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憶開放往事(16):中俄關系高水平運行來之不易

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在國際風雲變幻中,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中國和俄羅斯是鄰國,也都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新時代,中俄之間已成為世界上“真正信賴的戰略伙伴”,是“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中俄都對雙方關係保持高水平運行感到滿意,十分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背靠背”戰略合作。

40年來,中蘇敵對關係怎樣實現正常化?中俄之間為什麼要建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戰略協作究竟包括哪些內涵?對改革開放的戰略意義何在?要搞清這些問題,就不能不回顧兩國關係的演變歷史及發展軌跡。

外交官忆开放往事(16):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来之不易

2017年,周曉沛在莫斯科舉行的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會議上發言。(資料圖片)

外交官忆开放往事(16):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来之不易

1995年春節,周曉沛(左二)與俄羅斯外交部官員(左三)在中國駐俄大使館一起包餃子。(資料圖片)

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蘇關係從上世紀50年代起,十年友好結盟,十年關係惡化,十年對立為敵,十年緩和改善。可以說,中蘇兩國關係充滿了世界史上最為錯綜複雜和跌宕起伏的戲劇性變化。

在這兒,我想講一個上世紀讚頌中蘇友誼的歌詞作者命運沉浮的真實故事,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兩國關係的一個縮影。《莫斯科-北京》創作於1949年12月,正值中蘇兩國關係處於高潮時期,毛澤東到莫斯科訪問的消息引起蘇聯舉國轟動。詩人米·維爾什寧寫下了“蘇中人民永遠是兄弟”的不朽名句。維爾什寧因此被安排到蘇中友協工作,從一名普通作家迅速高升至蘇聯外交部部長助理。然而,隨著後來中蘇關係惡化,《莫斯科-北京》這首歌曲漸漸被人淡忘,作者再次淪為一名普通的詩人。在80年代初的一個寒冬裡,窮困潦倒的維爾什寧慘死在野外雪地上……這位在政治風雲中大起大落的蘇聯詩人,沒有看到兩國關係會再度“回暖”。

1965年,毛澤東主席曾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說過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看中蘇關係早晚會好起來的,可能是十年之後,美國人會幫助我們團結起來。上世紀80年代,中蘇雙方都調整政策,兩國關係逐漸緩和、改善。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著手調整“一條線”國際戰略,拉開與美國的距離,放棄“以蘇劃線”,改善緊張的中蘇關係,為國內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和平環境。

1982年勃列日涅夫發表了願意改善對華關係的塔什干講話,客觀上為我方調整對蘇政策提供了契機。第二天,鄧小平同志便指示外交部立即做出反應。外交部發言人發表如下談話:“我們注意到3月24日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發表的關於中蘇關係的講話。我們堅決拒絕講話中對中國的攻擊。在中蘇兩國關係和國際事務中,我們重視的是蘇聯的實際行動。”此前,我們奉行“以蘇劃線”的政策,只要“蘇修”對華所說所為,不是抗議,就是批判,怎麼會去注意聽呢?這極為平常的“注意”二字,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確實隱藏有不同尋常的玄機。外電評論稱,這預示著中蘇關係有可能發生變化。

從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考慮,鄧小平同志指示,要向蘇聯傳遞信息,雙方應當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討論,通過共同努力設法排除兩國關係發展的障礙,爭取中蘇關係能有一個大的改善。蘇方也表示,願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級別上同中方討論雙邊關係的問題。於是,中蘇雙方開始進行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政治磋商,這一談就是六年。雙方圍繞“三大障礙”問題針鋒相對,相互扯皮,誰也說服不了誰,被稱為“聾子對話”。不過,與昔日火藥味十足的中蘇邊界談判有所不同,雙方都心平氣和,並未紅臉吵架。正如當事人錢其琛所說,“不斷扯皮比互不往來要好”。1986年,戈爾巴喬夫發表海參崴講話,首次在消除障礙問題上做出實際鬆動,我們也予以積極評價。經過多輪磋商,雙方最終達成妥協。1989年,戈爾巴喬夫應邀訪華,與鄧小平舉行高級會晤,宣佈“結束過去,開闢未來”,中蘇關係從此實現正常化。

40年的風風雨雨使我們雙方都蒙受了沉重損失,也都汲取了深刻教訓。無論是結盟還是對抗,都是不成功的,中蘇、中俄關系還是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結伴而不結盟。這樣,兩國之間就建立起了不同於20世紀50年代的那種結盟關係,更不同於六七十年代的那種敵對關係,而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睦鄰友好的正常國家關係。

中俄關系經歷四次過渡

中蘇關係正常化後不久,東歐劇變,兩極格局崩塌,國際形勢和兩國國內情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鄧小平同志指示:不管蘇聯怎麼變化,我們都要從容地同它發展關係,包括政治關係,不搞意識形態爭論。這個方針很重要,總結了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蘇高級會晤確定的兩國關係基本原則不僅經受住考驗,而且成為建立新型中俄關系的基石。

中俄關系先後實現了四次過渡。第一次是中蘇關係到中俄關系的轉換。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蘇聯解體當天,我國政府代表團飛抵莫斯科。雙方商談簽署了會談紀要,我國支持俄羅斯繼承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俄方承諾原中蘇之間簽訂的條約繼續有效,重申支持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順利解決了中俄關系的繼承問題,實現了兩國關係的歷史性平穩過渡。

