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羽評郡主


咋一聽,還真有覺得諸葛亮一天吃得很多的錯覺呢!但實際上呢?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連未滿月的嬰兒都比他一天吃得多,所以司馬懿能斷定諸葛亮活不長倒也不足為奇。

其實這件事不止出現於演義,在《晉書宣帝紀》裡也有明確記載:

“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下面我便和大家詳解一下這件事。

三四升米相當於現在的多少

時諸葛亮率軍北伐,按史料記載,他當時一天食米有三四升,那麼這三四升米究竟是多少呢?三國時期處於漢末,所以我們便以漢代的計量方式來進行一個大致計算。

根據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研究表明,漢代十鬥為一石,十升為一斗;而一石相當現在的27斤,則一斗就是2.7斤,也就是說一升只有現在的0.27斤。

諸葛亮日進三四鬥,也就是說諸葛亮在北伐期間,一天下來,大概只吃了0.81~1.08斤米而已,而這是遠遠不能滿足一個成年男性需求的。

據研究表明,一個未滿月的嬰兒一天吃奶的次數少則6~7次,多則可達12~13次,一次所喝的奶量大概在90毫升。這樣算下來,一個未滿月的嬰兒一天都要吃1000克左右的東西,而諸葛亮一個成年人一天所吃的飯才500克,其身體狀況可想而知!

事事親為,焉能長久

史書中寫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對於軍中二十杖以上的懲罰都要親自過問,不容疏忽。諸葛亮向來嚴明法紀,治軍賞罰分明,因此深得軍心,然凡事親力親為到如此地步,實在令後人嘆惜!

北伐期間,所處的惡劣戰爭環境下必然沒有一個好的休息,加之北伐事務繁忙,諸葛亮又基本親力親為,可想而知這一天的消耗量有多大。然諸葛亮一天進米尚不到一斤,身體得不到補給,又怎麼長久呢?

真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壘時,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司馬懿沒問別的,反而隨口問了一句“諸葛亮最近飲飯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沒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如實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笑,便打發使者出去了。隨後用老中醫的口吻對眾人說,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司馬懿是個老中醫並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懿活了73歲,他的父親司馬防活了70歲、弟弟司馬孚活了93歲,而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可見他們一家子除了有長壽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養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所以說他是個老中醫並不過分。

病人去醫院看病,大夫總會問一句最近胃口如何。這並不是大夫沒事閒聊,而是飯量的多少確實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節食減肥者除外)。司馬懿平時注意養生,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像個老中醫那樣對使者“隨口”一問,沒想到卻問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麼諸葛亮每頓三四升的飯量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做一下比較。

戰國名將廉頗在年老時為了表面自己身體仍然強壯,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頓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說明這個飯量應該是當時士兵的平均標準。漢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別不大,而諸葛亮並非將士,所以按正常來說諸葛亮的飯量應該和晚年的廉頗持平,或者是略低於。

而漢制一斗等於十升,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的飯量只有老年廉頗的30%-40%(這裡只說米飯)。而諸葛亮一米八的個頭,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勞過多,體力消耗也大,諸葛亮的這個飯量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很小的,甚至遠遠達不到平均標準。

消耗大而飯量跟不上,當時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營養不良情況,也難怪諸葛亮只能坐著四輪車出來指揮作戰,而他不過50歲。所以司馬懿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以諸葛亮這樣的操勞程度和如此小的飯量,必將會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兩軍相持月餘,諸葛亮病亡,蜀軍全線撤退。當司馬懿達到蜀軍的營盤時,看到諸葛亮的佈置不禁感嘆“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勞逸結合,要不然會被累死的。


石頭說歷史


高手之間的對決,一個細節都能夠決定勝負。

一斤米最多煮出來1.5~2.5碗飯;一個成年人,一天的飯量3碗飯是嚴重不夠的。尤其是諸葛亮這樣腦力勞動繁重的人,對能量的要求更高——大腦消耗了每天能量的大部分。

一斤大米的熱量是1730大卡,一個健康男性一天需要的熱量是1800~2200大卡;食物的轉化率我們按照70%來計算,也低於諸葛亮的一天能量需求,除非他身體不行了。

