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一共死了多少人?

用戶166364617


無論如何,安史之亂導致3600萬人死亡都是一種極為誇大的說法。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754年,戶部奏天下郡321個,縣1538個,鄉16829個,有9069155戶,人口數為52880488;到了764年,戶部奏290多萬戶,人口數1690萬。有人據此認為安史之亂中死了3600萬人。很顯然,這種說法是相當不科學的。

安史之亂從755年的十一月安祿山矯詔起兵一直持續到763年的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共七年零兩個月的時間,所以,從《資治通鑑》中754年和764年的人口對比確實能說明一些問題,那就是,安史之亂確實造成大唐人口的銳減,大量的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妻離子散。但並不能從中得出戰亂中總共死了多少人。

首先,我們也要考慮出生率,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十年中,被安史之亂波及的地區出生率應該是很低的,成活率也會下降。死亡率大幅度增加,這就導致了人口數量的極速銳減。

其次,我們知道,在754年的和平年代,人口數量的調查和記載準確率是很高的,戶籍制度和納稅制度都是完善的。但764年卻不同,安史之亂雖然已經在一年前結束,但戰亂並沒有就此結束,戰後重建並沒有完成,戶籍制度也遭到了破壞。

很多人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給政府統計人口造成了困難,而且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已現雛形,唐廷對這些地區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區比戰前少了好多。再一個就是,安史之亂後,戰亂還在繼續,吐蕃在西邊從河隴地區攻進長安,再就是僕固懷恩的反叛。在這些情況下,只能說當時國家掌握的人口數是1690萬,但實際的人口數應該是遠大於這個數的。

再次,戰亂中,很多人開始南遷。尤其是河南河北這些戰亂重災區,很多人遷到江淮以南地區。

所以,歷來人們對安史之亂中死亡人數的統計都是不準確的。這個死亡人口的範圍能從幾十萬到上千萬。

其實,戰亂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只是安史之亂造成的數個嚴重影響之一。還有社會動盪、藩鎮割據、剝削加重、邊疆不穩等等。安史之亂成為大唐的一個轉折點,自此,大唐再也沒有恢復從前的繁盛。


蕭曉四姑娘


以前對於安史之亂的認識僅僅知道那是一場很大的叛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最近看《資治通鑑》,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是歲,戶部奏:戶二百九十餘萬,口一千六百九十餘萬。”

看到這句話我震驚了。這句話是寫在唐代宗廣德二年,距離平息安史之亂一年左右,距離安史之亂爆發也僅僅是八年左右。

而《中國人口史》,趙文林,謝淑君的觀點: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頂峰為6300多萬。 第179頁。

《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下冊),王育民的觀點:唐朝天寶年間戶口峰值為8050萬。 第54頁。

《中國人口史》(第二卷) 隋唐五代時期,凍國棟的觀點: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大約1430-1540萬戶,7475-8050萬人。第182頁

《中國人口發展史》,葛劍雄的觀點: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後,在8000-9000萬之間。 第159頁

綜合以上資料,唐玄宗天寶年間的總人口應該在六千萬左右,而到了安史之亂之後,就僅僅剩下了一千六百餘萬。八年時間,整個唐朝整整減少了四千多萬人,死亡率達到了80%!!!

抗日戰爭我國的死亡數不過三千餘萬,而一場安史之亂竟然死亡了三千多萬人,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可信的


牧心小妖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名 稱 安史之亂

地 點 中國北方

時 間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參戰方 唐朝官軍和回紇兵,安史叛軍漢人、契丹、室韋、胡等雜合軍隊

結 果 唐朝獲勝,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參戰方兵力 唐朝150,000(安史之亂前期)唐朝280,000(安史之亂後期)

傷亡情況 大約30萬(安史之亂中期)

主要指揮官 李光弼、郭子儀、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叛軍指揮官 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

開始時間 75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年)

結束時間 763年2月17日(寶應二年)

影 響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經典戰役 睢陽之戰,鄴城之戰

別 名 天寶之亂


塞北少年行


不是3000萬。這個數字不真實,真實數字應在2000萬以下,甚至更低。

首先我們瞭解一個情況,即安史之亂主要發生站北方,戰場主要以河南、河北為主。對於南方人來影響是較小的。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很多北方人因戰亂逃避至南方,這種現象非常多。

