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市網紅“包不同”:3百萬到70萬再到8千萬,我的原則是不能虧!

這個世界有時顯得很不公平。

2011年A股的大熊市,讓無數股市投資者在虧損中備受煎熬。然而,在一向被視為風險遠高於股市的期貨市場,去年依然上演著不少暴利“神話”,有的個人期貨投資者盈利達到成百上千萬元。

在期貨市場,看準一兩波行情大賺並不難,短時間內盈利資金直線上升也不難,難的是長期持續盈利。在期貨投資圈,有一個人從2003年起一直保持了持續的盈利的記錄,將170萬元的本金,在9年內變戲法似地變成了8000多萬元。

這個人就是奚川。說起奚川,未必有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網名“包不同”在各大期貨論壇上卻響噹噹。奚川自1998年開始接觸有色金屬行業,曾經在多家期貨公司任金屬分析師。學工程機械出身的他,把理工科的思維方式帶到了投資領域,用波普爾的科學哲學理念指導自己投資,他稱之為“科學投資”。

奚川既沒有大機構資源與資金實力,也不靠內幕消息投資,他靠著自己的經驗、分析與判斷,從每天都在發生財富轉移的高風險期貨市場上,賺取合理的利潤。他的投資故事告訴我們,投資不是靠碰運氣,也不是茶餘飯後隨意為之,而是要靠科學、靠理性、靠勤奮、靠專注。

[經歷] 300萬虧到70萬 70萬再到8000萬

奚川是學工程機械專業的,1992年畢業,做過生產管理、國內國際貿易。初次接觸商品期貨是在1998年,是從有色金屬的期現套利業務開始的。

他個人投資大致是從2001年開始,朋友的錢加上他自己的錢一共170萬。 2001年他做得並不好,170萬做到當年底的時候,本金虧到120萬。2002上半年盈利不錯,做到了將近300萬。

“當賺到300萬時,這時候信心爆棚。現在想來,其實只是階段性的踩準了節奏而已。後來踩不準了,就發生虧損。開始虧損不算大,從300萬虧到200萬左右。時間臨近2002年年底,一心想要把虧損扳回來,但越是想扳回來越是扳不回來,從200萬又一路虧到70萬。”他告訴記者,跌入谷底的感覺讓他冷靜下來。

他當時認真總結了一下,看看自己究竟有沒有辦法在期貨市場上生存。

他算了一本賬——那時候做外盤手續很貴,兩年時間手續費差不多付了大概8萬美金,加上跟續費差不多一樣多的點差,他在交易成本上的支出就有16萬美金。如果這部分能夠節約下來,總賬還是能打平的。這還是在他認為自己犯了一系列錯誤的情況下。“我不能保證自己今後不犯錯,但有些錯可以少犯。另外有些事情馬上就可以做出改變,譬如節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頻率,不去做一些不太有把握的交易,換一家手續費便宜些的經紀公司等等。”

另外,他總結認為,自己在有色金屬市場上,因為對貿易流程各方面都比較熟悉,經驗也比別人豐富,賺一些錢還是有把握的。此前虧錢可能由於一些比方說心態問題,或者交易成本的問題導致了虧損,那麼以後避免這些就可以了。

“從那之後,我放棄一切幻想,想一年賺個百分之幾十,發揚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時間夠長總能扭虧為盈。那以後也基本上就沒怎麼再虧過大錢。”

從2003年70萬開始,上半年他大概只是從70萬賺到110萬,差不多40%的收益。到2003年下半年正好趕上一波跨年度牛市行情,他看得又比較準,賺了300%,從110萬又賺到440萬。 從那以後,他的投資業績保持了平穩的增長。

2008年倫銅在8000多美元的時候,奚川的資金達到4000多萬,合700萬美元,可以買900噸銅。他在8100美元開始空,空了100噸,結果銅反其道而行之,漲到8900美元時,虧了8萬美元之後他砍掉空頭。

銅跌下來之後,他又在7500美元做空,這次空了150噸。隨著行情逐漸印證他的想法,他拋了六七次才拋了450噸。國慶後又跌下來,又狠狠地加了倉。用盈利來承擔風險,到最後拋了1500噸,盈利使自己的自己增加到了六七千萬。

[原則] 做投資首先要保證不虧

不論是期貨還是股票投資的成功者,必須要有自己的投資理念。談及他的投資理念,他卻說,自己沒有什麼特別核心的理念。“如果說一定有特別核心的理念,可能有一些想法。”

