弟。

只要是背叛過別人的人,不管是自己曾經的朋友,還是目前投靠的主人,都很難相信自己。這就是一個現實困境,馮玉祥的西北軍投降了別人,就很難獲取別人的信任。



他的這些部下就擔心被別人奪取了兵權,甚至結果性命。因此只能在各派軍閥之間不斷反水,反水的次數越多,別人就越發不敢信任他們。

石友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曾經反覆在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日本人和共產黨之間反覆投靠,最後落得了一個被活埋的下場。


新知傳習閣


上樑不正下樑歪,馮玉祥一生倒戈九次,誰和他“拜把子”,轉過頭就倒戈相向,上行下效,手下也是有樣學樣。

馮玉祥部隊經常倒戈,第一是沒錢,蔣介石按楊永泰的策略“經濟解決西北軍”,給點錢馮玉祥手下倒戈的不少。導致西北軍沒錢的,恰恰是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關鍵時刻背叛直系,倒戈上司曹錕。一下子從一個二流的軍閥擴充至全國最大軍閥之一。民國時期的軍閥對忠君思想,禮義廉恥還是很重視的,馮玉祥的行為被軍閥所不恥。當段祺瑞出面給張作霖和馮玉祥調解時,給馮玉祥分的地盤都是西北苦寒之地,好點就河南,連出海口都沒有給一個。西北軍成立伊始就持續和其他軍閥作戰,由於戰爭地盤還不斷變換,地方經濟建設就沒怎麼搞過。馮玉祥倒戈將軍的名聲,加上對手下的手段、態度,(下面會講到)沒有什麼文人或搞經濟的人才為他服務,要知道張作霖有王永江,蔣介石有孔祥熙、宋子文,閻錫山自己就是個經濟人才,又引進大量學者。馮玉祥每次打仗都靠別人給錢,在北京城敲詐有錢人,五原會師由蘇聯人提供武器、糧餉,向蔣介石要,中原大戰靠閻錫山給錢,經濟一直是馮玉祥軟肋。

軍隊來源複雜,馮玉祥是突然躥升的軍閥,以16混成旅為起點,然後直係軍閥十一師,北京政變後,乘機大肆招兵買馬。西北各地的大小軍閥都被收入麾下,楊虎城的陝軍,西北馬家軍、土匪一樣的鎮嵩軍、盜墓的孫殿英都曾加入過西北軍。這些人後來背叛馮玉祥,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很多馮玉祥一手提拔的將領都叛他而去。

將領素養差,每個軍閥用人因為出身和經歷不同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習慣,袁世凱用小站練兵時的人;蔣介石黃埔軍校校長用浙江省和黃埔軍校出來的;閻錫山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用人以山西五臺縣和日本士官學校、保定軍校、以及山西軍官學校出來的;張作霖土匪頭子,先期是和他一起的老兄弟,第一次直奉戰爭失利後,用東北講武堂出來的;龍雲用雲南講武堂出來的;就連小軍閥楊森也建了所軍校給自己的子侄、親信學習。馮玉祥當兵出身,從小軍營長大,用人都跟他一樣,丘八出身,基本都是當年16混成旅的老班底。手下“十三太保”都是16混成旅時候的營連級軍官,最早都是馮玉祥的護兵、馬弁、勤務兵出來的。像石友三小乞丐被招兵,當了幾年勤務兵,最後被提拔成新“五虎將”。馮玉祥很少用軍校生,而且身邊也沒什麼文人和其他人才幫襯,這就和馮玉祥的作風有關。

馮玉祥特別能“裝”,按同為直係軍閥吳佩孚的說法:“成天穿著破軍裝,高喊勤儉節約,背地裡把錢拿回家買地”純粹土老財。馮玉祥表面看著非常進步,請孫中山到北京,加入國民革命軍北伐,積極抗日,左傾想要加入共產黨,他總是走在前沿。骨子裡馮玉祥和手下將領通電話,要對方跪著接電話,手下將領不管是軍長還是司令有違抗馮玉祥意思的直接巴掌打過去,韓復渠貴為司令也是軍棍伺候。如果“十三太保”還是過去的勤務兵,或者營長、團長的還能忍受,現在貴為司令、軍長,這邊有蔣介石的引誘,怎麼會不倒戈馮玉祥。一切的因果關係還是馮玉祥自己種下的。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馮玉祥的西北軍本身就比較複雜。有匪氣十足的,有想投靠蔣介石的,有暗中參加共產黨的,有耿直忠勇抗日的各色將官等等,不一而足。馮玉祥本身為人雖然一生比較耿直,但在思想政治上總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一會同情共產黨,一會兒緊跟蔣介石,明知蔣介石的為人,又對他抱有幻想。作為主帥都是這樣,部將當然難有決然的選擇!因此也是反來複去的反水。又聯閻反蔣(蔣馮閻中原大戰),又聯共反蔣(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聯共反蔣抗日,楊虎城是西北軍當時的主帥),又聯蔣反共,還多次有將領投蔣反馮,投蔣反蔣,令人十分不解!但主因還是因為西北軍將領成份過於複雜,內部缺乏團結。不如閻錫山的城府,不如李崇仁白崇禧的廣西幫的團結,因此能被蔣介石各個擊破,分化瓦解,剩下一支軍力不強的西北軍受蔣限制。連馮玉祥也被蔣介石連哄帶騙奪去了指揮西北軍的實權!這樣的西北軍沒有一個眾望所歸的主帥,怎能不幹出七七八八的事情來?反水之多就是這幾個原因。


