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替岳飛平反,追貶秦檜,身為太上皇的高宗為何不反對?

網路曇花


有一個詞叫做“大勢所趨”。宋孝宗為岳飛平凡,其實也是有目的的!

宋高宗是在紹興三十二年的六月份禪位。在一年之前,即紹興三十一年,金國皇帝完顏亮撕毀合約,率領數十萬金軍南征。雖然被南宋軍民攜手擊潰,但是,朝野上下對於金國的惡感到達巔峰,對當初力主與金國和議的秦檜等人的聲討,也到達一個巔峰。

在這樣的情況下,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養子宋孝宗。

宋高宗能夠禪讓皇位,其實就在向宰執大臣傳遞一個信號:主和的工作可以告於段落,主戰的工作可以開始了。

宋高宗其實是一個頗為精明的皇帝,他殺岳飛並不因為個人仇怨。他稱帝三十六年,從來沒有主張投降。他主張的,是求和,是以戰求和。

既然如今和平被打破,金國人囂張跋扈,那自然要再戰一場。因此,宋孝宗上臺,其實就意味著主戰派上臺,意味著南宋北伐的開始。

還有一個詞叫做“順勢而為”。

宋孝宗稱帝之後不久就下詔為岳飛平反。宋孝宗此舉不是為了岳飛,而是為了給北伐,被主戰派造勢,打氣。許多被秦檜打壓,被宋高宗貶斥的主戰派官員回到朝堂。

當時最有名望的主戰派官員叫做張浚。張浚此人無論是名望還是官職,在當時比岳飛高多了。現在民間印象中,彷彿南宋中心全是岳飛一人功勞。

其實,在正史中,在宋元許多名家的評判中,張浚才是南宋中興第一人。岳飛還是地方將領時,張浚已經是南宋宰相,並且經營川陝、安定江左,戰功赫赫。

正是在張浚的率領下,南宋開始北伐,史稱“隆興北伐”。宋軍一度取得輝煌戰果,但是因金軍集中優勢兵力反撲,最終落敗。宋金再次簽訂合約,史稱隆興和議。

換言之,為岳飛平反,其實早在宋高宗意料之中。不僅僅是這件事情,其實整個宋孝宗一朝二十多年,許多事情上都有太上皇宋高宗的影子。誰讓宋高宗是“開國之君”權重天下,禪位之後還活了二十五年呢?

岳飛就算是死了,也只是宋高宗、宋孝宗父子維繫皇權的一枚棋子。


葉之秋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的五月二十八日,通過層層選拔的趙眘被冊立為太子。次月,趙構便以“倦寢”為由宣佈退位,趙眘成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被後世評為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繼位之後的第一個“作為”便是給岳飛平反,此時,太上皇趙構剛剛禪位一個多月。我們可以說,岳飛是死在趙構手上,但趙眘這麼著急給他平反,卻不是給太上皇打臉,而且給他長臉!



咱先來看一下趙眘下達的平反詔書都寫了什麼——首先,朝廷回顧了岳飛坦蕩而崇高的一生,讚揚他“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並且聽皇帝指揮,作風優良,能打勝仗:“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岳飛實在是太優秀了,太難得了!所以,太上皇對這位忠臣“念之不忘”。但是他卻最終不明不白地為國犧牲了,朝廷實在是痛心疾首。所以,“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注意,詔書中用到了一個關鍵字——“聖”!能讓當今皇帝稱為“聖”的,也就只能說太上皇趙構了!說白了,給岳飛平反是太上皇的意思!



