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為什麼要給崇禎帝發喪,把崇禎描繪成隋煬帝人物不是更得人心嗎?

大名42


事易時移,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事情,不過緣木求魚、刻舟求劍。

隋煬帝好大喜功,喜歡擺闊,隋文帝已經為他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幹事。可惜隋煬帝在極短的時間內建宮殿、挖運河,然後又是多次征討高句麗,窮極國家物力和人力,以致天怒人怨。

隋煬帝急功近利,被人抹黑,也咎由自取。

崇禎皇帝未及弱冠登基,若是生在和平年代,以他的才智,去世後應該評價會不錯。可惜他生在最壞的時代,登基之時遼東已經糜爛,沒過幾年,全球小冰河期,北方大旱,百姓餓肚子,烽煙四起。

同時代的歐洲也爆發三十年宗教戰爭,之前不錯的外貿收入,也因為歐洲戰爭大幅減少,嚴重惡化中央財政,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這種環境下,崇禎雖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也只能左支右絀。相比之下,崇禎皇帝是把一副不好的牌打成了爛牌;隋煬帝完全是把一副超級好牌,打成了超級爛牌。

如果滿洲人肆意形容崇禎對他們的統治會適得其反。

除了道義上的原因,還有契約原因,他們不得隨意抹黑崇禎。

1644年,崇禎死後,吳三桂已經降了農民軍。可惜農民軍缺乏政治頭腦,在沒有完全改編吳軍的情況下,就秋後算賬逼捐吳家。

吳三桂得知實情後,回軍拿下山海關,聯繫多爾袞借清軍報國仇。只不過滿洲人實力更勝一籌,來了個渾水摸魚,鳩佔鵲巢,把借兵報仇改成代明國報君父之仇。

從法律意義來解釋,報仇這個標的沒改,滿清吸收債務直接成大股東。滿清這股輿論宣傳,也確實迷惑了很大一部分人。

事實上,明朝的地主階級更恨農民軍,因為他們根本尊重現行的契約關係,肆意更改土地契約關係。清軍當時口號為崇禎報仇,打擊農民軍,同時尊重民間的契約關係,贏得了一部分地主階級支持。

現實利益需求,也要求滿清必須尊重崇禎帝。

滿洲人總共20萬人左右入關,能夠作戰的兵力估計十來萬,北京城必須要留一部分兵力防守,能夠機動作戰的兵力並不多,新徵服的城市也必須留人防守,再加上作戰損失,兵力更是捉襟見肘。

所以滿清南征的過程中,大量使用明朝降軍,如果崇禎被無故抹黑,勢必會影響更多明軍歸附。

1644年的滿清,面對農民軍、南明軍還有實力相差不大的吳三桂軍,一著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況且,發喪比大搞輿論抹黑崇禎事情更簡單,獲利還更多,滿清又何樂而不為。


茶亭浪子


滿清入關多爾袞聽從了大漢奸范文程的建議,厚葬崇禎,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繼續追剿李自成的起義軍。其實這都是滿清的套路,都是陰謀。目的就是美化自己的侵略行為,減輕漢人及達官貴人的反滿情緒。



▲順治稱帝

首先滿清把漢人統治的國家家亡國破的事實推給了李自成。說是李自成逼死了崇禎,滿清是為了“行俠仗義”而為崇禎報仇,想想看這不是“掩耳盜鈴”又是什麼?

這些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既然是為崇禎報仇,為何要對崇禎的後代南明政府斬盡殺絕?這時李自成已經死去多時了,換言之,消滅了李自成,江山為什麼交給崇禎的子孫後代,為什麼滿清的小皇帝順治進京稱帝,這又如何解釋呢?

僅僅厚葬崇禎不說明什麼問題,不過是叼買人心罷了。既然是為了漢族人著想,為何強制“剃髮易服”,為何要進行江南“十屠”?難道漢人的知識分子們都不識抬舉?所有這一切都不能掩蓋滿清的侵略行為。

多爾袞剛進京,不知道漢人有多大的牴觸情緒,厚葬崇禎是投資小見效快的辦法,是拉仇恨的辦法,把所有的仇恨轉嫁於李自成。假如把崇禎描繪成隋煬帝楊廣這樣的人不更得人心嗎?