所以一天一斤米,遠遠是不夠的。所以司馬懿說:丞相食少事多,豈能久乎?
三國時期的米我們按照小米來計算,大米的密度是0.75kg/立方分米;一斤大米的體積大約是666ml,就是大概一個礦泉水瓶子大小。這麼多米飯蒸出來的飯大概有多少呢?大概兩碗半。你看看你家裡的成年人,一天吃飯都不止兩碗。


嘟嘟讀讀


司馬懿很會來事,平常閒話中就套出了重大軍情。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拒五丈原,司馬懿高掛免戰牌。諸葛亮求戰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給司馬懿,想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倒也不客氣,蜀錦不錯,穿戴齊整後,再與使者搭話,寒暄道:“諸葛公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這蜀漢使者也是實在人,可能是要表現丞相一心體國,說道:“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三四升。”

司馬懿顧對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事煩”可以理解,諸葛亮事必躬親,一生謹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過問。按照諸葛亮的話說,這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權與諸葛亮年紀相仿,一生都對諸葛亮敬服有加,但稱丞相,不提名諱,尤其推崇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貴品質。

“食少”這個數該怎麼算?

以四升粟米飯來算,魏國一升大約相當於200毫升,那麼四升飯就約等於600-800毫升飯,以密度0.8g/ml來計算,大約是480g-640g粟米飯。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約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飯,粟米姑且也用這個數。那麼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當於半斤到八兩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熱量來計算,諸葛亮每日攝入熱量為866卡-1155卡。而諸葛亮是一個成年人,常年戎馬倥傯,體力、腦力勞動兼備,日需要熱量少則2600卡,多則3000卡,所攝入熱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熱量攝入不足,必然體虛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況諸葛亮不是在減肥,而是在領兵作戰。渭水之戰時,諸葛亮只能坐著輪椅出現在戰場上了,可想而知身體狀況差到什麼程度了。司馬懿可還長諸葛亮2歲呢!



嘔心瀝血,心事百結,北伐大業,國家興亡,全繫於一人。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闆也是如此,他們挑剔屬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親,最後所有的事都等著老闆來做決定。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位置,價值感和存在感體現了,可是公司經營大大小小的事那麼多,怎麼可能什麼事都管呢?所以在這樣的老闆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會覺得學不到東西,紛紛選擇跳槽了。最終,老闆越忙,企業經營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業是國之大計,魏延說的對啊,怎麼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計?劉邦在攻打項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圖上揮斥方遒,舉以予人,反正都是項羽的地,劉邦可勁的封,然後再帶著他們去攻城略地。這些人都在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團隊成員持股分紅。

(劉邦團隊全員持股)

諸葛亮帶著的,只是一幫職業經理人,如果將蜀漢以現在的企業文化來匹配的話,也應該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團隊,克復中原的上市目標太過遙遠,苦大仇深終於讓蜀中人物難以為繼。

蜀漢的使者送來了女裝衣服,司馬懿心態好,估計回去還會讓張春華改小一點,畢竟是諸葛亮送的蜀錦,來之不易。這使者無意間說的話,卻透露了太多的軍機。當司馬懿笑著轉頭看使者時,使者自知說錯了話,兀自戰兢不已。

月餘,亮果亡。


而知而行


這說法是錯的!諸葛亮沒有每天吃一斤米,每天只能吃個兩三口而已,這才是司馬懿斷定他入不敷出命不久歸的主因。

諸葛亮是被累死的!基本上是做到事必親躬,比如30兩銀子以上的事就必須他自己過目審核了。這主要是跟蜀漢的國力有關。蜀漢總人口才100萬不到,諸葛亮最大的一次出兵總共出兵10萬人,這等於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漢中距離產糧中心成都數千裡,中間還有大量的山地,漢中再出祁山還有一段500多里的無人區。這使得蜀漢必須再徵調30萬人來做後勤!基本上就是整個蜀漢能夠動的人都動了,這對國家財政的負擔之大可想而知。諸葛亮不是捨不得放權,只是因為窮的!

除了國窮之外,責任也是大大的壓力!諸葛亮耗費如此之大的代價來進行北伐,有取得成果還好,無功而返的話徒費國力,自己在國內遭到的非議也很大。所以,累能夠死人,輿論壓力也會死人!