孝宗在頒佈第一道平反詔書三個月之後,又來了一發,這次一方面解釋了給岳飛平反為什麼這麼突然——“(岳飛)名之難掩,眾所共聞”,另一方面也把岳飛被殺的責任全部推卸給了秦檜,說他擅作威福,矇蔽聖聽。



從此,秦檜成了官方認定的奸臣,趙構卻成了不僅不明真相,還被奸臣騙得團團轉的無辜的吃瓜皇帝。


國史通論


其實高宗皇帝殺岳飛也是有苦衷的,但他又不能明說,所以著他不反對後人為岳飛平反。

高宗殺岳飛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岳飛極力主章收復失地,直搗黃龍,也就是主戰派的核心人物,其實趙構也想啊。但打仗最燒錢了,但南宋沒有啊,靖康之難時趙構正在磁州,後被汪伯顏迎往臨安繼位,他哪來的錢和糧啊,沒錢沒糧打什麼仗啊。可是主戰派不理解,成天喊著打啊打的,所以趙構是恨主戰派的。

二,岳飛恃才傲物,曾多次侮辱高宗,並當眾說出了國家沒救了,皇帝不修德的話,這也成為了他死亡的直接原因。

三,岳飛參與了立太子的事件,歷朝歷代皇位的傳承對於大臣來說都是禁忌,不能參與,可岳飛在明知高宗不能生育的情況下多次進言要高宗立太子,這就成為了高宗殺岳飛的根本原因。


簡單點挺好7


宋高宗趙構執政的36年間,沒有過上一天舒坦的日子,本來輪不上他的帝位像天上掉餡餅一樣砸到他頭上。可帝位就沒有給趙構帶來任何利益,他沒有過上父兄那樣安逸浪漫的帝王生活,“是逃跑,還是抵抗”成了他初即皇位的生活主旋律。


建炎初年金兵的搜山檢海追擊趙構,從中原一直深入東南,趙構一路倉惶從揚州,鎮江,杭州,越州,明州,定州逃難入海,在溫州海面當了好長時間海上天子。作為草創的南宋開國君主,面對的是國破山河在的一副爛攤子,一切都是空白和百廢待舉。

他淹沒在天下群起的抗金呼聲裡,士大夫高呼抗金是他們飽受儒家教育,治國平天下,可如今自己的華夏被異族平了,“夷夏大義”被顛覆,大臣們接受不了王朝覆滅,先帝被俘的現實。老百姓熱衷抗金是為了能報仇雪恨,家人團聚打回家鄉去,重新開始生活。趙構可不想家人團聚,他的抗金是出於保全他自己的統制為目的,這個心態貫穿了他36年在位的抗金思路。


生逢亂世,兵荒馬亂,軍隊是最大的政治籌碼,利用軍隊,使用得力的武將替他開闢暫時能偏安的地方,總不能一直漂流在海上或像流寇般到處遊蕩。而趙構一路走來充分領教了軍閥的暴戾,苗劉兵變不僅使他唯一一個兒子夭亡,而且使趙構對武將產生不可靠的情緒,之後他親手提拔的杜充叛變,淮西兵變更使趙構刻骨銘心地認識到太祖重文抑武的先見之明。

可打江山需要這些武將,武將的膨脹在現階段不可避免,如何在兩全之間拿捏分寸,這是趙構夜不能寐思考的問題,而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正是這一切矛盾的激化。


趙構從物質的匱乏,居無定所,到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他的心路歷程從骨子裡是主和的,抗金只是維持他的皇位。他的皇權就像一枚易碎的雞蛋,他36年來小心謹慎,對外消極抵抗見好就收,對內有時委曲求全,有時舉起屠刀。

但他總有厭倦,總有累的一天,紹興32年6月官軍在長江邊取得了採石大捷,趙構意識到南北勢均力敵的形勢已經存在,他一方面聯繫北方以勝求和,一方面下詔立趙眘為太子,透露出禪讓的意思。


趙構覺得自己辛苦30幾年,國力有所恢復,江山社稷雖然只有半壁,但能形成南北對峙已經對得起父兄祖宗,他能放心將皇位交給下代了。趙構絲毫不戀棧,6月11日禪讓典禮結束就移住德壽宮,拿他自己的話講就是,如釋重負後,與世無爭自己還能多活幾年。這就是退位後趙構的心態。

