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投奔的是孫權,他會和周瑜配合的怎麼樣?

七追風


如果這種假設成立,東吳要麼的天下,要麼像小說《三國演義》裡一樣

在“如果”的前提條件下,也就是說諸葛亮此刻已到東吳了,那就有意思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強調並非回答《三國演義》中的如果,而是分析三國曆史中的可能性。

一、先要搞清楚這兩個人在三國曆史中主要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a、諸葛亮:

“三顧茅廬”並沒有史料記載,在諸多三國典籍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劉備派人去邀請的,一種是諸葛亮自己前去投奔劉備,總之絕不存在小說《三國演義》說的那樣,劉備三次死乞白賴求諸葛亮出山。

這就說明在真正的歷史上,諸葛亮並非神話一般的軍師,其實大家耳熟能詳的“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赤壁”等等,要麼純屬小說虛構,要麼跟諸葛亮根本沒關係。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諸葛亮一無是處,而是要強調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真的是個菜鳥。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比如“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正史上,街亭戰役是這樣的,馬謖先率領一批精銳部隊去街亭拖延時間,諸葛亮隨後再帶大軍來增援,一開始就是這麼商定好的。馬謖到了街亭之後,佔據軍事要地最高點,敵軍強攻不下,最後是採用拖延時間把這支前鋒精銳部隊給拖死的。

也就是馬謖的任務不但完成了,且完成的很好,可是諸葛亮卻遲遲不帶大軍殺來,衝鋒隊最後才被拖垮。

所以失街亭是諸葛亮的錯,而非馬謖的錯。

故此,再次確定,諸葛亮不會用兵,後來的什麼“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實際上就是小說中吹下的牛,事實上諸葛亮窮兵黷武,把蜀國活活給拖垮了。

那麼諸葛亮究竟啥厲害呢?

有一向本事確實是三國中無人能及的,就是他那張破嘴,吹牛那叫一個絕,絕到即便是自己的錯,還能說成是別人的錯;絕到寫出那樣一篇《出師表》吹牛加拍馬屁秘魯;絕到把荊州劉表、以及東吳一些大臣氣得死去活來。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真實本領就是那張嘴。

b、周瑜:

歷史上可沒有“既生瑜何生亮”,歷史上周瑜也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為國家操勞過度,最後身體不佳才垮掉的。

