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莫讓上市公司回購成“套路”

最近一段時間,A股受內外環境影響持續低位運行,上市公司回購因對投資者信心的積極影響而被寄予厚望。然而,部分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在回購的同時減持,且減持股份超過回購,引發不少關注。

上市公司英威騰近日公告,今年5月22日至10月31日,其實際控制人黃申力、董事楊林大量減持,分別減持976萬股和407萬股,涉及金額約為5500萬元和2800萬元。而在此之前,英威騰決定進行股份回購,根據計劃,英威騰擬以4000萬元至1億元資金,最多回購1183.44萬股。公司日前披露,截至10月31日累計回購約905萬股,回購總金額為4377萬元,僅為黃申力、楊林減持金額的一半左右。類似在回購期間大幅減持的還有亞光科技、維維股份等上市公司。

近期A股低迷影響因素較多,既有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心理衝擊,也有國內經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引發的市場預期不確定性增加,造成入市資金觀望。同時存在股權質押這一誘發因素,諸多上市公司質押股份較多,隨著市場持續下行不斷逼近甚至跌破平倉線,對市場流動性帶來較大沖擊。正如劉鶴副總理所言,股市下滑過程中出現了被動減倉現象。

為提振投資者信心、緩解股權質押風險,這幾個月各地國資相繼入場馳援,監管層相繼出臺政策並就資本市場相關問題喊話,股份回購則是上市公司層面的重大措施。

為給上市公司回購掃清政策障礙,上月底閉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對公司法有關公司股份回購的規定進行了專項修改,涉及增加股份回購情形,可用於員工持股計劃等,以及完善實施股份回購的決策程序和建立庫存股制度。此舉被業界認為是對上市公司回購的“鬆綁”,因為此前上市公司回購股份主要限於註銷。

統計顯示,自政策“鬆綁”至上週(11月18日)的僅僅二十來天,發佈與回購股份相關公告的上市公司達107家之多。很明顯,這與股份回購得到政策力挺密不可分。然而,部分上市公司這邊出資回購,股東卻在那邊大舉減持,難免引發諸多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不能因為主要股東在這種場合減持就加以指責,因為只要股份並非限售,又提前公告,股東自然有減持的權利。A股未來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是朝著成熟資本市場前行,而自由買賣正是成熟資本市場奉行的交易原則。而且,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在股權質押逼近平倉線時,通過減持獲得流動性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對於上市公司股東在公司回購之時大幅減持,且從A股目前發生的幾例來看,減持價格往往高於回購價格,也不可不查。因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尤其是實際控制人擁有信息優勢,很容易利用股份回購的利好,為其減持提供掩護,甚至進行內幕交易等損害其他投資人利益。也就是說,公司高管決定什麼時候進行股票回購、什麼時候進行公告,對於那些擁有大量股份的內部人士來說,很容易利用內部消息在高點減持,讓散戶投資者和國外投資者接盤。

因此,對於資本市場監管者而言,需要重點關注大股東是否利用手中的投票權,對股份回購的決策、實施等行為進行支持,為其減持帶來有利影響,甚至形成內幕交易、套利的雙重嫌疑。一旦發現有上述現象存在,應及時對上市公司回購期間股東的減持行為進行規範。

總之,在目前A股低迷、政策呼喚上市公司回購股份之時,對於同時出現的主要股東減持現象,既不必無端指責,也不可不查,尤其不能讓上市公司回購成“套路”,有損投資者信心修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