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為什麼要成立集約化合作社,合作社是國營還是私營,能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

霧悟人生851


應該叫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或者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村民有好處。

這幾天剛好在學習這方面的一些知識。跟大家說一下

1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80%以上的農民為主體,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並且買賣社員農產品,盈餘按照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的比例返還60%以上。

主要是為社員提供代加工代儲存代銷售服務,為社員提供生產資料方面的服務,提供技術資金,市場信息人才培訓等服務。

2 山東省已經有村實施了社區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這個和專業合作社是不一樣的,這個是把村集體經濟全部納入進去,包括村集體土地等等,按村現有戶口,平均持股,人人有份,年底分紅。感覺就像以前的生產隊,大隊,人民公社。

好處就是以後你不願種地了可以流轉到合作社 拿租金還有分紅。











果韻鄉田


我是河北景縣農民,我說說這事。 這和之前的人民公社天壤之別。 現在的集約化、產業化,土地的使用權還是歸農民所有,集約化後,農民將土地流轉農業公司統一管理!農民的收入三方面,一是土地流轉費,每畝一年1500(我是北方河北省景縣),二是在農業公司上班的工資,三是盈利分紅! 為什麼這麼搞,作為一個農民有切實感受,一是農民種地不掙錢,缺乏市場導向,一窩蜂的種小麥、玉米, 任何東西供大於求就不值錢啦。二是現代農業機械化太厲害,以前十畝地玉米掰一個國慶假期,現在的聯合收割機一小時扒皮、粉杆全完活,每家那十幾畝不夠玩的,但每家買一臺聯合收割機又不值當的。 所以產生了農業集約化、產業化,農民收入走了提升。和以前的集體化完全兩回事!


冀南一驥


合作社制度類似於中國的以前的生產隊和單幹後的分田地(即分田而不離隊)的綜合體。實際中國的人民公社就是合作社的雛形,只是沒有完善改革就給一刀切掉了,走了60年單幹的路,現在又回過頭做合作社,很多人不理解,小編也不理解為什麼總在走彎路,是峰迴路轉,還是柳暗花明,是否能成為農村發展的新模式。

首先看一下為什麼單幹不行,中國農村人口8億多,人均耕地1畝多,基本停留在農耕時代,人均年收入426元,與低保水平相當。

問題是合作社就能行嗎?

合作社具有雙重性。

第一:合作社是農民社員的聯合組織。

第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獨立的經濟組織。

優勢:其特點是取決於合作社內農民的要求,與社員的關係表現為合作組織作為社員在市場中的代表,通過與組織外的利益集團或個人進行以利潤為導向的交易,來維護社員的經濟利益。從創造利潤的角度講,合作社與企業沒有區別,區別在於利潤的分配上,合作社必須將市場所得在社員中進行分配。也就是說,合作組織對內部成員(社員)具有非贏利性即無剝削,對外則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小編總結:合作社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新型的農民合作組織,合作社成員平等,互助,友愛,建立合作社的目的是合作共贏共同致富,為了其他目的建立的的合作社都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天一閣農業


歷史又一次驗證毛主席路線是正確的,……


晨寶寶74


本文2400 字,閱讀需要 3分鐘,陸俊吉原創第1129篇

@所有農戶,下載農多收後,補貼、農藥、肥料查詢,病蟲草害的圖譜等好東西在小工具裡面!未來有更多喲!再也不用為農業app發愁了

劉約我,準備創立合作社,說某某合作社大力發展,掙了很多錢。他準備仿造一個。

我無奈的給他說,看清楚,那個合作社拿了多少補貼?如果去掉這些補貼,那麼是否盈利是關鍵的。商業有商業長期的規則,什麼商超對接,什麼農產品直銷都是瞎扯的,全國除了幾個扶持的,有幾個是合作社出來的,當然,非要抬槓,擺出稅務賬單就直接了當了。

說實話,從全國層面來看,農業合作社有大的盈利是不現實的。我們參觀考察了一堆合作社,經常被我的一個問題問倒了:盈利。

很多的支持合作社的領導喜歡看合作社帶動了多少農戶,帶動了多少經濟。但是,實際上,簡單點,看看稅務不就啥都明白了嗎?內地很多合作社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大資金支持後的政府補貼,而不是合作社本身的盈利。

我們在南疆看到有些企業進行整合土地,仿製美國的大農業,不是說不行,但是個人意見是不能操之過急。我們國家工業暫時承載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農業一直來說都是社會矛盾的緩衝。

