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即使小学不读课外书对成绩也没有什么影响呢?

学无止境王予婷


不读课外书,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影响可能不大。因为,低年级考核的主要是基础知识,作文还刚刚开始学习,阅读理解的难度也很低,答案往往都出现在原文里。但是到了五、六年级,阅读理解题难度加大,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等等,作文的要求也相应地增高了,如果缺乏课外阅读的积累,写出来的作文,很可能就是语言无味、材料陈旧的。

不读课外书,对于语文的学习,影响最大。题主说,有些孩子即使小学不读课外书,对成绩也没有什么影响,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如果是听家长们说的,那你应该知道,谦虚,是家长的一贯好品德。在平时的聊天中,谁也不会自夸自家孩子太爱学习,太喜欢读书的。

从来就不喜欢读课外书,却能把语文学得非常好,而且作文也能得高分的孩子,真的是很少很少。阅读,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一时半会可能看不出什么功效来,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阅读的重要性就会逐渐体现出来。

看看今年的高考,各地的作文题目,都不是只在乎课堂的孩子能写好的,高考作文考核的是孩子对时事新闻的了解,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对一些文化现象的反思,对自身的认识,这样的作文,单纯学好课本内容,是写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作文的。

所以,不能因为有个别的孩子不读课外书,也能学好语文(也许这些孩子说是不读课外书,其实在暗地里读呢),就认为读课外书无用。

而且,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之一,阅读,不能单以有用无用来论。作为家长,应该有一个未来眼光,有一颗感知美好的心灵,我们培养孩子,不光是要培养孩子考上好大学,能够成才,还要教会孩子通过读书、旅行等,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不光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人生美学的角度,都应该让孩子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小作家起跑线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说起读课外书对成绩的影响,只怕最明显的就是语文这门学科了。那么,问题来了,像题主有这样疑惑的,想必还有很多人。

为什么呢?

我来给大家解惑下!

先来说小学一二三年级这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成绩是和读课外书没有直接关系的。看到这,您可能会说,我在胡说八道。因为很多专家学者都强调过阅读的重要性。

没错,说实话,我也不止一次在悟空问答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您要看清楚,我说的是一二三年级这个阶段,读课外书和成绩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关系。至于说有何关系,稍后再谈。

毕竟题主的疑惑是和成绩有关的。

那么就要说一说一二三年级考试内容了,毕竟成绩是从考试中来的。

一二三年级,考试内容以基础为主,什么是基础呢,退一步讲,就是课本知识。只要掌握了,就能够拿高分。

再退一万步讲,即便上课不怎么听,可能一部分成绩也不会太差。为何呢?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太先进了,太敬业了。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开始给孩子传授一二三年级的武功秘笈了,而且孩子也很争气,都记住并会了。

所以说,便开始了所谓的学霸之路。当然也有假学霸之路,那就是一二三年级这个阶段一直在吃老本,这一小部分学生的道路就是假学霸之路,是在欺骗自己和亲人。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和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用最简单的说法来说明,那就是孩子读的书籍,考试的时候不会考。即便真的考了,也不见得孩子读懂了。

这就是一二三年级这个特殊的阶段。

所以,你身边如果有孩子试卷的话,不妨看一看一二三年级的试卷,真正的阅读题,存在难度吗?

几乎没有!

可是进入四五六年级就不一样了。

完全变了!

这个时候就算你把课本上的每个字每个标点都背得清清楚楚。你会发现分数还是那样,没有什么实质性提高。充其量基础题分数高了些,但是阅读和作文却不忍直视?

为何?

没有阅读的积累,无法真正读懂文章的意思,无法和作者意图产生共鸣。

所以,在小学阶段,阅读和成绩关系不怎么明显,那是一二三年级。等到了高年级,就非常明显了。等到了初中,高中,更加显而易见。

如果你留意高考语文试卷的话,就会发现近几年的全国卷,基本上就是阅读和作文这两种大的题型。你说,阅读和成绩有关没?


说文写作


这个问题,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

1.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父母也不在身边,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完全属于放养状态。一天到晚就是爬树,摘果子,河里戏水。整个小学阶段,没有看过课外书。一是没钱买,二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可是每次考试的时候,我要么是第一,要么是第二,总之,我属于那种平时不学习,成绩依然不错的孩子。

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第一,我上课听讲很认真,几乎每篇课文,我都能背诵下来。

第二,我属于比较自律的人,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尽兴玩。

第三,我可以厚着脸皮说,这跟智商也有点关系吗?

