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生存的壓力,有多少現役農民會棄耕呢?

一點三農


先看下這個問題,現役農民,就是指現在還在耕種的農民,這些農民是為了什麼耕種呢?現在的農村已經到了,老年人種不動,而年輕人不願種地了看到這裡真是讓人心酸。

1.種地為了什麼?以前的農村,都是靠著種地來維持一家的生活,而那些以種地養家的人們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都變成了老年人,都知道——種地是一項非常出力氣的工作,而那些懂得種地的都老了,種不動了。而現役的農民,卻大多數是這些慢慢老去的農民。

2.沒有了生存壓力,還會種地嗎?現在國家一直在減輕農民的負擔,而且農業方面也是一直給予各項補貼。但是,現在的農村種地卻不怎麼賺錢,農藥、化肥、種子、機械等一系列支出後,收到的糧食賣完卻賺不到幾個錢,而且這還不算農民自己的人工費。現在農村青年大多出去打工,一般都是留守的中老年人種地,兒女也都不願他們在去田地裡面辛辛苦苦的勞作,到最後還掙不到錢。這種現象在農村慢慢的變得非常的普及。這種情況下,現役農民慢慢的都會棄耕。

3.棄耕後的田地,一般農村的中老年人,是不願看到自己辛苦大半輩子的田地荒廢的。現在農村有好多租地的,承包土地的,有個人承包也有村裡組織集體打包出租的。所以這些棄耕的土地也不會閒置,而是大範圍的統一管理,更有效的節約了成本,這也是現如今農村的普遍現象。

如果沒有生存的壓力,現役農民會慢慢的棄耕,這是一個社會的現象,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現在的農民也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兩腳插地半腿泥的泥腿子了。國家的富強帶動了農村的發展,農民大多走出家門,或學習或工作等,這些出外的人多多少少會拉動農村的發展。

現在農村的待遇條件也很好,不再是農村人悶頭往城市扎,現在好多城市的人都想到鄉下來。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娃娃,我還保持這我們農民的那種質樸和善良,我們都在為社會發展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不會因為是農村人而自卑。

純手工碼字,個人想法,有共同想法的點個贊哦。


拽酷酷在此


如果沒有生存的壓力,有多少現役農民會棄耕呢?就算沒有了生存壓力,也沒有什麼農民會棄耕。

目前的現實相信每個人農村人都知道,靠種地早已不能養活農村一家人了。所以才會有了那麼多青壯勞力外出打工掙錢養家。家中留下的老人主要的任務是帶孩子,但他們為什麼還要堅持耕種,我想最大的理由就是農民對土地的不捨。種了一輩子地,農民也只會種地,不管掙錢不掙錢,幾乎沒有農民會狠下心來放棄土地。

現在農民幾乎絕大多數的收入都來自於打工,雖說不上富裕,但溫飽早已沒有問題。溫飽就是生存的基礎,但為什麼農民仍不棄耕?只因農民對土地有感情,不是農民不會理解這種感情,沒有親身種過幾年地也不會對土地有感情,但對於種了幾十年地的老農民,只要自己還能勞動,還絕不會棄耕。

關注農民趙老三,為農民發聲。如要支持請轉發、收藏、點贊、評論。


農民趙老三


如果沒有生存壓力,有多少現役農民會棄耕呢?

其實,現在的農村,大量土地出現丟荒的現象。並不是因為生存的壓力,而是生活的壓力。

如果靠種田種地為生,其實,滿足一家老小的生計是沒問題的。但是,人不是僅僅為了飽腹而已。人都是有思想的動物,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追求更好的生活,靠種田種地是根本行不通的。

現在的農村,種田種地的,許多都是老人,而年輕人基本上都不會再農村從事農業的工作。都知道農業是不賺錢的。在城裡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就抵得上種地一年的收入。那農民為什麼還非得要墨守成規呢?

樹挪死,人挪活。如果一直守在農村,一家老小除了吃,還要穿,還要上學,要看病,日常開支一點都不能少。而生活的壓力,讓許多農村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而導致大量的農田拋荒。

其實,這個命題不錯,但是,不現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農產品價格一成不變的情況下,農業,已經是夕陽產業,沒有前景,沒有出路。而拋荒,也在所難免。


某年午後


這個問題用了現役農民這個詞,我覺得很是恰當,畢竟現在真正純粹的農民已經不多了。

那麼,就像這個問題一樣,假如現役農民沒有生存壓力,有多少人會選擇棄耕。

首先,我覺得,現役的農民之所以還堅持在土地上,更多的是對土地的感情,畢竟單靠種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農民棄耕的原因正是因為有了生存壓力,因為靠地裡的莊家無法滿足生活的日常開支,因此很多農民選擇離開土地。

如果沒有生存壓力,種地是一種休閒,種地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我想很多人都不願離開土地。尤其是上了年齡的人,如果他們不缺錢,種地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人生樂趣。

別說老年人,如果我不差錢,我也願意回家種地。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那該有多麼美!

接下來,我們正式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沒有生存壓力,棄耕的農民都會是哪些人?