從1992年俄羅斯總統首次訪華開始,中俄兩國領導人建立了定期互訪機制。通過直接接觸,增進相互瞭解,消除彼此隔閡,從重新承認“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到確認兩國已具有“新型的建設性夥伴關係”,直至宣佈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葉利欽總統首先提出來的,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同意與外國建立這種戰略關係。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新形勢下的一種新型戰略性關係。它不僅有完全平等、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更有傳統友好、互利合作的紮實根基。所謂“戰略協作”,就是在雙方關切的重大核心問題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應對挑戰,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第二次過渡是普京接替葉利欽出任總統。雙方重申,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兩國領導人簽署了為期20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把“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並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不僅消除了兩國關係中的一大隱患,而且為國際上和平解決邊界爭端樹立了成功的典範。

第三次過渡是梅德韋傑夫接替普京出任俄羅斯總統僅半個月,就到中國進行承前啟後、面向未來的重要訪問,雙方共同推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雙方強調,在涉及對方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核心內容,加強能源合作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擴大和深化人文領域合作對鞏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重大意義。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在能源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2年普京復任總統後不久即正式首訪中國,也表示兩國關係順利實現第四次過渡,甚至有人形容進入“黃金時期”。一向重視發展對華關係的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宮有利於中俄關系的長期穩定發展。普京在競選綱領中談及中俄關系時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絕不是威脅,而是俄經濟之帆趕上“中國風”的良機。這是俄領導人首次對“中國威脅論”的明確表態。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選擇俄羅斯也並非偶然,再次體現了中俄關系的特殊性和高水平。普京將俄中關係比喻為“一座大廈”,每年都在建築新的樓層,而且“越建越高,越建越牢”。

俄成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

中俄能源合作是雙方互利共贏、務實合作的一大亮點,也是保障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舉措。上世紀90年代起,雙方開始就建設中俄原油管道進行談判。圍繞管線走向方案,先後出現了“安大線”(自安加爾斯克至大慶)、“安納線”(自安加爾斯克直接通向遠東納霍德卡港)和“泰納線”(自泰舍特至斯科沃羅季諾,再通往納霍德卡港)三個不同版本。除涉及貝加爾湖環保問題的爭議外,其間還遇到日本方面的攪局。直到2004年,經中方領導人做工作,最終由普京總統拍板決定採用“泰納線”,將原“安大線”向貝加爾湖以北推了400多公里,並首先建設自泰舍特至位於黑龍江漠河北岸的斯科沃羅季諾的原油管線。

2008年10月,正值國際金融危機之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率團赴莫斯科就建設中俄原油管道問題進行談判。俄方以代表團參觀石油公司的名義,安排張國寶“巧遇”俄主管副總理謝欽。會見中對方提出,希望得到150億美元貸款,換取建設年輸油量1500萬噸的俄中原油管道。為了幫助俄方解決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的困難,並敲定中俄管道建設,中方同意提供貸款。後來,俄方又提出將貸款數額增至250億美元,同時承諾20年內每年通過管道向中方供應1500萬噸石油。

2009年2月,中俄能源代表在北京進行會晤。就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協議簽字儀式前夕,俄方突然變卦,要求將雙方原已談定的一個文件拆成分別貸、分別還的兩個文本。由於時間緊迫,只得臨時安排雙方主管領導在人民大會堂過道站著緊急磋商。這在談判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雙方談定後,還要重新準備文本,簽字儀式不得不推遲了三個小時。對此,中方予以理解並表現出極大耐心,終於使長達15年的馬拉松談判一錘定音。2010年9月,在斯科沃羅季諾舉行的中俄管道竣工投產儀式上,普京總統親自啟動了管道閥門。

2013年3月,中俄雙方又商定啟動建設漠河-大慶複線,增加供應原油至3000萬噸/年。迄今,我國每年進口俄油達6000萬噸,俄羅斯已成為我國長期穩定的最大原油進口來源。中俄原油管道建設取得突破,也迅速帶動了雙方在天然氣、煤炭、電力、可再生能源的合作進展。深化能源領域合作,不僅充實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內涵,也為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創造了條件。

當然,中俄關系發展進程中難免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包括相互認知有差異、貿易結構失衡等。我國經濟發展很快,有的俄羅斯人心態複雜,對移民問題尤為敏感。雙方還需進一步加強民間人文友好及地方交流合作,夯實兩國關係的社會民意基礎。

當前,世界上亂象叢生,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和挑戰明顯增多。國際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演變,大國關係也在重新調整。美國公開將中俄定位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在大亂局、大變局的新形勢下,中國和俄羅斯互為最重要的戰略伙伴,中俄新型大國關係健康穩步發展對雙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對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世界和平穩定也至關重要。總之,立足於“世代友好,永保和平”的兩大鄰國關係發展前景光明。

外交官簡介:

周曉沛,曾任外交部蘇歐司蘇聯處處長,歐亞司司長,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公使,中國駐烏克蘭、波蘭、哈薩克斯坦大使。現任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