再次,我們來看下,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唐朝的戶數為891萬戶,人口為5200萬人左右。根據《通典》記載,經過安史之亂,到了唐肅宗乾元元年,戶口數為190萬左右,人口銳減3500萬左右。看起來是經過安史之亂,死了3500萬左右。

但這結論是錯誤的。

因為根據《通典》記載,到了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唐朝的戶口數突然從190萬戶,增加到了290萬戶。

這才經歷了4年而已,怎麼可能多增加100萬戶,這說明,乾元3年,對於戶口數的記載時有問題的。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乾元三年並沒有平定安史之亂,很多州縣並不在唐中央的掌控之下,所以190萬戶的記載也是錯誤的。

同時唐代宗廣德二年,平定了安史之亂後統計的戶數是290萬戶,也是過於少了。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口數量主要是州縣上報的,可問題在於,那個時候存在著虛報或者不報的情況。

《舊唐書·德宗紀》:朝集使及貢使見於宣政殿。兵興已來,四方州府不上計,內外不朝會者二十有五年,至此始復舊制。

由此可以看出,安史之亂死了3000多萬人的說法是錯誤的,死的人遠遠低於這個數字。


智者善知


安史之亂,無論放在哪個年代,對於百姓來說,無一不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安史之亂髮生於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全程歷時七年多,對唐朝的國力消耗之大或許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象!雖說唐朝獲勝,但之後的地方割據使得唐朝基本回天乏力了!


據不完全統計,安史之亂中期的傷亡人數大概是30萬左右,至於題主所說的傷亡3600萬,在鄙人看來,還是有較大誇大的成份!因為據相關史料記載,在公元700年,唐朝的人口大約是4500萬,如果一個安史之亂就死了3600萬,這是個什麼概念,想想都是不可能的!


不過,可以肯定的事實就是: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不論是當權者還是普通百姓,無一不是這一場禍害的受害者!安史之亂後,社會混亂,藩鎮割據,人民的剝削加重,社會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唐朝也開始由盛轉衰!


汝影吾行


安史之亂,人口減少3600萬人的記載,原始出處是《通典·歷代盛衰戶口》。文中記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唐王朝總戶口為891萬4790戶,總人口為52919390。而五年之後的唐肅宗幹元三年(公元760年),唐王朝治下169個州,總戶口為193萬3134戶,總人口損失35928723人,銳減到不足1700萬人。

【天寶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四千七百九,管口總五千二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此國家之極盛也。肅宗幹元三年,見到帳百六十九州,應管戶總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三十四。自天寶十四年至幹元三年,損戶總五百九十八萬二千五百八十四,損口總三千五百九十二萬八千七百二十三。】——《通典卷第七·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

此外,《舊唐書》同樣有記載,安史之亂給中原地區造成極大破壞,人口十不存一,良田化為荒蕪,千里蕭條,遍地荊棘,豺狼嚎嘯。無數百姓逃奔至江淮地區避難,但求一時偷生。曾經何等繁華的河南地區,變成了人煙斷絕的無人區。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舊唐書·郭子儀傳》

4000年來的人類文明史,其實真正最有意義的事情只有一件: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前,地球上各國各地人類的人口、gdp乃至整個生存質量,無不是一直就在極低的生產力水平中反覆循環。

正因為工業化時代之前,農業社會的穩定性如此脆弱,一切”盛世“都如瓷器一般,精美而易碎,只要一場大規模戰亂便足以讓其化為煙雲。

幾年前的大唐王朝,尚是國勢強盛,文化繁榮,萬邦來朝,兵鋒遠及蔥嶺以西,達到了之前歷朝歷代前所未有的極盛之世的,也僅僅就是一場野心家引發的兵亂,就陡然崩塌,國勢不可挽回了。三分之二的大唐帝國子民,短短五年時間,就變成了史書上一串數字,就此消失了……

這是享受著現代科技和工業文明的成果,夏天吹著空調冬天開著暖氣的現代人,所萬萬難以想象的。很殘酷,但也很真實。這就是我們文明的歷史……歷史就是這樣已經發生過的事實,不止是百家經典,不止是盛世華章,不止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更有那絕大多數不可能在史冊留下姓名的芸芸眾生。

安史叛軍是怎樣的一群人?

