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嗎?

李紳後來曾官居宰相,即使在深陷黨爭漩渦被貶出朝廷之後,也時常擔任節度使、刺史等地方高官,一直享受著高俸祿高收入的待遇,因此,他後來的生活的確也過得相當奢侈,這點毫無疑問。

李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嗎?

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可參考“司空見慣”這個成語的來源。這個詞來自劉禹錫寫的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詩名叫做《贈李司空妓》,這裡的李司空,就是李紳,劉禹錫的這首詩乃是贈給李紳家的一位美貌家妓的。

此詩的背景是劉禹錫應邀參加李紳家的宴會,在宴會現場李紳讓一個貌美如仙的家妓給他陪酒,酒酣之下,劉禹錫全身血脈噴張,對這位陪酒的美女也十分中意,於是便當場揮毫寫下了這首豔詩贈她。李紳倒也豪爽,當晚就把這個家妓送給劉禹錫陪他過夜。

另有一個網傳的段子是說,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耗費多達數百貫,特別是他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要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眾多文人皆對其嗤之以鼻。傳聞既出,不少網友反應強烈,稱“沒想到從小就被偽君子騙了。”這個例子比之上面的例子更加惡劣,因為上面的例子只是豪奢,這個例子則是浪費,浪費比豪奢更讓人無法容忍。

為了查找此處說法的來源,筆者查閱了大量史料,一一排除,但至今仍未發現有上述記載,記述此事的網文往往還有板有眼地說,“據史料記載”,“有些史料記載”,但從未有一處明確說記載於哪本具體的史料,只是這般含混其詞地帶過。

不過這個事情已經被證實是今天的人們偽造的傳聞,段子的始作俑者承認並沒有依據相關史實編造了這個說法。開玩笑,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一天三百隻活雞,一年就是一萬多隻,哪個地方的經濟經得起他這般揮霍?

但是,一餐吃三百雞舌的事情雖然為假,李紳當了高官後生活過得相當豪奢卻是事實,特別劉禹錫說李紳對那種香豔場面早就“司空見慣”了,可見平日裡李紳生活過得有多滋潤——但是,這是否值得詬病呢?

以今天女權的視角來看,私養家妓並隨意贈送,當然是對女性的一種極大不尊重,但是,今人在看待歷史問題的時候卻又當遵循其時代特徵來看,我們應當看到,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這種私養家妓風氣相當濃重,幾乎所有朝廷高官都有類似的行為。李紳一度官居宰相,亦不能免俗,我想不應遭到特別的苛責。

李紳之所以寫憫農詩,除了自己曾經有過底層生活經歷,也與當時所興的“新樂府運動”有關,新樂府運動由白居易、元稹等人發起,旨在用樂府詩反應更多的社會問題。作為元白兩人的好友,李紳也是這一運動的積極推動者,包括憫農詩,還曾著有《新題樂府》二十首。

但從本質上說,新樂府運動的目的是“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聽”,即希望能夠通過他們所作的樂府詩,上達天聽,讓深宮高牆裡的帝王聽得到來自民間底層的聲音。而另一方面,寫這類哀憫人間疾苦詩歌的同時,又不妨礙士大夫們繼續過屬於他們這個階層應該有的奢侈生活,所以,也就不必奇怪,能夠寫出《賣炭翁》等偉大現實主義詩篇的白居易,家中一樣美妓成群,在其筆下,甚至還經常出現跟好友元稹相互交換心得的詩作。

因此,我的態度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們能夠將筆端指向底層的民間已屬不易,不必再苛責他們在私人生活方面的作風,不必用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一千多年以前人們的行為舉止。李紳當上高官,生活過得好一點,不當因其曾寫過憫農詩而遭到過多的詬病。

 黨爭背景下的複雜人格

李紳這個歷史人物,如果僅因為他的一首憫農詩而簡單將他視作一個如杜甫一般身無官職卻心憂天下的楊國忠上報“天雖雨,不傷禾”的笑話何其相似。蝗蟲入境卻不吃禾苗,這種自然界的奇蹟當然不可能發生,該史料記載似乎反映了李紳當官之後卻泯滅了自己的良心,為了官運,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以求這種近似祥瑞的假象以討得皇帝的歡心。

此事上報之後,李紳果然得到皇上的嘉獎,還將這個事情刻石在寺廟裡大加褒揚,但畢竟不是人人都像皇上一樣躲在深宮高牆裡的,消息傳出,李紳遭到全天下士子的一致嘲笑(士大夫無不哂之)。