我们班一个女生,每天学习特别认真,试卷上的错题,她总是反复做,反复琢磨。那错题本,写得工工整整,她以勤奋闻名于学校。可是成绩只能在中上游徘徊。

第四,小学的考试基本都是基础知识为主,暂时的好不代表以后好。

3.不读课外书的危害:

初一的时候,我还是全校的前三名。可是到了初二,我的成绩明显下滑,老师布置的作文,我写得很水,现在想起来还是因为肚子里没有存货。年级越高,越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只靠死记硬背,想考高分越来越难。

到了高中,利害关系越来越明显,我高中做过一个很丢人的事情。老师布置的作文,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于是就偷偷抄了一篇,谁知老师把这篇作文复印出来当作范文,发给大家欣赏。后来被同学当场举报了,我当时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总之,小学阶段成绩好,不能说明什么。一定要相信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决定你究竟走多远。

4.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我现在是孩子的妈,女儿从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给她读书听。如今她已经快15个月了,每天自己会主动拿书走到我面前,让我给她读。遇到这种情况,再忙,我都会满足她的要求。

如果说人这辈子一定要培养一个爱好,我觉得阅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这个技能,将会使你终身受益。


    我是萌薇,艺术设计硕士,分享读书 | 手帐 | 职场,最崇拜的人是木心,希望成为一个能写能画的人。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信我,我会为你一一解答!

付萌薇


其实不光小学,初中也是如此!

我举一个我身边反向例子,我有一个同学,初中的时候,每天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看小说,早自习,晚自习,上课期间,总之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在学习,反正我没有看到他学习过!但是每次考试都可以考我们学校年纪第一第二的样子!

这个例子让我觉得,课外书其实是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很多能力的!比如记忆力,因为再初中以前知识基本都是属于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多,看书多了,记忆力就得到了锻炼,也许再别人看起来他没有听课,其实他听了,只是很短的时间他就记住了,听懂了,这些能力都是他在老书的过程中的锻炼出来的!

所以,建议给孩子养成读书的喜欢,千万不要逼着他读世界名著,我觉得他爱看什么就读什么,先培养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匠心演示2018


首先需要明确,学生是鱼,知识是海,课本只是碗而已,天天在碗里游,从不去海里,你说会是什么结局!因此,我建议要让孩子尽早,尽可能多的阅读!

其次,看看网友们的此事的看法和切身体会:

1 我女儿现在六年级,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能阅读整本的格林童话,上小学后阅读量是每周最少的八本书阅读,都是长篇小说。一本二十万字的小说她都是二三小时就能看完。而且是什么题材的内容都看,军事,历史,动物,武器,科学,只要是书,她都喜欢。明朝那些事更是一年级就看完了,现在还喜欢经常拿出来再看看。现在给她看中国遇史,儒林外史,资治通鉴。三年级之前不觉得怎样,三年级之后开始写作文,有阅读理解了就会发现看书的好处了。作文从来都不用我去教她的,能引用很多优美的词句。能理解没学过的短文。理解能力比较强。

2 我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大量课外阅读,现在读完小学二年级了,阅读上万文字的书籍不少于500本,但这两年的语文考试成绩都是班级中下游。(男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较晚,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读书)

3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和识字是相辅相成,读书多的孩子,识字能力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能游刃有余。

4 我就是一个爱看课外书,学习不大用功的大孩子。上学时经常看各种课外书,考前看的最厉害,因为别人都在复习,可以借更多的书。成绩不属于最好,但也排在前面的。我觉得最大的特别是记忆力比较好,理解能力强,要背诵的东西理解性记忆,很快就背过了。


游戏大咖王


为什么小学不读课外书对成绩没有影响呢?

读课外书,其实对以后语文成绩应该有影响,但这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见影的。


在小学不读课外书,对成绩没有影响,主要原因是考试的内容基本不涉及课外知识,即使涉及,也是流于形式,考考作者,主要人物,及其简单的情节概括,即使不读课外书,平时老师简单的练习一下,也可以应对。

鼓励学生读课外书,长时间的考试范围不涉及,几乎没有多少人读课外书,特别是农村孩子,还需要花钱买书。看完考试也起不了作用,所以基本形同虚设。无法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因为,现在的人过于功利,做什么都看时效,也不把眼光看得长远些。读不读课外书,无关紧要。



这种现象出现,关键是考试的指挥棒的作用,希望这个指挥棒能发挥真正的时效,让阅读真正走进孩子,走进人民的生活。使全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淡月晗嫣1


小学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好时期,而且这时候孩子的自制力不强,很容易被课外读物吸引,本来应该是以课内书为主,课外书为辅,现在刚好弄反了,随着孩子对课外书兴趣越来越感浓时,孩子也渐渐的失去了对课内书的兴趣,而考试内容就是课内的,可想而知 最终成绩会不理想。如果在小学一开始就不读课外书的话,一门心思学习课内书内容的话,学习成绩肯定错不了的。所以说在小学不读课外书也不会影响学习成绩的。

但从长期来看,课外书对人的成长还是有好处的,它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充实了孩子的各方面的知识,使孩子综合能力上升了。特别是孩子到初中以后,甚至到大学,考试考核不单单是课内的了,还会涉及到课外许多知识,所以课外书籍对孩子也很重要。即使将来孩子进入社会,从课外书上学到的知识也会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最好的情况是,平衡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以课内为主 以课外为辅,课内知识学好了,考试成绩也好了,同时通过看课外书也提升孩子综合能力了。最后祝福孩子们都能快乐的成长。







piteryao


如果哪位家长给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信誓旦旦,您不但不能傲娇,还可能是“失职"了,应狠狠接受“批评”,赶紧想办法“补过”。

