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的军官老爱反水?

霽林軒


冯玉祥的西北军给人印象是民国史上最爱反水的军队,而且经常是在关键时刻突然反水,导致整个军队全线崩溃的那种反水,从冯玉祥的多次阵前倒戈,到下属高级将领,都有这种记录,而且是很多人都有这种记录。

比如冯玉祥在民国初期的南北战争中奉命南下,突然停兵武穴,导致整个战争的形势突然扭转。直奉战争的关键时刻突然倒戈,导致直系全线崩溃,冯玉祥则杀回北京,进行了他所谓的“首都革命”,把溥仪赶出了故宫。

他手下的高级将领也不遑多让。中原大战的关键时刻,他手下的高级将领被蒋委员长收买,突然倒戈,其中就包括石友三、韩复榘等人。石友三此后更是多次倒戈,直至在抗战时期投降日寇,韩复榘也在蒋冯战争中反反复复,一直到最后被蒋处死。

西北军余部中,有些部队也在解放战争中不太受中央军信任,经常处于被监视的地位,比如淮海战役中的第三绥靖区下属的部队是西北军余部,中央军就不太信任,怕他们临阵倒戈,但他们仍然在关键时刻突然阵前起义,整个改变了战役走势。

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难一理解。

首先,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队经常倒戈,而且很多人都有多次倒戈的记录,并不是一两次,而且每次倒戈都会加官进爵,得到各种好处,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军队,看本方大势已去,倒戈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比如阎锡山,就多次在关键时刻出卖队友,次数比冯玉祥还多,但因为他始终能保持着对晋绥军的控制,山西也一直被他牢牢控制在手中,所以并未落到丧家之犬的境地,也没多少人指责他是倒戈将军。

其次,冯玉祥的西北军的战斗力在北洋军阀中其实是比较强的,无论是在军阀战争中,还是后来在抗战中,表现都还不错,尤其是白刃战,可以说是西北军最擅长的强项。但西北军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始终处于流浪状态。这在北洋军阀中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冯玉祥原本驻扎在河南,后来奉命调任陕西,之后又进入北京,控制华北,始终没有能够稳定控制、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所以财政上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很多时候必须要考虑财政问题。比如冯玉祥每次反蒋,都要依靠阎锡山提供财政支持,但阎锡山每次都会在关键时刻出卖冯玉祥,冯玉祥也无如之何。

冯玉祥缺钱的结果当然是西北军从上到下都是比较寒酸的,在北洋时期的各军阀中就是比较突出的,北伐之后同样如此。而每个高级将领都很清楚,要能站稳脚跟,必须有稳定的地盘作为根据地,以保证有稳定的财政来源。这也是石友三多次反复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始终没有稳定的根据地,而韩复榘之所以能相对稳定下来,而且日渐强大,直到干预正面怼蒋,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在中原大战之后获得了山东作为根据地。

第三,没有稳定的地盘作为根据地,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西北军在民国军阀战争中多次起起伏伏,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每次起势的时候气势如虹,而崩溃的时候又一败千里。因此,西北军每次卷土重来,军队规模扩张很快,其中就会收编大量的杂牌部队,而这些部队的忠诚度往往是比较低的,本意也是来跟着捡便宜的,返现没有便宜可捡了,自然就会反水。

比如冯玉祥在直奉战争时还仅仅时军长,而突然回师占领北京,进而占据华北之后,军队扩张就非常快,从四五万人迅速扩大到了十多万人,收编了大量原来的直系部队和地方杂牌部队,其中的岳维俊部尤其是杂牌中的杂牌,时为国民军第三军军长。后来投蒋之后,被压缩整编成了师长,战斗力还是孱弱不堪,在围剿鄂豫皖根据地时被俘并被杀死。

所以,综合来看,民国时期的地方军阀中,有比较稳定的地盘作为根据地的,就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往往相对而言整个派系的稳定性比较高,其骨干力量相对而言忠诚度也比较高,而没有稳定的地盘的军阀派系,往往也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稳定性就比较差,起起伏伏,反反复复,兴勃亡忽。


萧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北军”:1921年冯玉方玉祥所部扩编为陆军第十一师,冯玉祥任师长,不久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从此掌控西北军权。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组建国民军,自任国民军司令。次年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率部队被称为“西北军”。

“西北军”相当庞杂,各方势力复杂,那时还处于新军阀混战时代,对于一支边防性质混编的军队,军队主要效忠于个人而不是国家。在冯玉祥的封建家长管理模式下,编制了得力手下“十三太保”,从这就能看出“西北军”的性质和风格,这“十三太保”每个人的才能,品质,运气参差不齐,有人名扬天下,有人遗臭万年。对于一支军阀部队,都是为了混饭吃,没有共同利益,缺乏信仰。

