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板胡的發展

秦腔板胡的發展

秦腔板胡是我國曆史比較悠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一種民族樂器。它有很豐富的演奏和伴奏技巧,獨特的風格和表現力。因此,在我國戲曲樂隊和民族樂隊中都被廣泛地使用,特別是在我國各梆子戲曲的樂隊中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伴奏樂器。

板胡分高音板胡、中音板胡、低音板胡三種。高音板胡多用於歌劇和器樂合奏、獨奏等;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則多用於戲曲伴奏。秦腔板胡屬於中音板胡。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秦腔板胡還不是秦腔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當時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二股弦”(也硬弦或二絃子),板胡只是一種從屬樂器。這恐怕是由於當時對板胡沒有足夠的認識,也和板胡當時伴奏技巧、製作工藝比較落後有關。當然也有認識問題或傳統勢力等因素的影響,使秦腔板胡發展很慢。但經過各個歷史時期藝人的不斷探索和努力,使這種樂器的不斷改進,演奏技巧不斷完善。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秦腔板胡在弓法、指法以及樂器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使其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風格,從而一躍成為秦腔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

在秦腔板胡的發展過程中,荊生彥老先生做出了卓越貢獻。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秦腔板胡只有一個把位,且不換把。它的音域只是

秦腔板胡的發展

音域

,多用連弓演奏,且用指關節按弦,演奏起來困難較多,音色音量也不夠理想。荊先生不斷總結前人經驗,刻苦鑽研,解決和完成了串二把演奏的問題,把原來的音域擴大到了

秦腔板胡的發展

音域

,把關節按弦改為了指蛋按弦,特別是創造了“摟弦”指法,同時發展和創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秦腔板胡演奏旋律,使秦腔板胡的音域和演奏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同時,荊先生把秦腔板胡殼子(共鳴箱)的面板直徑由改變四寸釐米改為三寸六,並取掉了共鳴箱的後花窗(貫錢),使共鳴箱體積相應縮小;把杆子由一尺八寸加長至二尺;把距共鳴箱七寸五的中腰碼,升高到九寸五或一尺;把原來使用的絲制外弦(原內用老弦,外弦用二絃)改用為同度弦(即把外弦也改為老弦);把原來一尺八的琴弓,加長到二尺二寸;把弓子的弦度由四寸改縮為二寸,使運弓更為方便靈活,而且大量增加了分弓和快弓的弓法技巧。這種改變,極大地改善了秦腔板胡的音色亮度,拓寬了秦腔板胡的音域,發展秦腔板胡的演奏技巧。特別是“掘弓”、“快弓”和“摟弦”技術的運用,不僅緊密配合了劇情,加強了氣氛,而且更加突出了秦腔板胡熱烈、渾厚、高昂的風格特點。這種改革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引發了秦腔板胡及其演奏技巧變革和發展的新高潮。同時也奠定了秦腔板胡上升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基礎,進而取代二股弦的領銜地位,成為秦腔板胡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到了七十年代,革命戲曲的發展,唱腔的音域更寬了,對秦腔板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板胡,為適應唱腔音域擴大的需要,就得從伴奏技巧上不斷再提高。年輕一代的演奏者充分借鑑中音板胡的串把經驗,在秦腔板胡的第三把位上作了大膽的嘗試,秦腔板胡的演奏技術、表現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