在別處史料筆記中,李紳還留下不少所謂劣跡:如建立利潤樓店,被指斥與民爭利。如《鑑戒錄》記載等他當上高官後,便目中無人,只肯接見“皇族卿相”,平常布衣百姓想見他一面簡直比登天還難。再如《云溪友議》記載,李紳大冬天的要求治下民眾下深水捕捉進貢用的文蛤,地方官忍無可忍,上書抗言:“現在冷得朱溫這個大魔頭,最終唐王朝也是滅亡於其手。李紳在其任上的短短五年居然能短暫改變這個鎮鎮人的風貌,殊為難得。

李紳在自己的一首詩《卻到浙西》序言中曾提到一件事:

太和八年(834)年,浙西大旱,莊稼歉收,米價瘋漲,百姓餓死者相望於道,時為浙東觀察使的李紳,其治下的浙東卻剛好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出於公心,李紳主動上報朝廷願意低價供應大旱的浙西五萬斛米以救急,朝廷當然應允。孰料這一舉動卻得罪了浙西觀察使王璠,因為他隱瞞當地的旱情不報,朝廷並不知曉浙西百姓的疾苦,李紳一番好意卻讓他臉上蒙羞了,於是王璠就聯合朝中的牛黨骨幹李宗閔、王涯等反過來誣陷李紳,說他用陳米充當好米牟取暴利,李紳因此再遭貶官。後來王璠的事蹟敗露被誅,李紳重新得到任命,進入昔日王璠管轄的浙西,舉目所見,浙西當時還未從連年大旱中恢復過來,連著名的臨平湖都乾涸了,水中的蘆葦甚至成片乾死。

在李紳自己筆下,每次他離開一個地方,當地百科舉狀元出身,而且是那種每級考試都中頭名的罕見之才,即所謂的“連中三元”,整個中國歷史算下來像他這樣的一共才出了十七個,因此,他擁有一個“張三頭”的外號。

但是,這人卻又是有才無德的典型,《唐才子傳》就用“淫蕩之行,卒見於篇”之語評論他,在當時朝廷的黨爭中,他依附了奸臣李逢吉,甘當其爪牙,與一幫宵小之輩組成臭名昭著的“八關十六子”小集團,對以李紳、李德裕為首的朝廷股肱大臣極盡打壓之能事。

特別是對於李紳,張又新在李逢吉的指使下,羅織罪名,將他貶到蠻荒的嶺南之後還不罷休,仍然不停地上書皇帝,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可以說,這個人對李紳來說,簡直有殺身之仇,倘不是李紳福大命大,朝廷之中還有正直大臣韋處厚為他據理力爭,那很可能就不明不白死在這種宵小之輩手中了。

然而,中晚唐的政治氣候最是容易風水輪流轉了,有天年輕的新皇帝從先皇留下的一堆遺物中偶然翻出一件奏章,乃是李紳、裴度等人一年多前請求立他為太子的內容,這與此前張又新們所說的恰恰是完全相反的內容。

於是,以裴度、李德裕為首的一幫被貶大臣重新回朝來當政,李紳的仕宦之路也重現光明,而原先依附李逢吉的那夥人紛紛被貶,張又新這個名噪一時的“張三頭”,遭到應有的懲罰,從此一貶再貶,在各地淪落。

也許是上天的刻意安排,二十年後,命運居然將張又新這個小人送到李紳面前,供他處置,然而,這樣一個本該可以快意恩仇的機會,最終卻讓李紳發展為一個文學史上讓人津津樂道的風流往事。

話說,張又新這種小人也許是作惡太多連老天都看不下去了,對他的打擊接二連三:剛貶了官准備回家種田,坐船回家又遭風浪淹死了兩個兒子,僥倖逃得一命的他居然又恰好撞入李紳的地界——當時李紳坐鎮淮南,為一方節度使,要殺死他這種沒有官職在身的平民百姓真可比捏死一隻螞蟻還容易。

這下張又新嚇得可謂靈魂出竅了,左思右想之下,只好寫了一篇求饒文送到李紳府上,乞借一條生路。孰料李紳看完他的長文,竟對他的遭遇生出哀憫之情,於是將他接到府上好生宴請了一番,自此以後竟盡釋前嫌,待之如舊友,常有往來——非但如此,李紳還做了一件讓人完全意想不到的事。

後來的有一天,張又新再一次坐在李紳家宴的賓客席上,恍惚間,忽然發現一個令他魂牽夢繞許多年的身影:當年他暗戀的一個歌妓,此時正在席間表演。

張又新分明看得真切,那人的確就是自己夢裡相思多年的對象,但此刻佳人卻變成李紳家的私人歌妓團成員,一席之隔,卻成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想到二十年彈指一揮間過去了,佳人卻依然遙不可及,張又新不禁玳瑁筵。