歷史上的周瑜絕對是個真實的天才,因為孫權基本上將大小事務都交給周瑜打理。

“赤壁之戰”打得曹操落荒而逃的策劃者和領導者就是他周瑜,整個戰鬥中壓根沒諸葛亮啥事。

也就是說,周瑜是個實打實的軍事天才。

最後,就是一個吹牛很厲害的人一個實戰能力很強的人結合。

按照這樣的假設,就特別有意思,大家不妨想象一下,陣前罵戰交給諸葛亮;刀兵相接交給周瑜。

外交政策交給牛皮大王諸葛亮,內政處理交給實幹家周瑜。

可以說,簡直是“黃金搭檔”。

但是前提條件是,孫權得掌控好這兩個人,嚴格要求他們各司其職,那天下很有可能將是東吳的。

如若不然,就真像《三國演義》小說裡一樣了,周瑜這個實幹家肯定會被諸葛亮這個牛皮大王給活活氣死,因為他那張嘴死的都能說成活的。

再不然,就是周瑜一氣之下將諸葛亮斬殺掉。


往事課堂


我們知道在三國時代有一個三顧茅廬的典故,說的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成就大業。劉備運用諸葛亮的隆中對,先佔領荊州,後進攻益州,成就大業,建立蜀漢。諸葛亮的作用可以說是居功至偉。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投奔孫權,如果投奔孫權會和周瑜默契配合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為什麼捨棄曹操、孫權,而投奔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已經佔領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穩固江東六郡,劉備此時這有新野一個彈丸之地。按理說天下智謀之士,都會投奔比較強勢的一方。但是諸葛亮的目標很明確,即使難度再大,也要投奔劉備。因為諸葛亮在隆重的時候,自比管仲樂毅,日後要成為名相名將。但是孫權、曹操門下人才濟濟,諸葛亮如果投奔他們賬下很難發揮出作用,所以投奔劉備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有的人說周瑜小肚雞腸、嫉賢妒能,如果諸葛亮投奔孫權,周瑜肯定和它配合不好。提出這種想法的朋友,一定是三國演義看多了。在赤壁之戰前,周瑜已經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功勳卓越,為東吳高層領導。即使這時諸葛亮來投,也只能從小官做起,升遷一些時日,才能與周瑜共事。兩人共在孫權賬下效力,相信配合也會很默契的,甚至可以做朋友。周瑜能和魯肅做朋友,為什麼不能和諸葛亮做朋友。在歷史上兩人沒做成朋友的很大原因就是立場不同。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把你的建議寫在評論區,喜歡的朋友多多支持一下,謝謝。


用戶104600436696


謝謝提問,筆者妄加斷言:諸葛亮與周瑜肯定配合不好,輕則分道揚鑣,重則相互誅殺。

首先,二人出道不同,周瑜一直在吳,年輕有為,孫權用之不疑,而諸葛亮初來乍到,二人沒有配合,諸葛亮心裡會有心結。

其次,在考察期內,諸葛亮人微言輕,周瑜不會輕信他,何況有一流謀士魯肅,諸葛亮心裡鬱悶。

第三,假如孫權充分授權諸葛亮,但其只會紙上談兵,軍事低能,而周瑜軍事才華橫溢,赤壁之戰業已證明,諸葛亮心裡不服又無可奈何,心裡恨意更濃。

四,探究諸葛亮的性格,他最怕也最恨別人超過他,一心想出人頭地,掃盡天下競爭對手。龐統當過基層縣令,入朝後屢現軍事之能,諸葛亮就極縱劉備令其冒進出戰而孔,若此,他對周瑜呢,恐怕會盼其早死而後快,心毒。

五,周瑜極情,知行合一,而諸葛亮會作秀,言行不一,後來弔唁周瑜便是證明,心虛偽。

一文一武,人格、志向、才能、語言表達不同,不會相互為謀,何談配合!“既生瑜何生亮”,不管是杜撰想象還是真實傳說,倒是真實真正的映現。




mdq660310


這個假設根本就不成立,事實上除了劉備,天下沒有人看得上諸葛亮,徐庶,石廣元,崔州平等在曹魏不過就混了一箇中層幹部,諸葛亮如果投靠曹魏,最多也只能混到這個程度,因為曹魏政權的官僚集團基本上都是穎川士族以及跟穎川士族有姻親世誼關係的士族集團,的天下,如果投靠孫權,結果會更差,曹操不管怎麼說,還是一個“唯才是舉”的坦蕩人,而孫權的江東政權,則完全是顧陸朱張四大家族把持的政權,包括周瑜魯肅,都是名門望族,周瑜不僅是江東的重臣,而且本人也是士族豪強,他死後兒子周胤繼承了他的爵位和部曲,孫權還要撥給他很多部曲,江東這些士族重臣都是親連親,親套親,陸遜是孫策的女婿,自己又是孫權的兒女親家,周瑜跟孫策是連襟,跟孫權也是兒女親家。所以,諸葛亮投靠孫權也會非常憋屈,他總不可能超過諸葛瑾吧,諸葛瑾也算是江東老臣了,雖然沒有什麼能力,但是做人處世非常圓滑謹慎,拍馬屁的功夫一流,雖然跟諸葛亮一樣,從來沒有打過勝仗,但是並沒有影響官運,基本上是打一次敗仗升一次官,一直升到大將軍。

其實說來非常可笑,別說是曹操,孫權這個人才濟濟的政權,就是跟諸葛亮有親戚關係的劉表都看不上諸葛亮,他岳父跟劉表是連襟,老婆的舅舅是荊州的軍事一把手蔡瑁,就這樣的關係劉表都看不上他,大家也不要說什麼諸葛亮認為劉表不是明主什麼的,諸葛亮一個隆中農村的土知識分子,見過最大的官可能就是縣令,太守,估計他連跟劉表多說兩句話的機會都沒有,他能知道這諾大的天下誰是“明主”?