而新皇帝趙眘在政治上和趙構反向運作,是積極的抗金派,老皇帝退位才一個月,新皇帝就躍躍欲試打算軍事行動進行北伐。為了輿論準備,趙眘下詔恢復岳飛名譽,尋找岳飛遺骨安葬,尋找岳家後代以優撫,同時對秦檜的評價也對應降低了高度,並且聲稱是太上皇的意思,是幫太上皇完成心願。


老皇帝金鑾殿寶座的墊子還熱乎著呢,新皇帝居然推翻了以前皇帝鐵定的御案。趙構開始是有點想不通,打算去找趙眘理論理論,關鍵他也清楚平反岳飛只是前奏,真正的意圖是要主動北伐,趙構主要擔心的是這個問題,大宋現在有這個本事麼。

這時趙構的老婆皇太后吳氏拉住了趙構,好言相勸講你現在已經不是皇帝了,這些政務你以前一直抱怨說哪一天徹底脫了干係,如今就安逸些吧,兒子都說了他是為了完成你的願望,既然他假託你的名義,也是讓你順臺階下,你何必自討沒趣呢,趙構想想,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隨他去吧。


正因為趙構早年有那些經歷和心路歷程,再加上吳氏的勸慰,兒孫自有兒孫福,那趙眘還指望趙構在北伐勝利後去犒賞三軍呢,趙構笑著說我等自己百年以後再考慮這些事吧。這老兩口在德壽宮以良好的心態安度晚年,趙構享年81歲,吳氏終年83歲。

說句玩笑題外話,拋開趙構皇家事非,老年人想得開,少管兒孫事能長壽。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普天之下,皇帝最大。那時候的宋高宗已是太上皇了,這事也不是他該問的了,他可以提出反對的意見,但是,聽不聽他的那就是宋孝宗的事了。

再說了宋高宗趙構也不傻,他也是能分請誰是奸臣誰是忠臣的?

秦檜可以說是宋高宗一手培植起來的,他的勢力在岳飛死後,也大到了令宋高宗害怕的地步,史料上說,宋高宗在岳飛死後,每一次見秦檜的時候,他的身上都會藏一把匕首。只有這樣他才會安心,他很怕秦檜會刺殺他。

岳飛的忠,宋高宗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又必須把岳飛給賜死。因為岳飛的威望太高了,武將的威望一高,若是想改朝換代,也就是一句話的事。畢竟他的老祖宗趙匡胤的皇位就是這麼來的。

他不能冒這個險,不能讓岳飛的權利過大。那時候對於他來說,最好的辦法,唯有把岳飛給賜死,才是最安全的。

岳飛是宋高宗下令賜死的,執行人是秦檜。岳飛死的冤不冤,宋高宗肯定是知道的。

到了宋孝宗的時候,給岳飛平反也是宋高宗預料之中的事。

至於奸臣秦檜,其實在秦檜死的那一天,宋高宗就已經對他們秦家的人下手了。當宋高宗得知秦檜死的消息後,他就把秦檜兒子的官位給架空了,給了他一個看上去很大,但是沒有一點實權的官職。

那時候宋高宗也只能做到這個地步了,他不能滅秦檜的族呀,畢竟殺秦檜是他默許的,否定秦檜,就是否定他。

這種讓他自己否定自己的事,作為皇帝的他,才不會幹。

既然很多事是自己不能做的,那就留給後人吧。


史學達人


宋孝宗此舉徹底洗白了宋高宗殺害岳飛的罪名,又給足了趙構面子,他為啥要反對?

一、岳飛之死,秦檜是幫兇,趙構是後臺,兩人狼狽為奸

秦檜陷害岳飛造成冤獄,已是人所共知,從當時到今天,罵他的人數也數不清,雖說有些人別有居心地為其翻案,卻迷惑不了人民群眾的眼睛。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這樣一個下三濫的奸臣,居然得了善終,活到66歲才死,死後還被追贈申王,諡號“忠獻”,簡直就是天大的諷刺!

