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在明初功臣集团中,巢湖水军诸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初君臣常常以所谓「从朕渡江」,「从上渡江」作为标榜,是否是「渡江旧人」成为与朱元璋关系亲近与否以及资历深厚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

朱元璋的这支红巾军在战略和战术上之所以能够渡江,主要是因为乙未年春巢湖水军的加入,与归附朱元璋的常遇春、冯胜等小股势力相比,巢湖水军兵多将广,在战争期间,诸将在朱元璋集团中长期占据高位,在明朝肇建过程中屡立奇功,多次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明祖之兴,自决策渡江,始力争于东南数千里之内,摧友谅,灭士诚,然后北定中原,南图闽、粤,则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诸人,厥功岂细哉?!)

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纵横四海的大明海军某种意义上正是从巢湖水军发展而来

但是,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之中,巢湖诸将没有一个认跻身公爵之列,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四人也只排在二十八侯的后十四个之中。

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为参考形制制作功臣铁券,调阅吴越国王钱镠的金书铁券

当然,此时巢湖水军原先主要的首脑人物廖永安、俞廷玉、俞通海、赵伯仲、张德胜等均已经离世,巢湖水军派系的代表人物都已经是他们的子侄下属,不可与他们同日而语,但是,即使是这些幸存者的战功勋劳,也远远胜过唐胜宗、陆仲亨、王志、郑遇春等朱元璋的旧部,对应其所得的封赏爵禄,巢湖水军显然受到了刻意的打压和边缘化。

前面咱们说到,巢湖水军兵多将广,和常遇春、冯胜等只带了小股武装投奔朱元璋的情形大不相同,但是,邓愈、常遇春等人在某种意义上投奔的是朱元璋个人,彼此之间建立起了主公和私属班底的关系,而巢湖水军投奔的实际上朱元璋在首脑中排名第三的整个这支红巾军,因而在次年朱元璋夺取全军领导权之后,无论再怎么衷心拥戴、尽力输诚,都已经来不及建立微时慧眼识英雄、从龙未来的真命天子的私人关系。

这是巢湖水军受到朱元璋有意识的压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巢湖水军中有一个家族,情况却有所不同。根据《明史》、《明实录》和《俞氏宗谱》记载,俞氏家族中的俞廷玉被朱元璋追封为河间郡公;其长子俞通海被朱元璋追封为豫国公,后改封为虢国公(俞通海,勤事从征,开辟疆宇,及姑苏垂平,偶为流矢所中,天不假年,遂至长逝。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仍封豫国公,谥忠烈) 。次子俞通源被册封为南安侯,岁禄千五百石(是诚意伯刘基刘伯温的将近4倍),并赐铁券(铁券内容是对俞氏家族功绩的一个总结:朕观历代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为佐运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见。朕起自淮右,驻兵和阳,尔兄通海以所部师来附,东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采石,定金陵。继而两平敌国,勋绩著焉。何大功将集,遽然先逝?朕悯其劳,追封为豫国公。尔通源实其亲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镇于江淮。从征中原,多效劳力。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子孙世世承袭。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余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勤劳以立事,恭俭以保禄位,尚其日慎一日,则富贵永延于世矣)

,给宝钞,于巢县盖宅(赐钞五万,置第于巢)。幼子俞通渊被册封为越巂侯。一门之中,两公两侯,在典册中非常少见(朱元璋上述所谓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为佐运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见,在明初也可以说是数得上的簪缨门第、清华家世。

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俞通海功劳最大,回军后,被赐予良田金帛 [16

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东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采石,定金陵。继而两平敌国,勋绩著焉。

另据说,俞通海作为朱元璋的重臣官至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在俞通海在与张士诚的作战中战死之后,俞通源也承袭这一职位,而除了俞通源封为南安侯之外,俞氏还有另外二人封侯(可能包括俞通渊之子),所以也另有俞氏家族

一将二相三侯这个说法。

据《明史文载》中记载,在整个洪武年间31年的时间内朱元璋对俞氏家族封赐54次,酬功报德,不可谓不优遇。

当然,俞氏家族也不是无灾无难,洪武二十三年(1390),也就是俞通源病薨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家中的次年,朱元璋追论胡党,因为通源已死,不问,但革除了南安侯的封爵,可是,过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太祖赐俞通渊号钦承父业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勋柱国,封越巂侯,岁禄二千五百石,诰授世袭,并再颁给誓书铁券(内容为:有功必赏,有罪必诛,此古先哲王不易之道。然赏罚之道得其当而天下之人皆悦,是谓赏罚也。朕即位以来赏罚之行悉遵古制,尔骠骑将军佥左军都督府事俞通渊,父廷玉及尔长兄通海当朕开创之秋以舟师来附,从渡大江所向克敌,东征西讨厥绩尤著。报功之典未及举行而尔父兄相继捐躯于矢石之下。朕悯其忠诚,当天下大定论功行赏之时,特赠尔父河间郡公尔兄虢国公,仍封尔仲兄通源为南安侯,以报尔父兄往昔之劳。

