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菜鳥學理財


題主的問題和問題描述似乎自相矛盾。不過,作為一名銀行人,我可以談談銀行人購買自家銀行理財這種現象的看法。

1.銀行人購買自家銀行理財只有兩種情況。(1)自家銀行理財收益高。羊群逐水草而居,資金也是逐利而走,哪裡收益高就往哪裡去,銀行人也是如此,或者說比普通人更甚。更何況銀行人相比其他行業人員對理財收益更敏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所以只要自己家的理財收益高,沒什麼理由不買。


(2)強制購買。當銀行為了推廣某種理財(比如代銷的信託產品),或者某種理財客戶認購量非常少以至於無法成立,銀行就會強制員工購買,且設置最低購買金額。這就像年終拉存款一樣,拉不到存款就找自己的親戚朋友來存;又像賣保險一樣,指標完不成就得自己買,讓親友買。完不成指標就罰錢,銀行寶寶心裡苦啊


2.不過相對而言,銀行理財依然算得上是市場上比較靠譜的投資方式之一,沒有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收益波動大,同時又比貨幣基金、定期存款等收益高,換言之,是一箇中等收益中等風險的產品,是投資風格比較穩健的個人投資者或者部分資金充足的非金融企業首選。有些企業就活生生的購買10億保本理財,不是親眼所見我真是不敢相信。

所以每一種產品都有其市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歡迎留言討論交流,歡迎關注,我是司南立冬,後續更多走心分享!


司南立冬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是有深刻原因的。

因為銀行員工有著比較專業投資理財知識和豐富的理財能力及技巧,他們往往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和風險有比較準確的判斷和認為,所以一般不太好的理財產品銀行職員是不會輕易著手買的,這主要出於一種防範投資風險的需要。

同時,也要看到銀行發行的一些理財產品往往是代銷其他第三方理財產品,雖然也有可能不少產品是證券、保險和信託業正規金融機構委託銀行發行的,但也同樣具有琮一定風險;且現在打破剛兌,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此外,銀行員工自己有比較好的投資渠道和理念,對投資收益的項目往往追逐的企圖大一些,對收益低的銀行理財產品缺乏興趣。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在4%-6%之間,扣除通貨膨脹2%,實際收益只有2%--4%

銀行員工正是基於上述原因,才不願輕易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


財經深思


大錯特錯,銀行職員不但會買自己家的理財,而且比外面的人風險意識更強。

很多人都覺得,銀行人自己學金融,一定都是激進投資者,其實呢,很多銀行人,尤其是女性,是標準的穩健型投資者,更偏向於購買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一個典型的銀行員工的工資是這樣打理的——

因為工資卡就是自家銀行的,直接在手機銀行購買,連轉賬的力氣都省了——日常將自己的銀行賬號簽約一個現金管理產品(貨基、類貨基、智能活期),工資一進賬,立馬滾收益,一分鐘也不停。

關於每天計息的產品開發——銀行人其實比普通人想的更周到,畢竟貨基只限週一到週四申購,錯過這個時間不算收益,銀行人設計了365天計息的存款產品,錢過個夜就有利息,企業都非常喜歡這種產品。

卡里不足一萬的時候,銀行人自己會買一點預期年化4左右的產品,過了萬,那盯著每週發佈的理財就成。

銀行人可能真的沒在魚鵝煲裡放錢,因為將銀行儲蓄卡綁定第三方支付,一樣隨時劃款消費,而且自家捆綁的貨基收益也未必低。

銀行人不會輕易到第三方平臺借錢,因為“萬三萬四”打動不了銀行人,更看不懂為了一個手機就把自己滾成百萬負債的年輕人。

銀行人也不會輕易做第三方平臺提供的分期消費,雙十一就要到了,誰家分期利率低,銀行人怕是早就自己算好了,支付的時候會勾選信用卡支付,然後回頭到信用卡髮卡行做分期。


米蟲理財手賬


就一個字:窮。

看到這個問題和部分答案,作為一名銀行職員我都想笑了,銀行員工不買理財是因為了解理財產品風險大所以自己不買,感情銀行設計理財產品就是為了忽悠老百姓啊?還有什麼銀行員工專業知識高選擇收益更高更好的投資方式,你以為我是一名國際金融理財師我買股票就比你厲害,我買p2p就不會跑路?

