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爭端的分工基礎

在一個完美的國際社會中,各個國家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分工,整個人類社會的效率會達到最大化

。我想這一點恐怕可以得到大多數人的共識,也符合大多數的經濟學理論。但是,我們會發現,現實的國際關係中,卻並不是這樣的。相反,現實的國際關係中卻充斥著戰爭、制裁、關稅壁壘,國際貿易爭端頻發,近期更有世界最大的兩大經濟體展開貿易戰爭。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對於理解整個國際關係和國際貿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就這個問題進行簡要闡述。

國際貿易爭端的分工基礎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還是要簡化這個過程。假設有兩個人在一起分工:

A和B要想進行完美的分工,分工的前提是要進行交易,因為分工會弱化作為個體的生存能力,所以首先要保證交易的順暢。

1)A和B得知道對方有自己想交易的產品;

2)A和B得知道價格以及未來的價格;

3)A和B得確保交易有媒介,且要確保媒介的安全性;

4)A和B得確保對方的信息有效性;

5)A和B得確保實物的運輸可行、划算且安全。

總結下來就是信息對稱、道德無風險以及運輸經濟性,而實際的情況正好相反:信息不對稱、有道德風險且運輸的經濟性通常很難保證。

擴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這種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以及運輸的經濟性問題就會更加凸顯。這就是為什麼國家一般在大一統時代經濟會比較好,國家內部之間的貿易阻礙被極大降低。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大多數國家都會追求統一。所以現代針對經濟問題,一方面要在國內形成統一市場,降低國內的貿易壁壘和阻礙,另一方面在國際上也尋求博弈均衡。

國際貿易爭端的分工基礎

回到分工本身,貿易不過是為分工創造了條件而已。在歷史上,中國的大一統時代經歷的時間很長,但是在非常長的時間內,中國的經濟雖然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可是天花板現象一直存在。分工的深度一直停留在較低的水平,這中間有貿易通道不通暢、時常堵塞的問題,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分工不夠深化。

分工的深化和貿易的通暢並不是獨立的。馬克思基本原理中說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會促進或者約束經濟基礎的發展。同樣,貿易是分工的前提,但是分工反過來又會增加貿易,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彼此遞進的關係。比方說,分工使得現代輪船、汽車出現,這些分工產品的出現反過來又會帶動貿易的發展,因為貿易成本不斷降低,貿易的可能性不斷增加。相反,貿易的順暢又會帶動世界分工,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

國際貿易爭端的分工基礎

兩個人A和B的分工中,分工是需要學習和尋找的,在交易障礙被清除以後,分工的深化具有必然性,但是同時也具有極大地偶爾性。於人類歷史進程來說,分工具有必然性,於時間和具體人物來說,分工具有偶爾性。人類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比較優勢是需要時間的關鍵在於同時這種比較優勢會隨著分工本身而不斷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並不一定是單向的。比方說英國曾經因為煤炭而富有優勢,後來美國因為富有原油而具有優勢,這都是現代分工的結果。比方說原本美國在汽車製造業上具有比較優勢,日本趕上去以後,並不代表美國就不能再次獲得比價優勢。

由於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不會消除,彼此之間不會對這種比較優勢有清晰而完整的認識,只能夠不斷試探。放大到國際上來,各個國家之間就會彼此試探。所以,國際貿易爭端的本質是各個國家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尋找自己的最佳分工位置

殖民又是怎麼回事呢?和國際貿易爭端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因為分工越深化,整個集體的能力越強,表現在軍事上、文化上、生產力上。但是同時,分工會弱化集體的獨立存在,因為分工的前提是交易,分工越深,越依賴貿易越是高階的分工,所需要的低級分工就越多。因此,高級分工集體就需要尋找市場來承擔這一部分,而且數量巨大。比方說歐洲在完成工業革命以後,織布的速度火線提升,但是棉花的種植依然需要大量低級分工。這就是為什麼歐洲選擇殖民非洲,而不是消滅非洲。

分工還有另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條件下,分工個體的比較優勢是有可能共存的,越是低端的產業越有可能共存,越是高端的比較優勢越不能共存。比方說,中國和非洲有些產業就是同時具有比較優勢的,在中國國內市場,非洲產品不具備優勢,而在非洲市場,中國有些產品不具備優勢。但是在高端的手機制造業,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能夠發展很好。頂尖的手機制造商只有美國蘋果一家。越是低端的分工轉移所帶來的相對影響越小,越是高端的分工轉移所帶來的相對影響越大。這就也導致了國家集團之間的競爭,不過究其本質,無非還是在爭奪分工位置。

當前中美貿易戰的根源就在於中國要在眾多高端領域與美國展開競爭,爭奪高端分工市場,而美國則試圖組織這種情況的發生 ,只不過是使用了較為低劣的手段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