如果沒有棄耕壓力,其實現在種地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老年人更不願意離開土地。

有家室的中年人,如果他們有足夠的錢花,他們也不會背井離鄉到外面打工。一家人團團圓圓,多麼幸福,多麼好的日子,為什麼要離開土地。

現在的年輕人,當然,這部分人心中有報復,想到外面看看世界,對土地也沒有多少感情,即使他們不差錢,他們也不願把自己限定在莊家地裡。也就是說,這部分年輕人,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願繼續種地的,還是想到外面闖一闖,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或者覺得田園生活太單調,總之,他們還有夢,他們的人生意義不僅僅限於有錢花,有飯吃。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生活也沒有壓力,你還願意回到土地上,繼續種地嗎?

遙想一下,平時種種地,空閒的時候到外面旅遊,和正式單位的人一樣的生活待遇。那生活將是多麼美妙。這樣的生活離農民們還有多遠!


鄉村小二哥


做為一個農民,不管你有沒有生存的壓力,都是不應當棄耕的,棄耕對於一個農民來講,是錯誤的,也是不理智的!

農民有了土地,不管你分到的土地是多是少,那就是你的根,也是你的本,不論這個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你有了土地,最起碼的你就能吃上飽飯,你可以沒有錢花,但是你不可以沒有糧食吃,所以,從善如劉一慣的觀點,做為農民,你可以放棄一切,但是,你就是不能放棄你的賴以生存的土地的!

在我東北農村的老家,沒有一戶農民放棄自己土地的,他們都守候著自己的土地,糧食豐收了,他們可以多收穫一些糧食的,也可以多賣一點錢的,糧食歉收的時候,他們少收穫了糧食,少賣一點錢的,但是,不管豐收歉收,他們收穫的糧食,他們也都是吃不了的,也都會賣出一部分糧食的!

你有了生存的壓力,土地也是不能放棄的,你可以把你的土地流轉給別人,你也可以把土地轉租給別人的,你甚至可以把你的土地無償的,或者有償低價的送給你的親戚朋友去種,這樣你可以出去打工,也可以出去創業,哪天你想回來種地的話,土地還是熟地,你拿回來也就可以繼續耕種的!

你把土地棄耕了,土地荒蕪了,在有的地方就會把土地收回去的,當你哪一年,哪一天想回來耕種的時候,你的土地已經被收回去了,你的土地已經沒有了,你再想種地的話,已經沒有你的土地了!

所以,我勸想要棄耕土地的農民朋友們,你們不要放棄你們可以生存,可以保命的土地,那真是你們的根,那真是你們的本哪,如果你們真把你們的土地棄耕了,當你們再回來想要耕種你們土地的時候,你們的土地已經沒有了,到了那個時候,你們一定要後悔的了!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古人云“農民有田便是富”這句話主要是針對70-80年代那會,農民有田便能種莊稼,種好了才能填飽肚子,而如今對於生存的壓力來說,不僅限於只是種莊稼和棄耕的問題。

1、現如今很多農村人都是走入城市打工,因為一個家庭的開支,如果只是靠種那一畝三分地是不足以開支的,很多家庭田地幾天幾畝到邊了,一年的收入還得看天災人禍決定,所以壓力會很大

2、到城裡打工,相對來說收入要穩定點,你付出了辛苦,得到的卻是回報,勤奮點的還能得到更多,這比種耕要踏實得多。

3、說了以上兩點,也不是一杆子打死種地沒前途,現在種地講究科學技術,要有好的預判能力和管理技術水平,而且還要大面積種植才能走向致富道路。

因此對於生存壓力大,對於農民來說有多少棄耕的問題是雙重性,耕可選,也可不選。

你有更好的看法嗎?




草根阿彪


如果沒有生存壓力,農民就會把種地當作一種快樂的勞動。因為土地已經溶入了農民的血脈。相對於農民來說,作工的,經商的,作官的,醫生,教師等哪一個比農民混的不好?他們不工作嗎?農民棄耕是因為種地的投入和收穫的比例嚴重失調,種地的收入已經不能養家了,只能外出打工。所以說提高糧食價格,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也能共享發展的紅利,讓每一個農民有尊嚴的生活,應是我們追求的大目標。

讓農民願意種地,安於種地,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已手裡,才能不受制於人,才符合國家的戰略安全。

願鄉村振興,願農民富裕,願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快樂的種地。


一縷陽光3946326725725


雖著農業現代化的建沒,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物價不斷的提升,生在農村這個群體的人們,生活壓力好怕一輩子都有,因為農村人沒用多少養老金,無論你多大歲數也的參加勞動,這是千百年來的農村事實。

土地是農業的命脈,也是農村農人的聚寶盆,我是農民,也是靠農業發家的,現在種稙百畝小雜糧,年純收入就6萬元,我的回答是決對不會放棄土地的,除非讓先進的農業所代理,或者說被逃態。

謝謝!


鑽石王31好友晶非昔比


除了50,60後中三分之一的人棄耕,三分之二的人不會棄耕。70一0o後百分之九十九的棄耕。


泥腿文社LwY


農村有句古話叫窮不丟書,富不丟田,過去考上狀元窮困的書生,都是經過自己的刻苦功讀,最後光宗耀祖,過去的大財主那個不是良田千頃,但如果沒有了生活壓力,人們生活有了其他保障,種田的人會大大下降,除非是對種田情有獨鍾,那麼如果人們都棄耕,賴以生存的糧食又從那裡來,糧食產量減少,必定造成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就又變成了生活壓力,如此循環,就永遠不會沒有生存壓力的那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