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 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韶關探索

綠色生態 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韶關探索

南雄市靈潭村的新面貌。

綠色生態 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韶關探索

始興稻田展現一幅幅豐收畫卷。

綠色生態 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韶關探索

新農村居住環境舒適,村民樂享新生活。

綠色生態 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韶關探索

新豐縣下埔村將舊辦公樓改造成巾幗驛站和初心園。

出臺《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明確目標任務和數十項具體舉措;建立健全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抓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工作的責任體系;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大力實施“頭雁”工程,以基層黨建為抓手破解鄉村振興難題;圍繞打造珠三角優質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全域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培育發展特色小鎮,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培育文明鄉風,乳源縣被列入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

今年以來,韶關市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把鄉村振興擺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舉全市之力謀劃和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黨建引領、集中用力、綜合施策,努力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和高質量穩定脫貧水平,奮力走出一條具有韶關特色、體現綠色生態、加快城鄉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取得了明顯成效。

目前,韶關市“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體系基本形成,“三清三拆”、村莊建設規劃、加強基層黨建等工作進展順利。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穩定在4.0%以上,現有省級農業名牌產品111個,其中今年新增35個,增加數連續兩年居全省首位;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農村面貌顯著改善,278個省定貧困村創建基層黨組織建設示範村、75%的自然村啟動了環境整治,農村面貌發生積極變化,文明鄉風進一步樹立。

韶關市委書記莫高義表示,鄉村振興是中央和省統籌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韶關發揮生態優勢,加快綠色發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重大機遇;是韶關把短板變成“潛力板”,縮小與珠三角地區發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韶關融入珠三角、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珠三角優質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主要途徑,必須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全力以赴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加快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力爭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

1“策”字先行

“三農”工作開新局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韶關突出“策”字先行,以體制機制為突破口,高位推動,奮力譜寫新時代韶關鄉村振興新篇章。

5月10日,韶關全市鄉村振興工作會議召開,明確要把鄉村振興擺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推動韶關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8月16日,韶關成立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莫高義擔任組長,市長殷煥明為常務副組長,並納入數十個有關成員單位,下設八個專責小組,協調推進相關工作;

今年以來,韶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主持召開全市鄉村振興有關會議,帶隊深入各縣(市、區)鄉村,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深調研,分析解決鄉村振興遇到的難題,讓鄉村振興戰略在韶關大地上得到落實、推進。

今年8月,韶關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提出今後10年,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重點抓好“五大振興、三大提升”八項工作,並將擬定和實施4項重大規劃、14項政策文件、44項重點任務,確定發展富民興村產業的數十條具體舉措和過百條任務清單。

韶關市建立健全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抓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工作的責任體系,市級層面成立了兩個“市委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工作督導組”,縣級層面組建鄉村振興工作隊和科技人才服務隊,鎮級層面建立雙“113”工作機制,村級層面制定了加強駐村幹部管理十項規定。堅持“獎勵與約束並重”,出臺措施對鄉村振興工作推進得力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對工作不紮實、履職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予以問責。出臺《關於加強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實施黨建“八大工程”,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鄉村振興中當好組織者、推動者、先行者;出臺《關於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文件,力爭到2020年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一系列決策部署及政策文件的出臺,為韶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目標任務、時間表和路線圖,體制機制的創新,為鄉村振興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開創了韶關“三農”工作新局面。

2 團結群眾

形成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黨的基層組織。今年以來,韶關市積極落實省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壓實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和基層黨建責任,以實施農村黨建“三個一”工程為抓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作用,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選好帶頭人▶▷