劉表之所以沒看上諸葛亮,是因為他身邊已經有大把的謀士,蒯良,蒯越是劉表最信任的謀士,其他韓嵩,傅巽,鄧曦,王桀,伊籍都是人中龍鳳,連有著“南洲士之冠冕”美稱的龐統,馬氏五常等等,名望都遠在諸葛亮之上,我不否認諸葛亮也是有一定才華的人,在荊州士族圈子也有一定的人脈,但是相比於其他人,實在並不突出,也只有劉備這樣窮困潦倒,四海飄零的破落軍閥才看得上他。


狼的影子319


你即然用"假如"來提問題,我必然用"假如″來回答。假如諸葛亮被孫權搶先劉備一步,四顧、五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並且諸葛亮死心塌地為孫權效忠,"隆中對"就會改寫內容,天下會兩分而不是三分,因為劉備草創階段,兵微將寡,勢單力薄,被曹操和孫權滅掉是早晚的事。至於諸葛亮到孫權手下效力,將會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站得住腳。畢競周瑜已是孫權倚重的權臣了,以周瑜的性格,一山不容二虎,必定處處打壓諸葛亮,限制諸葛亮順利發展,這樣就不是周瑜發出"即生亮,何生瑜"的感嘆,而是諸葛亮發出"即生瑜,何生亮"的哀聲了。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分治,周瑜將名揚天下,取諸葛亮而代之,也不會英年早逝,諸葛亮將成為一般謀士鬱鬱寡歡,,不冷不熱,,平淡渡一生了。


一壺濁酒喜相逢


第一,諸葛亮不會“投奔”孫權,需要孫權來請。

第二,孫權不會請諸葛亮,他手下人才濟濟,內政有張昭張紘等人;戰略有周瑜魯肅,戰將有甘寧周泰程普等人。諸葛亮精於政務,打仗一般。

第三,就算他到了孫權帳下也要處於他哥哥諸葛瑾之下,遠比周瑜地位低下。就算孫權重用他,也會讓他管理政務,不會讓他管理軍事。談不上與周瑜配合的事。

第四,就算孫權讓諸葛亮當軍師,也就是周瑜的副參謀長而已,會在魯肅之下。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一個人的傲氣與生俱來”而且這種可能性不大”就是合作愉快”也不可能那麼愉快(不然為什麼叫周瑜)而且諸葛亮是三請出茅廬(他是根本看不上劉備)眼淚還是很值錢”而且諸葛亮:他為什麼要輔佐孫權了”。如果沒有高風亮節”他也不叫諸葛亮了”應該這樣說:諸葛亮坐了劉備的位置會怎麼樣。


道家傳承人胡仕章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刻,我想不到是什麼時候,諸葛從一而終在蜀國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一榮俱榮一毀俱毀。而周瑜本就和孫權是發小,還是吳國大都督,無論從感情還是地位都無人能及,而且周瑜如此自負,一山不容二虎,諸葛亮不會想在自己陣營內鬥,可能會繼續歸隱山林吧


未走的風景


單憑諸葛亮能夠在劉備死後依舊將蜀國撐起一段時間就能夠看出他的才華,而周瑜也不是平庸之人,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有才華的人,一山難容二虎這個道理可不是說說而已,所以他們兩個不會同時投奔孫權。就算他們兩個都投奔了孫權,孫權也駕馭不了他們兩人的才華。之所以說孫權駕馭不了是因為孫權的格局不夠,由於孫權和周瑜相熟,如果諸葛亮和周瑜有了矛盾孫權會偏向周瑜的,所以諸葛亮是不會投奔孫權的。


夜夢墨染


可能被周瑜擠兌致死,大概就和賈詡在曹營一樣,話都不敢多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