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哪個謀士被低估?

早洩腎虧加徽ssz955


1李儒:董卓手下謀士。表現:1訂謀進京勤王2挾天子以令諸侯謀略3試破曹操獻刀詭計(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4提出遷都長安以避鋒芒5設計伏兵險使曹操喪命6險破連環計,料定必死於貂蟬之手其他還有一些細節,李儒出場不多,但每次都能制定正確的方略。董卓唯一一次沒有聽他的,以致敗亡。2賈詡:表現:1助董卓餘黨召集西涼兵馬驅逐呂布出長安2獻計張繡,險使曹操喪命3將計就計再勝曹操4乘勝追擊,又勝曹操5獻計曹操,離間馬超韓遂6獻計曹操,離間龐德張魯7建議曹操選曹丕繼承,助曹魏代漢8曹丕不聽賈詡,偷襲東吳以致失敗基本上“計無不中”。3魯肅,跟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戰略殊途同歸,在剛剛跟劉表打了五年戰爭並奪取江夏之後,聽說曹操南下之後,自己孤身一人前往憑弔,商議結盟抗曹大業,路上聽說劉表死了,立刻轉身去找劉備,其審時度勢之能令人側目,可惜三國演義裡被寫成了老好人。4沮授 袁紹的首席謀士,然而沮授的才能彷彿沒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後淪為曹操的階下囚,當然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為他追隨了袁紹。袁紹並非沒有才能,數年時間從一個渤海太守發展到北方最大的軍事集團,決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但他有一個最大弱點:“好謀無斷”,在最關鍵時刻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紹提出了“協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正確的建議。同時他也告戒袁紹不要任人唯親,但沒有任何效果。顏良不能獨任,官渡決戰採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確建議不得采納,可以說沮授的命運是悲慘的,像他那樣一個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輔佐明主爭霸天下,連身家性命也陪了進去,實在讓人嘆息。


高長有恭


《三國演義》畢竟是文學作品,和正史差距巨大也是情理之中的,三國被低估的謀士很多,這些人在《三國演義》裡差不多就是打醬油的角色,或者被別人狂虐。可歷史上這些人的名氣是非常大的,我簡單的說幾位。

第一;毛玠

這個人物在小說裡是個三流的武將,但在歷史上他是曹操的幕僚長,眾多謀士都在她管理之下,而且毛玠一直負責為曹操選拔人才,曹操的大戰略方針【奉天子以討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就是毛玠提出的。毛玠本身也是儉樸廉潔的表率,曹操曾經感嘆道【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此古所謂國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第二;法正

似乎在小說裡這個人還算露臉,不過他的光輝完全被諸葛亮和五虎上將時所掩蓋,而事實上發證的地位是極高的。當年劉邦打天下,靠的是三個人,一個是管理內政的蕭何,一個是戰略決策者張良,一個是戰無不勝的戰神韓信。而在劉備手下,諸葛亮等於就是蕭何,法正則等同於張良,而且還因為劉備缺少一位韓信式的人物而不得不依靠法正,所以法正的角色就是一個張良加半個韓信。法正奇謀使黃忠殺了夏侯淵,曹操聞聽消息後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曹操也因為得不到法正而感嘆過【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劉備夷陵之戰落敗以後,諸葛亮就曾感嘆道【若法孝直在,必能阻主上東行】可惜,因為小說對龐統、諸葛亮以及五虎上將的過分吹捧,法正的光環被掩蓋了。

第三;劉巴

劉表三請不就,劉備打下荊州,大部分人都投降了劉備,但劉巴跑到了曹操那裡,曹操派他去說服荊州南部的幾個郡,結果劉備走前面給收了,劉巴跑到了交趾,又轉到易州,劉備又拿下益州,追了一大圈,費了好大勁劉巴總算被劉備收入旗下。《零陵先賢傳》記載諸葛亮也很推崇劉巴,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寫信勸劉巴歸順。劉巴出身士族,當地名氣極大,本人學識也名冠一時,為人清高不俗。為劉備解決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法正死後,劉巴接替其成為尚書令。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劉巴為劉備起草了登基時所需的各種禱文、詔誥、文書。三國時期的孫權、劉備、陳群等人都給予劉巴極高的評價。

