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字/晉公子 謝謝你關注小書房1538,同文學來一場充滿溫情與敬意的邂逅


本文系小書房1538(XSF1538)的晉公子原創

本期話題

吞併宋國之後,齊湣王成為了諸侯眼中的眾矢之的。秦、趙、燕等國結成聯盟,推樂毅為將,率領聯軍在濟西大敗齊國。

可是,為什麼下齊七十餘城,佔領齊國長達五年之久的樂毅卻始終無法攻破莒城和即墨,以至於讓齊國再度翻盤了呢?

1、聯軍攻齊

吞併宋國給齊國帶來的外交影響極其嚴重。

趙國等三晉諸侯最先感受到了威脅。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因為對他們來說,身處在齊、秦兩大國東西夾擊的內線地位,維持均勢是自保的必要條件。

當秦國東進,咄咄逼人的時候,他們就會聯合齊國對抗秦軍;而現在齊國吞宋,他們也不能坐視齊國的迅速強大。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因此,就在桀宋滅國之後不久,趙國便率先向齊國發難。大將趙梁和徐韓為先後統兵向齊國發動了進攻。

不但趙國,連主政魏國的魏相孟嘗君田文都不顧先祖墳塋尚在齊國的事實,開始策劃聯秦伐齊了!

不過,無論是趙國還是魏國,甚至於處心積慮想要滅齊復仇的燕國,在組織聯軍伐齊的問題上,他們都不具備足夠的實力和影響力。

號召天下諸侯聯軍伐齊的幕後操盤手只能由強大的秦國來擔任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這正中了秦昭王的下懷。

齊國濱處東海,與秦國之間隔著三晉。通常情況下,秦國很難對齊國實施直接有效的軍事打擊。

但現在趙國的聯盟使者金投已經到了秦國,這意味著它願意充當滅齊的急先鋒。

一旦齊國被消滅,趙國必將陷於孤弱。從長遠來看,這對秦國一統天下仍是有利。

因此秦昭王發下話來:

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帥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戰國策·燕策二》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為了宣示自己為聯軍站臺撐腰的態度,秦國在公元前285年派遣蒙驁統軍,越過韓、魏,長驅攻打齊國的河東地區,並一舉奪取了九座城池。

緊接著秦國便推趙國為攻齊盟主,並由它出面聯絡燕國加盟。為了表示聯盟誠意,秦國還分別向燕、趙兩國質子作為擔保。

聯盟伐齊的局面就此完全成形了,但是讓誰來做聯軍主帥呢?

就是在這個時候,名將樂毅便走向了前臺。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樂毅之所以能被燕、趙兩國同時委任為相國並擔當聯軍統帥是其來有自的。

當年齊國趁燕國發生“子之之亂”的契機佔領燕國,正是樂毅為趙武靈王策劃了伐齊存燕的行動,燕昭王才得以復國。

當趙武靈王在內亂中死去以後,樂毅去趙,輾轉來到燕國,又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因此只有他出任主帥,才能實現“燕趙共相,二國為一”的團結局面。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戰爭一開始,樂毅首先以趙相的職司統帥燕、趙聯軍從趙國的西南方向攻入齊境,奪取了靈丘,作為進一步攻戰的橋頭堡。

靈丘的東北不遠處就是高唐,高唐乃是齊國的“五都”之一,濟西的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為了確保高唐的安全,齊國盡起傾國之兵,由齊將觸子率領,在濟西與樂毅展開決戰。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齊湣王急於將入侵的聯軍部隊儘快驅逐出齊國,在戰前派專使給主帥觸子下了死命令:

“如果你不能速戰速決,我就夷滅你的宗族,刨了你的祖墳!”

巨大的壓力讓觸子心亂如麻,雙方剛一接戰,齊軍就鳴金退卻,而對面的燕、趙聯軍則在秦軍的強力配合下追亡逐北,由此演成了齊國在濟西的慘敗。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濟西大捷之後,秦軍迅速轉向南下,像餓狼撲食一樣將齊國剛剛攫取的宋國大都市定陶吞入腹內,而樂毅以燕相的職司獨自率領燕軍西進,一路攻克臨淄,齊湣王和太后被迫出逃莒城。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濟西兵敗,臨淄城破。

直到這時,被蘇秦的南下攻宋計劃欺騙了許多年的齊湣王方才如夢初醒,當他最終看清了蘇秦的間諜身份,識破了他滅亡齊國的意圖之後,為了洩憤,遂將蘇秦車裂以死

而蘇秦也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以百誕成一誠”(《淮南子·說林篇》)的壯舉,實踐了他對燕昭王忠君死事的諾言。

2、功虧一簣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樂毅伐齊,既是他一生事業功名的巔峰,也是他留給世人最大的懸案。

在攻克臨淄之後,樂毅將齊國的寶物祭器悉數運往燕國,燕昭王終於如願向齊國報復了當年的一箭之仇。

出於成功的喜悅和對樂毅的感激,燕昭王親赴濟上犒軍行賞,並割齊邑昌國封贈樂毅,號其為“昌國君”,抬舉樂毅一躍成為了小國諸侯似的人物。

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非常蹊蹺了:

燕昭王回國之前囑咐樂毅,讓他留在齊國繼續征服尚未投降的城市。樂毅前後收服了齊國七十餘城,只有莒城和即墨還在苦苦堅守。

五年之後,燕昭王去世,繼位的燕惠王從前同樂毅有過節。

他聽信了齊國人田單的反間計,懷疑樂毅遲遲打不下莒城和即墨是玩寇自重、意圖霸佔齊國。

於是派出騎劫取代樂毅,削奪了樂毅的兵權。

為了躲避燕惠王可能的迫害,樂毅逃亡趙國。他的離職直接導致了燕國軍隊的渙散,田單趁機用火牛陣攻破燕軍,擁立齊襄王復國成功。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為什麼下齊七十餘城的樂毅就是啃不動莒城和即墨呢?

