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明知道進攻蘇聯,會陷入兩線作戰但是為什麼還要打蘇聯?

第一軍情


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再好的戰略也終究有侷限性。希特勒在發動二戰之前,他當時也沒有捷徑可走。留給他的空間,無非就是如下幾種選擇:

第一、不打仗,不侵略。就窩在德國,哪裡也不去;

第二、與英法聯合抗蘇,或者與蘇聯聯合對付英法;

第三、分散力量兩面出擊,同時跟英法和蘇聯開戰;

第四、先集中力量暴揍一邊,然後再收拾另外一個;



首先這第一條就不行。因為希特勒上臺,他是給德國民眾和德國容克貴族許下了保證的。這個保證就是讓德國復興,重新恢復德意志第一帝國時期的榮耀。如果窩在德國,他就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不僅容克貴族容不下他,連德國民族也不會支持他。別忘了希特勒是選舉上臺的,他要是幹不好,一樣會被趕下去。並且德國國防軍與希特勒在私下裡由密約:國防軍支持希特勒繼承德國總統職位,希特勒則設法消除凡爾賽條約對國防軍的制約。如果不能兌現承諾,希特勒就會被國防軍搞死。所以希特勒必須要對外擴張,這不僅僅說他的野心,同時也是德國人的野心。

再說第二條,與其它列強聯合。這一點希特勒倒是想過,但是英法把他當作跟斯大林一樣的獨裁者,斯大林也把他當作資本主義走狗。其實德國夾在英法和蘇聯之間,屬於典型的二皮臉,兩面不是人。英法和蘇聯都把德國當敵人看,打仗是避免不了的。這就逼得德國人必須要跟他們開戰,否則國將不國。希特勒跟斯大林臨時和解,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緩解雙方的壓力。(蘇聯想聯合英法,但是英法瞧不上斯大林。所以蘇德媾和,是英法不作為造成的結果)

第三條更不現實。希特勒發動二戰前,德國的國防軍還處於恢復期,沒有能力對英法和蘇聯兩面開戰。並且第一帝國時期,德國就是跟英法和沙俄兩面同時開戰,結果死的很慘。這些歷史教訓希特勒都記得,所以他選擇了跟蘇聯和解,避免兩面開戰。

第四條,唯一可選的路。既然要復興,那就必須要擴張。既然擴張,那就只能開戰。既然英法和蘇聯都不願意跟自己聯合,那就只能先穩住一邊(蘇聯),集中火力對付英法這一條路可選了


1933—1938年,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的蘇臺德區,實力大漲。

1939年9月,德國和蘇聯幹掉了英法佈置在東歐的棋子——波蘭。

轉到來年五月,德軍雷霆出擊,一個月就吞併了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在敦刻爾克包圍了四十萬英法聯軍,並且還抽出一路德軍穿插到法國腹地,威脅巴黎,迫使法國投降。此戰之後,西歐除了英國和瑞士沒有淪陷外,其餘國家全部被德國降服。

隨即,德國對英國展開了入侵。但是限於德國海軍的弱小,以及英吉利海峽的阻攔。德國對英國的攻擊只限於空戰。經過幾個月的不列顛空戰後,德國宣佈不再進行空襲。停火後,德國放棄了消滅了英國的計劃,而是出人意料的猛攻蘇聯,讓全世界都震驚了。

媒體都在高呼,難道希特勒瘋了?他不知道兩面作戰對德國是很不利的?!其實希特勒沒有瘋。因為這是當時他唯一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德國消滅不了英國!