然而,也許是張又新入情太深,李紳更衣歸來,這一幕還未結束,李紳將之看在眼中,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於是就像當初成全劉禹錫一樣,他繼續孫子,李紳才稍稍滿意起來。

第二件:有個與李紳同年考中進士的摯友則往往友誼延續終身,如元稹、白居易、李德裕、劉禹錫等,李紳與他們聚則把酒言歡,離則書信往來不斷,並常有寄藥、寄衣、甚至寄馬之事見於文牘,濃濃友情深系往來詩作之中。

在你死我活的黨爭之餘,李紳甚至能與牛黨中人品相對較正直的牛僧孺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並留下唱和詩作。貶官在外,回憶自己的家人,得到家書之後“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何其真情流露。

一切例子都在表明,李紳乃是具有真性情的漢子,對朋友夠深情,對故友夠義氣——也許,“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那樣的傳說,內中也混雜了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緣由吧!

 剛直削刻的真實性格

在紛繁蕪雜的史料記載中看清歷史的真相、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便是今天的歷史學家們要做的事情,關於李紳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記載,要辨清到底哪些為真哪些為假,這是一份相當不容易的工作。

李紳個頭不高,有“短李”之稱,但卻短小精悍,性情十分剛直,因為剛直,在有些地方則顯得褊直暴躁,這是他身上最顯著的性格——因這種性格,令其一生得罪了不少人,包括自己的親族,也因這種性格,令他雖有宰相之才卻屢屢遭到貶官的命運,不得屈伸。

如當年奸臣李逢吉之所以能夠陷害李紳得手,便是利用李紳的這種性格,故意令他與同樣褊直暴躁的韓愈同列御史臺:李紳為御史臺擁有實權的二把手,韓愈為京兆尹的同時兼任有名無實的御史臺一把手。本來任京兆尹的韓愈需要向御史臺二把手的李紳參拜,但由於韓愈同時又兼任了本來已經空缺多年的御史臺一把手,變成李紳又必須向韓愈參拜——這是李逢吉故意安排的錯亂,於是,性格如針尖對麥芒的兩人果然漸漸生出嫌棄,後來便常藉著文牒往來,互相指責,李逢吉便假裝主持正義,將兩位正直的大臣雙雙貶官。

這便是中唐有名的“臺參”之爭,由於韓愈對李紳曾有提攜之恩,在此事件中,李紳不僅仕途受阻,更是在人品方面遭到人們的相當鄙視,以至於後人還有直呼李紳為小人者。

李紳的剛直,也曾令其在早年功名還未顯耀之前就差點遭遇意外喪身。當時志在平定藩鎮之禍的唐憲宗剛即位不久,各地藩鎮節度使皆心懷鬼胎,鎮海節度使李琦也醞釀著起兵對抗中央。當時李紳恰好在李琦幕府,李琦命進士出身的李紳為他寫與朝庭抗衡的文書,李紳卻堅決不與其合作,甚至被刀架脖上,仍然不肯書寫一個字。

要知道,這位窮兇極惡的李琦當年可是活埋過讀書人的,對李紳這種態度他也惡狠狠地威脅道:“你是巴不得早點下去陪你先人是嗎?”李紳回答:“紳不敢惡生。直以少養長儒家,未嘗聞金革鳴。今暴及此,且不知精神在所。誠得死在畏苦前,幸耳!”所幸,也許是李紳的這種不屈也令驕橫的節度使有所忌憚,最終李紳並沒有被殺而是被關在大獄裡,在李琦兵敗之後僥倖逃得一條性命歸來。

李紳的剛直脾氣甚至令自家親戚與自己陶淵明是真的不習慣官場風氣一心想當隱士,有的卻只是以此沽名釣譽,走終南捷徑,李虞便屬後面這一種。

待到家族中有人當上了高官,李虞便迫不及待寫了封信請求推薦個官職噹噹,不過,很不幸,這封信卻被誤送到另一位親戚李紳手上來。李紳覽信畢,非常生氣:你小子整天說不樂仕進,想當隱士,原來都是矛盾其中有件事即是他械送了一批囚犯到京兆尹處,要求韓愈對這些囚犯施行仗打之刑,號為大儒的韓愈卻大怒,堅決不同意執行,兩人的嫌棄因此升級。