東方大狂俠


說到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馮玉祥的西北軍本質上是軍閥部隊,只是做了一些進步的事情,而以軍閥部隊來說,馮玉祥的西北軍裡的軍官倒戈並不嚴重。

這裡需要界定一下馮玉祥的西北軍。馮玉祥北京政變以後,把所部改編成了國民一軍,後來 馮玉祥被段祺瑞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辦,所部也就改稱西北軍。所以嚴格的來說,西北軍是原來北洋軍閥第十 一師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在西北軍統治陝西、甘肅、綏遠等地的時候,曾經有一些軍閥一度依附於西北軍。這些軍閥大多不過短暫依 附於馮玉祥隨即離開,並不能算是西北軍,比如奉軍的魏益三、楊虎城的陝軍、劉鎮華的鎮嵩軍、孫殿英、馬福祥等。也有一些依附時間比較長,可以算作西北軍的旁系,比如像龐炳勳,直到中原大戰馮玉祥徹底倒臺以後才離開。

這麼一來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馮玉祥所屬的西北軍里老愛反水的只有一個——石友三,其他的像韓復渠這樣的雖然曾經叛變馮玉祥,但是之後並未再倒戈過,而其他吉鴻昌、孫連仲、宋哲元等,都是在馮玉祥徹底兵敗之後才向蔣介石輸誠。總體來說,和其他軍閥相比並不特別突出。

說西北軍倒戈的部隊比較多,是把曾經短暫依附馮玉祥的雜牌軍都算上。而這些部隊中比如孫殿英、劉鎮華之類的就是些牆頭草,靠的就是在各大勢力間倒來倒去求生存,只是形式所迫才暫時依附西北軍,事後馬上就離開,自然擅長倒戈了。

以劉鎮華為例,他本來依附陝西督軍陳樹藩,吳佩孚派兵驅逐陳樹藩時劉鎮華立刻倒戈迎接直軍入陝。而等第二次直奉大戰吳佩孚戰敗,他奉段祺瑞命令立刻兵發洛陽驅逐吳佩孚。劉鎮華被胡景翼擊敗後一度下野,吳佩孚東山再起後劉鎮華又再次投靠吳佩孚,帶兵圍攻西安。五原誓師後馮玉祥參加北伐戰爭,命人解圍擊敗劉鎮華,劉鎮華見北伐軍勢大,轉頭就向馮玉祥投降。等馮玉祥和蔣介石交戰時,他又秘密聯繫蔣介石,帶部隊反水。

所以相比起來,馮玉祥的西北軍,在軍閥裡反水情況並不嚴重。




不沉的經遠


軍閥部隊的官兵為一己私利是沒有精神信仰的,不止是馮玉祥的部隊官兵喜歡倒戈反水。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真正死於戰火的官兵跟因為戰爭遭殃受難被洗劫的老百姓比起來少的很,軍閥混戰,打的不是槍桿子而是“黑白貨”,即鴉片煙土和銀元,誰出的價高就能收買拉攏別人的部隊。1930年,馮玉祥夥同閻錫山跟老蔣開戰了,馮玉祥的40萬大軍在戰場上戰鬥力兇悍,可惜將領們被老蔣高官厚祿給收買了,紛紛倒戈,馮玉祥成了光桿兒司令,只好宣佈下野。拒絕老蔣收買的張自忠等人帶著殘部逃到山西,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29軍的家底部隊。閻錫山想把孫殿英拉過來,連70萬銀元都捨不得出,結果老蔣給孫殿英100萬銀元再加別的好處,孫殿英馬上投蔣了。老蔣收買捨得出大價錢,最貴的是“南天王”陳濟棠的空軍司令黃光銳,為了把廣東空軍收買過來據說花了4000萬銀元,“成本”最低的是黔軍首領王家烈部下的兩個師長,用了大概2萬銀元。各路軍閥都弄不過老蔣,是因為財力不如老蔣,捨得花錢給好處的觀念也不如老蔣。爭地盤的心思和資源都用在收買和被收買上了,抗戰爆發時,中國軍隊和日軍的差距尖銳的暴露出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立志成蟲


這其實不僅是西北軍特有現象,而是當時的所謂的“雜牌軍”共性。這與它們組建之初多是軍閥部隊有關,即打仗出於意氣、金錢、地盤、女人等有關,很少涉及意識形態。加之社會動盪、軍閥混戰,各區域的戰事激烈程度、經濟狀況有關。如果是相對封閉、又通過封建禮法、宗教等因素束縛的,如閻錫山、二馬部之外,都受到了外界的影響,從而分崩離析,如東北、西北、粵軍、川軍等,不一而足。

加之蔣介石慣用的金錢引誘和分化,在三十年代初就已經有了眼花繚亂的變化。

具體到西北軍,北伐、抗日等的影響巨大,是大動盪、大變化的時代,對於文化程度不高、屢受排擠的西北軍將領,自然是各顯神通。

這方面也不得不提馮玉祥的“帶頭”作用,一是他的帶兵做法,簡單粗暴,導致下層擁戴、上層離心。二是他自己就是經常倒戈,使得屬下有了“總司令都經常倒來倒去,我有何不得?!”的想法。


永遠的瓦爾特


這貨本來就是八姓家奴 牆頭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