德國當時打不下英倫三島,這個在不列顛空戰中已經證明了。並且地中海最重要的三個戰略要:直布羅陀、馬耳他、蘇伊士運河也一直控制在英國手裡。最外行的戰略家都看得出,這三點在地中海連成的一條線,加上英國在大西洋的海軍優勢。表面上看,德國在歐洲大陸封鎖英國,但是放大了看,是英國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對德國佈置了一個更大的封鎖線。因此可以說,德國雖然消滅了法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德國戰略地位卻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整個德意志仍然是一種被封鎖的狀態。

事實上德國發動的海獅計劃,其實就是想打破英國在大西洋和北非、地中海三個區域對德國的封鎖,但問題是這個計劃失敗了。英國仍然處於戰略上的主動地位,英軍利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據點,隨心所欲的對德國及其佔領區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並且還讓德國無法從海洋路線得到其急需的戰略物質!這對德國的長期作戰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德國消滅英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畢竟英國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海外有大把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出錢出力,幫著英國打德國



第二、德國必須要打蘇聯,而且還必須速戰速決!

首先解釋為什麼德國一定要跟蘇聯開戰。這是因為納粹黨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如果不打蘇聯,納粹推行的國家社會主義就沒有合法性可言。其實在西班牙內戰時,德國和蘇聯就已經打過前哨戰了。所以戰爭對於蘇聯和德國兩方來說,都是不可能避免的。

另一方面,納粹之所以獲得政權,和它大幅降低德國失業率有關係。具體措施是擴充軍隊和加大軍事工業的投入,從而在短期內降低失業率。試想一下,整個德國都在為軍隊服務,如果不打仗,養的軍隊和那麼多的武器幹嘛?軍隊豈不就是德國經濟的毒瘤了?

因此,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兩方面,德國都是必須要跟蘇聯開戰的,否則德國自己就崩盤了!

再說為什麼蘇德戰爭不能拖。這是因為蘇聯是當時歐洲的第一工業大國,在二戰爆發前就是了。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礦,這些資源就是蘇聯的資本。論國家綜合實力,蘇聯根本就不懼德國。並且在蘇德開戰前,蘇聯也在做戰爭準備。比如波蘭戰役中夥同德國瓜分波蘭,吞併波羅的三各國、發動蘇芬戰爭,蘇聯乾的事其實跟德國是一樣的。而且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即使德國不主動打蘇聯,斯大林也會找機會跟德國動手。與其後面捱揍,不如先下手為強。

再者,德國缺乏資源。德軍的軍事指導思想就是速勝,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國的指導思想卻是相持。可以說,德英相持對德不利,對英有利。作為蘇聯來說,尤其希望看到英德這種相持,這樣一來斯大林就可以乘德國在相持中逐漸被弱化的時候,給德國使出致命一擊。



第三、德國錯誤的判斷了蘇聯的軍力。

在1939—1940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聯紅軍損失巨大,人員損失達二十萬之眾。此戰充分暴露了蘇軍戰鬥力非常低下,以及軍隊組織能力差的問題。(受大清洗的影響)

德國在蘇芬戰爭中,向芬蘭派了大量的軍事觀察員,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蘇軍的作戰能力。這些觀察員得出了錯誤的結論,認為蘇聯紅軍不堪一擊,因而影響了德國統帥部的決策,尤其是希特勒的決策。他狂妄的認為,蘇聯就是一棟搖搖欲墜的破房子,只要上去踹一腳,立馬就會倒塌。

另一方面,德軍在西線的速勝,也使德國統帥部對德軍的信心大增。二戰前,一般認為法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其戰鬥力應該在蘇軍之上。而這支最強大的陸軍不過一個多月就被消滅掉,使德國統帥部高估了德軍的實力。



第四、德國人錯誤估了英美的態度。

蘇德開戰前,德國人高估了西歐和蘇聯的意識對立程度。希特勒認為,他打蘇聯,英國和美國是肯定不會幫忙的。因為英國在歐洲一貫的方針是縱容德國人東進,巴不得納粹和蘇聯狗咬狗。豈不料蘇德開戰後,英國和美國不僅沒有坐視不理,反而積極和蘇聯開展聯絡。最後導致蘇德戰爭變成了同盟國同心協力打他。德國反倒成了過街老鼠……

第五、打下蘇聯的戰略意義很大。

打下蘇聯,除了解決德國自身的矛盾和蘇聯的威脅外,可以讓德國擺脫戰略劣勢,加快和日本的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繫,突破英國和美國對德國的封鎖。將英國孤立在大西洋,將美國孤立在美洲,從而對英美進行反封鎖。

第六、1941年進攻蘇聯,時機正好!