對犯事者嚴厲打擊我認為是正確的,諸君不見,在中晚唐亂象叢生的藩鎮之中,別處總是天災人禍不斷,而李紳治下的百姓卻每每能夠豐衣足食,每當有離任則依依不捨百里相送,得知其將來赴任則歡欣鼓舞百里相迎。而因為這種喜歡用重刑的習慣,又令他得罪太多人,在一干不務正業的官僚眼中自然被恨之入骨,他最後被扣上“酷吏”的帽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也許是太剛則虧,李紳在有些方面真的做得有點過了:

麾下一名老兵犯錯認罰,李紳並不因其已經年老而有所寬宥,提筆直書:“臭老兵,倚恃年老,而刑不加;若在軍門,一百也決。”又因年少時蹭書看曾遭寺僧毆打,李紳終其一生對犯事的僧人都不留情面,如在遊覽龜山寺時,看到好友元稹留下的告誡寺僧不得到放生池偷魚的詩,嫌那詩寫得太文藝:勸汝諸僧好護持,不須垂釣引青絲。說:這些僧人敢來偷魚,我就將他們扔進湖裡。

後來真有僧人偷魚被捉住,李紳說到做到,果然命人給活生生丟進湖裡。又覺得元稹詩的示範效果還不夠,李紳另外寫了兩首相當刻薄的詩貼在原處警戒僧人,其中有“剃髮多緣是代耕,好聞人死惡人生”句,堪稱中唐詩人中少見的對僧人的刻薄用語。有個老僧人聽聞李紳的行為,想用因果之說來勸導他,一見面李紳就問:“阿師從何處來?”老僧人不知厲害,還用老套的禪語跟他打哈哈:“貧道從來處來!”結果立刻吃了李紳的二十記軍棍,領了一句“任從去處去”灰溜溜滾走。

不過此事卻反而引來好效果,據說那些輕薄之士再也不敢輕易上門自薦,李紳麾下,少浮華之士,皆實用之才。

與偷魚的僧人遭遇相似的,據說還有一群江上給人擺渡的船家。曾有準備赴京趕考的舉子來向李紳投訴,說這些船家不願開船渡江,耽誤了他們的考期。李紳下的判詞是:“昔在風塵,曾遭此輩。今之多幸,得以相逢,各拋付揚子江。”意思是當年他也曾有過相似的遭遇(船家不給渡江導致他耽誤考期),今天有幸讓我再碰到你們,好了,全給我扔進長江水裡學魚游泳去吧!

總之,在李紳身上,混雜著各種各樣的傳說,有些也許誇張也許是對手的惡意中傷,有些卻很有可能是真實的案例,而這些真實的例子恰恰很能反映他剛直削刻的真實性情。

身陷黨爭

升任翰林不久,李紳又轉任右補闕,唐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勳員外郎、知制誥。長慶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了中書省。此時的李紳,已經和李德裕、元稹等人形成派系,由於以李德裕為首,因此人稱“李黨”,和以牛僧孺、李逢吉等人為首的“牛黨”對峙於政壇。

牛、李兩黨的派系劃分和對峙不是由於政見的對立,多半是因為官員的個人出身。唐代的政壇到了中晚期,士族的勢力逐漸衰微,庶人階層開始通過科舉進入政權的核心。而原來掌握大權的士族又不甘心放棄政權,要和庶人出身的官員爭奪權力。士族官員的代表就是李黨,庶人官員的代表就是牛黨。按理說,政權不應由門閥壟斷,牛黨無疑是先進的。但是,他們對付李黨的那些政治手段掩蓋了本身的正當性。

李紳升任中書舍人不久,元稹出任宰相。當時和元稹同任宰相的李逢吉,唆使言官攻擊元稹,元稹沒做幾天便被罷,外任為同州刺史。元稹罷相後,李逢吉擔心李德裕升任宰相,於是在長慶二年九月,抓住他的一個小失誤,調他到浙江去任浙西觀察使,任牛僧孺為宰相。同時又任李紳為御史中丞,也就是一個言官,奪了李紳的職權。後李逢吉又藉故將李紳改任江西觀察使。

唐穆宗十分器重李紳,他以為外任是李紳自己的意願,還派中使去李紳府上慰問,賜他玉帶褒獎。李紳對中使大吐苦水,哭訴李逢吉的陰險毒辣。唐穆宗得知事情真相後,迫使李逢吉將李紳改任戶部侍郎,李紳留在了長安。