第四;沮授

曹操說:“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從這評價就可以看出沮授謀略和才學,但可惜的是他投靠了袁紹,袁紹並沒有意識到這個人才是多麼的重要,他的幾個關鍵性的建議,都被袁紹給否了。

“河北多名士,忠貞推沮君。

凝眸知陣法,仰面識天文。

至死心如鐵,臨危氣似雲。

曹公欽義烈,特與建孤墳。”


山野論史


三國被低估的謀士是法正,劉備能夠取得天下,真正靠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但是諸葛亮的名氣比法正大,因為法正死得比較早。

法正是扶風人,孟達也是扶風人,我發現扶風人都挺厲害的。法正跟張松兩個人一唱一和,把劉備弄進了巴蜀,然後劉璋派法正帶了4000人去迎接劉備,最後法正就跟劉備在一起了。

可以這樣說沒有張松和法正,兩個人一唱一和,劉備根本進不了,而且在消滅劉璋的戰爭中,除了龐統之外,法正的貢獻是最大的。

法正還有一個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劉備馬上拿下漢中。後來曹操說了一句話說,劉備怎麼可能會想到拿下漢中呢?這肯定是背後有人教的。曹操的意思就是以劉備的智商,怎麼可能想到會去拿下漢中?黃忠在法正的指揮下,成功的斬殺了夏侯淵,拿下了漢中。


法正是三國中唯一一個被劉備追諡的人,關羽和張飛死了之後都沒有追諡,從這裡你可以看出法正有多少厲害。更多的你可以去看一下我今天寫的文章,

不過現在系統還在審核中,等審核完了之後你就可以看了。


知常容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夕,趁曹操討伐駐軍小沛的劉備,田豐建議袁紹陰襲許都,袁紹推辭說小兒子袁尚生病,沒心情出兵,錯失擊敗曹操的大好良機。然後田豐又勸諫不必與曹操在官渡決戰,也沒被採納。因為這兩段,有人認為田豐眼光毒辣,堪稱最被低估的三國謀士之一。田豐是很牛沒錯,但與一個同事相比,最被低估的稱號還真輪不到他。

田豐這位牛逼同事叫沮授,戰略和戰術雙一流:1、是沮授最早提出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自領冀州牧以後,沮授為他描繪了以圖天下的戰略藍圖,蕩平黃河以北,作為穩固根據地,然後把漢獻帝從長安接到自己地盤鄴城,在洛陽恢復劉氏宗廟,號令全國,假天子之名討伐割據勢力。當然,漢獻帝還是被曹操接到了許都,連關中都歸附了曹操。

2、信沮授的話,白馬之戰袁紹本可以不輸,首席大將顏良也不會死。袁紹派第一大將顏良向白馬進軍。沮授認為顏良猛則猛矣,可生性急躁狹隘,不適合作為領軍大將獨當一面,袁紹不聽,葬送了這位河北四庭柱之首。同時還成就了關羽萬軍之中取顏良首級的佳話。

3、是沮授第一個提出在官渡打持久戰,耗死曹操。袁紹同志仗著人多勢眾,準備一舉吃掉曹操。沮授分析說,與曹軍相比,袁軍在士兵、錢財、糧食方面都佔絕對優勢,唯一的劣勢在於比不上曹軍兵士的勇猛。因此,適合打持久戰,拖死曹操。事實上決戰之前曹操方面的糧食真快支撐不下去了,按沮授設想曹軍糧盡撤兵,全力追擊,大事可定。

4、信沮授的話,烏巢本可以不失,袁紹也不會一戰敗光老本。袁紹派淳于瓊帶一萬多兵士在烏巢迎接大本營送來的糧草輜重,沮授算準了曹操會來攻擊烏巢,就建議袁紹另派將領蔣奇埋伏起來作為援軍,和淳于瓊聯手滅掉前來偷襲的曹軍。袁紹沒聽,不然曹操親率的五千人不但成不了事,一個都別想回來,包括曹操本人。

官渡戰敗後,沮授沒有隨袁紹渡黃河逃脫,被俘後犧牲了,再也沒機會發揮天才般智慧。

從沮授的戰略判斷和戰術使用上來看,在同時代很難找出第二個人與之匹敵。作為失敗的一方謀士,沮授的星光當然不如成功者耀眼,但他的確具備領銜三國謀士的基本素質,被嚴重低估了。