岂意尔仲兄党附权奸,负若亲之恩义,身没之后奸谋始露,稽之于古揆之于律在所不宥。然立功者前人也,造罪者后人也,以后人之罪而废前人之功朕所不忍。今特改封尔通渊为钦承父业推诚宣力武臣柱国越嶲侯,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以毋忘尔父兄之功。于戏!忠以报国礼以律身,惟忠与礼可以享爵禄于悠久,尔其敬哉勿替朕命!)。俞通渊成为洪武朝硕果仅存的几大功臣之一,后来在靖难之役中的白沟河之战中阵亡,为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保驾护航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守护建文的可以说巢湖水军出身的陆军将领

俞氏家族受到如此的优遇和厚待,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们并非汉人而是钦察人。

钦察人(Kipchak people)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钦察人的领地西起第聂伯河(包括克里米亚半岛),东北为伏尔加河中游地区直抵不里阿耳,东南到乌拉尔河。元代的钦察卫军在元朝的宿卫军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即所谓的:

诸国人之勇悍者,聚为亲军宿卫。而以其人,名曰钦察卫、康里卫、阿速卫、唐兀卫。

至治二年(1322)元朝朝廷分钦察卫为右、左钦察卫,左右卫各下辖行军千户所十翼,守城千户所一,屯田千户所一,教官一。

钦察人由突厥乌古思人及部分东胡—蒙古系后裔构成,王族为玉里伯牙吾氏,同蒙古、康里及女真诸部中的伯牙吾氏是同一个氏族的分支,据屠寄与伯希和两人的观点,玉里伯牙吾氏本为原居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蒙古种,迨移居西北,雄长其地之后,始以钦察之名于世(《元史·土土哈传》中记载: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为氏,号其国曰钦察,其地去中国三万余里。)

钦察人俗衽金革,勇猛刚烈,进入到元朝境内的钦察人主要都是些职业军人和他们的眷属,因为接近中枢,掌握武力,在元朝历史上其中曾经产生了一批权势滔天的人物,他们“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

比如元朝权臣燕铁木儿(El-Temur)(?—1333),燕铁木儿即出身玉里伯牙吾氏,自少年为宗王海山(元武宗)宿卫,在泰定帝病逝的时候密谋政变,拥立图帖睦尔(元文宗,武宗之子),因为拥立之功以及随后赢得两都之战的胜利,使燕铁木儿权势滔天。后燕铁木儿又暗杀和世㻋(元明宗,武宗长子,文宗兄),帮助文宗再次即位,文宗更加倚重燕铁木儿——诏追封其父祖王号;以燕铁木儿既为右丞相,乃不置左丞相,使其独掌政务,“凡号令、刑名、选法、钱粮、造作,一切中书政务,悉听总裁”,诸王、公主、驸马、近侍和所有官员都不得越过他奏事;同时任命其弟撒敦授知枢密院事,子唐其势为宣徽使,并赐号“答剌罕”,一门权势盛极,以致唐其势扬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元史·唐其势传》)。

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奇皇后》中的唐其势剧照

后燕铁木儿因为好色无厌、荒淫过度病死,明宗之子妥欢贴睦尔才得于至顺四年六月即皇帝位于上都,他就是后来的元惠宗(元顺帝)。

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妥懽帖睦尔,元朝第11位皇帝,蒙古汗国第15位大汗

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朱元璋巢湖水军俞氏集团家世考

第一任皇后被毒死后,元顺帝的第二任皇后是高丽人奇皇后

燕铁木儿虽死,但其家族势力仍旧把持朝政。暂时只能韬晦的妥欢贴睦尔以其弟撒敦为左丞相、子唐其势为御史大夫,至元元年(1335)三月,又立其女伯牙吾氏为皇后。

然而同年六月,政局忽然风云变幻,右丞相伯颜捕杀唐其势及其弟塔剌海,皇后伯牙吾氏亦被逐出宫毒死。七月,元顺帝在右丞相伯颜支持下,大兴燕铁木儿宗党之狱,历时数年。至此,以燕铁木儿所在的玉里伯牙吾氏家族为代表的钦察军政贵族在元朝政治舞台上基本消失。

至元四年(1338),燕铁木儿家族中的一部分人避祸逃亡至庐州巢县(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隐居,这一支是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的后裔,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是燕铁木儿的伯父或叔父。这一家族取玉里伯牙吾氏之“玉”字谐音改姓为俞氏,自称郡望是河间(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县),祖籍是濠(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这支俞氏家族就是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四人所属的俞氏家族,俞廷玉原名秀一,是不花铁木耳长子,燕铁木儿的昆弟(堂兄弟),我们现在也比较容易理解,俞氏家族为什么会在巢湖水军中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世代传承的职业军人。

明代以后这支俞氏家族逐渐融合于汉族当中,但是这一家族在宗祠和家乘中依旧自称元朝宰相家声远,明代公侯世泽长』,『吾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走天涯』,对自己世飘华缨、佩玉锵鸣的蒙古(蒙古化钦察)贵族身份十分自豪。

谈古论金和大家聊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朱元璋对俞氏家族的特殊态度:俞氏家族是逃死无地的蒙古贵族,从元朝方面而言,他们不可能重新投靠元顺帝靦颜事仇,朱元璋可以放一百个心;从明朝方面而言,他们因为出身具有的原罪,不可能抗衡自己坐拥恢复中华、无所凭借而得天下的高度合法性,除了以职业军人身份鞠躬尽瘁,俞氏家族没有也不可能有丝毫觊觎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