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標籤門”,道歉是沒有用的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應用在各個領域。近日,一個標籤引發了一場盒馬鮮生的風波。11月15日,有市民舉報,在盒馬鮮生大寧店挑選蔬菜,看見一旁的工作人員正在更換胡蘿蔔外包裝的日期標籤。

當顧客發現工作人員正在更換標籤時,向高管反映時,得到的回覆是第三外聘的臨時工。這真是大公司的日常套路啊。之前滴滴出事,也是臨時客服的錯。之前滴滴所承受的怒氣,大家也知道了,同樣的,盒馬鮮生作為阿里旗下重構新零售業態先行軍,理應在這件事上做出表率,應該對沒有盡到管理職責的管理層進行處分,而不是對所謂的臨時工背鍋。

不過他們也得到了應有的教訓。執法人員當天趕到盒馬鮮生大寧店現場檢查,門店負責人承認,店員違規操作,更換了“崇明胡蘿蔔”產品標籤。據查,涉事胡蘿蔔共180盒。截至11月14日,已累計銷售107盒,庫存剩餘73盒。執法人員當即要求當事人下架封存門店所有自制標籤的涉事產品,現場對涉事商品及封存情況進行了取證。

盒馬“標籤門”,道歉是沒有用的

靜安區市場監管局昨天表示,已對盒馬鮮生“標籤門”事件立案調查,對盒馬所有產品標籤進行檢查,並要求當事人對所有庫存產品進行安全自查,對後續現場可能產生的投訴舉報安排專人處理。此次事件也被稱為盒馬鮮生的“標籤門”。

擴張下的管理疏漏

作為新零售的代名詞,盒馬鮮生一直都是走著高舉高達的路線,他追求著輿論和業務發展的頂端。在去年7月14日馬雲視察前一天,盒馬就曾經開創過同一天3家店同時開業的盛舉。而且今年盒馬的預期速度是在年底開100家門店。當盒馬的高速發展和他的服務不成正比時,爆發出管理問題是非常正常的。

這次事件除了盒馬本身的業務基礎問題之外,就是盒馬的員工體系問題了,無論是企業發展速度過快員工培養跟不上,還是企業本身由於發展不得不使用非熟練員工,都會導致企業所帶來的用戶體驗的落差,這次的問題已經不是用戶體驗落差那麼簡單了,已經上升到用戶信任危機了,這就是企業高速擴張之後所帶來的管理模式變形。

盒馬“標籤門”,道歉是沒有用的

運營成本高昂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盒馬的特點無外乎幾個:超大的鮮活海鮮、蔬果區;餐飲與購物的直接融合;店倉一體的京東式超級物流配送體驗。這三點在現今幾乎沒有什麼出奇之處,可是,卻要極高的維護和運營成本。

另一方面,盒馬的線上銷售佔據了其銷售總額的50%以上,這就要求生鮮零售門店必須要擁有一個集合採購、倉儲、銷售、配送為一體的完全自營的運營體系,來滿足倉儲的需要,以及在構建一個強大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才能夠真正滿足龐大的線上購物需求,於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輕資產新零售超市就會自然而然變成了一個重成本、低效率的重資產模式,這樣的模式可謂是盒馬出問題的根源基礎。

盒馬“標籤門”,道歉是沒有用的

其實,這次盒馬生鮮出事只是一件小事,甚至只是個別事件,我們可以把這些原因歸因於臨時工,但是他所暴露的問題,卻不是盒馬可以忽略的,盒馬身上最精彩的標籤不是新零售領頭羊,而是阿里巴巴。而這次盒馬的出事,勢必會影響到阿里巴巴。我們只希望,一個個大型的公司,不要學習某大型公司的糟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