其實德國西進,征服法國,以及不列顛空戰的失敗,都為攻打蘇聯做了完美鋪墊。正是攻擊英國戰鬥沒有結束,使得斯大林出現戰略上的誤判,認為德國不會在沒有解決英國前對他開展。前面也說了,打擊英國的勝敗對德國的影響並不大。因為打英國是一場持久戰,德國人短時間內吃不掉英國。但是斯大林卻不這麼認為,他還是固執的認為希特勒不會打自己。因此導致蘇聯沒有做好準備,造成巨大的損失。



總的來說,德國打了西歐,就等於給自己斷了後路。而德國又拿不下英國,導致德英陷入相持階段。德國雖然在西歐大陸戰果頗豐,但是在全球的戰略上還是處於劣勢。對於希特勒來說,他當時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勝利,要麼徹底毀滅,沒有第三個選擇。既然如此,那幹嘛不賭一把?只不過希特勒賭輸了,才會一直被人詬病沒有解決英國就敢打蘇聯,完全是找死。但是如果希特勒當年打贏了呢?恐怕又是另一番評價了吧!


Mer8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軍並沒有陷入兩線作戰。

當時,德軍在西線已經打垮了法國,將英國趕到了島上。

敦刻爾克,英軍被打得屁滾尿流,扔下了英國盟友,這才撤退了幾十萬人。

此時南歐大陸,剩下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士這些國家基本都是親德甚至就是幫助德國的。

至於希臘、南斯拉夫的戰事,也用不了德軍多少兵力,再向東的土耳其也是親德的力量。

總體,西線已經沒有敵人,希特勒這才敢於進攻蘇聯。

當時希特勒的目的是將蘇軍主力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殲滅,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將紅軍趕到西伯利亞和遠東,通過空軍炸燬西伯利亞的蘇聯工業區,迫使蘇聯割地停戰。

當時俄羅斯超過五分之四的人口和絕大部分經濟區在歐洲部分。

真的退到西伯利亞和遠東,紅軍也就死翹翹了,只能期望美軍來打垮德軍。

如果按照這個計劃,德軍確實可以速戰速決,其實他們只用了4個月就打到了莫斯科,吃掉了400萬蘇軍。

這其實要感謝芬蘭人。蘇軍在芬蘭拙劣的表現,讓希特勒過於輕視他們,認為蘇軍不堪一擊,實力不強。

希特勒沒有想到蘇聯可怕的戰爭潛力。

戰爭爆發後,蘇聯共動員了3450萬人。二戰結束時,蘇聯紅軍總兵力達1280萬人。

換句話說,希特勒殺掉1個蘇軍的時候,後方已經新編組出2個蘇軍。


薩沙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攜帶意大利及其匈牙利等四個僕從國實施“巴巴羅薩”的計劃。德國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分別從北、中、南三個方向對蘇聯發起雷霆般的打擊。起初蘇聯被打的暈頭轉向,但很快通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扭轉了被動局面,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於是,至今有很多人會問,如果德國不對蘇聯發起進攻,世界格局就會改變,西歐就會被統一。事實上,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有著充足的理由。首先,德國和蘇聯的政治意識形態不一樣,蘇聯的體制在德國眼裡就是異類,不符合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法則。其次,蘇聯在當時已經初步完成了工農業的近代化進程,具備了和西歐美國一爭高下的資本。如果現在不拿下蘇聯,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

