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藥企在中國建設創新“大腦” 他們看中了什麼

做創新藥,中國是個好地方。

首屆進博會的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吸引了全球300多家醫藥企業以及器械廠商,包括羅氏、阿斯利康、強生、賽諾菲、拜耳、賽默飛世爾等全球行業巨頭都拿來了自己的“心頭寶”產品及技術。

不少參與了進博會的醫藥企業都在盛會結束之後在中國啟動了新的投資佈局以及市場規劃。

其中,法國製藥企業賽諾菲在近期宣佈將建立其在中國的首個全球研究院,計劃於明年第三季度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在這個研究院上,賽諾菲也捨得花錢,此項目預計未來5年內每年投資額將達到2000萬歐元。

而來自瑞士的羅氏製藥也把創新研發的陣地安排在中國。據悉,將於明年竣工的羅氏上海創新中心,投資額高達8.63億元。未來,創新中心的工作目標集中在研究與早期開發免疫、炎症及抗感染疾病領域的創新型藥物。創新成果不僅服務中國,也服務全球。

外国药企在中国建设创新“大脑” 他们看中了什么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變化

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藥消費市場、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中國醫藥市場大,這一點一直吸引著外資藥企的目光。

據中國政府網數據,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81.8億人次,比上年增加2.5億人次。相當於在一年的時間裡,一個多地球的人口在就診。

在龐大市場中,創新藥是其中值得關注的高增長點。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杜濤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的五年,預測醫藥工業會呈現持續的增長,年複合增長率是6%左右,主要來自於創新醫藥。

這個市場在更早的時候,就引來了投資創新研發項目熱潮。然而在一年前,外資藥企在中國投資建立研究中心的進程其實出現了“退堂鼓”。

2012年禮來中國研發中心落成,曾經有業內人士認為該中心的成立標誌著開啟跨國藥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的熱潮。然而在2017年9月,禮來製藥正式宣佈關閉其位於上海張江的中國研發中心。

無獨有偶,幾乎是前後腳,GSK也調整了其張江研發中心的研發戰略,一些項目遭遇消減。據悉,2007年成立的GSK張江研發中心曾經是跨國藥企在中國建立的最大研發中心,GSK也成為了當時唯一一家將其核心疾病領域完整研發產業鏈設置在中國的跨國藥企。

而據醫藥媒體報道,早在 2015 年,艾伯維就關閉了在華腎病研發中心,2016 年諾華和羅氏也縮減了在中國的生物藥研發團隊。為什麼大家都調整或削減了在華研發項目?

當時有業內人士表示,所謂全球戰略只是表面,其中更深層的原因是來自於中國研發中心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中國龐大的醫藥市場讓跨國企業在中國後期臨床相關工作異常火熱,但是研發全球第一梯隊的新藥難度較大,資金投入量大且持續。隨著本土競爭日益激烈,各種成本逐漸上升,中國也與之前“物美價廉”的優勢漸行漸遠。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就是早期研發部門成為裁撤重點的原因。

按理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然而新一輪熱潮中,跨國藥企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卻仍然集中在新藥創新研發上。

利好

外資藥企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已經不算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早有先例可循。如今加碼在華佈局,什麼成為了外資藥企的新興趣點?

“現在是加碼中國的最好時機。”賽諾菲全球研究總裁劉勇軍的話或許代表了一部分外資藥企的想法。他認為,良好的政策環境、大量資本的湧入、醫療科技人才的迴歸,使得中國的創新“遍地開花”。

中國醫藥市場持續發展已經是一段時間內的常見態勢,而隨著醫改不斷深化,更多利好政策的推出可能讓外資企業對在華進行創新藥研究減少顧慮,提升興趣。

商務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自2017年7月28日起施行。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新型化合物藥物或活性成份藥物的生產(包括原料藥和製劑),新型抗癌藥物、新型心腦血管藥及新型神經系統用藥的開發及生產都在其中。

2017年年底,《關於鼓勵藥品創新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發佈,以危重疾病和臨床需求為導向,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創新藥和臨床急需、市場短缺藥品得到了優先審評審批的“綠色通道”。

今年4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九價HPV疫苗上市,只用了8天時間。審批速度之快,在中國藥品審批史上史無前例。更高的審批效率或許能給外資藥企更多信心。

當中國變得越來越不“物美價廉”,而是作為人才高地與世界其他國家競爭,更多的外資藥企希望自己建在中國的研發“大腦”擁有中國細胞。

賽諾菲近期宣佈建立在中國的全球研究院,計劃在成立初期招募30-50位中國本土的頂尖科研人才。而在研究院的定位上,也是面向創新,計劃致力於腫瘤、自身免疫類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早期生物研究。

羅氏集團全球CEO施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是為了成本原因,我們可能就不會考慮中國,而是東南亞。我們來中國,不是為了中國的手,而是為了中國的大腦。我們看中的是中國的科技創新人才。”

除了本土培養,“海外軍團”迴歸的態勢也是中國的人才優勢之一。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俊峰表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實施以來,大量生命科技領域的人才迴歸中國。這很大程度提升了整個藥品研發的實力及臨床水平。(陳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