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攻打柏林時,在火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為什麼還傷亡了三十萬人?

廣水世友地板2


這個問題有一點就是——街巷戰和野外作戰的區別。在街巷戰中,優勢兵力的一方往往並不能將其力量在同一個時間點中同時凸顯出來,也就是說在局部兵力上對敵優勢往往並沒有全局看起來那麼明顯。




那麼蘇軍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澤勞弗高地。由於海因裡希提前預測到了蘇軍在4月16日凌晨發動的猛烈炮擊,從德軍從前沿陣地上撤了下來,所以這次炮擊的收效甚微。而蘇軍在之後的衝鋒中由於種種不利因素而損傷慘重。


(負責防守澤勞弗高地的海因裡希)

包括太暗的光線,這給蘇軍的行動造成了極大不便,很多部隊只能在奧得河河谷停下來等待黎明的到來。同時探照燈不僅沒能迷惑敵軍,反而使得蘇軍的坦克和步兵暴露在德軍的眼皮底下。在其他一些地段,士兵得到的命令是熄滅燈光,但這一命令很快又被高層指揮官撤銷,戰場上出現了荒誕的燈光閃爍的現象。


一閃一閃的燈光那豈不是招呼著敵人的炮火往自己身上打嗎……

同時,除了燈光,由於泥漿和沼澤地的溝壑地形,這遲緩了蘇軍的進攻速度,很多坦克和車輛陷在了泥漿中,很容易就成了德軍的靶子。

而最大的障礙就是澤勞弗高地前方的運河,橫跨運河的幾座橋樑剛好在德軍炮火的覆蓋之下。同時由於河岸陡峭這給車輛的通行帶來了不便。

而這主要就是蘇軍企圖用炮火覆蓋,之後趁德軍未完全組織起反抗前沖垮其陣線的戰術的失敗,原本預計用火力壓制對德軍的消耗只能通過人海戰術來彌補了。

德軍第9集團軍的一些指揮官報道——“敵人成群結隊地向我們撲來,一波接著一波,簡直不要命了。我們用機槍拼命地掃射,敵人紛紛倒下。”(話說這也算是蘇軍作戰的特色了)


那麼第二個原因就是我上文提到的街巷戰的特點了。柏林有著完備的防禦體系,工事堅固。大量的德軍士兵躲在廢墟,地下室,排水溝裡繼續進行反抗,這給蘇軍的前進帶來了困難。




蘇軍自然不笨,比如第3集團軍司令庫茲涅佐夫上將為了適應城市作戰,重整了3個步兵軍,組建突擊大隊和突擊分隊。他們使用喀秋莎火箭直接摧毀敵人可疑的據點,然後用坦克去摧毀所有可能藏匿狙擊手的工事。但是同時要注意的就是,建築物的廢墟會阻礙裝甲車輛的前進,很多時候一輛坦克擊毀在路面上,其他坦克就無法通過。而伴隨著柏林的深入,需要步兵清理的地區也就越來越多了。



以上都是物質因素,下面幾點是精神層面的因素。

第一,希特勒堅守柏林的嚴峻指令,對退卻官兵懲罰極其嚴厲。以及納粹德國高層對柏林周邊將領來解救他們的奢望。希特勒臨死前還在奢望著溫克和施坦因納的救援。





(被視為救星的溫克和施坦因納)

第二,納粹德國長期洗腦下,德國青年對希特勒的盲目崇拜,同時柏林也是德國民族尊嚴最後的陣地,納粹德國的滅亡標誌著一個強國夢的終結,這是他們不願意接受的。


第三,對蘇聯人的畏懼,因為蘇聯人帶有濃濃復仇性質的反攻讓很多德國民眾都憂心忡忡,所以畏懼也變成了反抗的力量。

第四,德國最高統帥部想要牽制蘇軍,等到英美盟軍的到來,從而為戰後的德國謀求更多的剩餘利益。


大唐安西節度使


蘇軍在柏林戰役付出大量傷亡代價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巷戰本身的殘酷性,其二是德軍的頑強抵抗,其三是蘇聯為了和美國競爭,不惜代價發動猛衝。