最終的是,當時的蘇聯由於大清洗運動,很多優秀指戰員死於這場運動,蘇聯內部的混亂讓德國看到了進攻的時機。而且,蘇聯準備不足,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進攻讓德國發現蘇軍的孱弱。更何況,蘇德當時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讓斯大林相信德國不會貿然進攻。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也有進攻德國的計劃,只是時機還不成熟。蘇德爭霸其實在所難免,所以希特勒搶先下手。(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1941年6月22日,德國不宣而戰,突然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由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蘇德戰爭。

德國明知會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為什麼還要進攻蘇聯呢?其實對於德國而言,儘管處於節節勝利當中,但是德國能夠選擇的餘地並不多,誇張一點說,德國進攻蘇聯也是被逼無奈。


德國在西歐戰場取得全勝,除了中立的瑞士,友好的西班牙,維希法國等,幾乎全部領土被納入德國版圖。

此時德國面臨兩方面問題。

英國

持續數個月的海獅行動已經表明,武力進攻英國本土不可取,德國將會付出巨大代價,即使能夠取得勝利,實力上的損失也讓德國不可能進行下一步計劃。


通過英國的強硬姿態可以看出,英國是不會投降的,會堅持到底,所以德國如果不能佔領英國,那就趁著英國被打殘,無力干預歐洲之際,迅速開始下一計劃,然後再解決英國。

蘇聯

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會遵守嗎,德國一直心存疑慮,德國在西歐攻城掠地,蘇聯也沒閒著,德國進攻波蘭時蘇聯從波蘭背後捅了一刀,德國進攻法國等國,蘇聯在吞併波羅的海國家,總之,蘇聯的擴張行動一直在進行,而德國的物資,尤其是礦產資源嚴重不足,需要從蘇聯進口。


如果蘇聯首先向德國開戰,德國只能束手待斃,德國只能孤注一擲。

德國進攻蘇聯所選擇的時機沒問題,此時英國無力干涉歐洲,蘇聯也沒有做好全面的戰爭準備,巴爾幹半島落入德軍之手,時間上處於六月,溫暖的夏季避免了寒冬對德軍的影響。

德國唯一的錯誤就是選錯了敵人。


視野新觀


請注意德國進攻蘇聯是在1941年6月22日,當時對於德國來說是進攻蘇聯最好的時機,簡直是千載難逢,為什麼這麼說呢?

西線戰場,英國軍隊被圍困在英倫三島,每天遭受著德國空軍的轟炸,別說反攻回歐洲大陸了,就連軍艦出港都很難做到,否則不是被天上的飛機炸,就是被水底的潛艇轟。就在上個月英國皇家海軍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剛在北大西洋被德艦俾斯麥號擊沉,全艦1418名官兵僅3人生還,艦隊司令霍蘭中將陣亡。

南部戰場,意大利軍隊被英國軍隊虐菜後,2月希特勒把隆美爾調到了北非戰場,然後隆美爾開始虐菜英國軍隊。

西線和南線,在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都會保持很長時間的優勢,英國軍隊根本對他們造不成任何威脅。

再看東線。當時蘇聯內部經過了幾年的大清洗,到1940年之前,蘇聯軍中將領幾乎全部被屠殺,五位元帥被殺了三個,包括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陸軍十六個集團軍中有十五個集團軍的司令、副司令被處決,57個軍中的50名軍長被處決,199個師長中的1936個被處決。海軍方面,四名海軍司令及副司令全部被槍斃,6名海軍上將、9名海軍中將被處決,其他還有空軍司令、裝甲兵司令等。部隊中所有軍、師一級的政委,全部被殺。

(芬蘭士兵)

大清洗之後的蘇聯軍隊戰鬥力下降嚴重,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50萬蘇聯紅軍被18萬芬蘭軍隊打得丟盔棄甲。蘇芬戰爭結束後,斯大林意識到大清洗對軍隊的傷害,立刻開始著手軍隊的重建工作,提拔了大批新人填充到軍官序列中。