而冯本身就是倒戈大帝,内心阴险狡诈,手段毒辣,一生更换主子、部下七八人,而多次窝里反。上行下效,所以他的部下反水也就顺理成章了。










热血铸春秋


这样说冯玉祥以及他的西北军,倒好真没有冤枉他,他自己反反覆覆,今天和这个结盟了,明天和那个结盟了,就没歇着过不说,就是在结盟的过程中还不忘捅刀子,比如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与奉系的张作霖结成盟友,可暗地里却也在拆张作霖的台,比如说把原先答应赢得战争后归属张作霖的地盘抢到自己的手里面。(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至于说他的手下,像宋哲元、韩复渠、鹿钟麟、石友三、孙殿英等等,这些人简直反水反的让人眼花缭乱,一句话,背叛的底线实在太低,把个本来就没多少骨气的民国,搞得更是乱上加乱!

当然,说到上至冯玉祥,下至带兵将领的频繁反水,至少说比北洋诸系要没出息的多,很可能与冯玉祥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关,冯玉祥虽然是西北军的首领,可并不受北洋政府重视,尤其是他的老上级直系的吴佩孚和曹锟重视。


这就比较麻烦了,不像其他的军阀中央不管正好,正好可以闷声扩军扩装备,中央给的钱你肯定不够花,但他们从地方可以搜刮出足以应付局面的钱款,冯玉祥也这么干,但西北乃苦寒之地,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

也就是说冯玉祥率领的西北军对于中央的依赖,比其他的地方要强的多,比如说军饷问题,这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兵变的最大诱因,如果曹锟按时按点足额供应冯玉祥的军饷,估计曹锟也就不可能沦落到阶下囚的地步了。

因此,客观的环境使得冯玉祥做人更实际,在有奶便是娘面前做的更彻底更肆无忌惮,当然也更急迫,兄弟们等着吃饭,事到临头,能够应付住局面比虚无的名声重要的多。再一个说民国大佬崇奉的就是有奶便是娘的规则,这一点冯玉祥作为枭雄般的人物,自然不可能不懂,反水算个啥,民国乱世,谁敢说自己就一定是正宗门派了,正不正宗,主要还是看手里的枪杆子硬不硬!


历史三日谈




冯玉祥也算是民国时候的一个知名军阀,他一首打造了一支非常庞大的军阀队伍,被称为西北军。

冯玉祥身材高大,作战勇敢,确实是一个好将领。但他自身有非常大的一个缺陷,就是智商不高,偏偏又喜欢装聪明。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表演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天分,但碰到演技比你还高的人,就不要演了。否则就是班门弄斧,就是小丑。

非常不幸,冯玉祥将军就是一个小丑,他最大的才能就是班门弄斧。他搞的那些小伎俩,别人一眼就能看懂,只是大部分人不愿意点破,或者不敢说而已,而他自己却自我感觉良好。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西北军之所以喜欢反水,根源就在于冯玉祥在历史上曾经八次倒戈,被人称为倒戈将军。

在江湖上混,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东山再起?就是因为自己在江湖上的信用好,别人信得过自己,个人有良好的品牌。

冯玉祥却恰恰相反,他的八次倒戈透支了他的个人信用。在民国的军阀中,没有人敢信任他,包括他的部下。

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大部分投靠了蒋介石。他的不想,再后来都不愿意承认他为领袖身子,很多人都不愿意见他。冯玉祥去找他们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给他一些钱,打发他走路。



军队本身不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搬运工。但军阀们维持军队的正常开支,是需要庞大军费的。

但冯玉祥的西北军就和其他军队不一样,不管是冯玉祥还是他手下的大部分军官,在战争中都发了不少财。冯玉祥是言行不一致的人,可以私下里花天酒地,但不能说出来。



冯玉祥对外号称自己是爱民如子的冯青天,绝对不抢占百姓的财产,自己军纪严明。在中原大战中,在湖北战场上,他的军官就整天花天酒地,因为在这个地方冯玉祥看不到。

军人是一个苦差事,说不定哪天就会掉脑袋。因此军人过的就是只有今天,没有明天的日子,活在当下就是他们的理念。活着一天就要享受。

冯玉祥经常克扣军饷,他的部下敢怒不敢言。蒋介石就用重金收买了杨虎城、韩复榘石友三等人,他们的兵力基本上占到冯玉祥的一半,这些人的反水给了冯玉祥致命一击。



中国历史上用人基本上都用自己的亲戚好友和同乡,这是用宗族和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组织。

孙中山用的人大部分都是广东人,蒋介石用的人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曾国藩用的人基本上都是湖南人,甚至是自己的兄弟。