當年的上山下鄉,其實說直白一點,也是通過了農村緩衝了極大的人口就業壓力,80年代比較突出的知青傷痕文學,其實說到底,我一直很好奇,千百年農民不都是這樣的嗎?只是他們沒有人寫出來那些苦處,而知青都是大多有文化的,所以,寫出的那些都是傷痕累累的感覺,但是農民一直如此。

他問合作社是否可以辦,我的意見,可以,因為政府現在對這個補貼,實際上,不是市場行為的,補貼會逐步糾正。同理,我對南疆很多企業進行整合的意見比較明確:企業行為,政府行政不建議參與。政府做好公平就可以了。

很多農民對於合作社抱有救世主的態度,這個就有點扯了,這個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所致。總是認為有人如同救世主一樣,毫無私利的幫助大家增收致富,這個太扯了。

合作社的設立的那個章程其實對於合作社的領頭人特別的不公平,當然,不排除幾個雷鋒式的人物出現,但是,讓天下人都當雷鋒,這個事情就有點扯了。

所以,大家所見很多合作社做做做,就成了農資經銷商了。當然,比以往的經銷商來說,更容易受到忽悠團的忽悠。我見過很多合作社買的東西,那是有多坑,就有多坑。相對來說,美國是叫做專業化,種地的種地,收割的收割,化控的化控,專業化才是方向,而不是大包大攬。

合作社這幾年資金都出現了一定的風險,可以吃補藥,不能吃瀉藥的那種問題就逐步顯現了。

說到底,我們國家的農民存活在:吃他人吃不了的苦,受他人受不了的累上面。

所以,我對合作社的發展的觀點和老洪說的一樣:別合作了,直接自己幹,人越多越麻煩,人都是有私利的。躲不過去,把所有的建立在人性的光輝偉岸上,就有點扯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2, "file_sign": "6e8323bd48d0318f4dd0176c3415f0ab\

農多收小蜜蜂陸俊吉


一、合作社的概念與理論

對合作社,我們並不陌生,在社會主義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合作社成為個體、私有農業向集體化、公有農業過渡的一種重要手段。列寧曾經專門寫作了《論合作社》一文,提出要高度重視合作社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作用,並闡述了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質①。新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也是通過建立生產合作社、手工業合作社等來作為實現農業集體化的重要途徑的。但是,今天意義上的合作社不同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合作社,農民對合作社的權利和義務不同,合作社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有很大區別。

1. 合作社的概念

合作社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一種,在我國,一般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同於農村合作社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合作社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合作社,一類是綜合合作社。專業合作社以功能或銷售的商品為對象組建;綜合合作社則涉及生產、銷售、物資供應等,範圍更為廣泛。國內外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合作社的概念和內涵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但基本點相同,大多是把合作社看成是農民進行社會勞動的特定組織形式。19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第31次社員大會對合作社作出了一個權威的最新定義:合作社是人們為滿足自身共同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方面的需要和願望,而通過一個共同擁有、民主管理的企業,自願聯合組成的自治社團。由此可見,合作社是由成員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一種特殊的企業組織形式,具有純粹的“民辦”性質,承認其社員家庭仍然是一個獨立的經營主體,並承認社員的資產所有權及一定的參與分配的權利③。合作社有幾個共同特徵:第一,合作社是社員入股、聯合所有、社員控制和社員受益的經濟組織;第二,合作社是經濟實體,有可供支配的財產;第三,合作社是合作社法人,有不同於公司制企業的內在規定性④。

我國農業目前基本還是以生產為導向的,這就與以銷售為導向、以訂單經濟為基本特點的現代市場經濟之間存在矛盾,其結果是大量農產品適銷不對路,附加值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作為分散產業、農民作為技術弱勢群體所具有的天生弱點。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加大了生產者相互合作的難度,而技術上的弱勢又使農民無法克服專業分工的缺陷。這就需要設立專業性的經濟機構,聘請專業人士,為分散的農戶提供降低交易成本、擴大產銷信息和功能的可能。這是農村合作社設立的必要性。在理論上,農村合作社的發展涉及到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解決交易成本的問題,二是如何突破集體行動的困境,即合作社何以需要和何以可能這兩個基本議題。