在我身邊,買理財產品的同事大有人在,讓家人朋友買的也不少,怎麼能說銀行職員沒人買理財?為什麼買理財,原因有很多,第一,為了完成任務或增加業績,必須得買;第二,自己行的產品比較瞭解,比外面的更放心,也更便捷,一旦有風險的風吹草動自己也第一時間知道;第三,沒有什麼更好的投資方式,銀監會主席郭樹清都說收益率6%的產品要打問號,你真的以為他在忽悠外人?


而不買理財的人,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窮,上圖是根據去年上市銀行公佈的年報按照薪酬支付和在冊正式員工數計算的平均薪酬,看著挺多,但實際上要明確兩點,第一這是企業支付的人力成本而非員工開到手的工資,打個比方,一個職員月薪1萬元,企業要為其繳納至少4410元五險一金,如果是新人(未享受福利分房的)在有些地區公積金是按25%、15%的比例繳納,那麼僱主繳費再加1300元,如果有企業年金,則再多幾百,就算6000吧,這樣企業每年的人力成本就是(10000+6000)*12=19.2萬元,第二,別忘了這是平均薪酬,平均你懂的。

那麼銀行職員呢?就算是1萬月薪,要扣除至少2220元的五險一金,再加上企業年金個人也要交幾百,再扣除個人所得稅,開到手也就六千多,算上房貸呢?日常開銷呢?每個月能剩下2000就不錯了,這點錢咋買理財?放餘額寶裡得了。

當然,銀行也有不少家庭條件好的,掙得多的,這樣的人會買理財,每個月就剩幾千的,還真買不了理財,而不是不買理財。


鑫財經


自相矛盾的題目,到底是問為什麼不買,還是問為什麼銀行人員最先買、買得金額最多?先回答後面兩個問題。

工作關係,接觸的理財產品信息比別人多,當然瞭解哪些理財產品更穩健以及收益更穩定。一旦出現明星產品,銀行人員第一時間知道,當然也就可能第一時間搶購。

銀行人員買理財產品的金額比普通人高,是因為本身銀行這個職業的收入比一般的企業高一些;相對而言,銀行人又更懂得理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通過理財,就會和不做理財的普通人拉開相當大的差距。

以下是做理財每年以6%收益增長,和不做理財每年-6%負增長,20年後的差距。

關於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這是個偽命題,誰說銀行職員從來不買理財產品?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完全是為了切合客戶短期的理財需求,短於一年可能要用的家庭資金儲備,只要收益處於市場的前列,銀行職員當然也會選擇購買。

但是,假設客戶可以放到5年,其實存銀行定期存款可能更好。因為定期存款4.1%是實打實的年化收益。理財產品,雖然年化收益也是4%左右,但每期理財時間30天、60天、90天、180天,並非每期時間上都能很好的銜接,加上募集和贖回時間,掐頭去尾仔細核算,一年下來大概也就3%左右。

所以說不是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而是銀行職員通常更善於根據自己的理財目標、以及理財時間去確定選擇什麼樣的理財產品。


金融圈故事


怎麼會?這個不是絕對的啊,我有個朋友是某銀行產品開發部的,銀行銷售的各種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她們部門開發的,因此她對每種理財產品的將來的預期收益率把握是非常大的,因為這樣的原因,每次有好的產品,她不僅自己買,還會推薦給家人或者周邊的朋友買。

