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初三考試語文試卷出了“武松殺張都監一家後留名是哪幾個字”,這題有何教育意義?

大道無名無形


哪有什麼教育意義?出這題的目的就是為了檢查一下同學們是不是真的閱讀了《水滸傳》了。《水滸傳》是課程標準裡推薦的閱讀篇目,既然是國家教育部推薦的,那麼,下面就得落實。前些年課外閱讀考試的內容多是大家熟悉的內容,不管有沒有讀過這部書,因為大家都熟悉這些故事,所以,還是能夠答上來的。有的老師將這些名著的主要故事情節或者主題作者等主要信息提煉出來,讓同學們記住就行了,考試時候就能夠應付。

這樣,肯定是不能確定孩子們是否閱讀了這些名著,於是,出題者就開始找書中的一些細節來作為考題,如果你沒有讀過這部書,你一般是答不對的,只有蒙了。

閱讀名著對孩子們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一些正能量的書籍還對學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魯濱遜漂流記》,主人公在困境下如何生存的智慧和頑強精神絕對是良好的精神食糧。有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格列佛遊記》中慧駰國的故事,真的很震撼,既有諷刺意味,同時也是使人腦洞大開的。

但是,隨著學業負擔的加重,孩子們無暇閱讀這些好書,確實非常遺憾的。我家孩子特別愛讀書的,但是這些名著只是在小學裡讀的,到了初中以後,基本上就沒有時間讀這些大部頭的書了,即便是放假也很難抽出時間來讀,只能讀些小的短篇了。

《水滸傳》的人物現在備受爭議,這裡的人物除了魯智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好人之外,其他人大多不是好人,就是黑道上的人。武松也不是什麼好人,殺張都監一家的事情雖然張都監錯誤在先,但是裡面亂殺無辜的事情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作家思維都比較特別,施耐庵這樣寫,未必就喜歡他手下的人物。尤其宋江,表面上的描寫說他如何重義氣,但是或許正是作者要貶斥的人物。施耐庵借戴宗之口罵過宋江說是“黑矮殺才”,或許就是作者心中對宋江的真實評價。


愛河北人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寫道:“(武松)轉身來,把張都監也割了頭。見桌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鍾子,一飲而盡。連吃了三四鍾,便去死屍身上割下一片衣襟來,蘸著血,去白粉壁上大寫下八字道: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血雨腥風快意恩仇的江湖情結,是每個人心中的童話。武松這一近乎神話一般的人物從文學作品中走出來,千百年來為壓在社會底層呻吟掙扎的人群以不畏強權懲奸除惡的渴望與勇氣。個人英雄主義所展示的暴力美學,絕不僅僅是歐美文化的專利。一個長期被程朱理學中庸之道壓抑的民族,從來就不缺乏“飲馬走江湖,揮劍決浮雲”的俠義情懷。八個字震古爍今!寫盡了豪門權貴狼狽為奸腐朽淫靡的外強中乾,道盡了孤膽英雄天馬行空敢作敢當的霸氣側漏。

當今社會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依然有各種邪惡勢力沉渣氾濫,同樣有各類衣冠禽獸囂張瘋狂。打該打之虎,殺該殺之人——是謂眾望所歸民心所向也!


沙中古道


每年的考試,尤其是語文考試中,全國各地的試卷中都會有這樣的一到兩道“奇葩”的問題,引發大家的關注與思考。比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試題“武松殺張都監一家後留名是哪幾個字”。相信,大家看完這樣的問題後,心裡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難道學生讀書要讀得這麼細緻,要讀得這麼認真嗎?作為正常的讀書,可能我們閱讀書籍只是閱讀大概,不會細緻地閱讀,更不會去糾結每一個文字。出現了這樣的試題,大多數的人反應是:這也太難為學生了吧,因此指責、質疑聲層出不窮。