其实,小学知识相对较简单,能把课本内容弄懂、背熟,一般考个好分数也是没问题的——即对语文成绩没有什么影响。还有,题主也没讲孩子是小学几年级的,三年级以前甚至考个满分也是常有的。

但到了五年级左右,或许就会有点困难了——开始要写作文、要考阅读理解,真不读课外书,成绩很可能会开始打折扣。

现在是网络社会,智能手机、学习机、电视机、电脑等很普及,练习册、各种学习报/辅导报)等,一般每个孩子也有2~3样,要说孩子完全封闭,真正不读课外书的情况应该少之又少。更不排除,可能还有大人给孩子讲过故事、或从别人那里听过故事等。

而上中学前后,越到高年级,越要增加阅读量。语文考查的内容远不只老师课堂上传授的那些本本知识。一张较有水平的、较合格的语文试卷,不但有基础题、能力题,更应有拔高题。如果孩子平时仍不读课外书,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想继续拿高分应该相当难——仅以作文为例,没有较好的阅读量,一定写不出语句生动、富有时代气息、有丰富想像力、条理分明的作文来。

余秋雨曾经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可以摆脱平庸。……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由此看来,读不仅仅是为了能顺利通过语文考试,拿个好分数有个好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一环——锻铸生命的质量!

孩子太小时,不能太过强求他读书,应该让他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有喜爱、有兴趣了,一切就好办了。而破坏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

而且,读书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刚开始、或眼下可能还看不出什么区别。相信吧,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的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真到那时,您就可以偷着乐了!

所以,聪明的家长从不把“孩子即使小学不读课外书,对成绩也没有什么影响”当自豪,反当“忧虑”!!

(插图来自网络)


种金易


小学不读课外书,对成绩影响不太明显。

尤其是小学低段,考试大多考查课本上的死知识,比如拼音、生字、词语、句子等,学生只要上课好好地学习书本知识、多做练习,即使不进行课外阅读,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到了中段,随着作文和课内小阅读段的加入,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考查稍微增加了一些。到了高段,随着课外阅读段的出现和作文要求的提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考查会进一步加强。

而到了初中、高中,语文考试涉及到的课本上的死知识会越来越少,涉及到课外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对学生的阅读、积累、理解、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将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学生得分会越来越难。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现象:一二年级,孩子能考一百分或者九十多分;三四年级,九十多分就是很优秀的了;五六年级,九十分左右就是优秀的学生。而初中学生,语文成绩按百分制能考九十以上的就是一少部分学生了;高中按百分制能考到八十分以上的就算好学生了。

总的来说,学段越高,越偏重对能力的考查,得分越不容易。

能力从哪里来?

平时的阅读、积累、思考、练笔,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读书多的孩子,理解能力会强一些,做阅读题能很快把握住文章中心,写作文能比较准确的进行审题构思;答题、写作的时候,头脑中记住的词句会为他所用,语言表达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不读书的孩子,即便理解能力比较强,一些词他见都没有见过,又谈何去使用呢?这样天长日久,差别就出来了。

此外,读书对孩子精神的涵养也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意志的形成,也都需要兴趣等精神力量的支撑。

小学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比起中学算是很轻的了,趁这个阶段引导孩子多读书、养成读书积累的习惯,对孩子今后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仙女儿说教育


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但是必须说明几点:

首先,成绩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课外书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能够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的孩子无法亲身经历的,这些经验,需要通过书籍,也就是通过别人的经验来间接获得。


其次,低年级的时候,课外知识对孩子的成绩影响不大。但是到了高年级,影响将会逐渐加大。一方面,多接触课外知识,可以给孩子积累很多必要的基础。这些基础,也可以成为背景知识,能够增强孩子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去接触新知识的孩子,思维一般也会得到必要的提升,能够增强孩子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

再有,学习不要一直盯着成绩。有很多教育是隐性的教育,这些东西对孩子的整个成长都很有帮助,但是无法量化。我们见过不少成绩很好的孩子,但是生活经验是欠缺的,品格是有严重缺陷的。这些问题在上学时可能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到了成年之后却影响巨大。

前面有过报导,一个十几岁的研究生,成绩不可谓不优秀,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几乎没有,对父母也是只会索取,回报的是优秀的成绩。到后来,孩子以是否读博士要挟父母给自己在北京买房子,你觉得父母会开心吗?


所以我想说,课外阅读,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如果我们把孩子的任何学习机会都跟成绩挂钩,那么真的是教育太功利化了,也因此会失去很多。

同时,生活中的一切其实都在教育孩子,并不仅仅是考试。也因此,证明孩子的成长,也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其他更多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