優己


這件事的史料原文倒是很清楚:

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先推算一下這個“一天能吃一斤米”從何而來。

古代單位的換算是個比較煩的問題,因為中國古代度量之間的換算關係始終變化不大,秦始皇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宣統時候一斤還是等於十六兩。但是每個朝代單位的具體大小卻不盡相同。舉例說,現代一尺等於33.3釐米,而大多數讀者們可能都知道,漢代一尺約等於23釐米。

所以比較省力的辦法是……利用前人成果,直接去查表。按《中國度量衡史》的考證,東漢時期,一升約相當於現代的0.1981升,也就是198.1立方厘米。


米粒的密度略大於水——淘過米的話,大家都有印象。但由於米粒之間存有間隙,所以總體計算,密度會偏小。據網上說法,密度稍小於水,是800克/升,即0.8克/立方厘米。(水是1克/立方厘米。)

諸葛亮時期離東漢不遠,按此計算,一升米(生米)就是800*0.1981=158.48克。

每日不過數升,《晉書》給了個更詳細的說法:

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

折中按3.5升算的話,就是158.48*3.5=554.68克,大約是一斤一兩米。

題目這麼問,估計是以為一斤米很多,但其實不然。

  • 首先,諸葛亮吃的多還是少?司馬懿已經給過結論了。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而不及戎事。使者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噉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食少”,已經很明確了。

  • 其次,所食數升,並沒說是怎麼計算的。

如上文,3.5升放到今日,是198.1*3.5=693.35立方厘米,即約700毫升。

如果是指做飯用的米,700毫升倒是不算少,但也不多。

從居延漢簡的記載統計,漢朝邊防士兵的額定口糧,大概是月糧三石三鬥三升,平均每日11.1升。(黃今言、陳曉鳴《漢代邊防軍的規模及其養兵費用之探討》)

就算邊軍都是重體力勞動者,11.1升和3.5升,差別也大了些。(這裡就不考據兩個時期升的大小有無變化了,反正不影響結論……)

但如果這700毫升指的是吃下去的所有食物,那就太少了。

做個形象化的比較,700毫升,這是每日三餐的飯量。現在的聽裝可樂一般是330毫升。

也就是說,諸葛亮每頓飯,吃的東西裝不滿一個易拉罐。

諸位想想,這身體好得了麼?


北門猿


因《三國演義》的精彩演繹,六出祁山不僅成了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也成了諸葛亮與司馬懿攻守對決的別稱。

事實上,諸葛亮真正從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數並不多。但這不重要,因為《三國演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咱們通俗認知中的三國,所以咱們還是按《三國演義》的路子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問諸葛亮寢食、政事煩簡與否,進而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這是諸葛亮五出祁山時的精彩一幕,咱們不妨從一出祁山開始,來簡單聊聊這兩位高手之間的攻守對決。

蜀漢建興六年,平定南中,恢復與吳聯盟後,諸葛亮首次興兵伐魏。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親率大軍向祁山方向攻擊。

起初的局面非常樂觀,在諸葛亮的攻勢下,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更大的收穫則是收服了姜維。

一時間,諸葛亮威震關中。

只可惜,關鍵時刻馬謖掉了鏈子,失街亭,導致原本的贏局陷入難贏局面,諸葛亮只好退回漢中。

同年冬天,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擊敗魏軍之機,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遺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殺到,諸葛亮半途而廢,只好再次退回漢中。

一年後,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陰平,擊敗魏援兵,佔得這兩郡後,諸葛亮留兵據守,自己率兵回師。

怎奈老天不成全,連日大雨導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無法增援新佔得的這兩處前沿進攻據點,北伐又告失敗。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率蜀軍四出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一攻一守,棋逢對手。

諸葛亮欲決戰,司馬懿欲拖垮遠道而來、軍糧不多的蜀軍。

諸葛亮有多神機妙算,司馬懿就有多忍者無敵。

困局之下,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辦法引誘魏軍出擊,但司馬懿謹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軍一停,他便紮營據守。

正當兩人攻守拉鋸時,受稱帝謠言影響,諸葛亮只好班師回朝。

經過這四次北伐,諸葛亮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鞠躬盡瘁,再次出兵欲決戰司馬懿。

司馬懿依舊想用持久守戰拖垮諸葛亮。

耗不起的諸葛亮於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對司馬懿來說就是小兒科的計謀,他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婦人衣裙,企圖以此激怒三國隱忍大師。

很顯然,這不可能。

不僅不可能,司馬懿藉著被羞辱,來使心理麻痺鬆懈的契機,相反對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數。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軍來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據《晉書·宣武紀》記載,他先問來使,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謀,實話實說,三四升。

司馬懿跟著又問諸葛公政事煩累否?