論城防,莒城、即墨不可能比臨淄更加堅固;

論兵力,臨淄保衛戰時齊國好歹還有濟西之戰敗退下來的部分主力,而莒城和即墨雖在五都之列,兵力卻應比臨淄更為單薄。

在臨淄摧枯拉朽的樂毅到了莒城和即墨,怎麼會頓兵堅城之下,一籌莫展?這太讓人費解了。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從古到今,有不少人試圖解釋其中的原因,但眾說紛紜,至今都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這裡,我也不揣固陋,嘗試給出一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樂毅圍困莒城和即墨的時間應該沒有五年那麼長。

也就是說這場戰爭的進程不能理解為樂毅在攻陷臨淄之後迅速佔領了齊國的七十餘城池,單單啃不動莒城和即墨,於是雙方在這裡僵持了五年。

《史記·樂毅列傳》當中的記載是這樣的:

樂毅留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史記·樂毅列傳》

徇,就是略,經略土地的意思。

也就是說樂毅的“下齊七十餘城”是花費了五年的時間才完成的。五年之後,尚有莒城和即墨沒有被征服。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但是,即便我們這樣理解“五年徇齊”,將它同當初齊宣王50天佔領燕國的速度相比,仍是太慢。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我覺得這裡頭的原因同樂毅這個將門之子的淵源和經歷有直接關係。

戰國時代的滅國戰爭,尤其是針對大型國家的滅國戰爭,往往是易於攻克,難於堅守。

在樂毅伐齊之前有兩次重要的滅國戰爭值得注意: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第一次是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派遣樂羊和吳起為將,征伐中山。經過三年的苦戰,中國山最終被魏國消滅。

為了表彰樂羊的功勞,魏文侯因此將中山國的靈壽封給了樂羊。

可是魏國對中山國的佔領很不穩固,因為它和中山之間隔著趙國,中山事實上是作為魏國的飛地而存在的。

當魏國陷入與趙、楚等諸侯的苦戰,無暇北顧的時候,中山就趁機脫離魏國的統治,復國了。

也因此,定居靈壽的樂羊家族隨之變成了中山人,樂毅正是這個家族的後人。

第二次就是公元前314年齊國藉“子之之亂”佔領燕國。

雖然整個佔領行動僅花費了50天,但齊國卻在燕國國民的強烈抵制與趙、魏等諸侯的國際干預下把這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了出來。

以齊國偌大的體量想要消化弱小的燕國都這麼艱難,那麼反過來燕國想徹底佔領齊國就更不容易。

樂毅鞏固佔領的策略就是“皆為郡縣以屬燕”。也就是說不僅要完成軍事佔領,同時要建立起地方行政機構,對新佔領區實行有效的行政管轄。

軍事佔領可以迅速完成,但行政管轄的建立非常複雜——建立逐級行政機構,登記人口、土地,確定賦稅、徭役等等,必須一個比較長的週期才能實現。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這套嶄新的郡縣制度的建立應該是非常艱難的。

因為春秋時期由管仲創立的那套國野分治的行政體制沿用到齊湣王時期已經是根深蒂固,《史記·蘇秦列傳》就說:

齊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三軍之良,五家之兵,進如鋒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泰山,絕清河,涉勃海也。——《史記·蘇秦列傳》

樂毅要想用郡縣制取代管仲的舊制,他所面臨的挑戰跟項羽攻克咸陽之後的情形差不多:

項羽為什麼不都關中而都彭城?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國體是封建制,而關中地區自從商鞅變法以來,郡縣制已經推行了一個半世紀。

如果都關中,行封建,項羽根本坐不住這塊地方。

後來他分封的三秦之王在劉邦的攻擊下土崩瓦解,而劉邦則迅速在關中恢復起郡縣制的統治就是最好的證明。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因此,佔領齊國之後,擺在樂毅面前的難題是,不行郡縣,他無法鞏固統治;

施行郡縣,又必須面齊國固有傳統對新體制的強烈抵制,這些應該是樂毅花費了五年時間才征服齊國七十餘城的根本原因。

我們不能去指責樂毅的郡縣制佔領思路,因為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經驗證明,郡縣制已經是當時歷史條件下鞏固新佔領區最有效的辦法(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舊文 )。

如果說在這場戰爭中樂毅有什麼遺憾的話,那最大的遺憾可能是時不我與。

如果燕昭王不是在濟西之戰後五年就匆匆離世,如果歷史能夠再多給樂毅一點時間,或許滅齊之戰的最終結局會不一樣。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樂毅的功虧一簣,表面上使得“子之之亂”以來的燕、齊格局又回到了原點。

但兩國之間的這段恩怨卻對戰國時代的統一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聯軍伐齊的過程中遭受重創的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國力再也沒能恢復到同秦國東西爭霸時的水平。

而主持伐齊聯盟的趙國又因此與齊國結下了恩怨,以至於到長平之戰的後期,力不能支的趙國向齊國求援借糧,齊國拒絕提供幫助,眼睜睜地看著東方最後一支能夠抵禦秦國的力量被名將白起摧毀。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齊國、趙國的先後沒落,加速了秦國一家獨大,一統中國的進程,秦軍的鐵蹄,秦吏的郡縣制很快就將在山東六國的故土上紮下根來。

--End--

歡迎走進小書房1538

和我一起在錦江邊衝一盞蓋碗茶

擺一點關於文學與人生的閒龍門陣!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樂毅的悲劇:橫掃齊國七十城的他,為什麼在莒城和即墨功虧一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