當然,大家都知道,殺害岳飛之事,秦檜是直接兇手,出力最多,但宋高宗趙構才是幕後元兇。當初審訊岳飛時,由於遲遲找不到證據定罪,著急的秦檜不小心向有關人員透露出一個“秘密”:“此上意也”,意思是說“殺岳飛是皇帝的意思”!

二、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是打著太上皇旗號,給趙構留足面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做了35年皇帝的趙構選擇退位,讓他親自選定的繼承人趙眘繼位,自己當上了逍遙自在的太上皇,繼續過著奢靡無度的生活。

宋孝宗剛一即位,就表現出勵精圖治,積極備戰,恢復河山的意圖,迫切需要收攬民心,激發士氣,為抗金英雄岳飛平反就是最好的方式。於是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他就下詔為岳飛冤獄平反,追復官職,恢復名譽,將遺體依禮改葬。

宋孝宗為岳飛平反的詔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迫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

在這封詔書中,他很委婉地暗示說岳飛是被冤枉的(“坐事”),還提到趙構對他十分想念( “念之不忘” ),而他自己正是按照太上皇的意思(“仰承聖意”)為岳飛平反的。

三、宋高宗藉著為岳飛平反,徹底把鍋甩給秦檜,洗白自己

宋孝宗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好皇帝,但他給岳飛平反,不僅僅在於他自己有多麼崇拜岳飛這個人,而是做足岳飛這個“死人”的文章,為北伐造勢。

只是趙構這個“老不死”身子骨硬得很,腦袋瓜也不糊塗,而且仍然大權在握,時刻束縛著孝宗的手腳,想要給岳飛平反,就必須考慮到“為尊者諱”,給他留足面子,否則必定難以成功,因此他才要說平反是高宗的意思,順便給臺上戴一頂高帽,免得他阻撓。

其實自岳飛死後,不少人提過平反之事,趙構都拒絕了,他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但這次不一樣,他可以要借新皇帝的手,把陷害岳飛的黑鍋全甩給秦檜,徹底洗白自己。

這招果然奏效,犧牲秦檜的趙構成功甩鍋,少捱了很多罵,後來人把秦檜當家常便飯,想起來便拿出來痛罵,真正的幕後元兇趙構卻逍遙自在,鮮有人追究,因此宋孝宗這次平反的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真正的首犯趙構成功逃過了歷史審判。

所以說,嶽王廟前的五個跪像漏掉了最無恥的一個:宋高宗趙構!


狄飛驚


宋孝宗替岳飛平反,順應民意,並沒有給身為太上皇的宋高宗趙構帶了任何麻煩,而且即使趙構反對,有用嗎?

當年宋高宗趙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大臣與百姓一片譁然,紛紛為岳飛鳴不平,只是礙於趙構與秦檜的淫威,一直沒有被平反;

到了宋孝宗的時候,老皇帝已經退位,新皇帝為了籠絡臣民,順勢為岳飛平反,順應民意;而且這樣的平反,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了秦檜頭上,對於趙構來說並沒有任何損失,且給了他一個臺階,又收買了人心。即使趙構反對,也沒有用的,一個退位的太上皇,沒有什麼話語權。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關於岳飛,就不用多說,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但是反觀秦檜,非但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反而是以善終結尾。宋孝宗登基後,開始為岳飛平反,但是身為太上皇的宋高宗依然健在,為何趙構不反對?這可是自己當年犯的錯,這不是啪啪的打臉嗎?

提升士氣

宋孝宗登基後,整個宋國百廢待興,宋孝宗也表現出勵精圖治的願望。但是南宋經過了趙構與秦檜二十年的委曲求全,國人早已習慣了苟且偷生的情況。這個時候迫切需要一件事情可以振奮全國,激發抗金的士氣,收復壯闊山河,而為岳飛平反則是眼下最適合,也是最快的方式。


宋孝宗登基後的第二月,就頒佈詔書為岳飛平反。岳飛追復原職,恢復名譽,將之前遺體改葬,並且為岳飛建立“忠烈廟”受後人香火。同時剝奪秦檜的王爵封號,修改諡號為“繆醜”。