來使有一說一,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

得到這兩個答案,司馬懿既而告訴身邊人,諸葛孔明命不久矣。

這問題問的,意思是說司馬懿聽說諸葛亮一天僅吃三四升米,就斷定他活不長了,挺神的!

其實真正神的是司馬懿能尋機這麼問。

諸葛亮已經是老對手了,出來坐著四輪車,滿身滄桑病態,有這些基本情況,再加上這兩個關鍵信息,一天三頓吃不下多少東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樣子,在古代的軍營中,這樣的飯量實在算少,70多歲的廉頗一頓還能吃10升也就是1鬥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無鉅細,憂心忡忡,這樣的老對手怎麼不垮掉。

一個情急激將,一個不動聲色探得虛實,這一輪攻守對決,應該算司馬懿贏。

難得他在極度受辱下還如此淡定,淡定下還如此具有小處見真知的大智慧。


黑句本


現在的人油水足,吃的又是精糧,一天吃不了1斤米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我們用今天標準去衡量古人,那肯定是不行的。古人可沒有現在的白米飯和白麵吃,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幾個油星子,食量自然就大!

《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中記載: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

也就是當時國庫比較空虛,司徒以下的官員,一天只能食用7升糧食。

按照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記載,魏晉時期的一升,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5升,所以說魏晉時期的7升只有現代的1.4升,摺合成重量也就在2.2斤左右(1斤米大概666毫升)。

按照《晉書》的記載,因為國庫空虛,司徒之下的官員一天只能吃2斤米,屬於很低的標準了!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峙時,諸葛亮的食量如何?


《晉書·宣帝紀》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何其精明,諸葛亮派使者過去的時候,司馬懿別的不問,反而是關心起諸葛亮的飲食和工作狀況。而這恰巧是司馬懿的狡猾之處,他是在通過諸葛亮的食量來判斷諸葛亮的病情。

諸葛亮一天只能吃三四升東西,也就是一斤多一點,已經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左右。但是諸葛亮卻是個工作狂,事無鉅細,全部要過問。吃的少,忙得多,離死期也就不遠了!因此司馬懿得知後,閉門不出,慢慢的耗死了諸葛亮!

題目所說的諸葛亮能吃一斤東西,其實並不是說吃的多,恰恰相反,是說諸葛亮吃的少!


胡史亂翔


有書君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這個橋段的時候,當時就覺得司馬懿真是神乎其神,兩三句話就斷定出諸葛亮活不長了。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派使者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想要激怒他引他出戰。

可司馬懿不為所動,反而問了蜀國使者丞相的近況,“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又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懿顧謂諸將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到底是通過什麼來下的這個結論呢?請聽有書君一一道來。

一,通過正面的問話。

關於司馬懿看似無心的問話,實際上是司馬懿的別有用心。他在閒談中得知對方兩個情況。

從飲食上了解到諸葛亮一天吃不完三四升米,古時的三四升米就是現在的一斤米。

乍一聽一斤米這麼多,當然不是現在的米飯再配上蔬菜水果和湯一起吃,只是單純的乾飯而已,就是所謂的“粗茶淡飯”。

當年的老將廉頗七十了,為了表示自己還有能力打仗,故意在派來的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十斤肉,而十升為一斗,可想而知諸葛亮吃的並不多。

看來胃口好、食量大是當時身體強壯的標準。

諸葛亮一個統帥又從事腦力勞動,一天吃不到一斤米,只能說明他疾病纏身,身體每況愈下了。

再者“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二十仗以上的責罰都要親自去批閱。

蜀軍十多萬兵馬一天上下多少大事小情需要他去操勞,耗費多少精力,定是早起晚睡,日日的費心勞神。

通過正面瞭解到諸葛亮是乾的多吃的少,長此以往,再強壯的人也會生病的。

二,側面的深入瞭解。

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司馬懿料定使者回去面見諸葛亮必定會一五一十的彙報這裡的情況。

本來想引誘司馬懿出戰的,結果讓對方知曉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勢必會影響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士氣低落,無疑是雪上加霜啊。

這次北伐,十萬大軍哪裡經得起長期的消耗啊,只要閉守不出,諸葛亮必定急火攻心,心力交瘁,是擊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正是看到了這些,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因為專家說了,一個人一生的食量是有限的,誰先吃完誰先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