合作社何以需要?西方傳統經濟學假設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費用或交易成本為零,認為影響經濟活動或交換行為的唯一決定性因素是商品的價格機制⑤,但新制度經濟學認為這一假設並不符合市場交換的現實,即交易費用已經成為影響市場交換活動的重要變量之一。正是在將交易費用引入經濟解釋的基礎上,新制度經濟學重新闡發了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傳統經濟學理論僅僅將公司、企業看成是一個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機構,而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更新和擴大了對企業存在理由的解釋,在它看來,企業存在的目的之一是降低內部要素所有者與外在市場之間的交易成本⑥。個體戶與企業的區別在於,企業內部建立了一套相對正規和完善的組織機構或部門,如生產、銷售、倉儲、運輸、管理等部門,從而能夠做到專業性分工,以節約交易成本,擴大專業功能運作空間,而個體戶則生產、銷售、運輸等眉毛鬍子一把抓,工作效率低、成本高。合作社就是這樣一種企業,它聘請經理團隊和專業人士,在作為生產者的農民和終端市場之間架起聯繫的橋樑,通過專業化和有效的分工實現提供產銷信息、降低交易成本。為什麼合作社又需要農民自己參與呢?因為農民以資產或勞動入股合作社,可以使合作社與農民的聯繫更為密切,從而降低運作、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成本,還可以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項目“農村基層組織、公共服務體系與政府興農政策的國際經驗研究”(項目批准號:05JJDZH233)。

合作社的建立如何可能?合作社是一個組織,組織的設立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有能力的個體或少數個體主導組建而成,一種是由多數的個體聯合組建而成。經濟學常識認為,個體都是自私並短視的,成立合作社不僅費時費力,每個參加者還要投入一定的股本,並且未來收益很難預期,作為“經濟人”的農民是否具有合作的意願呢?按照合作理論,這種大規模集體性合作確實是很難進行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怕別人從中得到的好處超過自己,都不願犧牲和奉獻,都願意搭別人的便車,免費享受公共物品,這就是搭便車原理和“公用地悲劇”現象,它說明存在集體行動的困境⑦。但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不聯合又難以產生規模效益。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發揮政府和大的涉農公司兩類力量的作用來進行“第一次推動”,推動合作社的成立,再逐漸通過示範作用,引導農民參與到合作社中來。合作社尤其是合作社的初始性成立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的性質,而能夠提供公共物品的單位,就必須具備兩個相關條件,一是與公共物品有超強的利益相關,二是本身具有超強的實力。政府顯然具有這個實力,同時要推進國計民生,有這個動力和意願;大的涉農公司也需要團結中小農戶,也有這個實力,並且願意承擔成本來獲得更長遠的利益,因為從聯合中獲得的收益顯然不會太少。因此,當前發展農村合作社應該通過法律法規,以這兩者為主要推動力量。


90後大學生農民


人民公社好,集體公有制最好


用戶6963416724


集約化合作社應該是新型的合作化,當然是民間組織了,因為單打獨鬥的包產到戶模式確實無路可走了。記得有人說過,說是當年加入世貿談判時有個條件,就是中國工業產品可以進入世界各國,同時中國也要放開市場允許他們得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這其中就包括糧食,好像是在簽訂條約15年後徹底放開,這應該就是糧食這麼便宜的原因吧,如果現在中國糧食貴,可能外國糧食進來得會更多。從農業來看中國損失確實很大,但是中國便宜的工業產品也衝擊了全世界,這些製作出口產品的企業容納了幾億人打工掙錢,使這十幾年老百姓生活得到了迅速提高,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吧?相比農業受到的損失應該是利絕對大於弊。但是農業的現狀到底怎麼破解?我看只有補貼和股份制改革,流轉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是現在包產到戶模式下根本就沒法補貼,只有先以村為單位實行股份制改革,然後再成立全國性的各行業協會,由協會按照市場需求定各種農作物和畜禽類產量,這樣就可以徹底避免產能過剩問題,協會也有力量出面與農資企業商談農資價格,避免農資價格過高,國家對各行業補貼也能準確到位,這樣就徹底解決了中國的農業問題。大家看這樣可行嗎?


手機用9591092988


1.感覺漯河南街村,河北周家莊,山東西王村等集體發展模式,充分調動整合各方面的資源

2.可以實現產業規模化調整結構,農業可以實現機械化連片作業,農業生產資料可以集中從廠家採購降低種植成本,有利於農產品健康化品牌化訂單化種植,促進農民進一步職業化,農村勞動力再次分工

3.健全和完善股權分配模式,充分調動人員積極性和參與性,可以分多個行動小組有利於農民就業,土地規模化,可以調整和優化產業種植結構,壯大農業農民農村經濟,打通農業種植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各方面的產業鏈條,可以帶動鄉村其它產業的發展

4.夢想願景規劃定位,人才引進

5..農村應該像城市一樣有自己的比較完善的產業結構及夢想,才能承擔城市過剩的產能,才能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增加更多就業崗位,解決農民在家就業問題




雲圖控股劉深圳


人民公社好,走毛澤東路線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