到了1941年6月,希特勒如果再晚一兩年進攻蘇聯,蘇聯軍隊的戰鬥力說不定會恢復到什麼程度,而且戰爭發動是在6月份,距離寒冬還遠。

更何況,其實斯大林也一直對德國虎視眈眈,他和希特勒一起瓜分波蘭後,就一直有一份入侵德國的計劃,就等著德國和英法聯軍兩敗俱傷呢。這一點希特勒也是知道的,他也怕再拖兩年,自己不主動出擊,蘇聯緩過勁來,從後面捅自己一刀。

事實也確實如希特勒預想的一樣,戰爭一開始,德國戰車就開始在蘇聯大平原上狂飆突進,僅41年下半年就俘虜了蘇聯士兵300多萬。

但他千算萬算,沒算到被兩個小弟坑了。首先是日本。美國本來奉行孤立主義,沒想著參戰,畢竟德裔美國人是美國的第二大種族,很多人反對與德國開戰,於是美國就在旁邊看了好幾年英國老表被痛揍。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同年12月日本就偷襲了珍珠港,把美國拉了進來。美國人一參戰,英國軍隊立刻開始回血,不僅如此,美國人還給了蘇聯人大批的援助,讓蘇聯人撐住了德國的一波流,東線戰場開始陷於膠著。

(一群意大利兵向一個英國兵投降)

其次是意大利也跟著坑爹,在北非戰場只要身邊沒有德國軍隊,多麼不可能輸的戰鬥都會輸掉,以至於後來希特勒不得不從東線戰場調了大量軍隊去北非堵窟窿。

以上,所以說,1941年6月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並不怕兩線作戰,而且當時也確實是最好的時機,但無奈後來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所以才有了最終的失敗。


漁樵侃史


德國為什麼進攻蘇聯,難道希特勒不知道兩線作戰的壞處嗎?可希特勒就這麼做了,原因就是當時蘇軍已經準備進攻德國了,希特勒不得已先發制人。

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希特勒是政治流氓,明明與蘇聯都簽了〈互不侵犯條約〉,可還是背信棄義。其實在二戰時斯大林與希特勒等梟雄其實都是政治流氓,都有各自的目的。在希特勒橫掃西歐時,斯大林也看出了蘇德定有一戰,所以提前做了準備,在邊境也佈署了重兵,斯大林不能等希特勒拿下英國後在出兵,因為那樣德國將無後顧之憂,所以期大林隨時準備進攻德國,已經制訂了軍事進攻計劃,當時佈署在邊境的蘇軍達到幾百萬人。這當然瞞不住希特勒,當時德軍空軍主力都在打英國,可眼看蘇軍就要打過來了,不得已希特勒只能停止對英國大規模的狂轟濫炸把主力掉回東線去對付蘇軍。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閃電戰天下無敵,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取得了巨大戰果,在很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殲滅幾百萬蘇軍的戰果,連斯大林的兒子都被俘了。為什麼德軍會取得這麼大的戰果,主要原因是蘇軍兵力佈署在邊境一帶過於集中,很多部隊來不及反應就被分割包圍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德國明明知道進攻蘇聯會讓其陷入兩線作戰,但依然堅持進攻蘇聯可能是其不得不實施的戰略!



1938年初,隨著納粹德國的不斷擴張和戰爭準備,讓歐洲的戰爭陰雲密佈,戰爭的風險全面升高,但此時的歐洲大陸並不是兩股力量的對決,相反的是以英法為代表的一派,以納粹德國等為一派,以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為一派!



英法對納粹德國即充滿戒心,又因為納粹德國在其國內反社會主義的傾向,希望將戰火燃燒但蘇聯境內!但是對於德國而言對付戰略縱深更小的法國明顯更加容易!



因此納粹德國與蘇聯都非常清楚彼此必然會進入戰爭,但都希望避免馬上進入對陣,因此在38年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可以在一定時間階段避免雙方進入戰爭!