司馬砸光


董昭不算三國排在第一名的謀士,但他也非常出色,與他的能力以及成就相比,他顯然被忽視了,比如在咱們悟空問答裡,搜一下與董昭有關的問題,居然只有2條。所以,要說三國時代最被低估的謀士,那應該算董昭了。

1、素昧平生即為曹操立下大功

曹操擔任兗州牧後,想派人到長安走一趟,當時漢獻帝和朝廷都在那裡,被李傕、郭汜等涼州軍將領控制著,曹操想以兗州牧的身份去朝貢。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冬天,曹操派出的進貢人員從兗州動身了,但一開端就不順利。

一行人剛到兗州西面的河內郡,就被該郡的太守張楊拘留了。張楊也是一支割據權力,曹操固然沒跟他發作過牴觸,但張楊跟袁紹有過節,雙方矛盾挺深,而那時大家都以為曹操是袁紹的人,所以張楊對曹操懷有敵意。

張楊不讓曹操的人過境,眼看曹操向長安進貢的方案就要泡湯,這時張楊身邊走出一個人,勸他說:“曹操固然跟袁紹是同盟,但二人狀況不同,不可能永遠接近。曹操如今固然弱小,但他確實是個英雄,將軍您應當結交他。如今剛好是個時機,應該幫他完成通使長安的事,並且上書表薦他,假如事情成了,曹操一定感謝您。”

張楊想了想,覺得說得有道理,於是同意過境,並且以本人的名義上表朝廷引薦曹操。但這個人覺得還不夠,由於朝廷那邊主要管事的人曹操並不熟,他怕曹操的人到了長安無法順利完成任務,於是以曹操的名義又給李傕、郭汜等人分別寫了信,信中說了他們很多好話。

曹操派出的人輾轉到了長安,完成了這次進貢,使漢獻帝以及長安的公卿們對曹操的心跡有所理解,後來朝廷正式公佈了詔令,任命曹操為兗州牧,使曹操的身份合法化,這對曹操事業開展協助很大。

那個在關鍵時分替曹操說話的人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與曹操並不相識,二人也從未見過面,這個人就是董昭。

2、偽造公文的高手

董昭字公仁,兗州刺史部濟陰郡定陶人,年輕時被舉過孝廉,取得了當官的資歷,進入仕途後當過柏人縣縣令,該縣當時屬冀州刺史部,後來成為袁紹的地盤,董昭變成了袁紹的手下。

袁紹聽說董昭擅長出謀劃策,就調他來“從軍事”,也就是當一名顧問。那時分袁紹屬下的鉅鹿郡太守李邵等人打算叛投公孫瓚,袁紹抽不收兵來征討,董昭毛遂自薦,願隻身前往該郡把事情擺平。袁紹大喜,以為他有什麼好方法,就問他詳細如何辦。

董昭其實還沒有想好,只得說:“僅靠我一個人的力氣顯然沒方法,我準備先迎合他們,以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方案,再想出制服他們的方法。詳細方案要暫時去想,如今還沒法細說。”

袁紹聽了有些氣餒,但他沒有更好的選擇,只好讓董昭去試試。

董昭到了鉅鹿郡,先停止明查暗訪,發現李邵叛變這件事是由郡裡的大戶孫伉等數十人在背後煽動和籌劃的,董昭當即立斷,準備將這些幕後分子一網打盡。

這麼大的行動,按規定要事前得到袁紹的批准,但時間曾經來不及了,董昭偽造了袁紹的公文,說抓到了敵人的特務安平、張吉,據他們交代本郡的孫伉等人暗中通敵,所以發佈檄文將其拘捕,軍法處置。

殺了為首的一些人,“一郡惶恐”,董昭又出面撫慰大家,讓眾人不要驚謊。就這樣,董昭疾速平定了鉅鹿郡,為袁紹立下大功,偽造公文的事袁紹自然不去追查了。

後來袁紹治下的魏郡又發作騷動,郡太守慄攀被叛軍所殺,袁紹派董昭代理魏郡太守,再次去化解危局,當時魏郡曾經大亂,叛軍的總人數多達數萬人,採取強硬手腕顯然不行,董昭認真剖析他們之間的關係,找到破綻,對各路叛軍停止分化瓦解,等他們彼此互相削弱結果斷調兵攻打,接連獲得成功,魏郡得以平定。