“頭雁”“青苗”雙擎驅動

辦好農村的事,要靠好的帶頭人,靠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新豐縣下埔村是典型的粵北山區村,面對曾經村賬只有1.5元並欠賬12萬的窘境,村黨支部書記潘靜雯敢闖敢幹,號召發動全村黨員、隊長代表、婦女代表、退伍軍人帶著群眾,冒著酷暑跑遍附近三個鄉鎮到處撿石頭,鋪起下埔村黨建文化廣場的路基,砌起廣場周邊的圍牆,村民親切稱之為“民心牆”。100多戶村民無償貢獻出自家竹林裡的竹子用來築籬笆為村道增添景緻,村民自發投工投勞在村道旁、廣場邊除雜草種鮮花……如今漫步在下埔村,到處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下埔精神”成為當地引領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下埔村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正是韶關“頭雁”工程的作用。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韶關大力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和村級班子“青苗”培養工程。加強村級黨組織書記儲備人選選拔培養力度,每村按1:2比例,重點從本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在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中物色黨組織書記儲備人選2866名,共選拔村級班子儲備人選3666名,採取跟班學習、壓崗鍛鍊等方式加強教育培養。與此同時,通過“村培鎮管”方式抓黨員隊伍建設,每村按1:3比例建立優秀黨員發展對象庫。據統計,全市共遴選4300多名農村發展黨員培養對象。

築牢堡壘▶▷

探索“三個在先”和雙“113”工作機制

靈潭村地處南雄市珠璣鎮,是革命老區村、省定重點貧困村和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主體村。三年前,靈潭村還是個破破爛爛的貧困村,有貧困戶44戶118人。通過強化村黨組織建設,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發展優勢,在兩年的時間裡,推動靈潭村脫胎換骨:210多棟新建和改造的房屋整齊精緻,一條綠道連接了整個村子的美景,村集體經濟收入由1.5萬元提高到56萬元,一個美麗富裕的幸福新靈潭已經展現在人們面前。

靈潭的蝶變,是韶關市實施的黨組織優化設置在先、黨組織領導決策在先、黨員作用發揮在先的“三個在先”決策運行機制帶來明顯成效的縮影。該村一方面優化組織設置,把支部升格為總支,改變支委委員比村委委員少的情況,黨支部的領導作用更明顯。新成立了7個黨支部、6個黨小組。另一方面,對本村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資金使用,比如農村集體土地(林地)承包和租賃、集體資產處置、公益事業經費籌集和建設方案,以及本村3萬元以上項目的實施、5000元以上單筆非日常性支出等,均先由村黨組織會議討論決定。兩年來,村黨組織討論決定並組織實施40多項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村民都稱讚:“黨組織帶著我們辦成了多年想辦卻辦不成的事。”

“三個在先”決策運行機制是韶關以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嘗試。而為推動(街道)鄉鎮工作重心下移,韶關市出臺和實施了包片掛點聯繫和研究解決問題的雙“113”工作機制,即鄉鎮(街道)領導班子成員每人負責一個片區、所有幹部每人掛點指導至少1個村和聯繫幫扶至少3戶村民,鄉鎮(街道)領導班子每週至少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班子成員每週至少召開1次片區會議和到村指導解決問題時間不少於3天,以此強化鄉鎮(街道)幹部“崗位在村、陣地在村”的責任意識,解決農村基層發展難題。

截至目前,全市1267名鎮街班子成員包乾1270個片區,5833名鎮街幹部全部包乾到村(社區)、村民小組,聯繫幫扶群眾28216戶,其中貧困戶11763戶;104個鎮(街)已召開班子會議專題研究村(社區)工作1635次,研究解決問題8000多個。

提升水平▶▷

打造一個標準的黨組織服務陣地

在上級資金的支持下,省定貧困村仁化縣城口鎮上寨村將村級組織活動陣地升級改造為黨群服務中心,規範設置了公共服務平臺、辦公場所、黨員活動場所、服務群眾場所。

“現在的黨員活動室寬敞明亮,電教設備齊全,黨員活動豐富,我們來參加‘固定黨日+’活動的積極性都高了。”日前,上寨村老黨員黃大爺告訴筆者。每次來參加組織生活,他的小孫子都要跟著來,因為黨群服務中心一側由古屋改造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很多他喜歡的書籍。

事實上,像上寨村這樣的黨群服務中心在韶關還有許多。為提升黨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近年來,韶關著力打造一個標準的黨組織服務陣地,實施“紅色村”黨建工程、省定貧困村幫扶工程,每村(社區)建立一個不小於200平方米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現已建成1007個,成為老百姓最愛去的地方。

3 啃“硬骨頭”

貧困發生率降至1.26%

讓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2016年以來,韶關精準識別相對貧困戶3.49萬戶8.99萬人,貧困發生率4.95%,省定相對貧困村278個,佔全省總數近八分之一,脫貧攻堅任務艱鉅。