1945年4月中旬展開的柏林之戰,蘇聯投入250萬兵力,4萬門火炮,5000多輛坦克。對手的德軍總兵力是100萬正規部隊,1萬門火炮,1500輛坦克,另外還有二三十萬的預備部隊。

從裝備和人數上,蘇軍擁有2倍的兵力優勢,4倍的火炮和坦克優勢,確實佔據絕對優勢。而在最後勝利前付出了8萬人陣亡,20多萬人受傷的代價,確實較為慘重。

為什麼如此呢?

第一是巷戰的殘酷性。

巷戰,不同於平原甚至山地的戰鬥,大街小巷和樓宇都成為陣地,攻擊方的優勢兵力和火力很難充分發揮,戰鬥被分割為一條街、一棟房屋的爭奪,原本優勢對劣勢的合圍殲滅也轉化為持久的消耗戰。尤其士氣高昂的防守方,可以從每一堵牆,每一個下水道口發動伏擊。在平原上所向無敵的坦克,也可能被來自下方或者後方的集束手榴彈幹掉。

實際上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遇的巷戰一點不比柏林要輕。美軍和伊拉克武裝分子的差距何止萬倍,但他們在伊拉克十年下來也傷亡了五萬人。


第二是德軍的頑強抵抗。

第三帝國到了最後關頭,留在柏林的很多都是希特勒的死硬分子。尤其過去在蘇聯犯下的罪行,使他們也不指望得到蘇聯的寬恕,因此戰鬥意志格外頑強,給蘇軍帶來重大傷亡。


第三是蘇軍為了和美國競爭而發動猛攻,增加了己方傷亡。

當時,蘇軍和美軍比賽,都想搶在會師前多佔領些德國領土。德國首都柏林,無疑是分量最重的籌碼。因此蘇軍統帥部和各級指揮官都下令不計代價猛攻。這樣在縮短戰爭進程同時,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傷亡。

不過,柏林戰役也沒有部分人渲染那樣,好像蘇軍就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實際上蘇軍總共傷亡30餘萬,其中陣亡7萬,只佔整個戰爭蘇軍死亡人數的千分之四而已。德軍100餘萬則是被全殲,即德軍損失是蘇軍的3倍以上,死亡的比例更高。

要知道,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長驅直入,蘇軍節節敗退的三個月,蘇軍損失也不過是德軍的六七倍而已,現在在這個城市裡進行殊死血戰,付出只有敵人三分之一的傷亡,其實也沒那麼誇張了。


巴山夜雨涮鍋


在柏林周邊的奧得河到尼斯河,德軍集結了45個師進入防禦戰。此外還有大批主要裝備反坦克火箭筒的人民衝鋒隊營。還有一批黨衛軍和衝鋒隊,武裝警察指揮的希特勒青年團。

德軍在陣地上的部隊超過100多萬人。其中包括5個裝甲師,3個裝甲擲彈兵師。德國守軍是45個師,而進攻的蘇軍則有193個師。

雖然,奧得河左岸的野戰防禦工事,由於使用了民間志願人員,構築得十分堅固。儘管這些土木工事配置得有一定的縱深,但它們基本上是一線式防禦配系。另外還在柏林市郊和遠郊構築了幾道粗劣的外圍防禦工事。

德軍已沒有機動裝甲部隊在敵軍坦克集團軍一旦突破防禦時能殲滅敵人或阻擋他們的進攻。它也沒有保衛首都的作戰計劃,更沒有指定執行這一任務的部隊。德軍炮兵支援力量不足,空軍只剩三百架飛機執行支援任務。

但是儘管如此,要想全殲100多萬防禦狀態的德軍,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特別是德國第9集團軍的防禦工事構築在陡峭的山坡上,由88毫米高炮掩護,還有構築良好的反坦克壕。