3、再次幫曹操的大忙

董昭為袁紹一再立下大功,但卻在袁紹那裡呆不下去。董昭有個弟弟叫董訪,在陳留郡太守張邈手下任職,袁紹跟張邈有矛盾,總想除掉張邈。有人便在在袁紹面行進讒言,說董昭不牢靠,是張邈的臥底,董昭聽到風聲,不敢再呆,找時機分開了袁紹。

董昭打算到長安去,在朝廷裡謀個職位,但路過張楊的防區時也被扣下了,張楊的意義是想讓他為本人效能,所以對他還算尊重。

董昭是個有遠見的人,他為曹操說好話其實也是在給本人鋪路,在各路群雄中曹操的權力固然還不算最大,但董昭很看好曹操,以為他未來肯定有大開展。

董昭覺得張楊缺乏雄才大概,所以以後還是想方法分開了張楊,他到了長安,被朝廷任命為議郎,以後朝廷東歸,董昭又隨漢獻帝回到洛陽。

權力得到進一步壯大的曹操聽說漢獻帝和朝廷從長安回來了,承受手下謀士的倡議,準備“奉天子以令不臣”。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春天,曹操率人馬向西挪動,準備與朝廷會合。

曹操派曹洪為先頭部隊向洛陽進發,但曹洪卻遭到了漢獻帝身邊有一定實力的董承、楊奉等人的武力抵禦,無法行進。

西行受阻讓曹操心裡很鬱悶,董承、楊奉都是重臣,假如跟他們大打出手,即便經過武力打通了去洛陽的路,也會遭到朝臣們的攻擊。這難住了曹操,就在他進退不得時董昭再次出手相助。

董昭看到當時洛陽四周有些實力的人是董承、楊奉、韓暹等,但他們這些人相互都有矛盾,於是先從楊奉下手。

董昭再次發揮他的特長,偽造了一封曹操寫給楊奉的信,信中對楊奉大加稱譽之後,表示願意與楊奉結盟,楊奉主內,曹操甘做他的外援,並表示本人糧草充足,保證供給。

楊奉接到這封信,真以為是曹操寫的,快樂不已,對手下將領們說:“曹將軍人馬就在左近,有兵有糧,正是朝廷如今要仰仗的呀!”於是向漢獻帝上書,任命曹操為鎮東將軍。

疏通了最有實力的楊奉,又得到了朝廷新的新任命,為曹操順利進入洛陽翻開了大門。另一邊,董承和韓暹此前就有矛盾,曾經刀兵相見,為了扼制韓暹,董承暗中給曹操送信,讓他馬上帶兵進入洛陽。

4、遷都許縣的倡議者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7月,曹操終於到了洛陽。洛陽曾遭受過嚴重毀壞,周邊很多中央都成了“無人區”,當時漢獻帝君臣正深受糧荒所困,曹操不只兵力充足,還帶來許多糧食,解了朝廷的十萬火急,漢獻帝宣佈曹操“錄尚書事”,即掌管尚書檯的日常工作,尚書檯相似朝廷的秘書處,曹操疾速控制了朝廷的實權。

這時曹操最想見到的人就是董昭了,這個神交已久卻從未謀面的朋友讓曹操非常感謝。見面後,曹操讓董昭跟本人並肩而坐,並向他討教下一步如何行動。

當時洛陽以及周邊地域除曹操的人馬外還有董承、楊奉、韓暹、張楊等幾股,董昭建議曹操應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曹操採用了董昭的建議,首先結合董承和楊奉攻擊張楊和韓暹,曹操上書彈劾張楊、韓暹的罪行,韓暹不安,隻身匹馬跑到張楊營中躲了起來,漢獻帝念二人迎駕有功的份上,要曹操不用再追查。

曹操對朝廷的控制力因而進一步加強,但洛陽四周非常殘破,朝廷在此落戶後勤保證究竟是個繁重擔負,而且剩下那幾路實力派也會隨時發起應戰,關於如何擺脫這種被動場面,曹操再次問計於董昭。

董昭建議儘快遷都到許縣,也就是今河南縣許昌市,他對曹操說:“朝廷剛剛閱歷了一場流亡才輾轉回到洛陽,各方面都希冀天下早一些安定,假如如今又要遷移聖駕,大家可能會有意見。但是,要做非同尋常的大事就得有超越常規的舉措,希望您能看到這其中是利多而弊多。”

