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的哪些行為對孩子來說具有致命傷害?

樂樂媽媽早教育兒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這是一個真相,我們必須尊重的真相。”

現在,想結合《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跟大家聊聊有毒的家庭都是什麼樣的?

蘇珊·福沃德博士通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傷害了子女並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

01 不能給予足夠的情感陪伴,甚至遺棄孩子。

孩子擁有最基本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滿足,安全要受到保護。但是,除了這些物質方面的需求外,他們也有權獲得情感上的撫慰,有權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長正面積極的對待,從而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感。

父母任何一方的離開都會讓孩子心裡產生極為痛苦的缺失感和空虛感。他們會覺得家裡發生的不好的事情,都是他們的錯。父母離異的孩子尤其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他們不被關愛的感覺,繼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而受傷的孩子將會帶著這種傷害步入成年,就好像囚犯拖著鐐銬一般。

02 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干涉子女。

這類父母是典型的操控型父母,他們經常把操控偽裝成關心。一些常見的說辭有“我都是為你好”“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正因為我這麼愛你”……其實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我寧可讓你生活在痛苦中。”

事實上,如果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去做、去嘗試、不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孩子就總會覺得無助和不滿足。在焦慮、膽怯的父母的過度控制下,孩子也會變得焦慮和膽怯,很難成熟起來。

他們成年後,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會有些模糊,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存在的獨立個體,也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03 讓孩子過早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當父母把家長的責任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家庭中各個成員的角色就變得模糊、扭曲甚至顛倒了。被迫成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的孩子,沒有可以模仿、學習或尊崇的對象。

在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樣作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便會在波譎雲詭的迷惘之海中隨波逐流。

04 父母酗酒。

酗酒父母的子女中至少有四分之一也會成為酗酒者,這些人中有不少是很小的時候便在父母的誘導下第一次接觸酒精的。

孩子的許多行為和信念是通過對父母的模仿和認同形成的。酗酒父母留給他們成年子女的是憤怒、沮喪、鬱鬱寡歡、敏感多疑、破裂的關係以及過度的責任感,同時他們也留下了應對的辦法——酗酒。

05 習慣性打孩子。

對孩子實施身體傷害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他們成年後的大部分虐待行為正是他們童年體驗和感悟的重演。他們的角色榜樣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尤其是憤怒)的唯一手段。

對於那些被父母虐愛過的孩子而言,要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難的。童年的經歷使他們一生都活在強烈的恐懼中,害怕被傷害,也害怕遭到背叛。

06 惡言惡語數落孩子。

毫無疑問,孩子會因為朋友、老師、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貶損受到傷害,而最容易帶來傷害的還是父母,畢竟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一定沒用。孩子們會從其他角度審視這些評價並提出質疑。

當這些負面評價進入潛意識,就會“內化”它們,繼而形成自卑心理的基礎。可見,言語虐待不僅嚴重損害了孩子作為一個可愛的、有價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當的自我認知,還會對其生活方式及成就價值產生必然的負面預期。

07 性虐待。

性虐待或許是最殘酷、最令人難以啟齒的經歷了,這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摧殘了孩子的感情。這些弱小的受害者完全依賴於他們的侵害者,他們無處可逃,也無人可以求助。保護者變成了迫害者,現實變成了囚禁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牢籠。

性虐待摧毀了童年最寶貴的本質——純真。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外面,他們都倍感孤獨。他們覺得沒人會相信他們可怕的秘密,這秘密給他們的一生蒙上陰影,也阻礙了他們結交朋友。

正如書中所說,我們所有人都是被家庭這個大熔爐煉造出來的。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希望所有的為人父母者可以引以為戒,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成長環境;

希望所有的為人子女者可以正確認識原始家庭,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