為趙構洗白

在宋孝宗給岳飛的平反書中寫到:

飛雖做事以殤,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迫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以錄用。

岳飛是被冤枉(做事)的,太上皇也時刻想著岳飛(念之不忘),而自己是仰承聖意(太上皇的意思),為岳飛平反。

宋孝宗確實是宋朝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是並不是說對於岳飛被冤枉有多麼的難以釋懷,而是在藉助岳飛這個冤死的抗金將領,來為抗金做準備。當然太上皇上還健在,自己必須給太上皇留足了面子,所以這也是在給趙構洗白。

甩鍋秦檜

其實在趙構退位之前,就有很多大臣上書要給岳飛洗白,但是趙構一直沒有同意。畢竟自己給自己洗白顯得太牽強,皇帝又不可能去認錯。所以趙構是在借宋孝宗的手來甩鍋秦檜,反正秦檜現在已經死了,怎麼說都無法反對。


利用秦檜成功洗白的趙構,少受到後世史學家的筆罰,都是把矛頭對準了秦檜,只要一提起岳飛就是秦檜。實際上的幕後元兇趙構,好不逍遙自在

。宋孝宗的這次平反可謂是一箭雙鵰,真正的幕後元兇成功的逃過了歷史的審判

在你看來誰才是幕後兇手?是秦檜還是趙構?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


史之策


首先糾正一下常識性錯誤,宋孝宗從來沒有貶過秦檜,秦檜在宋寧宗朝韓侂冑北伐時曾經被短暫的貶黜過,但兩年後有給秦檜平反,追曾回所有爵位和諡號,直到宋理宗朝,也就是岳飛死後112年的1154年,秦檜才被徹底罷黜。

再有,宋孝宗從未給岳飛平過反,只不過赦免了他犯下的罪行。岳飛還是被赦免的戴罪之身,只是不予追究了。高總為什麼不反對?高宗為什麼要反對,歷代新皇帝登基都要大赦天下的,連童貫和蔡京都被免了罪,岳飛為什麼不能免罪?而且岳飛被殺只不過是兩項並不是特別嚴重的錯誤,臨軍征討執行命令行動慢了點和指斥乘輿,這樣的罪被免理所當然。

並不恨岳飛,也知道他有能力,甚至知道他這麼被處死有點冤,但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自身安危,冤殺幾個有潛在威脅的人幾乎是司空見慣的事,既然潛在威脅消除了,再沒完沒了追究還有什麼意思?那不是寒了更多人的心嗎?所以高宗默許了孝宗赦免岳飛的罪過,讓他被流放的家人回家。甚至給岳飛追加諡號。不過好像追加諡號的時候高總已經死了。

岳飛為何一直沒有被平反,因為無反可平,岳飛是以兩個可以追究也可以不追究但確實存在的罪名被處死的,為什麼覺得岳飛冤枉?因為像岳飛這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經常發生的事,完全可以不追究,事實上別人也都有類似情況,但並沒有人被追究,高宗想除掉岳飛,就拿這件不叫事的事說事,律法裡還真就有這麼一條,臨軍征討,逾期三日者斬。只是平時是扔在角落根本從來不用的條文而已。指斥乘輿就是個誅心的罪名,也是個不想找你麻煩等於沒有,找你麻煩有條文的罪名。