越硬的“骨頭”越能考驗黨委、政府執政為民的決心。近年來,韶關嚴格按照中央“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要求和省“八有”標準,堅持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在省直、東莞市幫扶單位和該市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下,務實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通過實施產業、就業、金融、教育、醫療、政策兜底扶貧等措施,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構建全方位幫扶格局

選派駐鎮村幹部1626人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要確保高質量如期完成全市脫貧任務,需要從工作機制入手,壓實幫扶責任。韶關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市“四套”班子領導成員實行聯縣掛鎮包村責任制,實現包一個村、帶一個鎮、助一個縣大扶貧大發展效果。同時,堅決落實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制和黨委書記遍訪貧困戶制度。目前,已形成黨政主抓、行業主力、社會主幫、鎮村主動、貧困戶主體的全方位幫扶格局。

以省“1+N”政策為依據,韶關有關部門出臺了《韶關市建檔立卡貧困戶自有資金投資試點暫行辦法》《關於優化韶關市扶貧開發項目審批和資金管理的指導意見》等29個配套政策文件,為脫貧攻堅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頭雁領飛,群雁齊追。韶關精心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作為脫貧攻堅的中堅牽引力。目前,省直、東莞市和韶關市、縣兩級全部落實了駐村工作隊長和第一書記,有幫扶任務的99個鎮(街),都成立了鄉鎮幫扶工作組。其中市級派出了31個駐鎮幫扶工作指導組,省直、東莞市和韶關各級選派駐鎮村幹部達1626人。值得一提的是,韶關落實“雙向承諾”幫扶,共有3.09萬名幫扶責任人以“第一家長”身份結窮親,幫扶3.49萬貧困戶。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韶關新時期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凸顯:2016年度韶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排在全省綜合評價好的地級市第一名;2017年1月17日,國務院扶貧辦頒發了韶關精準扶貧“六種幫扶模式”工作品牌;2018年,央視把韶關作為廣東省脫貧攻堅的先進典型予以報道;4月,韶關被新華社半月談雜誌社評為中國“十佳精準扶貧創新城市”;10月,央視《焦點訪談》報道了韶關南雄靈潭村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做法……

精準施策

實現預脫貧2.73萬戶6.53萬人

韶關貧困人口較多,分佈區域不同,致貧原因不一,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精準施策是關鍵。通過謀劃一批產業、培育一批主體、籌措一批資金、提供一批服務、打造一批品牌、探索一批機制“六個一批”做法,以及健全產業精準扶貧到村到戶、合作生產、全員培訓、資金項目管理、利益聯結、產銷銜接、黨建引領“七個機制”,韶關不斷在推動長效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見實效。

與此同時,學好用好用活本行業支持政策及扶貧開發資金項目政策,將扶貧開發資金使用額度告知到村到戶,動員貧困村戶申報產業項目,加快審批實施,確保產業有規模、龍頭帶動關係明顯、貧困村戶增收長效機制健全。現已有715個行政村、6184個村小組,建立了產業基地、合作組織及聯繫貧困戶機制。今年以來,全市產業扶貧到戶項目2.33萬個,其中相對貧困村產業扶貧到戶項目0.96萬個。

產業脫貧,幹勁十足。隨著產業帶動效應的逐漸顯現,韶關“一村一品”農業產業特色初具規模,農戶(貧困戶)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減貧成效立竿見影:如樂昌市長來鎮和村引導村民組織成立了蔬菜水果專業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承接打造千畝菜場;始興縣馬市鎮紅梨村一方面提高黃煙和水稻種植的積極性和水平,穩定增加貧困戶以及全體村民收入,另一方面結合紅梨村區位優勢和自然人文景觀資源,大力推動發展鄉村休閒觀光和文化旅遊產業;翁源縣龍仙鎮青雲村以“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模式實施扁豆種植產業幫扶項目,52名黨員農戶聯合發起成立了青雲山扁豆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發展扁豆連片種植1300畝,產值達1000萬元……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全市共實現預脫貧2.73萬戶6.5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4.95%下降為2017年底的1.26%。2018年計劃脫貧0.65萬戶2.02萬人。

撰文:畢式明 潘俊宇 沈明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