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岸元丨無痛去槓桿:動存量而不是壓增量

張岸元(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張岸元丨無痛去槓桿:動存量而不是壓增量


中國經濟金融之根本矛盾是債務負擔率過高的判斷,值得商榷。債務負擔率過高是經濟金融運行的結果,直接針對運行結果進行政策調控有背本趨末之嫌。即便認定結症是高槓杆率,去槓桿率的方式也未必就是貨幣政策緊縮、資金鍊難以為繼,進而導致金融運行進入痛苦調整的下半場。至於總量收縮觸發結構性矛盾,國進民退假說大行其道,也不是不可以避免。只要解放思想,轉換思路,完全可以實現無痛去槓桿。

去槓桿不能只看負債不看資產,必須同時調整資產負債表的兩端。去槓桿主要是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去槓桿。中外槓桿率背後的重大區別在於,中國政府部門、國有企業高負債背後對應的有規模龐大的資產。即便其中有相當部分沒有現金流、或現金流不足,這些資產仍具有可觀的變現價值。在貨幣政策中性溫和的同時,通過變現部分國有資產償還債務,全社會槓桿率可以在較短時期內顯著下降。

變現國有資產,和地方政府轉讓土地使用權獲得現金收入,本質上沒有不同。你不能說前者就會削弱執政基礎,就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而後者就如何政治正確。事實上,變現國有資產和轉讓土地使用權,都是國家資產負債表的重構,都是一種財務技術安排,賣資產總比賣地好。

政府抱著數百萬可變現資產,同時要求市場對債務打破剛兌,這個道理講不通。制約政府資產負債重新匹配的關鍵障礙在於國有資產內部的分割。理論上,有限責任的原則不允許政府作為出資人,在不同有限責任主體之間隨意調配資產負債;但實際上,政府從來就是國資體系內部不同主體之間利益關係的有力調節者。現有所有制並不妨礙以下兩方面操作:一是政府出售優質資產,回收現金,用於政府債務的償還;二是加快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政府承擔大股東社會責任,降低投資者損失,推動市場出清。這兩類基於資產負債存量對稱調整的去槓桿路徑,其給市場帶來的痛苦,要遠遠小於增量政策的緊縮。

不僅如此,某些領域的國退民進,是對市場上國進民退假說的最好回擊。改開四十年,在這個問題上大膽解放思想,無論是對於短期擺脫困境,扭轉市場預期,還是對中長期平衡市場和政府的關係,激發市場活力,都具有決定性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