只要是背叛过别人的人,不管是自己曾经的朋友,还是目前投靠的主人,都很难相信自己。这就是一个现实困境,冯玉祥的西北军投降了别人,就很难获取别人的信任。



他的这些部下就担心被别人夺取了兵权,甚至结果性命。因此只能在各派军阀之间不断反水,反水的次数越多,别人就越发不敢信任他们。

石友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经反复在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日本人和共产党之间反复投靠,最后落得了一个被活埋的下场。


新知传习阁


上梁不正下梁歪,冯玉祥一生倒戈九次,谁和他“拜把子”,转过头就倒戈相向,上行下效,手下也是有样学样。

冯玉祥部队经常倒戈,第一是没钱,蒋介石按杨永泰的策略“经济解决西北军”,给点钱冯玉祥手下倒戈的不少。导致西北军没钱的,恰恰是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关键时刻背叛直系,倒戈上司曹锟。一下子从一个二流的军阀扩充至全国最大军阀之一。民国时期的军阀对忠君思想,礼义廉耻还是很重视的,冯玉祥的行为被军阀所不耻。当段祺瑞出面给张作霖和冯玉祥调解时,给冯玉祥分的地盘都是西北苦寒之地,好点就河南,连出海口都没有给一个。西北军成立伊始就持续和其他军阀作战,由于战争地盘还不断变换,地方经济建设就没怎么搞过。冯玉祥倒戈将军的名声,加上对手下的手段、态度,(下面会讲到)没有什么文人或搞经济的人才为他服务,要知道张作霖有王永江,蒋介石有孔祥熙、宋子文,阎锡山自己就是个经济人才,又引进大量学者。冯玉祥每次打仗都靠别人给钱,在北京城敲诈有钱人,五原会师由苏联人提供武器、粮饷,向蒋介石要,中原大战靠阎锡山给钱,经济一直是冯玉祥软肋。

军队来源复杂,冯玉祥是突然蹿升的军阀,以16混成旅为起点,然后直系军阀十一师,北京政变后,乘机大肆招兵买马。西北各地的大小军阀都被收入麾下,杨虎城的陕军,西北马家军、土匪一样的镇嵩军、盗墓的孙殿英都曾加入过西北军。这些人后来背叛冯玉祥,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很多冯玉祥一手提拔的将领都叛他而去。

将领素养差,每个军阀用人因为出身和经历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袁世凯用小站练兵时的人;蒋介石黄埔军校校长用浙江省和黄埔军校出来的;阎锡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用人以山西五台县和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校、以及山西军官学校出来的;张作霖土匪头子,先期是和他一起的老兄弟,第一次直奉战争失利后,用东北讲武堂出来的;龙云用云南讲武堂出来的;就连小军阀杨森也建了所军校给自己的子侄、亲信学习。冯玉祥当兵出身,从小军营长大,用人都跟他一样,丘八出身,基本都是当年16混成旅的老班底。手下“十三太保”都是16混成旅时候的营连级军官,最早都是冯玉祥的护兵、马弁、勤务兵出来的。像石友三小乞丐被招兵,当了几年勤务兵,最后被提拔成新“五虎将”。冯玉祥很少用军校生,而且身边也没什么文人和其他人才帮衬,这就和冯玉祥的作风有关。

冯玉祥特别能“装”,按同为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说法:“成天穿着破军装,高喊勤俭节约,背地里把钱拿回家买地”纯粹土老财。冯玉祥表面看着非常进步,请孙中山到北京,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积极抗日,左倾想要加入共产党,他总是走在前沿。骨子里冯玉祥和手下将领通电话,要对方跪着接电话,手下将领不管是军长还是司令有违抗冯玉祥意思的直接巴掌打过去,韩复渠贵为司令也是军棍伺候。如果“十三太保”还是过去的勤务兵,或者营长、团长的还能忍受,现在贵为司令、军长,这边有蒋介石的引诱,怎么会不倒戈冯玉祥。一切的因果关系还是冯玉祥自己种下的。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冯玉祥的西北军本身就比较复杂。有匪气十足的,有想投靠蒋介石的,有暗中参加共产党的,有耿直忠勇抗日的各色将官等等,不一而足。冯玉祥本身为人虽然一生比较耿直,但在思想政治上总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一会同情共产党,一会儿紧跟蒋介石,明知蒋介石的为人,又对他抱有幻想。作为主帅都是这样,部将当然难有决然的选择!因此也是反来复去的反水。又联阎反蒋(蒋冯阎中原大战),又联共反蒋(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联共反蒋抗日,杨虎城是西北军当时的主帅),又联蒋反共,还多次有将领投蒋反冯,投蒋反蒋,令人十分不解!但主因还是因为西北军将领成份过于复杂,内部缺乏团结。不如阎锡山的城府,不如李崇仁白崇禧的广西帮的团结,因此能被蒋介石各个击破,分化瓦解,剩下一支军力不强的西北军受蒋限制。连冯玉祥也被蒋介石连哄带骗夺去了指挥西北军的实权!这样的西北军没有一个众望所归的主帅,怎能不干出七七八八的事情来?反水之多就是这几个原因。


