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學習中,如果不臨帖能練好字嗎?

寫字那些事兒


基本上是否定的。

首先寫好字的標準是什麼?自己覺得好,還是大多數人覺得好,還是書法界認可?如果前兩者,僅限自娛。

不臨帖好處,往往來看,少臨帖的人,字中帶有明顯創新因子,也有不少閃光的地方,這點是可貴的。啟功先生曾經講:書法,臨帖和創新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不臨帖能保證自己比帖寫的好嗎?如果不能,為什麼不學習人家優秀的地方呢?從古流傳下來的字帖,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歷史嚴格推選的優秀的作品,為什麼不學習呢?

這裡自然引出另外一個問題,臨帖到底學什麼?歐陽中石先生說:可以提高你的眼力勁。沙孟海先生說:臨帖貴在取勢。啟功先生說:臨帖貴在準確性的重複。個人認為臨帖可以三點思考,第一,先寫的像,第二,為什麼這麼寫,第三,從書法的本質出發去思考,有哪些可以沒進的地方。

注:書法的本質:自然和富有變化,兩點。

更多拙見,歡迎關注書法講堂,從書法本質去理解書法。


書法講堂


對於學習書法的朋友來說,如何選帖和臨帖是一個常識性問題,這個問題幾乎貫穿著不少書家畢生的習書歷程。拋開那些只求規範美觀的日常實用書寫不談,如果真要學習書法,不臨帖能登堂入室者,驚龍軒聞所未聞。


常聽人誇誇其談:我從未臨習過什麼字帖,字也寫得這麼漂亮!

天才?我不相信!我不否認有些人學習書法具備良好的天賦,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悟性”不錯。我甚至覺得悟性對於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傾盡全力而碌碌無為,有些人稍微用功便可少年成名。明代書家王寵應該是天賦書家的典型,其小楷書法風格獨具,影響深遠。可惜英年早逝,成就不及同時代的文徵明。


縱有王寵、唐伯虎之靈氣,其書法也斷然離不開取法經典法帖。翻開書法史,從王羲之以來,未嘗聽說有哪位書家全憑閉門造車能有所成就。我們留意每一位書家的資料,幾乎都會介紹他們取法前人經典的履歷,無一例外。

我們臨帖大致有三個過程:專一、博取和貫通。也就是在入門階段先選取一家,打下比較紮實的基本功,然後博採眾長,最後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書風特點。不管你處於哪個階段,都離不開向經典法帖汲取養料,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書法底蘊。


所以,你說有些人沒臨過帖也能寫一手好看的字,這個我不否認。因為寫字和書法完全是兩個概念,寫字以實用為目的,書法則必須具備藝術審美層次的要求。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就是臨帖



匆匆墨客


這個問題可以很準確的回覆,必須臨帖。

然後我想說的問題第一個是什麼叫臨帖

第二個我想說古人怎麼學字帖的,到達哪個階段才開始學字帖,和今人有什麼不同。

首先臨這個字就是面臨的意思,他可以指仔細的觀察字帖,比如孫過庭書譜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還有“察進一分則擬進一分,擬進一分則察又進一分”,比如蘇東坡常把字掛在牆上去看,看出門道有了心得體會再去寫。可見臨帖和寫的關係。臨帖還可以指把字帖觀察好了去寫。


那麼問題來了,如孫過庭所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我們如何觀察呢,為什麼今人臨帖那麼像而古人臨摹的卻很有自己的風格呢?下面說一說古人如何來臨帖的。

蔡邕《九勢》結尾說“得九勢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張懷瓘《玉堂禁經》說“學書須從師授”又把師授的內容列舉出來,分為三個部分,這三部分即是王羲之家學的內容。

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同老師學完這些以後才可以去臨帖。換言之好比做數學題,先學定理然後去應用,而不是一上來就直接寫。否則古人怎麼可以隨意而為又不違背規矩呢?得到這三個根本的規律,才能夠從古人的字帖裡走出來。



用筆之法在於第一紙筆墨要佳,否則去學古人等於走著去月球。

然後執筆,也就是“擫壓勾格抵拒導送”八字執筆法。根據字徑不同大小去調節執筆高度。

最後談正題筆法是什麼,筆法首先是中鋒,所謂中鋒是指筆尖在筆畫中間範圍去行走,而不絕對是靜止的在正中間(這裡指行草隸書,篆書要儘量在中間走),是隨著筆順不斷搖擺筆桿時,筆鋒不斷從側鋒回頂進而鋪開來,中鋒行走,最後收筆,伴隨著提按的動作,完成連續書寫的過程,也叫用筆的完整性。