其實這樣的現象之所以出現,個人認為我們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語文考試中為什麼會出這樣的題。可能大部分人會說:“我怎麼知道,我又不是出題的老師?”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但是我們作為學生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換位思考。當我們站在出題老師的位置去思考時,我們就會發現更深的含義。

現在已經到了資源大爆炸的時代,教輔書,參考書,練習題數不勝數,學生手裡有的可參考資料更是不勝枚舉,網絡一搜,什麼類型的題都有,手機APP資源也很豐富,小猿搜題不會的手機就能解決,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學生的便利與快捷。當然與之對應的是出題老師手裡的資料範圍越來越侷限,既不能重複,更不能洩題,必須是原創,所以,有些“奇葩”的題型也就在所難免了。

這道題本身來自《水滸傳》,提到這本書,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電影,電視劇多次播出,改編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作為現在的初中生,電視、電影、短視頻佔據了大部分時間,真正的讀書時間少之又少,快餐文化逐漸滲透到我們的千家萬戶。相信通過這樣的試題,可能學生會花費時間去讀傳統經典的書籍,去重新拿起書本來讀書,要這樣來看,這樣的題存在就是合理這句話還是能說通的,相信快餐和正餐相結合,我們每一個人才會滿足。


說文寫作


世界分分秒秒都會出現成千上萬的書籍,文章,名人,發明,理論,可是我們色的小孩要思考死摳這些西遊記細節,就想把出題的拿來捶一頓。誤國誤人子弟。



大趣授漁公眾好


答:一、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二、意義如下:

顯示了武松敢於擔當,光明磊落,不願牽連無辜的豪俠氣概。因為當時社會政治黑暗,貪官汙吏橫行,出現如此重大刑事案件,若查無頭緒必將問責地方官以息物議,重壓之下地方官必然嚴訊逼供,屈死窮苦百姓人命一大批,那樣的結果絕不是大英雄武松想看到的,良心無法容忍,影響英雄美名,因此他果斷自我暴露以保護百姓,更彰顯了他的豪俠之義,洞察之深,仁愛之心,智識之高。使他的人物形象更趨完美。令讀者震驚血淋淋大案的同時,不是恨殺人者,而是更敬佩他,如此高超巧妙的筆法才能使《水滸傳》成為“四大才子書"!成為名著經典!


榮三易


學習目的是聯繫到自己今後使用。初三學生年華正少,正是人生思想,受教育指導年齡段朦朦朧朧所走向各種問題開啟奠基起步。

初三語文考題:"武二哥殺張三都頭一家留名血濺下什麼字?"這是而今應試教育誤導孩子大錯特錯考試命題。

此題是否一作文題,還是二AB選擇題,還是三填空題,如是二,三考試初三娃們,娃兒是否弱智點,這九年制義務教育不知是否白學了。

正確答案,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殺人者打虎武松也"。用死者身上一塊上衣布大寫下八血淋淋字。

武都頭好象沒上過私塾,一下把孔老二一套"之乎者也"隨來興筆塗到裝修後"白粉壁上",真不知老張有沒有給牆壁噴塑,這一疑問,為啥要不八字下落款微宗年號月日不見留下,或是武二"徽宗"二字不會文寫。

武哥這一未完成落款,從此後人有好事者在遊山玩水景區到處留有刻筆,牆上壁院,樹面,碑林,峽谷…無處不在,亂畫亂塗,搞得央視頻道三天二頭告民廣告特別是告戒出國人士:君子放眼莫動手。

我在六十年代初上中學,從課堂和課外閱讀了《水滸傳》,這其中第三十一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蜈嶺"回章武二八隻提字到時有記住,特別是青年出遊時期仿而學用。

70年與一同事上夢山,山下是朱元璋皇太子墳墓,山徑翠竹連蔭,沿石階碗口粗茅竹碗延伸展,竹矗雲饒,鳥嗚鶯舞。

同事姓方,我二參觀完託夢石屋,下山看聽到竹林圍抱沙響,靜得心中有點怕,立馬想到武二留名,我從落葉叢中拾撿一有梭有尖角石子,在一顆最大竹子壁面從上到下刻寫:ⅹ方大人到此一遊。七O,八,…。日子記不清了。那年月山上山下沒有什麼遊人,也沒有看守山人。

