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購暫停!央行收緊流動性?不!政策基調在變!

據央行消息,央行今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逆回購暫停時間達到31天,連續空窗期時常創歷史新高。僅僅財政部、央行開展了1000億元中央國庫現金定存操作,向銀行體系投放了部分流動性。

逆回購暫停!央行收緊流動性?不!政策基調在變!

有人看到這種情況不禁驚呼,難道央行要收緊流動性了嗎? 其實並非如此。要知道,央行要釋放流動性並非僅僅依靠逆回購,還可以依靠其他方式向市場投放流動性。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逆回購?

所謂逆回購?說白了就央行向商業銀行(一級交易商)提供流動性的一種方式。央行向一級交易商買入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某個時間節點賣出有價證券的行為。

這樣一買一賣的行為,就是央行的逆回購與正回購行為,逆回購是央行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正回購是央行向市場收回流動性。需要說明的是,逆回購向市場釋放的流動性多為短期性的流動性,而非長期性的流動性。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公共媒體對於央行為何連續31天未進行逆回購操作的分析:

1、中美1年期國債收益率“倒掛”,中國短期面臨資金外流壓力。

美國國內出現了長短期國債收益率的倒掛態勢,美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超過了5年期國債收益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一年期國債收益率也逐漸趨平。

國債收益率倒掛是一國經濟由盛轉衰的“風向標”,這說明本國居民對於該國的經濟前景並不看好,他們更傾向於短期投資,而非長期投資。

美國1年期、2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在客觀上造成一個結果:中國的1年期國債收益率與美國的1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倒掛;國與國之間的收益率倒掛,同樣會引起資金從收益率較低國家流向收益率較高國家,出現資金外流壓力,這樣的人民幣同樣會面臨貶值壓力,所以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適度控制對於資金市場的貨幣投放量有利於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

逆回購暫停!央行收緊流動性?不!政策基調在變!

逆回購暫停!央行收緊流動性?不!政策基調在變!

2、國內的貨幣環境相對寬鬆。

中國目前是實施的中性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畢竟在未來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國內經濟的穩增長是頭等大事。再加上,今年中國已經進行了四次“降準”動作,向市場釋放了2.3億流動性,市場上資金環境相對寬鬆,具體可以從M2的增速(8%)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速(10%)上看出端倪。

以上兩點分析都有道理,但這些都不是最要的原因;核心原因在於,中國的政策基調在變!

眾所周知,近些年中國金融市場出現如此多的金融亂象,根本原因在於金融的短期化與貨幣化。金融的短期化與貨幣化造成市場上充斥大量的即短又貴的逐利資金,這些資金以獲得短期的鉅額收益為目的,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在資本市場中快進快出賺快錢。

金融監管層痛定思痛,有的放矢,加大力度來治理金融的短期化與貨幣化

1、加大長期性流動資金的投入。如加大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以及進一步定向“降準”向市場釋放流動性,這種結構性的降準行為要遠優於逆回購行為。本週四,央行剛剛開展MLF操作1875億元;並且,中國利率市場的降準空間還很大。

2、禁止銀行投放資金違規進入兩高一剩行業,以及房地產、股市。

3、力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合拍,而非相互牴觸。前期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地方公共建設,這都需要很多的資金支持,然而卻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同樣造成市場上資金的匱乏。

4、加大力度治理互聯網金融平臺與地方融資平臺。目前金融市場上的P2P平臺已經銳減到1000多年,相比頂峰時期的3000多家,已經少了2/3。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金融監管層已經把工作的重心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移,經過金融監管層的一系列監管措施,中國的利率政策傳導機制還是有明顯改觀。

所以說,我們沒必要對於央行暫停面向市場的逆回購操作擔心,其實這恰恰是政策基調在改變的標誌,這也是中國金融逐步向好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