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争端的分工基础

在一个完美的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分工,整个人类社会的效率会达到最大化

。我想这一点恐怕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共识,也符合大多数的经济学理论。但是,我们会发现,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却并不是这样的。相反,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却充斥着战争、制裁、关税壁垒,国际贸易争端频发,近期更有世界最大的两大经济体展开贸易战争。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对于理解整个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国际贸易争端的分工基础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简化这个过程。假设有两个人在一起分工:

A和B要想进行完美的分工,分工的前提是要进行交易,因为分工会弱化作为个体的生存能力,所以首先要保证交易的顺畅。

1)A和B得知道对方有自己想交易的产品;

2)A和B得知道价格以及未来的价格;

3)A和B得确保交易有媒介,且要确保媒介的安全性;

4)A和B得确保对方的信息有效性;

5)A和B得确保实物的运输可行、划算且安全。

总结下来就是信息对称、道德无风险以及运输经济性,而实际的情况正好相反:信息不对称、有道德风险且运输的经济性通常很难保证。

扩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这种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以及运输的经济性问题就会更加凸显。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一般在大一统时代经济会比较好,国家内部之间的贸易阻碍被极大降低。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大多数国家都会追求统一。所以现代针对经济问题,一方面要在国内形成统一市场,降低国内的贸易壁垒和阻碍,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也寻求博弈均衡。

国际贸易争端的分工基础

回到分工本身,贸易不过是为分工创造了条件而已。在历史上,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历的时间很长,但是在非常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虽然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可是天花板现象一直存在。分工的深度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这中间有贸易通道不通畅、时常堵塞的问题,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分工不够深化。

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通畅并不是独立的。马克思基本原理中说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会促进或者约束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样,贸易是分工的前提,但是分工反过来又会增加贸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彼此递进的关系。比方说,分工使得现代轮船、汽车出现,这些分工产品的出现反过来又会带动贸易的发展,因为贸易成本不断降低,贸易的可能性不断增加。相反,贸易的顺畅又会带动世界分工,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争端的分工基础

两个人A和B的分工中,分工是需要学习和寻找的,在交易障碍被清除以后,分工的深化具有必然性,但是同时也具有极大地偶尔性。于人类历史进程来说,分工具有必然性,于时间和具体人物来说,分工具有偶尔性。人类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优势是需要时间的关键在于同时这种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本身而不断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单向的。比方说英国曾经因为煤炭而富有优势,后来美国因为富有原油而具有优势,这都是现代分工的结果。比方说原本美国在汽车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日本赶上去以后,并不代表美国就不能再次获得比价优势。

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不会消除,彼此之间不会对这种比较优势有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只能够不断试探。放大到国际上来,各个国家之间就会彼此试探。所以,国际贸易争端的本质是各个国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寻找自己的最佳分工位置

殖民又是怎么回事呢?和国际贸易争端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分工越深化,整个集体的能力越强,表现在军事上、文化上、生产力上。但是同时,分工会弱化集体的独立存在,因为分工的前提是交易,分工越深,越依赖贸易越是高阶的分工,所需要的低级分工就越多。因此,高级分工集体就需要寻找市场来承担这一部分,而且数量巨大。比方说欧洲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织布的速度火线提升,但是棉花的种植依然需要大量低级分工。这就是为什么欧洲选择殖民非洲,而不是消灭非洲。

分工还有另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工个体的比较优势是有可能共存的,越是低端的产业越有可能共存,越是高端的比较优势越不能共存。比方说,中国和非洲有些产业就是同时具有比较优势的,在中国国内市场,非洲产品不具备优势,而在非洲市场,中国有些产品不具备优势。但是在高端的手机制造业,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能够发展很好。顶尖的手机制造商只有美国苹果一家。越是低端的分工转移所带来的相对影响越小,越是高端的分工转移所带来的相对影响越大。这就也导致了国家集团之间的竞争,不过究其本质,无非还是在争夺分工位置。

当前中美贸易战的根源就在于中国要在众多高端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争夺高端分工市场,而美国则试图组织这种情况的发生 ,只不过是使用了较为低劣的手段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