他認為,做投資,首先想怎麼不虧,把投資風險的下限鎖死。“只要不虧那就是賺多賺少的事。現在利息那麼低,只要不虧,市場總有震盪,一不小心不就賺錢了嘛,這是我當初的一個原始想法。”

在談及如何保持本金不虧時,理工科出身的他提到了機械設計中的安全係數。

任何投資都是安全是第一的,比如你坐飛機,肯定是安全第一,若總有墜機事件你肯定不會坐他們飛機。但是世界上沒有哪一家航空公司沒有掉過飛機的,你不會因為這個就不會去坐飛機。要把這個風險控制在理論上非常小的一個水平,絕對沒有風險的事情是沒有的。

風險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是怎麼把它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我學工程機械的,機械設計裡面的一些理念對我有幫助。比方說設計電梯,結構設計的時候都會取一個安全係數。載人的電梯,安全係數一般取10,額定載重1噸,設計的時候按10噸來算,就算有什麼意外也能扛得住。”

“具體拿一筆投資來說,如果事先計劃這筆錢不能虧20%,我不是照著20%來管理風險的,萬一出個意外,我照著20%來控制,出了意外我一下虧了25%怎麼辦,很容易發生這種事。那麼我取個安全係數2就可以了,就是說20%風險我照著10%來虧,那麼10%虧掉怎麼辦呢,我把剩下10%我再取一半,我照著5%來虧,而且這10%或者5%我也不能是一把行情上虧掉的,還要分幾份來虧,那平均一次交易的止損就只有1~2%了。”

如果有2億元資金,有的人可以冒5000萬元的風險,但奚川只願意承擔50萬到100萬元的風險。如果一定要冒險,奚川也只會用盈利去冒風險2006年,倫銅從4000美元漲到8000美元,他的資金還沒有翻一倍,只賺了60%~70%。“我看對了,但是我做得太小心了,我始終把保本放在第一位,看錯的時候我的單子很小。”

這就是死守保本底線。有盈利的時候,你可以多冒一點風險。“2004年到現在,我沒有一次虧損超過5%。我說到做到。”

 [信條] 用科學哲學指導投資

奚川有一個同學是學習理論物理學的,他從同學那裡知道了波普爾。波普爾的科學哲學主義(也有叫證偽主義哲學)思想對奚川分析問題的幫助很大。

回想一下科學知識的發展歷程,從天圓地方說、地心說、日心說、萬有引力說一直到時空彎曲說,沒有一個理論是絕對正確的,未來還會有比相對論更接近正確的理論出現。另一方面,牛頓力學、相對論等等這些包含錯誤的理論又都很有用,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所以波普爾就給出了他的判定標準——所有科學理論都是猜想,但不是亂猜。

“首先,要給出原則上能夠被實踐檢驗正確或錯誤的預言;然後接受實踐檢驗,通過比較,我們接受那個錯誤比較少,能夠解釋更多現象的理論。概括說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在奚川看來,投資從分析判斷到出入場的過程也是同樣如此。

他對自己每一筆投資的核心的考慮出發點,不是怎麼樣去抓一把大行情,而是找一個風險小回報高的機會,其次是考慮做行情怎麼樣做才有把握。

“針對行情,我會根據一個核心的邏輯,對基本面、價格、持倉量等等很多方面作出較詳細的預測,這個行情大概會怎麼走。但我不會馬上操作,我會先去驗證。如果它走出來的結果,驗證了1點,說明我的核心邏輯有50%的概率是正確的——還有50%的概率是瞎濛濛上的——如果驗證了2點,那麼瞎濛濛對的概率就只有25%,如果驗證了3點,蒙對的概率就只有12.5%了,也就是說有87.5%的概率是我確實判斷對了,那麼這時候我再按照原先的預測去操作其餘的部分;如果我第一點對了,後面幾點都不一樣,那我的預測可能是錯的,那我可以不做,就不會虧錢。這樣,即使我預測的成功率不高,但我交易的成功率肯定是高的。概括說就是大膽預測,小心求證。”

[規則] 寧可錯過 不要做錯

期貨投資中投資者常常碰到的關鍵問題是交易的頻率和倉位問題。很多投資專家都告誡說不要頻繁交易。對此,奚川的看法是,寧可錯過,不要做錯。

“市場天天都有機會,問題是你能不能抓到而已,你抓到任何一次機會,漲跌1%,如果期貨有5%的保證金,你抓到一次之後就比巴菲特多了,20%的收益,你滿倉,如果你再借點錢透支一下,那你不是賺的更多了嗎?所以只要市場開著,賺錢的永遠有。但是你把本虧掉了,就永遠沒機會了。”