他們所經之處,必將城內百姓衣物財產搜刮一空,強迫精壯男子為苦力,婦女皆被姦淫,老弱病幼直接殺死,挑在刀槊之上為取樂。

【賊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財賄、婦人皆為所掠。男子,壯者使之負擔,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戲殺之。】——《資治通鑑》【思明兵所向,縱其下椎剽,淫奪人妻女,以是士最奮。是時,舉河北悉入賊,生人貲產掃地,壯齎負,老嬰則殺之,殺人以為戲。】——《新唐書·逆臣傳》【兇威所至,無不蕩覆,衣冠士庶歸順於靈武郡者,繼於道路,家口亦多避地於江淮。】——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蹟》

誠然,唐朝官軍在平叛過程中,同樣也遠談不上愛民如子,秋毫無犯,也確為人口大幅度減少“貢獻良多”,唐肅宗李亨更做出了賣掉東都洛陽子民,以酬回紇兵馬平叛之功的極無恥行徑,

然而,大唐王朝從來不僅僅是李家皇帝的私產,更是所有三軍百姓萬眾的大唐,

李家皇帝的無恥,絕非是給安史叛軍的惡行做任何洗白的理由。大唐帝國何曾負於安祿山史思明這兩個高官顯爵的雜胡,又何曾虧待了曾經佔據帝國軍隊1/3兵額,重祿厚餉恩養多年的這支叛軍?!

這場空前浩劫的罪魁禍首,難道首先不該是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挑起戰火的野心家、以及他們麾下一群人皮禽獸的罪責麼?

叛軍首領:安祿山

唐玄宗李隆基,寵信奸佞,不理朝政而令國家崩亂,平叛時又舉措失當,自毀柱石;唐肅宗李亨,昏庸無謀,私心誤國,屢次錯失平叛良機,致使戰事持續數年,更遺留藩鎮割據百年之禍。此禍國殃民之罪責,他父子二人實萬死難辭其咎!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長生殿上、馬嵬坡前,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所謂”愛情悲劇“,他二人的悲歡離合,和千百萬為其所累的平民百姓家庭的生離死別相比,又算得了什麼?竟也當真值得後世無數文人墨客,為之長吁短嘆麼?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為著野心和功名而一將功成萬骨枯,不論是外虜入侵,還是同族內戰,對廣大沒有話語權的蒼生百姓來說,從來都一樣殘酷。他們僅僅就是當大難來臨之時,無論如何也要掙扎著活下去罷了。哪怕是吃草根樹皮觀音土,也吃親人孩子的肉,吃同伴同鄉的肉……

如睢陽保衛戰中,三萬多城內軍民百姓,茶紙、樹皮吃盡,便分食軍馬,馬吃完了羅雀掘鼠,雀鼠又盡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困餓交集中死去的,和古代任何一場大災荒或長久圍城戰中,民眾的死法一般無二。

苟延殘喘、所剩無幾的數百守軍,再將靠著「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支撐下來的同樣寥寥數百百姓,分而食盡,而正是他們的堅持,才使得當時作為中原百姓避難所的廣闊江南大地,不至於落到如睢陽一般的地獄慘景……

正是經歷過這樣的人間地獄,所以當亂事最終平息,元兇伏法時,詩人杜甫才會欣喜若狂: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至於“東都子女財帛歸回紇”事,不妨看看百年光陰後的後續:

回紇汗國在漠北爭霸中慘敗於黠戛斯,十五萬人西遷西域,三十萬人其及可汗王庭南下,以歸附之名索取唐朝天德軍為據點,意圖復興。

對這種落水狗,即使是中樞力量已經衰竭的晚唐政府,在一代名相李德裕的調度下, 仍毫不客氣地調集北方各大藩鎮加以圍剿;

其中大部分被瓦解後歸降,剩下的死硬派約十萬人,及其可汗一起,被唐軍攻滅於殺胡山。回紇汗國就此滅亡。回紇烏介可汗的人頭也成了大唐王朝最後一份寶貴戰利品。

平心而論,如此對待曾經的平叛盟友,“甥舅之邦”,夠“忘恩負義”,——然則九世之仇尚不可忘,對趁火打劫之徒,正當如此報償!


