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人有性情,就必然有情欲。人有情欲,就必然有这方面的欲望需求。对于情欲这种性情,人们的看法往往是两极分化的比较多。

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一种看法认为,情欲是万恶的根源。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些宗教是倡导禁欲的,这些宗教的教义认为,人有情欲的需求不假,但情欲却是世间一切恶事、丑事的根源,最典型的恐怕是基督教中关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说法了。说在他们之前人们是没有情欲的,都是圣洁的,但自从亚当和夏娃受了蛇妖的蛊惑偷吃了禁果后,就有了男欢女爱的欲望了,于是后来的人就个个逃脱不了情之欲望,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邪恶之念,就不再是纯洁的人。所以基督教倡导人要尽可能地禁欲,以免生恶念行恶事最终坠落地狱。

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这种西洋说法倒跟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的释义非常接近,那就是“色字头上一把刀”这句老话。说实话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人们会造出这么一句话来,很贴切是不是,“色”字的上半部就是一把刀,还是带钩的,这里面的含义非常简单明了,就是要告诫人们不可“贪色”,就是不可泛滥情欲的意思。人为什么不可泛滥自己的情欲?不用多说,看看这把刀,再看看从古至今那些因“色”惹了祸端,失了人格,丢了性命的那些“前车之鉴”就明白了。

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另一种看法却是给了情欲这一人的天生性情以最大的宽容。这一点儒家学派的告子早就在和孟子的辩论中说过了,“食色,性也”。这句话往往被人们用来当做“好色”的挡箭牌,这有点曲解了告子的原意了。告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吃饭和男女之欢,是人离不开的两件事,而不是说人可以“好色”或者“贪色”。虽是这样,但也表示了儒家对情欲这种人的天生性情的最大宽容。

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其实针对情欲这一人的天生性情持宽容态度的,还有佛教和道教。佛教是舶来品,源于古印度,道教倒是起源在中国。不过自古就有一种佛道同源的说法,这在这两种宗教对于情欲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倒可窥一斑。佛教认为,“色空不二”,虽然不倡导男欢女爱,但佛法在最深处,应该是打破一切界限的。所以对于暂且无法顿悟、皈依的普通百姓来说,“食色”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世间有很多虽然已经皈依但仍然在食“人间烟火”的俗家弟子。

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另外观世音菩萨和欢喜佛的存在,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佛家理论对人的情欲的需求是给与了最大的容忍的。为什么这么说,很好理解,千面万象的观音菩萨其中一相,就是送子观音。既然送子那肯定是容忍人间有男女之欢的了,否则这“子”怎么来呢。欢喜佛其实就是佛教中的“爱神”,是一尊专司人间凡夫俗子男欢女爱的佛。

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道教对于人间情欲的态度,虽然跟佛教很类似,但却比佛教更宽容。道教认为,“魔为真种,情为道根”,一语道破了“情”在道家修炼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道教是允许信教之徒有男女之事的。但道教讲究的是万事皆需修炼,这里面包含了把男欢女爱也当作一种修炼的意思。这似乎有些偏颇不一定有科学依据,但也说明了道教对人之情欲这个事情还是比较宽容的。

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哈说讲了这么多关于情欲,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食色”的事,现在我们言归正传,转过头来再说说这“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吧。汉典说文解字的释义,“巴”这个字的多种字义里有“张着眼睛看”的一种解释,所以有巴望、巴着眼睛、眼巴巴等词语。如此关于“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一个“巴”的理解就很明了了。什么意思?就是要人自己去好好看,好好想啊!

色字头上一把刀,底下却是个眼巴巴的“巴”字,何解?

是的,“食色”是人的天生性情,这是每个饮食男女都无法避免的,也不能去否认的。而“色”字头上确实也是一把刀,刀确实存在,关键还看我们怎么去看,怎么去用。看得清楚用得明白,那这把刀就是一把好刀,能让人的情欲得到良好的宣泄,能给男女之欢赋予更有价值的内涵,从而让人能捕获爱情,获得更多的人生欢愉。但我们也一定要看得清楚,倘若“色”字头上的这把刀用得不好,带着邪念去用,带着贪婪去用,那这把刀就有可能变成一把能割人肉,损人心的邪恶之刀!所以我们在用这把刀之前,还是得睁大眼睛好好看清楚,看明白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