落入蘇軍之手的德軍俘虜說,有命令說,任何德軍士兵自行後撤便當場格殺勿論,所以蘇軍將領預計,在他們通往柏林的道路上將是寸土必爭。

黨衛軍、以及軍事警察建立了所謂的戰地飛行軍事法庭。無需任何證據或不經審訊就可以將逃兵處決或絞死在街上。因此,蘇軍在柏林戰役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慘重代價。


深度軍事


1945年的柏林攻防戰,也是一場經典戰役,蘇軍在最後的一場戰役首先是輕敵,斯大林想把攻陷柏林的榮譽留給朱可夫,但是朱可夫的部隊被阻隔在澤洛夫高地,損失慘重,也一時無法突破德軍的陣地,而科涅夫的部隊和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多路突破德軍陣地,向柏林市區開進,而朱可夫的部隊經過連日血戰也突破陣地攻入柏林市區,蘇軍在柏林與困獸猶鬥的德軍進行一場僅次於斯大林格勒的巷戰血戰,德軍的守備部隊在德國陸軍元帥凱德爾的指揮下,用鐵拳反坦克火箭還有工兵鏟以及橫貫全城的堡壘和壕溝迎戰了蘇軍,蘇軍和德軍一條街一間房屋的開始爭奪,蘇軍的坦克裝甲車和大炮空中支援全都起不到作用,單兵為主才是作戰主體,也是蘇軍傷亡大的原因,尤其是帝國大廈的攻防戰最為慘烈


龍龍88416331


蘇軍攻打柏林時,納粹德國已經日薄西山。但是面對蘇軍的猛烈攻勢,德軍並沒有放棄抵抗。他們的頑強反擊,讓蘇軍損失慘重。

德軍之所以在最後關頭,還能如此頑強,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是希特勒還在。

他們的精神領袖就在他們的身後,他們一定會奮不顧身地反抗。

二是蘇軍的殘暴。

事實上,蘇軍佔領德國之後也造了很多孽。據說,蘇軍把見到的德國女人都強姦了N次......

面對這樣的敵人,與其投降不如在反抗中戰死。

三是美英聯軍離柏林並不遠。

德國人其實更想向美英聯軍投降,而非蘇軍。投降美英聯軍,還能有戰俘待遇,投降蘇聯人,其實只有死路一條。

而德軍統帥部也正在與美國人談投降的問題。

基於以上原因,德軍的反抗空前激烈。


吉林大福圓


柏林戰役,在世界軍史詩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筆!

背水一戰,困獸之鬥。

這樣的敵人當然可怕,傷亡的這些紅軍才是最悲傷的,他們倒在了勝利的前夜。

當時的德國軍隊是絕望的,雖然絕望,但是命令下達後,一百萬帝國最後的部隊依舊進入防禦點,等待最後時刻。

雖然二戰日本和德國一個是軍國主義思想加武士道洗腦,另一個是納粹獨裁加法西斯主義,但是就軍隊來說,德軍和日軍基本是命令下達,就戰至彈盡糧絕方才投降。

戰爭不值得提倡,反人類的主義和思想應該唾棄,但是軍人,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柏林戰役德國戰敗是必然的,由蘇聯清洗柏林而不是英美先到也是必然的,但是那些最後的德軍抵抗真的是毫無意義嗎?