狐狸晨曦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減少300萬,其中死去的應少於此數

因為戰後就是藩鎮割據的開始,各地人口統計自然是報少不報多,有歷史學家估計大概有200萬左右死亡,其中半數是士兵,半數是百姓。

安史之亂是一次有計劃、有步驟的政治反叛,發動者安祿山家族和後繼者史思明家族都是以攫取皇位,蒞臨天下為目的,所以安史之亂初期,叛軍的紀律遠遠勝過唐軍,兵員都是精選的,

約束很嚴格,甚至制定一些收買民心的安撫政策,所以初期死亡的只有士兵和拼死抵抗的百姓,無辜者基本不會遭到迫害,

只是到後期因兵員不足而就地擴充,使得各色人物都得以進入軍隊,為首者見大勢已去,也不再約束部隊,才大肆劫掠燒殺,

於是不到半年就潰不成軍而滅亡了。所以安史之亂的死亡人數實際並不高。唐代最滅絕人性的屠殺是黃巢起義,心理變態的黃巢不是以攫取皇位為目的,而是以毀壞建設、殺戮人口為樂趣,他和他的追隨者4年時間先後殺掉1700多萬,

往往是黃巢兵到之處,瞬間變成無生靈之所,黃巢起義後,黃河流域減少70%的人口,使得沙陀、契丹等族得以乘虛而入。


大龍蝦嗷嗷叫


唐朝安史之亂損失人口3600萬這個數字是真實的

中國唐朝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不僅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國歷史進程由外向型向內向型轉變的開始,安史之亂前後持續達八年之久,是中國自魏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又一次大規模動亂局面。中國人口損失3600萬也並非聳人聽聞,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肅宗乾元三年,也就是公曆760年,全國各州上報的戶口為2933174戶,大致為1600萬的人口數量,同安史之亂前的玄宗天寶十三年各州上報的人口數量5200萬相比,當時人口損失大致也就是3600萬這個數字。

安史之亂持續的時間很長,波及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等當時的人口稠密地區。長時間的動亂,叛軍所到之處,百姓也都遭殃,再加上連年征戰,物資短缺。廣大百姓都處在流離失所中,饑荒、疾病以及自然災害讓死亡率大大提升。各個力量為了擴大勢力,都強行徵召民夫,像杜甫的《石壕吏》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整個北方都處在一片動盪之中,《舊唐書》中記載“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安史之亂不僅僅是中國唐王朝的內亂,同時也夾雜這唐王朝同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的鬥爭,為了應對國內的叛亂,西北的軍隊大都調度到內地平亂。造成西北防守空虛,吐蕃趁虛而入,侵犯唐朝河西隴右地區,吐蕃軍隊不僅大肆殺掠百姓,搶奪財物,而且大量擄掠人口為奴,造成河西一帶很多地方變成空城。當時西南地區的南詔也同樣蠢蠢欲動,和唐朝發生多次戰爭。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疆域範圍也明顯縮小,西域地區的統治被吐蕃霸佔,同時喪失了河西隴右。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一直讓唐王朝處在內憂外患之中,中國人口損失達3600萬這個數字也並非虛數。


苒酩君


具體數字沒有,不過6000萬是絕對沒有滴,去掉兩個零還差多。要知道唐朝人口,也就天寶十三左右(正是安史之亂開始前)的時候全國總人口才6300萬人口!你同學說的等於是全部死光了——而且那時糧食可不像現在這種產量,如果糧食都不能維持士兵了,人都餓死了,仗也打不了滴。


運營工匠


個人分析認為三千六百萬肯定是那些政府高層故意抹黑反唐叛軍的。因為以當時的武器殺傷力和叛軍的人力和財力很難做到。綜觀今天全球各地的反政府武裝也不可能做到。即使當年德國軍隊橫掃蘇聯也才殺了二千多萬俄國人,何況當時的人好那麼少,殺了那麼多人,怎麼不見別國有所報道。歷史有所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