因此第二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蘇聯按蘇德戰前簽署的條約,佔領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西部地區,從而與德國一起再次瓜分了波蘭,而英法也因為與波蘭的盟友關係對德國宣戰,然而英法的消極宣戰實際上並沒有對納粹德國吞併波蘭有任何貢獻!



因此德國下一步攻擊的對手就成了已經對德國宣戰的英法,此時貿然攻擊蘇聯則意味著英法可以輕鬆的抄的德國的後路,與蘇聯至少還有一紙條約限制!



然而德國的新戰法還是快速的迫使英法軍隊的快速潰敗,法國更是三個月就宣佈了投降,剩下的是以海空軍著稱的英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英國短期內沒有進攻歐洲大陸的地面力量,而德國也沒有可以突破英吉利海峽的海上力量,因而德國與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唯一可能做的就是空軍的相互攻防!



那也意味著納粹德國稱雄歐洲大陸的主要力量德國陸軍無事可幹,集中在英吉利海峽歐洲一側除了給英國皇家空軍提供打擊目標之外,根本就不具備實施登錄英吉利三島的能力,若繼續待下去只能是養尊處優!



同時期蘇聯卻在不斷的充實實力,不但趁機向歐洲及巴爾幹地區擴張力量,同時還在迅速的擴軍備戰,在蘇德邊境集結大量的軍隊(這也是為什麼蘇德戰爭期間,蘇聯早期的損失是如此慘重),德國若不在此時回頭進攻蘇聯則會面臨這幾方面的損失:第一,德國精銳陸軍長期無所事事的養尊處優,必然的是戰鬥力下降自毀武功!第二,德國陸軍精銳放在這裡還真沒有什麼作用,唯一的是每天都面臨英國皇家空軍的報復性攻擊!第三,蘇聯力量的積蓄,若蘇聯主動攻擊,德國將會倉促應戰,損失肯定會如蘇聯早期一樣!


用戶3087668883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希特勒之所以要攻打蘇聯,主要有以下幾個考慮:

一是覬覦蘇聯的國土空間和資源;

二是防備蘇聯可能的偷襲,先下手為強;

三是希特勒過於自信。

1938年8月23日,蘇德兩國訂立《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標誌著兩國成為正式的盟國。此條約不僅避免了德國兩線作戰,同時也對雙方在東歐地區劃定了勢力範圍。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東部,奪取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波蘭亡國。

隨後,希特勒將目標瞄準了西歐的英法,和蘇聯保持了睦鄰友好關係。

但是,蘇德兩國都清楚,《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不過是一張紙,遵不遵守完全看雙方的實力和意志,所以蘇德必有一戰。

而相對而言,靜夜史認為希特勒更有攻打蘇聯的理由:

1、德國覬覦蘇聯國土和資源

德國是一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的國家。德國崛起的過程中,希特勒提出,日耳曼人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德國

要用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

放眼德國周邊,只有蘇聯國土面積足夠大,而斯拉夫人是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應該予以消滅。所以在希特勒還未實施擴張行動時,德國就已經盯上了蘇聯。

1936年,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公然將共產主義作為法西斯的主要目標。希特勒之所以這麼做,一是本來就有消滅蘇聯的目的,二來將矛頭對準蘇聯可以麻痺英法等國家,這是後來英法綏靖政策愈演愈烈的根源。

而在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之後,蘇德之間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蜜月期”。在此期間,蘇德不僅默契地瓜分了波蘭,而且蘇聯還為德國提供了海量的物資供應,特別是德國在進攻英法,橫掃西歐的過程中,蘇聯成為支持德國擴張的“奶牛”。

直到1941年6月21日德國進攻蘇聯的前夜,蘇聯還在用火車向德國運送糧食!