或許他們只是死在希特勒絕望而又偏執的命令上。

但是數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回望那些軍人,他們自己當時可能都不會意識到一件事情:

這場戰鬥,是從數百年前開始,條頓騎士團的英靈,勃蘭登堡的餘暉,普魯士的軍魂,直到1945年為止,德意志容克軍官團徹底走下了歷史舞臺,不再回來。

舞臺上留下的,是七百年的鐵與血。


歷史區的哈士奇


柏林外圍有三道防線,市內有多重防禦設施,德軍頑固抵抗,導致蘇軍損失慘重

1945年4月16日,蘇軍集結了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50萬人的龐大兵力,對德國柏林發動了戰略性進攻戰役。

其先鋒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對柏林形成全面包圍,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的巷戰,至5月8日,戰役宣告結束,標誌著德國法西斯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

此戰,蘇軍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陣亡8萬餘人,受傷27萬餘人,損失坦克2156輛、火炮1220門、飛機527架。

雖然德國大勢已去,失卻了取勝的希望,但希特勒決心把戰爭進行到底,統帥部在柏林地域部署了“中央”、“維斯瓦河”2個集團軍群的兵力,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和6個裝甲師,共約100萬人,擁有10400門各類火炮,1500輛坦克,3300架戰機,並將陸軍總部的8個預備師也用於柏林防禦,此外柏林市內還有守備隊20萬人。

為了堅守柏林,德軍在柏林外圍的奧德河、尼斯河區域構築了縱深達20至40公里的三道防禦地帶,柏林市區防禦圍廓沿環城鐵路構築而成,市內設置了大量的街壘防禦陣地,甚至在臨街房屋的窗戶上都修築了堅固的射擊孔,使整個柏林城變成了一座巨型掩體和射擊陣地。

因為柏林成了一座德軍精心設防的城市,防禦體系完整,工事非常堅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蘇軍前進越艱難;堅固的樓房、隱蔽的地下室、地下鐵道、排水溝壕等,都為德軍提供了發揚火力的支撐點。

蘇軍不得不逐棟樓房爭奪,逐條街道攻取,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譬如1945年4月28日深夜,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指揮下,向國會大廈外圍的內務部大樓發起強攻,德軍進行著絕望卻又是最頑固的抵抗,戰鬥一直持續到29日深夜,在德軍幾乎全部陣亡的情況下,這座大樓才被蘇軍攻佔。

(不求轟動效應,但願踏實寫作,除了創作頭條號,認真作悟空答題,請關注本文作者,歡迎參與討論,到評論欄發表您的高論!)

2018年1月28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很簡單,柏林早有準備!而且已經準備好用巷戰來與德軍周旋,因為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就是靠巷戰埋葬了德軍。所以在蘇軍進攻柏林之前,納粹守軍便開始做準備。


蘇軍發動柏林戰役的時候,火力確實是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是隻對柏林外圍工事產生一定影響,在攻克外圍工事後,像喀秋莎這樣的火箭炮和重炮就失去了作用。進入市區後,等待蘇軍的就是暗堡,和無處不在的冷槍。

蘇軍進入柏林市區後,基本上是靠犧牲來發現火力點,然後在由坦克掩護,步兵靠近後用爆破或者噴火器一個個消滅。所以戰役打的非常艱難也就正常了,但是德軍方面代價更大,有幾十萬的平民被炸死。


小司馬遷論史


希特勒在柏林外圍設有三道防線,柏林市內有多重防禦設施,德軍頑固抵抗,導致蘇軍損失幾十萬人。

巷戰的可怕

古代打仗圍城,一般都是三面包圍,放一個活口給敵人逃跑,這是為什麼呢?就是為了瓦解敵人的心智,給敵人一條生路,求生的慾望是人之常情。如果四個城門全部圍死。敵人會置之死地而後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蘇軍攻克柏林,跟德軍展開巷戰。你都攻擊到人家首都了。德軍當然跟你拼命。

巷戰是蘇軍在明,德軍在暗。蘇軍長途跋涉,德軍以逸待勞,蘇軍當然損失慘重。再說,蘇軍當初進了柏林,軍紀並不是很好,據史料報道,蘇軍展開了報復。跟日軍在南京的獸行有過之無不及那是,肯定是不得人心的。

美國正是吸取蘇軍教訓

美國正是看到蘇軍攻擊柏林巷戰的慘重代價,沒有讓美軍在日本投降之前登錄日本本島,而是採取空襲等措施。給日本施壓,無效後,美國才拿出原子彈轟炸,也是不得已二為之。為的是不登錄日本而讓日本投降,減小損失。