長慶四年(824),唐穆宗晏駕,唐敬宗即位。李逢吉加緊謀劃陷害李紳,遂向唐敬宗說李紳曾有很多冒犯唐敬宗的言行,請貶逐。唐敬宗當時還年幼,不能自決,也就準了牛黨擬的旨,將李紳貶為端州司馬。但他在端州僅僅幹了一年,寶曆元年(825)李紳又被改任為江州刺史,至太和四年(830),李紳又先後歷任滁州刺史、壽州刺史,始終外任。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李德裕回京出任宰相。七月,提拔李紳為檢校左常侍、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太和九年,牛黨的李宗閔任相,李宗閔又把牛僧孺也提拔為宰相。他們與李訓等人又將李德裕排擠出去,李紳與李德裕都被貶為太子賓客。

開成元年(836),李黨的鄭覃任相,李紳為河南尹。六月,李紳又被授予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節度、宋亳汴潁觀察等使。開成四年,升任兵部尚書。

開成五年(840),文宗晏駕,牛黨因他們支持的繼承人未能繼位而失勢。李德裕入京任宰相,開始了李黨獨掌朝政的時期。牛黨被逐出長安。李德裕同時任李紳為尚書右僕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知淮南節度大使事。會昌元年(841),李紳又升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不久改中書侍郎、右僕射、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正式擔任宰相。在擔任宰相4年後的會昌四年,李紳突患中風,辭官回鄉。不久,又到揚州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李紳病逝於揚州,享年74歲,葬於無錫。

盡忠職守

李紳仕途幾經沉浮,但他得志時不驕橫,受挫時不失節,始終頑強自持,盡忠職守。在端州任職期間,他除暴安民,興修水利,減輕民眾的勞役賦稅,鼓勵農業生產,使端州出現前所未有的生機。為表示和端州人民苦樂與共,他準備終老嶺南,把家眷從北方接來,船至端州附近七里灘,突然唐朝詩歌盛行,但也有脫離現實片面追求形式美的詩風。李紳注意社會時弊,關心民間疾苦,以樂府的形式用新題寫時事,稱之曰新樂府。李紳結識了元稹和白居易兩位大詩人後,和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詩體。李紳為此作了20首樂府詩,並標明為《樂府新題》,以示與古樂府詩有所區別。元稹看了以後非常高興,馬上和了12首,並作序以示贊同。白居易續了李、元的新詩擴大到50首,取名《新樂府》。這種新樂府詩體現了“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精神,當時在詩壇上影響很大,給唐代的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風氣,文學史上稱為“新樂府運動”。遊國恩、王起等人所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寫到“自創新題是始於杜甫,但有意識地以‘新題樂府’為標榜和傳統的古題樂府區別開來的,李紳卻是第一人。

李紳現存《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追昔遊》是他在六十多歲時編寫的,用各種體裁來追述生平的遭遇和經歷。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溯西江

【原文】

江風不定半晴陰,愁對花時盡日吟。孤棹自遲從蹭蹬,

亂帆爭疾競浮沉。一身累困懷千載,百口無虞貴萬金。

空闊遠看波浪息,楚山安穩過雲岑。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江風不定半晴陰,愁對花時盡日吟。

孤棹自遲從蹭蹬,亂帆爭疾競浮沉。

一身累困懷千載,百口無虞貴萬金。

空闊遠看波浪息,楚山安穩過雲岑。

註釋

①本詩為作者被平反後奉命赴任江州長史途中所作。

②蹭蹬:險阻難行。

李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嗎?

【作品賞析】

《溯西江》通過運用反襯和雙關的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苦悶而孤獨的思想感情。

頷聯巧妙運用了反襯和雙關的手法。以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亂帆”襯托逆流而上、速度緩慢的“孤棹”,突出了“孤棹”行進困難的特點,表達了詩人憂愁、擔心之情;既寫了“孤棹”和“亂帆”在江面上行進的情景,又暗寓了個人為官的不易,官場局面的複雜及競爭的激烈,一語雙關。

本詩表達了作者憂愁、孤寂、苦悶和慶幸的複雜情感。因政治氣候複雜“不定”、官場不順而憂愁;因自己心懷千秋大計卻無法施展而孤寂、苦悶;因全家無虞、波平“浪息”、“安穩”渡過而欣喜、慶幸。

李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嗎?

李紳

李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嗎?

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唐代宰相、詩人。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李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嗎?

中文名

李紳

別 名

李公垂

國 籍

唐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烏程(今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

772

逝世日期

846

職 業

詩人、宰相

主要成就

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代表作品

《憫農》

官 職

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等

封 爵

趙國公

追 贈

太尉

諡 號

文肅

籍 貫

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