雖然這兩條寫在律法裡,但整個宋朝沒聽說除了岳飛以外,任何人因為這兩條罪名被處理。這擺明了就是故意找茬。但這個茬找的有理有據,岳飛雖然滿肚子委屈,但還是百口莫辯。

赦罪比平反要簡單得多,可以無人為此擔責,如果是平凡,等於是冤獄,按照宋朝的法律條文,必須有人為此擔責,輕了說叫【誤入人罪】重了說【故入人罪】肯定要有人為這件事背鍋,但連小孩都知道,宋高宗是主謀,給岳飛平反就是打宋高宗的臉,這事在宋朝就別指望了。這就是為什麼秦檜在岳飛死後一百多年裡仍然保持申王的追贈和忠獻的諡號。雖然嶽柯在《金佗粹編》裡為高宗極力開脫,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秦檜,但是每個人都明白,大理寺上報的這兩項罪根本就是無足輕重的小問題,完全可以一句話就免罪,高宗不但沒有赦免,御批死刑,而且還御筆追加了原來判為流放的岳雲死刑。害死岳飛的主謀是宋高宗太過明顯,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把責任推給秦檜,只能賺更多的罵名,不過南宋皇帝沒有讓秦檜背鍋,秦檜還是難逃譴責,元朝編纂《宋史》岳飛傳完全採用了嶽柯《金佗粹編》內容,秦檜還是難逃厄運,不過在高宗害死岳飛這件事上,秦檜推波助瀾,是幫兇,被罵也不算冤枉,完全推到秦檜身上,南宋皇帝不敢這麼做,但是元朝人和明朝人不在乎,都給做了。


山野論史


1141年一月,金兀朮再次南下,岳飛率部馳援,金兀朮無法取得新進展,同意議和,但要求南宋處死岳飛。岳飛於1141年除夕被處死。

岳飛就這樣一句話被金兀朮處死了?\t彼時,金朝無力全線南下攻滅宋朝,事實已經證明,不然金朝主戰派頭子金兀朮不會興師動眾南下後這麼快就同意議和。許多人認為,金兀朮的這個要求是岳飛被害的直接原因,其實不然。南宋與金朝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已基本處於均勢,金要全面滅南宋,不大可能。宋高宗大可不必為此而殺忠臣岳飛。

這個時候金兵的實力強,但是,朝政治水平還比較低,不善於利用漢人的智慧和力量穩定佔領區,他們扶持的偽齊政權就是失敗的例證。此時南宋朝廷已經得到較為完整的重建,軍事實力已經得到有效提高。金兀朮不可能沒有認識到這些,這些才是促使金兀朮議和的真正原因。為什麼金兀朮要求南宋殺岳飛?原因很簡單,為將來條件成熟對南宋再次用兵先消滅一個勁敵。

有人說,岳飛抗旨,該死。其實岳飛抗旨北伐這個事,是有原因的,倘若因為抗旨而殺岳飛,完全可以光明正大殺,不必以“莫須有”的罪名。

也有人說,岳飛要求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才引來殺身之禍。其實這個口號宋高宗也喊,但岳飛有這個本事打到敵人的老窩,將徽欽二帝迎回搶自己的皇位?別鬧了,都是喊喊而已。當年宋太宗皇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但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自己還差點送了命。當下,南宋百業待興,能穩住局面就不錯了。所以這句口號也不會導致岳飛死亡。

又有人說,軍隊是朝廷的軍隊,怎麼能叫岳家軍呢?這個是岳飛必死的原因。其實,這個叫法是民間喊喊,朝廷一開始考慮提振軍心士氣,也是默認的,後來岳飛已經回到朝廷,被解除兵權,並主動要求轉業養老,並未形成事實上的尾大不掉之勢,回到朝廷的岳飛已經沒有危害,以此為理由殺岳飛,不可信。

還有人說,岳飛建議宋高宗立儲君導致殺身之禍。大臣建議立太子,歷朝歷代都有,這件事也不應該是岳飛遭遇殺身之禍的原因。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岳飛死亡?看看岳飛此時的價值和當時的形勢:宋金雙方已處於基本平衡狀態,但總體上金朝還佔主動。宋朝各方面已初步恢復,金朝真要打,南宋也有實力守。那岳飛的價值何在?有岳飛,南宋也消滅不了金朝;沒有岳飛,只要有岳家軍在,南宋也可以自保。此時的岳飛就是處在這麼個可有可無的形勢下。但是宋朝的傳統是禮遇大臣,勞苦功高的岳飛能殺嗎?不能。

