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專供藏貓膩存在低價劣質問題 消費者稍不注意就被“套路”

北京市民郭女士向消協反映稱,有一次在某電商網站購買了某品牌的羊絨保暖衣,促銷價格僅為實體店的三折。結果買到手後發現,實體店內的含絨量顯示是70%,這款促銷產品含絨量只有30%。當她與店主交涉時,客服人員明確表示,這是“電商專供”款,所以才會打三折。

郭女士的遭遇並非個例。近年來,很多品牌同時開展線上和線下的銷售體系。為了保持價格體系的穩定、維護線上線下渠道的生態平衡,商家將一部分商品作為“電商專供”。這些商品僅僅用於電商渠道銷售,並和實體店銷售商品刻意作出價格區分,因此價格偏低。

在業內人士看來,線上線下進行“差別定製”與“差異定價”,既避開了不同銷售渠道間的利潤互搏,又滿足了互聯網消費人群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算得上一舉多得。

今年3月,浙江寧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寧波市消保委通過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購買了40組對比樣品,委託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做了檢測,結果發現“電商專供”確實有貓膩。比如,不同渠道購買的某款電磁爐,外觀、功能標示是一樣的。但是拆開以後發現,網購電磁爐比線下款少了一些電器元件。

寧波市消保委相關負責人說,線上產品出現“低價劣質”現象,主要原因就在於線上的成本控制。為了體現價格優勢,使用盡可能少的成本製造相同款式商品。

對此,曹磊指出,如果“電商專供”商品外觀編碼與實體店商品完全相同,但質量卻有不同,那麼此舉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涉嫌欺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