要注意古人用筆很多動作都不是一次性寫出來的,而是一去一回兩次完成的。不要刻意做作。



其次是勢的問題,勢即趨向,是指筆畫方向的意念延伸,像一個交通指示箭頭→一樣有他的方向。分為橫勢,斜勢,縱勢三種。寫字時要注意順勢,如圖所示彩色線即表示順勢:



以上圖片都是順勢。

最後說裹束,說白了裹束即輪廓線,他把散亂的字聯繫在一起,他包括偏旁部首的輪廓線,單字的輪廓線,一行字的輪廓線三種。

字的每個結構之間要互相生髮,隨著筆順裹束在一起。比如這個若字:





一共用了三步才把這些筆畫按照筆順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這就是造字法的原理,也是臨帖的原理,觀察摹擬的原理,從原理出發自己也可以造出很多美妙的字來!!!當然還有審美思想種種問題,書法很博大,臨帖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那裡面有太多上千年積累的經驗性的東西,我們如果不按部就班紮實學習無異於原始人了。


含章子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能!

臨帖,在書法學習中,是第一要務,在這個問題上,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當然,臨帖是辛苦的,但舍此沒有更好的方法!

誰也不要高估了自己,沒有一個人,有天賦到可以超越古人!如果誰那麼認為,不臨帖就能寫好,那簡直是一種無知!

任何一種書體都是學出來的,認真讀帖,用心理解帖,仔細再仔細的,對照慢臨,好的書法絕對不是蒙出來的!絕對不是胡畫出來的!絕對不是自我的創新!

老師上課時,總在反覆一句話兒,不要以我的為準,咱們以字帖為準!老師都是這麼臨過來的,何況我們(我們這些初學者)?啥也不說了,臨吧!




水邊綠地31664269



很多書法愛好者放棄寫字,除了沒有堅持之外,長時間無技藝上的進展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字已經寫得很熟練了,但從結構、章法等等問題上仍然沒有突破,到底是哪裡的原因呢?賣油翁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了,同樣是賣油,為啥別人能搞到那種境界?

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效學習才有基礎。書法經歷了千百年的洗禮,出現了各類流派,古人寫字的好壞是判定文化水平的標準之一,當代人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門派不斷臨習,在繼承的基礎上做更有意義地延伸。拋開臨習古人碑帖的創新屬無本之源。


二、書法中的審美來自碑帖。

一篇優秀的書法創作中總能找到碑帖中的影子,古人的字在創作中的熟練應用能迅速提升作品的逼格,一個古字毫無違和感地放在作品中,是作者匠心獨具地體現。


三、臨帖是書法學習中最關鍵的一環。無論是書法的初學者和創作者,碑帖是推動學習進步和再創作的範本,在臨帖過程中,再三反思碑帖中的精妙之處不僅是原作者筆法、力道,而且也能悟到個人在書寫中的習慣優劣,從而做進一步的調整和改善。要寫出有靈魂的作品,必須從臨帖的反思上下功夫。


綜上,如果要準備在創作中讓觀賞者賞心悅目,就必須臨帖、臨帖、再臨帖,除此別無捷徑可走,有一天你的作品受到讚揚時,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唯手熟爾!