另外,德國的閃電戰用到的飛機坦克裝甲車,都需要喝汽油,所以德國需要奪取大油田,來保證自己的軍需供應。而在二戰前,世界主要油田不是分佈在今天的中東波斯灣,而是裡海周邊的蘇聯和伊朗高原。

伊朗很遠,而蘇聯很近。

另外,蘇聯黑海沿岸的烏克蘭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也是歐洲的著名糧倉,這對於德國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德國進攻蘇聯,奪取其廣闊的國土以及豐富的資源,是必須要經過的步驟。

2、蘇聯咄咄逼人的姿態令希特勒不安

我們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應到國家身上也同樣適用。

蘇聯和德國能夠走到一起,簽下《蘇德互不侵犯協定》,說明德國和蘇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丘之貉。

希特勒在瘋狂擴張,斯大林就在坐著看戲嗎?

並不是。

1939年9月17日,在德國幾乎要消滅波蘭的時刻,蘇聯出兵搶佔波蘭東部,奪回了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波蘭徹底亡國。

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是一戰時期蘇俄和德國媾和時簽訂《佈列斯特條約》割讓出去的,雖然一戰後蘇俄積極收復領土,但大部分地區還是被劃出版圖,成為波蘭的領土。

而在一戰之後,蘇俄損失的土地遠遠不止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

對於斯大林而言,收復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可以有效增加蘇聯縱深。但是,只奪取這裡是不夠的,斯大林想要的,是從北極到黑海沿岸的完整的防禦線。

所以:

1939年11月,蘇聯進攻芬蘭,發動蘇芬戰爭,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了芬蘭卡累利阿地峽地區;

1940年3月,蘇聯紅軍開進波羅的海三國,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強行併入蘇聯;

1940年6月,蘇聯奪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

蘇聯的擴張不僅直接讓芬蘭和羅馬尼亞倒向德國,更讓希特勒異常憤怒,因為當時的芬蘭和羅馬尼亞等東歐地區,是德國的勢力範圍,此舉讓希特勒憤怒而無可奈何。

希特勒感覺到,如果德國不盡快對蘇聯進攻,那麼蘇聯遲早也會主動進攻德國。所以,先下手為強,主動進攻還能佔據主動,而被動應戰只能捱打!

事實上,蘇聯也制定了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只不過,因為大清洗導致的蘇聯軍官斷層,蘇聯全軍作戰思想落後,協調能力低下,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備戰,這才給了希特勒先發制人的機會!

3、希特勒自信不會陷於兩線作戰

一戰中德國的失敗,很大程度在於德國的兩線作戰。但是,即使兩線作戰,德國也頑強堅持了4年。

希特勒作為德國的元首,很注意吸取一戰的教訓,所以和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穩住蘇聯,然後主力進攻西歐。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標誌著西歐大陸的戰事基本結束。此時的西歐,只有英國還在苦苦支撐,希特勒希望和英國媾和,好抽出精力對付蘇聯。但是丘吉爾拒不接受,雙方隨即爆發了大規模空戰。

從1940年7月10日開始,德國和英國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進行了激烈的空戰。但是由於英國空軍實力強於德國,特別是英國雷達技術比德國先進,再加上很多西歐國家的飛行員加入對德作戰中,使得德國始終不能徹底擊敗英國。

德國是傳統的大陸強國,但是在海軍和空軍方面不如海洋強國英國,這使得德國在面對英吉利海峽時力不從心。

不過,雖然沒有徹底擊敗英國,迫使丘吉爾投降,但是德國仍然征服了西歐大陸,英國在短期內無力發動對德國的進攻。況且隆美爾在西歐大陸修建了大西洋堡壘的工事,所以在西歐地區,英國潛在的威脅對德國而言微乎其微。

因此,德國閃擊蘇聯時,和進攻西歐一樣,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兩線作戰。可以說,希特勒為了避免德國重蹈一戰覆轍已經做了很多。

另外,對蘇聯作戰,希特勒也是信心滿滿的。根據希特勒的情報,蘇聯正規軍只有180多個師,而征服西歐之後的德國也有如此龐大的軍隊規模,且德國的裝備要比蘇聯強太多,這些讓希特勒認為,德國有能力迅速消滅蘇聯主力迫使蘇聯投降。

所以,希特勒提出,三個月滅亡蘇聯!

