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人有性情,就必然有情慾。人有情慾,就必然有這方面的慾望需求。對於情慾這種性情,人們的看法往往是兩極分化的比較多。

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一種看法認為,情慾是萬惡的根源。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一些宗教是倡導禁慾的,這些宗教的教義認為,人有情慾的需求不假,但情慾卻是世間一切惡事、醜事的根源,最典型的恐怕是基督教中關於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說法了。說在他們之前人們是沒有情慾的,都是聖潔的,但自從亞當和夏娃受了蛇妖的蠱惑偷吃了禁果後,就有了男歡女愛的慾望了,於是後來的人就個個逃脫不了情之慾望,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邪惡之念,就不再是純潔的人。所以基督教倡導人要儘可能地禁慾,以免生惡念行惡事最終墜落地獄。

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這種西洋說法倒跟我們中國有句老話的釋義非常接近,那就是“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句老話。說實話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先人們會造出這麼一句話來,很貼切是不是,“色”字的上半部就是一把刀,還是帶鉤的,這裡面的含義非常簡單明瞭,就是要告誡人們不可“貪色”,就是不可氾濫情慾的意思。人為什麼不可氾濫自己的情慾?不用多說,看看這把刀,再看看從古至今那些因“色”惹了禍端,失了人格,丟了性命的那些“前車之鑑”就明白了。

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另一種看法卻是給了情慾這一人的天生性情以最大的寬容。這一點儒家學派的告子早就在和孟子的辯論中說過了,“食色,性也”。這句話往往被人們用來當做“好色”的擋箭牌,這有點曲解了告子的原意了。告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吃飯和男女之歡,是人離不開的兩件事,而不是說人可以“好色”或者“貪色”。雖是這樣,但也表示了儒家對情慾這種人的天生性情的最大寬容。

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其實針對情慾這一人的天生性情持寬容態度的,還有佛教和道教。佛教是舶來品,源於古印度,道教倒是起源在中國。不過自古就有一種佛道同源的說法,這在這兩種宗教對於情慾這件事情上的態度倒可窺一斑。佛教認為,“色空不二”,雖然不倡導男歡女愛,但佛法在最深處,應該是打破一切界限的。所以對於暫且無法頓悟、皈依的普通百姓來說,“食色”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世間有很多雖然已經皈依但仍然在食“人間煙火”的俗家弟子。

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另外觀世音菩薩和歡喜佛的存在,也在一個側面說明了佛家理論對人的情慾的需求是給與了最大的容忍的。為什麼這麼說,很好理解,千面萬象的觀音菩薩其中一相,就是送子觀音。既然送子那肯定是容忍人間有男女之歡的了,否則這“子”怎麼來呢。歡喜佛其實就是佛教中的“愛神”,是一尊專司人間凡夫俗子男歡女愛的佛。

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道教對於人間情慾的態度,雖然跟佛教很類似,但卻比佛教更寬容。道教認為,“魔為真種,情為道根”,一語道破了“情”在道家修煉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道教是允許信教之徒有男女之事的。但道教講究的是萬事皆需修煉,這裡麵包含了把男歡女愛也當作一種修煉的意思。這似乎有些偏頗不一定有科學依據,但也說明了道教對人之情慾這個事情還是比較寬容的。

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哈說講了這麼多關於情慾,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食色”的事,現在我們言歸正傳,轉過頭來再說說這“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吧。漢典說文解字的釋義,“巴”這個字的多種字義裡有“張著眼睛看”的一種解釋,所以有巴望、巴著眼睛、眼巴巴等詞語。如此關於“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一個“巴”的理解就很明瞭了。什麼意思?就是要人自己去好好看,好好想啊!

色字頭上一把刀,底下卻是個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是的,“食色”是人的天生性情,這是每個飲食男女都無法避免的,也不能去否認的。而“色”字頭上確實也是一把刀,刀確實存在,關鍵還看我們怎麼去看,怎麼去用。看得清楚用得明白,那這把刀就是一把好刀,能讓人的情慾得到良好的宣洩,能給男女之歡賦予更有價值的內涵,從而讓人能捕獲愛情,獲得更多的人生歡愉。但我們也一定要看得清楚,倘若“色”字頭上的這把刀用得不好,帶著邪念去用,帶著貪婪去用,那這把刀就有可能變成一把能割人肉,損人心的邪惡之刀!所以我們在用這把刀之前,還是得睜大眼睛好好看清楚,看明白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