關注我,最小成本學習硬筆書法,頭條視頻對學習書法有所幫助。

---------------------------------

秀墨齋--中小學硬筆書法啟蒙者


成功從調整開始


答案是不能。

原因簡述如下。

1、書法有四法: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這些技法都是組成一副完整的書法作品,必備的四個要素,可以說缺一不可。而這些技法的來源主要來自於古代的碑帖。我們學習古代的優秀碑帖,其目的就是要學習這四種法。古往今來,有太多的名人大家強調臨帖的重要性。其中懷素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用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很恰當,供參考。我第一次聽到這個例子是在中央電視臺《書法檔案》節目上,聽於鍾華老師講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網絡上搜索一下這個欄目,認真的看一下。這個例子是這樣的:懷素很用功,種了好多的芭蕉,把所有的芭蕉葉子都寫滿了,但是一直卻沒有太多的長進,後來他通過關係找到了顏真卿的一個師兄弟,這個人的名字叫鄔彤,鄔彤是懷素的遠房親戚。懷素跟隨鄔彤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鄔彤拿出了一本王羲之的字帖讓懷素朝日臨摹,並說三年可成。從而可以看出,懷素作為草書大家,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的去注重臨摹,但是一直沒有什麼成就,到了後來跟隨鄔彤系統學習完了之後,鄔彤除了告訴他書寫的技法之外,應該是後來懷素臨摹的這本王羲之的字帖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我們臨習古代碑帖的目的除了要得到這四種技法之外,最關鍵的是要豐富我們的思維打開我們的思路,讓思維定勢不再侷限我們。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的閉門造車,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肯定是有限的。如果不臨帖,僅憑自己的思維想達到古人的高度,甚至是接近於古人的高度,這都是完全不可能的。古人給了我們很多先進的經驗和現成的實踐心得,我們只需要拿過來用就可以了,不必要從頭去摸索,那樣我們會走很多彎路,勢必事倍功半。

3、書法的審美自古至今都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就是必須要有傳統的東西在裡面,如果沒有傳統的東西在裡面,可以說跟書法幾乎是不沾邊兒的,充其量是行為藝術,跟書法完全不搭邊兒的情況下寫的字就不能稱之為書法。我們經常評論一副書法作品說這幅作品很古雅,很高古,這個“古”就是有傳統的東西在裡面。如果書法缺失了傳統,將不再是書法。

下面的圖片是懷素的作品《自敘帖》,供欣賞。



韓風偉650


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臨帖,自己隨意去寫,永遠也學不好書法。但是,有可能把字寫得差不多,能拿得出手。

在這裡首先得明白一個問題,雖然書法也是寫字,但是寫字絕不是書法。字寫得差不多了,不等於書法也差不多了。

書法是寫字的昇華,使線條更美,使漢字不僅有型,還要有氣有神。要想書法形神兼備,就要按法則去練習。所謂的書法,就是把字寫得更好的法則。

寫字的字帖又叫法帖,如二王、懷素、張旭、顏、柳、歐、趙……都是有名的法帖,必須要臨。寫字只是自己隨意去寫,不臨法帖,是永遠也不會練好書法的。

現代書法大師啟功在世時,有人去向他請教,問他有什麼訣竅,他提筆寫道“臨帖臨帖臨帖臨帖臨帖臨帖臨帖”,他連續寫了七個臨帖,回答了練習書法的訣竅。這就說明,想練習好書法,不二的法門,就是必須臨帖。不臨帖,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後來者79


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界定:好字。

什麼是好字?一個是日常書寫的好字;一個是書法藝術層面的好字。

按照題目涉及到臨帖,那就只好理解為書法藝術中的好字了。

前一個好字,寫的工整清楚,大家都認得,看著舒服,你就可以認為是好字。

而書法藝術層面的好字,我認為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比如筆法、墨法、章法結構、通篇安排,線條質量等等。因此,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

要達到這樣的要求,無非多寫,多體會。以上涉及到的各個方面,單單通過自己的寫和悟,會是一個長長的時期。甚至即使經過了,也不一定達到,因為沒有標準,你也不知道達到什麼樣子就算成了。

這就涉及到臨帖的問題了。

臨帖是什麼?就是學習前人的經驗,相當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正確的臨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什麼呢?因為前人走過的彎路,你可以不走了,直接按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來練習。

不臨帖,相當於你自己創造一種字體、一種筆法墨法和章法等。其難度可想而知。甚至臨帖都有大量的人沒能成為書法家,也就是沒有練出為大多數人認可的作品來。何況不臨帖。

但是,臨帖一定要選好帖,第一要選擇符合自己性情的書體;第二要選擇公認的在這一方面的好帖。最好有明白人引領。

然後要下笨功夫。反覆臨寫,先吃透一本貼,然後追根溯源,旁徵博引,才有可能會成。切記好高騖遠,半途而廢。

總結下:想要寫好書法,臨帖是不可或缺的過程和手段,舍此,無他途。

結論是:不臨帖,是寫不好字的。


昭明書館


反問一句,練好字的都是臨帖的人嗎?

顯然不是。

臨帖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不臨帖也能寫好字。

但不臨帖的字體少了傳承,少了書卷氣。有條件,還是要多臨帖,這也相當於同古人交流,要當作享受而非揹負。

否則,走不出前人的規範,也是老大徒傷悲,徒費日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