許縣遠離洛陽,地處中原腹地,沃土千里、氣候溫和、物產豐厚,有利於朝廷的後勤保證,它還是春秋時期許國的國都,城市建立有一定根底,當時許縣曾經被曹操所控制,便於對朝廷的控制。所以,董昭的這個提議十分有目光。

5、單槍匹馬為曹操拿下一座城

遷都許縣後,曹操任命董昭為河南尹,這個職務相當於首都地域的行政長官。

大約在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張楊被他的部將楊醜殺了,張楊的長史薛洪以及河內郡太守繆尚控制了張楊的舊部,他們想投靠袁紹,就派人與袁紹聯絡,等候袁紹來接納。

曹操聽說之後,想搶在袁紹的前面把他們爭取過來,董昭在張楊裡呆過,跟薛洪、繆尚很熟,曹操諮詢董昭的意見,董昭表示願意前往河內郡勸降。董昭單人匹馬去見薛洪、繆尚,一番話說動二人,他們於是率眾投誠了曹操。

河內郡處在黃河一線,北面是袁紹的地盤,南面是曹操的地盤,袁紹曾經初步完成了對北方各州的統一,而曹操在南邊也佔領了很大的權力範圍,雙方勢必展開一場決戰,在這個關鍵時分作為戰略要地的河內郡歸於曹操,對雙方力氣的消漲無疑具有重要的影響。

曹操升董昭為冀州牧,當時冀州刺史部根本都在袁紹的控制下,這個任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預示著曹操與袁紹盤繞著北方的搶奪曾經全面升級。

6、沒聽董昭的話曹操懊悔

曹操與袁紹之間的這場決戰很快就到來了,這就是發作在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

這場決戰迸發前曹操抓緊停止了一些外圍工作,他東征徐州,消滅了呂布,袁術也遭到重創,劉備則投誠了曹操。袁術走投無路,想北上投靠袁紹,曹操聽說之後,決議派一支人馬前往徐州一帶堵截。

劉備投誠曹操後被佈置在許縣寓居,平常遭到了緊密的監視,內心感到不安,又由於他機密參與了一場由少數幾個朝臣發起的政變活動,擔憂這件事隨時會暴顯露來,所以不斷想方設法分開許縣。

聽說曹操要派人阻擊袁術,劉備主動請纓,當時與袁紹之間的決戰曾經拉開序幕,曹操的主力都佈置在黃河一線,兵力非常慌張,見劉備主動請戰,又思索到劉備曾擔任過徐州刺史,對徐州一帶的狀況比擬熟,在那裡也有一定影響力,所以曹操同意了。

董昭聽到音訊急壞了,馬上來找曹操。董昭對曹操說:“劉備這個人非常勇毅,志向龐大,又有關羽、張飛等人做他的羽翼,他心裡追查是怎樣想的,誰也猜不到啊!”

董昭反對在這個敏感時辰讓劉備分開許縣,倡議對劉備要嚴予防備,但曹操有些尷尬:“可我曾經容許他了呀!”

曹操大約還抱有僥倖心理,以為劉備不會背叛他,但劉備一到徐州就殺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宣佈與曹操分裂。

曹操大為震驚,懊悔沒有聽董昭的倡議,但這曾經來不及了,最後曹操力排眾議,在官渡之戰已打響的狀況下仍東征徐州,將劉備打敗。

7、魏國的“締造者”

曹操打敗袁紹,平定了北方,董昭又先後擔任過魏郡太守、諫議大夫、司空軍祭酒等職,是曹操的重要謀臣和心腹,他在漢獻帝建安十七(212年)10月忽然提出了一項倡議,攪動了整個政壇。

董昭的倡議是恢復秦漢之前的五等爵制,由天子封曹操為魏公。五等爵是指公、侯、伯、子、男,是五種等級不同的爵位,公爵最高,男爵最低,在秦漢以前實行的就是這樣的爵位制,它們都是世襲的,有了爵位才幹被稱為貴族,享用不同的特權。

董昭想通過恢復五等爵制廢棄漢代的軍功爵制,進而推翻劉邦訂下的“白馬盟誓”。這一倡議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敏理性,董昭做出這項提議前並沒有向曹操請示過,由於曹操得知後曾表示反對,曹操對董昭說:“恢復五等爵制是大事,只要聖人才幹完成,不是人臣能夠辦到的,這讓我如何面對?”

