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购暂停!央行收紧流动性?不!政策基调在变!

据央行消息,央行今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逆回购暂停时间达到31天,连续空窗期时常创历史新高。仅仅财政部、央行开展了1000亿元中央国库现金定存操作,向银行体系投放了部分流动性。

逆回购暂停!央行收紧流动性?不!政策基调在变!

有人看到这种情况不禁惊呼,难道央行要收紧流动性了吗? 其实并非如此。要知道,央行要释放流动性并非仅仅依靠逆回购,还可以依靠其他方式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逆回购?

所谓逆回购?说白了就央行向商业银行(一级交易商)提供流动性的一种方式。央行向一级交易商买入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卖出有价证券的行为。

这样一买一卖的行为,就是央行的逆回购与正回购行为,逆回购是央行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正回购是央行向市场收回流动性。需要说明的是,逆回购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多为短期性的流动性,而非长期性的流动性。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公共媒体对于央行为何连续31天未进行逆回购操作的分析:

1、中美1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中国短期面临资金外流压力。

美国国内出现了长短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挂态势,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超过了5年期国债收益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与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也逐渐趋平。

国债收益率倒挂是一国经济由盛转衰的“风向标”,这说明本国居民对于该国的经济前景并不看好,他们更倾向于短期投资,而非长期投资。

美国1年期、2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在客观上造成一个结果:中国的1年期国债收益率与美国的1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倒挂;国与国之间的收益率倒挂,同样会引起资金从收益率较低国家流向收益率较高国家,出现资金外流压力,这样的人民币同样会面临贬值压力,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适度控制对于资金市场的货币投放量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逆回购暂停!央行收紧流动性?不!政策基调在变!

逆回购暂停!央行收紧流动性?不!政策基调在变!

2、国内的货币环境相对宽松。

中国目前是实施的中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毕竟在未来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国内经济的稳增长是头等大事。再加上,今年中国已经进行了四次“降准”动作,向市场释放了2.3亿流动性,市场上资金环境相对宽松,具体可以从M2的增速(8%)以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0%)上看出端倪。

以上两点分析都有道理,但这些都不是最要的原因;核心原因在于,中国的政策基调在变!

众所周知,近些年中国金融市场出现如此多的金融乱象,根本原因在于金融的短期化与货币化。金融的短期化与货币化造成市场上充斥大量的即短又贵的逐利资金,这些资金以获得短期的巨额收益为目的,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在资本市场中快进快出赚快钱。

金融监管层痛定思痛,有的放矢,加大力度来治理金融的短期化与货币化

1、加大长期性流动资金的投入。如加大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以及进一步定向“降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这种结构性的降准行为要远优于逆回购行为。本周四,央行刚刚开展MLF操作1875亿元;并且,中国利率市场的降准空间还很大。

2、禁止银行投放资金违规进入两高一剩行业,以及房地产、股市。

3、力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拍,而非相互抵触。前期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方公共建设,这都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然而却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同样造成市场上资金的匮乏。

4、加大力度治理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地方融资平台。目前金融市场上的P2P平台已经锐减到1000多年,相比顶峰时期的3000多家,已经少了2/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监管层已经把工作的重心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移,经过金融监管层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中国的利率政策传导机制还是有明显改观。

所以说,我们没必要对于央行暂停面向市场的逆回购操作担心,其实这恰恰是政策基调在改变的标志,这也是中国金融逐步向好的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