▲多爾袞和孝莊皇后

假如滿清是漢民族,不是異族,把崇禎描繪成楊廣這樣的人是可以的,皇帝有德者居之這沒毛病,李淵不就是這樣做的嗎?歷史改朝換代也是這樣進行的。但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李淵奪取隋朝江山,李淵也是推翻了楊廣,然後擁立楊廣的子孫為帝,經過幾番假惺惺的裝叉,到最後會撕去偽裝而稱帝的。

滿清是異族,沒有同族人稱帝的先天條件,黑前任對自己反而沒好處,既然是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說起來為隋煬帝楊廣這樣的皇帝復仇有點不光彩。

還有一點,滿清始終對外宣稱是奪了李自成的江山,事實也如此,李自成敗逃北京時,他確實稱帝了,儘管只做了18天皇帝,一天也是皇帝。這是李自成失誤的地方。所以滿清不能黑崇禎,反而要誇讚崇禎敬業,讓人們恨李自成。這是多爾袞剛進京的想法。至於以後辦法會有所變化。



▲剃髮易服

隨後的情況可能有點跑偏,多爾袞的辦法被漢人識破了,反抗的人很多,這時候多爾袞撕破了臉,發出了強制令“剃髮易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多麼赤裸裸的殺戮氣焰。這和李淵最後稱帝一樣赤裸裸和不要臉。是陰謀總有露馬腳的時候。

到了康熙帝時,所有的遮羞布統統撕掉了,露出了兇惡的面目,對崇禎的後人寧可錯殺一萬也不放過一個,以至於朱三太子之事鬧得紛紛揚揚。往日溫情脈脈蕩然無存。

綜上所述,滿清入關為崇禎發喪厚葬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是收買漢人人心之舉。


秉燭讀春秋


滿清入關的口號是為大明報君父之仇。滿清八旗為一改入關之前燒殺虜掠的惡習,在進軍關內過程中真正地做到了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這最大程度地減輕了北方漢族民眾對滿清的敵視。據說清軍所到之處,地方士紳百姓紛紛獻出美酒,糧食犒勞清軍,卻遭到了清軍將領的拒絕,這與一月前李自成義軍肆意打劫勒索商民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無疑增加了老百姓對清朝統治者的好感。

然而,這並不是滿清統治者想要的。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統治全中國,做中國的主人。進入北京後,攝政王多爾袞就力排眾議,將大清的首都由盛京瀋陽迀到北京。數月之後,年僅六年的清世祖福臨在天安門前舉行了登基大典,宣告了清王朝268年的統治。

為了安撫前明遺臣,降低他們對新興的大清王朝的敵意。

滿清王朝以帝后之禮安葬了自殺殉國的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及周皇后,由順治皇帝率文武大臣親自祭祀。而後攝政王多爾袞親自拜祭明朝開國皇帝洪武帝朱元璋,並向天下人宣告,大清帝國會繼續遵守《明皇祖訓》。

為了讓天下人認識到,大清並非奪大明的天下,而是為大明覆仇,替天下蒼生福址發兵平叛,即而承天命,朝天下。那麼對思宗皇帝的評論就不能像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如夏桀,商紂,隋煬那樣殘暴,荒淫。滿清所編攥的《明史》則貶低武宗以後的嘉靖,萬曆,熹宗等明朝皇帝,說他們遊戲人間,練丹修道,不理朝政,醉心木匠等等,而崇禎帝則被塑造為勤政愛民,不近女色,不好絲竹享樂的好皇帝,為天下萬民兢兢業業,憚心竭慮,只可惜明朝氣數已盡,可謂是有道無福。

在清朝的政治宣傳下,天下人為滿清統治者偽善的面目所欺騙。北方几乎是傳檄而定,而南方几乎也沒有什麼象樣的抵抗。南明弘光政權短短一年時間便宣告垮臺。清軍渡過長江,進入南京,迅速平定中國大部。