不過,等到開戰,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被激發出來,一下子多出了幾乎一倍的軍隊數量,最終守住了莫斯科。隨後美國加大對蘇援助,使得德國不僅沒有消滅蘇聯,反而最後被蘇聯反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你要是希特勒,你也會選擇進攻蘇聯的,希特勒失誤就在於低估了蘇聯的韌性和道路條件差,導致閃電戰打成了消耗戰。

德國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威脅,唯一威脅就是英國。但德國海軍能力決定了德國無法滅亡英國,所以西邊突破不了。而英國也不敢登錄歐洲攻擊德國,英國能自保就不錯了,如果英國敢登錄歐洲大陸,希特勒肯定不會再給英國第二次敦刻爾克大撤退。

所以,唯一能突破的就是蘇聯,而且蘇聯有德國急需的鋼鐵、石油和烏克蘭大糧倉啊。德國為偷襲蘇聯做了大量準備,比如一直把公路修到蘇聯邊境,蘇聯非常知道德國會進攻自己,但就是不知道進攻時間,當時蘇聯收集到的情報非常混亂。

而且蘇聯剛經過大清洗,大量軍官被清洗,所以德國判斷是可以短期消滅蘇聯的,也就不會陷入兩線作戰,當然也就沒有去想蘇聯的嚴寒。

蘇聯抵抗太頑強,而且蘇聯道路比較差,而閃電戰需要大量機械化武器運輸,於是德國進入蘇聯後陷入人扛馬馱的困境,閃電戰失效,變成了消耗戰,這樣一直消耗到冬天,於是德國失敗了。

德國在蘇聯失敗後,英美為了讓蘇聯多死人,就是不登陸進攻德國,當時斯大林都急了,後來英美登陸諾曼底開闢第二戰場,德國才又陷入兩線作戰。


解憂時間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德國的地理位置處於歐洲的中部,從軍事上看,沒有險峻的地理條件可以利用,難以防禦,東面是俄羅斯,西面是法國,當這兩個國家都是德國的敵人時,德國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

當年俾斯麥擔任德國宰相時,絞盡腦汁為德國在歐洲大陸構築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同盟關係,以保證德國的安全,避免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

但是德皇威廉二世上臺後看俾斯麥宰相不順眼,撤換了他,然後輕率地破壞了俾斯麥構建的同盟關係,交惡俄羅斯帝國,俄羅斯被迫和英法兩國結盟,導致德國在一戰時兩線作戰,最終戰敗。

二戰開始時,德國首先和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然後一起瓜分了波蘭,這樣,德國的東線已經穩住,希特勒很放心地命令軍隊全力向西,突擊法國,39天時間滅亡法國,大軍陳兵英吉利海峽,和英軍隔海對峙。

接著德國準備登陸英倫的海獅計劃,在登陸之前,首先發動不列顛空戰,要掌握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可惜不列顛空戰德軍失敗了。

這時,德軍當然應該首先徹底擊敗英國,然後再掉頭東線擊敗蘇聯,否則就會陷入西線和英國作戰,東線和蘇聯作戰的不利態勢。

斯大林就是這麼想的,所以他認為,希特勒不會這麼蠢,讓德軍陷入兩線作戰,因此在徹底擊敗英國之前,希特勒不會進攻蘇聯。

問題是希特勒腦回路和平常人不一樣,他認為,英國根本無力登陸歐洲大陸,和英國作戰主力是德國海軍,只需要少量的空軍和陸軍輔助即可;而和蘇聯作戰主要是陸軍和空軍,少量海軍輔助一下即可。

因此,德軍事實上不會處於兩線作戰的窘境,這是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的主要理由之一。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