日本自作自受

日本成為歷史第一個被原子彈空襲的國家,本來就是自作自受。這就是南京大屠殺報應的因果循環。


愛分享的小兔兔


蘇聯在攻打柏林時,蘇聯出動了近兩百萬的兵力,還是被殺傷力能獵殺地球上一切裝甲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碾壓,致使傷亡30萬人,但兵力裝備懸殊,希特勒最終還是在絕望中自殺。


蘇聯準備對德軍實施以殲滅性打擊,在1945年4月16日至5月8日發動了進攻柏林的戰役,德國人則把守住納粹心臟柏林看成戰爭轉折的機會,所以誰都不輕言後退,都準備殊死搏鬥。


據說,德軍還下了生死令就連希特勒這個精神領袖本人也是斬釘截鐵地表示:“會與柏林共存亡!”一方面在他的帶領下,士氣十足,另一方面他還下令,軍隊中的所有官員一律參與戰鬥;凡是貽誤戰機,臨陣逃脫的士兵馬上槍決。居民也被要求作好巷戰和逐屋戰鬥的準備,幾乎全民皆兵。


德軍更在柏林和奧德河之間修築了三道堅固的防禦工事,到處都是地雷陣地,鐵絲網和所謂的“龍齒式”的防禦柵欄。在城市的地上直接設置坦克障礙物,街壘,三層防禦區。

為了增強火力發射點,房屋都加固,增加射擊孔,即使在修理中的坦克,只要火炮可以發射的,都被用作火力點,隱藏在十字路口和鐵橋邊。德軍柏林的軍事防禦也算是固若金湯,讓敵軍也是難以攻克,除非付出一定的代價。

蘇聯紅軍在當地凌晨萬炮齊發,開始進攻納粹德國首都,蘇聯投入近200萬兵力,希特勒一開始調來了五十萬大軍,一千五架以上的飛機,大量的坦克和大炮,步兵師團及坦克師團。蘇軍武器裝備上有一定的優勢,但還是在殘酷的巷戰中受到重創。


在激烈的巷戰中,德軍十分頑強地抵抗,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築都是戰場第一部分。甚至在地鐵隧道和其他的地下通道都有可能進行肉搏戰。

德軍步兵在高處用鐵拳反坦克火箭筒向蘇軍發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種德國製造的,廉價的火藥推進無後坐力反坦克榴彈發射器,可以在相對狹窄的空間內使用,殺傷力又被認為是獵殺地球上一切裝甲目標的能力。所以當蘇軍進入這片區域時,必定遭受一定程度上的傷害。後面蘇軍也組織突擊隊進攻,雙方在每一條走廊,每一個房間都展開血戰,德軍歇斯底里地拼死抵抗,但還是被蘇軍重重包圍。

儘管蘇聯軍隊打到柏林的時候,德國無論從士兵還是軍事裝備上都處於劣勢,但是也集中了所有的力量來保衛柏林。希特勒這個精神領袖讓他們戰鬥到最後一刻,他們則奮不顧身地往前衝鋒,這也是他們的“家”。

蘇軍戰前除了物質準備也是對全軍進行了思想教育,讓他們在攻佔德國國會大廈時,鬥志高昂地勢必要跟法西斯主義清算之前被打擊的賬。據說,有個炮兵戰士在炮彈上寫著:“為斯大林格勒,為孤兒,為寡婦們,為母親的眼淚,報仇!”當前鋒奮不顧身地衝進去帝國總理府的建築時,也是傷亡慘重,紅旗方隊的蘇軍也是一直往屋頂上插紅旗。當時防守的法西斯士兵仍然不肯投降,展開了激烈的火力戰和白刃戰,蘇軍一層一層往上走才肅清敵人。

最後,蘇軍升起勝利的旗幟,而希特勒也在絕望中自殺了。那一天德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




《柏林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