天下局勢稍微趨於穩定,滿清統治者便撕下偽善的面具。定都北京不久,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清軍四處尋找因戰亂遺失在民間的明朝皇室後裔。宣稱在紫禁城裡專門修築宮殿供明皇室後裔居住,但所尋找到的皇室子孫無一例外地在回京路上暴斃。就連藏在皇親周奎家的崇禎帝第三子朱慈炯也被清廷誣陷為冒充的殺掉。而投降清庭的朱姓王爺則大部分被清庭以各種藉口殺掉。這場針對明朝皇室的屠殺持續到康熙年間才逐漸平息。在誅殺了崇禎帝第五子已經75歲的朱慈煥之後,康熙帝假惺惺地找了一個與明皇室毫不搭邊的朱姓子弟封為延恩候每年祭掃明皇陵,向世人展示大清帝國寬厚博愛,善待前明皇室的廣闊胸懷!

公元1645年(順治二年),清朝攝政王向天下頒佈最為嚴厲的“剃髮令”,強制天下軍民均按滿洲俗例更換服飾,易風移俗,否則留髮不留頭。剃髮令遭到南方民眾的強烈反抗,許多歸順的地方降而復反。面對漢人的反抗,滿清採取了殘酷鎮壓的手段,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廣州大屠殺。數以百萬計的漢人死於滿清屠刀之下。在平定太原之亂時,腦羞成怒的多爾袞幾乎將太原城裡的居民殺光。

整個明清交替充滿血腥味,直接二十年之後才完成變革。






鋒楓2016


因為把崇禎描繪成隋煬帝,也輪不到他們統治漢人的江山!

給崇禎帝發喪,並且打著為他報仇的旗號,是為了爭取一些道義上的支持,站在道德的高度來解釋自己的入侵與佔領!

同時也為了爭取一部分人的支持和理解,退一步講,也是給大明遺老遺少一個臺階下,就好像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張三把李四打了一頓,並且搶佔了李四的田地和房產,李四很弱小,卻還在拼命,在反抗!

這時候,王五來了,把張三打了一頓,並從張三手中搶走了本屬於李四的房產和田地!但是他卻並不想還給李四,於是,對李四解釋,你看,我這是為了幫你報仇,不是為了搶佔你的東西!這時候李四就會有個臺階下,並且自我安慰一下,人家跟張三不一樣,是來幫助我的,在這種阿Q精神安慰下,也就放棄了拼命的想法!

就這樣,雙方各退一步,也就接受既成現實了!


資深優秀磚家


明末清初北中國有三大勢力:崇禎皇帝為代表的明朝廷,多爾袞為代表的清軍,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在清軍入關之前,1644年3月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煤山上吊,大明滅亡。

之後,明朝降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的“大順”僅僅在北京呆了四十三天就匆忙撤走,清軍一路尾隨,直到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被殺,大順軍也很快失敗。

清軍開始了定鼎中原的過程,他們很快發現,需要從意識形態上把入關的事情說完美,因此就發現了崇禎皇帝的利用價值,因此把崇禎不但沒有貶低,還大加褒揚,說他“君非甚暗”,而且為其發喪,入十三陵,並給了諡號、廟號,由另一個政權給前朝皇帝廟號諡號充分說明了對他的“認可”!

然後清廷鄭重宣佈:皇帝不賴,死於亂民,你們不能為其復仇,我大清為其復仇,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你們就不用反抗了,乖乖的當大清順民吧!

應該說這一番意識形態操作也還是收到了一些效果,迷惑了部分人。不過還是有大批明朝百姓和官員不買賬,特別是農民起義被鎮壓之後,你們咋還不走啊,我們也擁立了自己的皇帝(弘光政權等南明小朝廷)!這時候清軍就漏出了蠻橫嘴角,大開殺戒了!