董昭接下來繼續為恢復五等爵位制而奔波,說明曹操接受或默許了董昭的做法。董昭為此特地秘訪了在曹魏具有特殊位置和影響的荀彧,遭到了荀彧的反對,荀彧以為曹操興義兵的目的是匡扶朝政,懷持的是一顆對漢朝的忠貞之心,故爾董昭的人提議不適宜,荀彧的觀念很快被曹操曉得,曹操相當不快樂。

在董昭等人的積極推動下,經過一段時間的言論發起和精心準備,恢復五等爵制的事終於有了打破,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5月天子冊封曹操為魏公,割10個郡建立“魏公國”,相當於東漢的“國中之國”,定都於鄴縣。

次年4月,曹操又再進一步,晉爵為魏王。《三國志》說曹操“受魏公、魏王之號,皆昭所創”,董昭當之無愧是魏國乃至以後魏朝的“建國元勳”。

8、成心洩密以瓦解敵軍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忽然發難,向北攻擊曹魏的襄陽、樊城等重鎮,曹軍連吃敗仗,漢獻帝所在的許縣以南許多中央的官員都投誠了關羽。

那段時間曹操正親自帶隊在漢中與劉備交兵,但也進軍不利,只得從漢中退了兵,對曹魏來說形勢變得非常嚴峻。曹操這時曾經60多歲了,到了“烈士暮年”,他一邊調動人馬去解襄陽、樊城之圍,一邊苦思冥想擺脫被動場面的方法。

孫權看到關羽忽然失勢,使劉備集團的實力得到壯大,打破了之前魏蜀吳之間堅持的均衡,對關羽的快速擴張非常警覺,孫權決計趁關羽主力北上的時機在背後施行偷襲。

為得到曹魏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孫權在向關羽下手前特地給曹操寫了封信,通報本人將征伐關羽,但同時懇求曹操不要走漏這個秘密,以免關羽有所準備。曹操諮詢眾人的意見,大家都覺得孫權假如從背後入手是一件大好事,為保證孫權那邊順利得手,應該替孫權失密。

只要董昭見地不同,他以為:“用兵在於謀變,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的。可以答應孫權替他保密,但無妨把這個情報透顯露去,有意讓關羽知曉。關羽聽到音訊後假如退兵自衛,樊城之圍則頓解,之後讓孫權、關羽二賊相鬥,我們可坐收漁利。”

董昭同時認為:“樊城被圍的我軍不知道外面正在救援他們,糧食缺乏,喪失自信心,假如因此生變,狀況難以意料,可以把這個情報也通知他們。至於關羽,此人一向恃強自傲,即便得到情報,也不一定馬上退軍。”

曹操覺得董昭的剖析有道理,就命人把孫權的信抄了若干份,成心射落到關羽營裡,同時也射到被圍的樊城城內。樊城的守軍看到信後頓時士氣百倍,而關羽看到信後優柔寡斷。

結果,還沒等關羽退兵孫權派出的人馬已在背後入手,佔領了關羽前方的多個重鎮,關羽趕緊撤離,又被孫權的軍隊伏擊,關羽最後兵敗被殺。

9、一向洞察先機料事如神

魏文帝曹丕稱帝后,董昭先後擔任了將作大匠、大鴻臚、侍中等要職,就一些軍機大事繼續為魏文帝出謀劃策。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徵東大將軍曹休兵臨洞浦口,上表說將率領精銳之師“虎步江南”,當時各項軍事準備尚未完整到位,向孫吳發起攻擊的條件並不成熟,魏文帝看到報告後非常焦急。

魏文帝擔憂曹休真的率部渡江作戰,想派人騎上驛馬趕緊去遏止,這時董昭恰恰也在,董昭對魏文帝說:“我看到陛下面露憂色,是不是擔憂曹休渡江?如今要渡江,大家會有畏難之情,即便曹休本人有這個志向,他也無法單獨去幹,還要聽諸位將領的意見。曹休手下的臧霸等將領,如今個個既富有又有位置,已經沒有更多的奢望,只想安渡本人的晚年,怎樣會冒險渡江?他們不願意去,曹休的積極性也就沒了。恐怕如今即便陛下向他們下達了渡江的命令,他們也會猶疑再三,最後也不會從命的。”