东方大狂侠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一点,冯玉祥的西北军本质上是军阀部队,只是做了一些进步的事情,而以军阀部队来说,冯玉祥的西北军里的军官倒戈并不严重。

这里需要界定一下冯玉祥的西北军。冯玉祥北京政变以后,把所部改编成了国民一军,后来 冯玉祥被段祺瑞任命为西北边防督办,所部也就改称西北军。所以严格的来说,西北军是原来北洋军阀第十 一师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在西北军统治陕西、甘肃、绥远等地的时候,曾经有一些军阀一度依附于西北军。这些军阀大多不过短暂依 附于冯玉祥随即离开,并不能算是西北军,比如奉军的魏益三、杨虎城的陕军、刘镇华的镇嵩军、孙殿英、马福祥等。也有一些依附时间比较长,可以算作西北军的旁系,比如像庞炳勋,直到中原大战冯玉祥彻底倒台以后才离开。

这么一来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冯玉祥所属的西北军里老爱反水的只有一个——石友三,其他的像韩复渠这样的虽然曾经叛变冯玉祥,但是之后并未再倒戈过,而其他吉鸿昌、孙连仲、宋哲元等,都是在冯玉祥彻底兵败之后才向蒋介石输诚。总体来说,和其他军阀相比并不特别突出。

说西北军倒戈的部队比较多,是把曾经短暂依附冯玉祥的杂牌军都算上。而这些部队中比如孙殿英、刘镇华之类的就是些墙头草,靠的就是在各大势力间倒来倒去求生存,只是形式所迫才暂时依附西北军,事后马上就离开,自然擅长倒戈了。

以刘镇华为例,他本来依附陕西督军陈树藩,吴佩孚派兵驱逐陈树藩时刘镇华立刻倒戈迎接直军入陕。而等第二次直奉大战吴佩孚战败,他奉段祺瑞命令立刻兵发洛阳驱逐吴佩孚。刘镇华被胡景翼击败后一度下野,吴佩孚东山再起后刘镇华又再次投靠吴佩孚,带兵围攻西安。五原誓师后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命人解围击败刘镇华,刘镇华见北伐军势大,转头就向冯玉祥投降。等冯玉祥和蒋介石交战时,他又秘密联系蒋介石,带部队反水。

所以相比起来,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军阀里反水情况并不严重。




不沉的经远


军阀部队的官兵为一己私利是没有精神信仰的,不止是冯玉祥的部队官兵喜欢倒戈反水。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真正死于战火的官兵跟因为战争遭殃受难被洗劫的老百姓比起来少的很,军阀混战,打的不是枪杆子而是“黑白货”,即鸦片烟土和银元,谁出的价高就能收买拉拢别人的部队。1930年,冯玉祥伙同阎锡山跟老蒋开战了,冯玉祥的40万大军在战场上战斗力凶悍,可惜将领们被老蒋高官厚禄给收买了,纷纷倒戈,冯玉祥成了光杆儿司令,只好宣布下野。拒绝老蒋收买的张自忠等人带着残部逃到山西,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29军的家底部队。阎锡山想把孙殿英拉过来,连70万银元都舍不得出,结果老蒋给孙殿英100万银元再加别的好处,孙殿英马上投蒋了。老蒋收买舍得出大价钱,最贵的是“南天王”陈济棠的空军司令黄光锐,为了把广东空军收买过来据说花了4000万银元,“成本”最低的是黔军首领王家烈部下的两个师长,用了大概2万银元。各路军阀都弄不过老蒋,是因为财力不如老蒋,舍得花钱给好处的观念也不如老蒋。争地盘的心思和资源都用在收买和被收买上了,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和日军的差距尖锐的暴露出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立志成虫


这其实不仅是西北军特有现象,而是当时的所谓的“杂牌军”共性。这与它们组建之初多是军阀部队有关,即打仗出于意气、金钱、地盘、女人等有关,很少涉及意识形态。加之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各区域的战事激烈程度、经济状况有关。如果是相对封闭、又通过封建礼法、宗教等因素束缚的,如阎锡山、二马部之外,都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从而分崩离析,如东北、西北、粤军、川军等,不一而足。

加之蒋介石惯用的金钱引诱和分化,在三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了眼花缭乱的变化。

具体到西北军,北伐、抗日等的影响巨大,是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对于文化程度不高、屡受排挤的西北军将领,自然是各显神通。

这方面也不得不提冯玉祥的“带头”作用,一是他的带兵做法,简单粗暴,导致下层拥戴、上层离心。二是他自己就是经常倒戈,使得属下有了“总司令都经常倒来倒去,我有何不得?!”的想法。


永远的瓦尔特


这货本来就是八姓家奴 墙头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