磨史作鏡


看到這個問題,我也說說自己的看法,其實說到為崇禎發喪不把他描述成隋煬帝之類的暴君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研究研究滿清入關之際的國內形勢。

當時的態勢以滿清大明和李自成三方勢力在爭奪,在崇禎十七年甲申政變中李自成的大順首先打進了北京城滅亡了明朝,當時滿清為了爭取關內漢族人民的支持就提出了為崇禎皇帝報仇雪恨的名義進軍關內追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下子他們變成了正義的一方,得到了明朝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就減輕了入關的難度找到了名義問題,在他們看來自己奪取的是大順天下而非明朝,就有了為崇禎皇帝發喪等一系列安撫民心的舉動,等到後來李自成在湖北兵敗,清朝佔領北方各省到全國局勢穩定後,滿清也就表現出來了真實的面目,比如剃髮令嘉定三屠等,所以這只是滿清政府穩定形勢的權宜之計,

所以說作為外來政權為了得到關內漢族人民的支持緩和民族矛盾就要崇禎皇帝發喪,要把崇禎皇帝描寫成一個勤於政事一心為國的皇帝,這樣一個皇帝結果被李自成逼的上吊自殺了,因為李自成打進了北京滅亡了明朝,這麼說矛盾一下子轉移,這樣才符合清朝統治者的利益,就更不能把他描繪成隋煬帝之類的昏君暴君了,這是一種政治手段而已權宜之計,



amply龍仔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關鍵在於明白一點。

滿清入關打的是什麼旗號?

首先,崇禎帝不是死在滿清手裡,崇禎帝是死在闖王李自成手裡

公元1644年4月25日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檢與太監王承恩自縊於煤山。

李自成破京,崇禎自縊,大明朝名義上滅亡後,滿清才入的關。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滿洲貴族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仍採用過去入關侵明的者路,即繞過山海關,由長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山海關,依山臨海,形勢險要,是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個重要關口。吳三桂在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銳入山海關,李白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數幹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白成,山海關城陷在即。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在吳二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於是山海關大門洞開,清軍大批進關馳入中原。

有史家認為,當時的滿清貴族早已經定下進攻中原的全盤計劃,故意放任李自成進攻北京,等的就是李自成破京崇禎身死的那一刻。此後,清廷打著替明朝驅逐闖賊的旗號迅速入關,多爾袞嚴令清軍將士此次出征不得擾民,不得濫殺無辜,也表明這一次的行動與以往不同,清廷已計劃將原明朝領土收入自己版圖,因此行安民政策,團結漢族地主階級,原明朝文武官員,一致剿匪。

所以滿清入關後要給崇禎發喪,這樣才能為他們的軍事行動正名,更是為了能順利團結一切原明朝的政治經濟勢力,降低衝突所做的英明決策。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清是以為崇禎復仇的名義入關,選擇的敵人是推翻大明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怎麼可能把崇禎描繪成楊廣那樣的人物?反之必須把崇禎人為的拔高,崇禎的形象越是高大那滿清的復仇行為就越是正義。事實上多爾袞入京後第一件事就是為崇禎重新發葬,順治福臨甚至稱崇禎為大哥兄長。這樣的好處就是降低了漢族地主士紳的反抗程度,南明的弘光隆武紹武等一系列政權就是僭越稱帝的偽政權,可以正大光明的予以打擊。滿清的這一政治口號在前期完全成功得到回報,整個北方中國基本傳檄而定,沒大的軍事行動,南渡長江弘光政權也是瞬間崩潰毫無反抗能力。直到多爾袞認為大勢已定接受了漢臣孫之獬的提議施行剃髮易服政策情況才發生了改變。


遠處吹來陣風



史事顯微鏡


這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

應該說:崇禎的統治並不高明,明朝人民的生活很不好。尤其是加派“三餉”更是搞得民怨沸騰。李自成如能安撫百姓,是很容易收拾民心的。可偏偏他們自己也是殺人搶劫、姦淫婦女,進城後到處禍害人民。別的不說,據傳:當時被害而自盡的婦女就不下好幾百人。 這樣一對比,人民就覺得還是明朝好一些,懷念起城破以前在崇禎統治下的日子了。滿清正是抓住這一點,及時宣佈為崇禎發喪,爭取民心,以利於他們爭奪天下。可以設想一下:要是崇禎的統治比李自成還壞,那麼北京人民對李自成也就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了,滿清再為崇禎發喪也沒有意義了。如果崇禎真的與隋煬帝一樣,清朝必定會打著“替天行道,弔民伐罪”的旗號來吸引人,就如周武王起兵伐紂王一樣,而決不會為崇禎發什麼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