後面的狀況全如董昭所言,董昭雖然身居朝堂,但對下面的狀況管窺蠡測,說明他不斷保持著敏銳的察看力。

10、一句話救了數萬魏軍

不久,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等攻打孫吳在荊州的重鎮江陵,他們依仗人多,在江陵外圍紮起多處陣營施行圍城。

孫權派出上萬人在左近一處江洲上建起圍塢,作為江陵城的外援,但魏軍很快將其奪去,這處圍塢位置非常重要,但它身處江中,與陸地聯絡不便,夏侯尚便架起了一座浮橋,溝通陸上與圍塢的聯絡,孫權下令必需將圍奪回,但嘗試幾次都失敗了。

吳將潘璋想出一個方法:派一支人馬到上游數十里處,在此大量收割已枯槁的蘆葦,紮成許多大筏子,然後順江放筏,點燃蘆葦,去燒浮橋,浮橋沒了,圍塢就與陸上的魏軍失去了聯絡,到時分只等著上去抓俘虜了。

但是這項火攻浮橋的方案還沒等開始,圍塢裡的3萬魏軍忽然間撤得一個不剩。原來,接到夏侯尚搭建浮橋並在圍塢裡大量屯兵的報告後,董昭立刻意識到其中的風險,他向魏文帝提出,浮橋是魏軍的單薄環節,一旦被攻破或受江水的影響遭到毀壞,圍塢裡數萬魏軍的性命就堪憂了。

曹丕接受建議,下令給夏侯尚,讓他從江洲上全部撤離。由於董昭發現及時,魏軍防止了數萬人的傷亡。


南門太守


賈栩


易中天:“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賈詡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官至太尉,諡曰肅侯。被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曹操6謀士之一。東漢末年,李傕郭汜作亂時,在李傕帳中任謀士。後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皆有賈詡之謀。曹丕稱帝封其官為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諡曰肅候。

歷史名人對賈詡的評價:陳壽:“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閻忠:“詡有良、平之奇。”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他大概是活的最好的一位能臣了,以自己的智謀在亂世三國中贏了生存!他懂得作為謀士的生存之道,週轉前後,全然無失。


一技三步走


按照標題來看,多半是說的在演義裡低估的意思。這樣的話可就熱鬧了,因為有種說法是,演義只捧諸葛亮一人,近乎足智近妖,而其他人完全不能與之相比。 這樣就可以分派來討論,列舉幾個簡單例子。 魏這邊,程昱,賈詡 ,荀攸,戲志才,毛芥。 蜀這邊,法正,簡雍 。 吳這邊,顧雍,闞澤,呂範 袁紹方面,沮授,審配。 董卓方面,李儒。 暫時想到這些,可能有點誇張,但感覺都是被低估的謀士。他們的才能,都足以輔佐諸侯割據一方。


北於


謀士也是分很多種的,尤以戰略層面、戰術層面最為突出。從善於謀劃全局,有長遠戰略眼光來看,諸葛亮是大家最熟悉的,魯肅當之無愧,沮授非常可惜,曹操本身就是還有荀彧輔助;次之才是戰術層面,運籌帷幄局部或戰役的能力,法正、周瑜、郭嘉都屬於這種(不要被曹粉某易洗了腦),賈詡主要是謀私而不是某事;龐統田豐等很可惜,如果有機會一定會做得更好。啥?司馬陸遜?勾踐類型的單算吧,雖說確實也是個本事。


0tassadar0


說到三國演義裡被低估的謀士有很多,例如,魯肅,法正,賈詡,李儒等等。

今天就說說李儒,字文優,很多人的印象裡李儒實在是沒有存在感,但是呢他教會了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創了三國最流行的政治遊戲的先例,在曹操刺殺董卓時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識破了曹操的計謀,繼而提出了遷都長安,避其鋒芒的戰略方針,雖然李儒出場次數很少,但是每次出場都能給出正確的方略,但是由於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思想,導致沒有半點光彩。


逸俊桀


徐庶是個被曹操埋沒的超一流謀士,當然這麼埋沒是徐庶自己不願意給曹操出謀劃策。徐庶的智謀一定程度上超過鳳雛龐統。

1龐統名聲雖大,當年孫權不用他,孫權會用人是次於曹操的。

2龐統歸劉備後,並沒有太大建樹就被大都督張任設計給殺了。

徐庶剛到劉備身邊,帶來的都是勝利,程煜對他的評價也是相當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