他認為,人們老是容易把機會理解為賺錢,把風險理解為虧錢,實際上機會和風險的意思是一樣的,都代表一種不確定性,這裡面既有賺錢的機會也有虧錢的風險,都是一種不確定性。

“機會永遠有,錢是賺不完的,但是輸得完。”他表示,不管賺多少個100%,虧一個100%就什麼都沒了。“首先保證不要輸,寧可錯過,不可做錯。只要不虧,哪怕每年賺比較小的數字,按幾何方式增長,多年以後的利潤就會很可觀。這是我的經營原則。”

對於投資經典經常提及的分散投資並以此分散風險的投資原則,奚川認為,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基於全部的籃子不會同時打翻的判斷。

“但是馬克思說事物是普遍聯繫的,有色金屬、原油(96.63,0.27,0.28%)、黃金(1759.50,0.20,0.01%)、道瓊斯工業指數、外匯,經常都是聯動的,這些籃子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有籃子在同一時刻翻個底朝天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我認為,找出若干個互不相干的品種分散投資,讓風險自動平衡的策略實際上是辦不到的。”

在他看來,如果籃子始終是要有人去照看的話,還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比較好照看些。

對投資期貨與投資股票的區別,他認為,商品期貨與股市比起來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股市的規模經常被拿來與GDP相比較,商品期貨至多與所處的行業規模相匹配。

“所以我在資金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必然會碰到市場容量的瓶頸,這時候需要向股市轉移。我個人嘗試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不太理想,股市收益不佳,期市關注少了以後收益也下降了。我還是相信術業有專攻這句話,現在我把股票操作交給一位做得比較好的朋友,我的精力還是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屬期貨上,即使將來做一些股票投資,也會在有色金屬行業中做選擇,這樣才能發揮我的核心技術優勢。”

[經驗] 投資就像做企業:核心競爭力加財務管理

名氣漸響後,奚川常常被問及,要投資成功,有沒有什麼技巧?對此,奚川告訴記者,巴菲特說要像做企業一樣去做投資,要像做投資一樣去做企業。那麼,做好一個企業需要什麼呢,兩點:核心技術優勢加良好的財務管理。

“做投資也需要這兩方面。良好的財務管理對企業至關重要。但同時你肯定要有一個好的技術優勢。你說ipad怎麼設計出來的,這個學不到的。它源於創新的思想。你的核心技術優勢就是你要有別人所沒有的技術和優勢,這樣你這個企業才能賺錢,做投資也是這樣的。”

奚川自創的“包氏基本分析法”

●瞭解權威機構的觀點

價格是人們交易的結果,人們根據各自掌握的知識進行交易,基本面中只有被人們瞭解的部分才會對價格產生作用。投資者做基本面分析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所以我們用不著身體力行去做非常深入的基本面研究,而應著重瞭解市場的主流觀點。現在網絡信息這麼發達,要做到這點太容易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看期貨經紀公司的早報(千萬別看他們的日評),早報內容一般都是文摘,包括前晚國外期股市收市報告、主要經濟指標評述、投行觀點、行業新聞等等。每天早上花5~10分鐘看一遍,基本面研究的第一步就做好了。

●不要相信太遠的預期

人們一般的習慣是這樣:如果當前形勢比較差,就會預期將來轉好,如果當前形勢比較好,就會預期將來轉差。半年以上的預期大多不可靠。例如2001年美國經濟衰退,年初預計下半年會好轉,4月份預計4季度好轉,到了7月又改口說到02年經濟才會好。這種半年以上的預期千萬不可當真。

●預期的轉變也有趨勢

還是舉2001年的例子:機構最初預計2001年銅短缺40萬噸,當然這是在2000年3季度以前了,後來美國經濟不好了,改口說基本平衡,後來說可能過剩20萬噸,再後來是30萬噸.……最後過剩了70萬噸。極少有這樣的情況:這個月機構預測全年過剩10萬噸,下個月預測全年短缺5萬噸,再下個月又說全年過剩15萬噸。預期修正的趨勢性非常強,這反映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理清因果關係

例如股市和債市都是對利率敏感的東西,加息對股市債市都是利空,但股市債市的走勢卻是相反的。在這裡,股市上升是加息的原因,加息是債市下跌的原因。所以,儘管加息對股市也是利空,但不可因加息而去做空股市(因果關係搞反了),可以因加息而做空債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