但是,此時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還在哈爾濱當傭人,宋高宗的爹--宋徽宗已經在5年前去世了,一想起老孃的悲慘境遇,宋高宗痛苦萬分?1643年,李自成殺崇禎帝的親叔叔福王朱常洵,崇禎帝得到消息後,痛哭流淚:“朕竟不能保一叔。”

宋金雙方對峙的形勢基本形成,迎接太后回來的時機成熟了。

史書記載了金兀朮要求殺岳飛才能議和,但沒有記載要求只有殺了岳飛,才能送回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這種事情於雙方都不是光彩的事情,於宋朝更是。但是,岳飛死後的半年多,韋太后的確被宋高宗派出的使臣接回到杭州,算上路途來回的時間,幾乎剛剛好。

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禪位給養子宋孝宗,宋孝宗繼位後即給岳飛平反,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為岳飛平反是在宋高宗在世的時候完成的,宋高宗此時還是太上皇,這麼大的事必須經宋高宗同意,這就好理解了,岳飛確實是個犧牲品,是為了趙傢俬人利益的犧牲品。倘若沒有天大的愧疚,宋高宗不可能在世時同意給岳飛平反的。給岳飛平反的時機成熟了,“靖康之變”\t已過去35年,被擄去哈爾濱的宗室死的差不多了,接回來的母親韋太后也於3年前去世了,宋高宗用忠臣的命換回了自己的母親,良心必然受到譴責,為此,寧可打自己的耳光,也同意養子孝宗為岳飛平反。

從宋高宗趙構的經歷看,此人不是凡人,是個有章法、心思縝密的人。1.開封城破前曾經被哥哥宋欽宗排到金朝做人質,面不改色心不跳。2.在自己明確不能生育的情況下,從太祖趙匡胤(宋高宗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的子孫)這一系尋找皇位繼承人。三是在55歲的壯年將皇位禪讓給養子宋孝宗,自己當太上皇,命途多舛的宋高宗早已看透紅塵。

宋高宗在北宋朝廷滅亡的危機時刻登上帝位,重建了宋朝和中央權威,拉起了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為江南帶來了150多年的相對承平歲月,他已經做了足夠的努力。開封被攻破,不是趙構的責任,;王安石變法失敗也不是趙構的責任,那時他還沒出生。問題是一代一代累積下來的,就國事而言,趙構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個人再偉大,也不可能短時間消融長期累積的冰山,得有個過程。但不管怎麼說,殺害忠臣孝子岳飛是宋高宗一生最大的汙點,也給後世帶來很壞的影響,岳飛之後,南宋再無戰神,殺岳飛就是殺掉了南宋的精氣神。

兩年後,1163年,宋孝宗主動北伐,這時宋高宗剛剛禪位不久,北伐這樣大的事情不可能不經宋高宗同意,史稱“隆興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事實再一次證明,北伐難上加難。

岳飛不是政治家,他心裡想的都是和金朝打戰,收復失地。從岳飛的角度看,金兵不可怕,是可以戰勝的,他請求宋高宗給他20萬精兵,說這樣就可以完成直搗黃龍(金朝老巢,在吉林農安)。這和袁崇煥跟崇禎皇帝說“五年平遼”沒有什麼質的不同。這不是吹牛,而是認識偏差。

從單一的角度看問題,總是容易犯錯誤,政治家想問題往往考慮多種因素,一件事情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必有重要原因,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解決的問題早就解決了,早在開封城破的六七十年前,北宋仁宗的皇后劉娥\t就說過類似的話。

不少名家稱:“高宗之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其實都錯了,實在是遇到了強大的對手,孝宗時,金朝皇帝是金世宗完顏雍,此君被朱熹稱為“小堯舜”。

岳飛的遇害,源於當時特殊的情況,具有偶然因素,倘若韋太后在1135年就和宋徽宗一起去世了,岳飛不會死。畢竟,南宋需要岳飛這樣一個將神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在忠臣和孃親二選一的情況下,岳飛成了犧牲品。

只有這樣解釋,才能理解岳飛之死和高宗同意孝宗給岳飛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