而之所以有些銀行職員從來不買理財產品,那是因為他們不清楚理財產品將來到底能否實現宣傳的那種收益,而且他們知道銀行所有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和同期的銀行定期存款收益是非常接近的,也就是說,有些理財產品比定期存款利息高,有些理財產品比定期存款利息低,這樣的情況下,不知情的人買很容易買到收益不如存款的那種啊。

而且銀行理財產品申購贖回佔用的時間都很多,無形中也會降低收益率。


遁逃者


銀行理財產品也不是最保險、收益最穩定的投資理財方式,買不買的無所謂,題目中提到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有些絕對化了,不可能沒人買的,至於銀行員工為何不買,有很多種原因。

第一,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低、風險大。所有理財產品中當屬銀行理財收益最低,一些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都遠超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的,定期存款風險還小,誰願意把錢投資在一個不保本、利率低的理財產品上呢?例如工商銀行362天期的某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才3.3%,而地方銀行定期一年存款利率同樣也有達到3.3%的,同樣的利率肯定是存款更安全。



第二,銀行員工表面風光,實際窮光蛋一個。有時候理財產品收益確實不一定高但是非常划算,關鍵是有錢沒錢的問題,看著銀行員工一個個穿著高檔西裝、吹著空調冬暖夏涼的,實際上工資很低。一個基層員工平均月薪不足兩千元,說出來可能大家都不信,反正我是有親身體會的人,自己都養活不起還買理財呢!


第三,有更好的投資項目比理財產品收益高。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既不安全也不是高收益產品,如果有更好的投資項目,比如投資房地產,現在房價升值可比理財產品收益要高很多。

第四,銀行內部規定禁止員工購買。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禁止員工購買,主要是擔心客戶不滿意,一期理財一共發行總金額有限,預計會出現火爆的銷售市場,員工購買佔去一定份額,客戶還買什麼了。

總的來說,員工不買理財產品無非就是想買又沒錢買,或者嫌預期收益低,還有更好的理財方式。再說銀行理財產品又不是什麼非買不可的、必定賺錢的東西。


財富公元


投資理財,說一個故事。我一朋友,銀行理財經理!兩口子都在銀行工作,前些日子說他們買的私募虧大了!嗯,就是這樣。我們普通老百姓就買點自己各兒能理解的,收益不要太高的,相對穩定的理財產品就行!收益雖然不是很好,卻勝在穩當有收益!資金比較富裕呢,就交給專業的人員打理!展望高收益,承擔高風險!當然確實有些理財產品收益不錯,而且限時限量!銀行內部人員確實會自購一部分。你呢,只要平時和他們多聯繫,還是能買到滴!


鄰家王生


首先,銀行的理財產品並不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而是代理第三方的理財產品,第三方機構一般為證券、保險和信託,雖是正規金融機構,但還是與儲蓄不同,有一定的風險。

其次,理財產品收益並不高,一般在4%-6%之間,扣除通貨膨脹2%,實際收益只有2%--4%

第三、銀行員工大多有金融專業知識,知道如何投資理財,有熟悉的投資渠道,如股票、基金、期貨、黃金等,收益比銀行理財高一些。


文水靜修


只要有合適的理財產品,就會買!

1、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銀行職員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接觸的比較多,那麼在產品風險不是很大的前提下,可能會選擇其他金融機構的產品。

2、抵住誘惑才不會失敗。市場上也有很多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一般情況下,收益與風險成正比(收益和風險之間的影響因素多且複雜),那麼就需要認真斟酌是否要承擔額外的風險來獲取較高的收益。

3、有些預期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可能不是最常規的期次型理財,普通投資者購買此類產品可能會有顧慮,而銀行職員相關知識豐富,才會做出更好的抉擇。

4、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好的產品可能會限制購買額度,因此銀行職員在認定某產品是一個好產品時,可能會投入更大比例的資金購買。

不當之處敬請指正!我是私行小學徒,有問必答,誠邀您的關注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