初三語文試卷這一出題,可不為上品,都為下策,可下架,無論是對教師教學質量水平,還是考察學生文化理論,都為兒戲一徜。


易家巷


首先表明,我是路邊吃瓜群眾,也是一個教育前線的小學生。看到大家討論得如此熱鬧,忍不住來湊把熱鬧。接下來我就這一問題談談我的看法,如有不妥,多多包涵!

1 關於這道題應該是樓主孩子或者親戚家孩子出現的問題。我想糾正一下樓主,這一題考的是對知識點的識記,不是考教育意義,更不是教育孩子們要有擔當精神。

2 我覺得有必要和大家介紹一下大綱對初中生閱讀的要求。初中生需要有400w字的閱讀量,而四大名著是必讀篇目,在初中課本的名著導讀中都出現,而且都有幾千字的精選片段,而武松這一段恰好是精選片段。所以老師出這一題的目的在於檢查學生有沒有認真閱讀。

3 關於這個知識點應不應該考,這個問題我結合我們省的情況談一下。我是03年參加工作,文學常識題在00年至05年之間是中考必考題目,那個時候考得很直白,無非就時代籍貫和作品;05年到15之間文學常識被淡化了,在正規考試中基本沒有出現;而到了16年,文學常識成為必考題目,再次登上中考舞臺(這個時候不叫中考,叫水平測試),但是他考試的方式換了,不在選擇題中考,而在語言運用中出現,因此出現了《水滸》中綽號什麼什麼的叫什麼名字這類的題目。按照我的理解,出題人的目的是為了逼著孩子們去讀書,遠離網絡,遠離手機。

4 其實我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領域,總會對其他領域不瞭解。正如我曾經不瞭解舉重運動員減體重,不瞭解演員增體重一樣。最後用某教授的一句話來作為結尾:對於很多事物,我們可以不贊同,但是不要急於否定。

謝謝樓主!


飄零


俗話說:好鐵要經三回爐,好書要經百回讀。《水滸傳》是四大名著,許多章節都上了語文課本。

為了提高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語文成績,語文老師肯定會要求學生要多讀這些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粹。

武松是施耐庵施老先生濃墨重彩描繪的一個英雄人物,在民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可以說創作得極其成功。

考試試卷出現“武松殺死張督監後留下了什麼話”這個問題其實很正常,出題者並非是“糊塗顢頇閒得無聊”,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了的。

武松留下的是“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如果學生閱讀時粗略,或者走馬觀花,是很難做出正確回答的。武松留下的這段話對凸顯他的鐵骨錚錚、光明磊落、敢作敢當,不拖累無辜的鮮明個性是很重要的……

出題者的用意在於考試學生在品讀這段章節時是否用過心?是否反覆閱讀?是否對武松的英雄形象記憶深刻?

凡此種種,出這樣的題目實屬正常。不應該惡意揣摩,刻意詆譭,捕風捉影,對出題者上綱上線!

那樣的話,實在是吹毛求疵,小題大作,無形中成了搖唇鼓舌、興風作浪、水母目蝦、吠影吠形的噴子!




到海方知浪渺茫


這題讓我想起一個段子,歷史考試裡有道題,問武昌起義是誰打了第一槍,又問是誰打了第三槍?班上的同學都不知道誰開的第三槍,問老師,老師說書上寫著,大家一起翻書,只見書上赫然寫著,“啪啪啪”,黃興舉起槍,揭開了武昌起義的序幕。


溫哥華大叔聊教育


且不說答案怎樣。動不動問教育意義,怎麼可能所有題目都有教育意義的?很多題目特別是基礎性題目只是考察學生學習的基本功是否紮實,沒有特別的現實意義。題主吃飯有什麼教育意義?沒有就別吃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