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在大千的世界里,时刻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走过。曾经拥有的好吃好玩绝活,因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富裕,很多东西都是以新的事物所取代。当我们在影视中看见那些过去场景,也许在脑海又回到从前,去品尝那独特的美食、造物者发明的物件,当然还有那神奇的民间绝活。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拉洋片是民间传统艺术,清末兴起的一种娱乐活动,表演者通常为一人来操作,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特别是在北京的天桥、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等庙会以及京郊的丰台镇、通州等集市上均能见到拉大片的表演。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拉洋片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自宋朝开始至今,拉洋片已经基本绝迹。仅有少数爱好者仍从事此种艺术形式。这套绝活就是在木箱内装备数张图片,并使用灯具照明。表演时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使其画面有各种的变化。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该表演主要通过凸透镜,观众可以看到木箱里的哪吒、猪八戒、唐僧、孙悟空、观音菩萨、济公等人物画片。尽管鼓、锣、钹乐器的伴奏、甚至是唱词都可以用录音机播放,但是人工的音调更有感染力,最能保留拉洋片最原始的味道。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特别是在第二届非遗文化艺术节上,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拉洋片更是吸引众多市民,都想透过神秘的木箱看看稀罕,身穿长袍的说唱艺人一人拉绳操纵画片切换,同时打快板,用绳牵动鼓、锣、钹三件打击乐器,配合唱词和画片的播放节奏,巧妙的技艺令人称奇。

几十年前,不管是城市的人,还是乡下的人,一种常吃的桐子叶粑粑经常会作为主食。在那肉食、蔬菜相比少的时期,这种甜味美食是小孩子最爱吃的东西了。由于现在农村基本不种桐子树了,想品尝一下这曾经的美食,确实难以圆梦。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说到桐子粑粑,我们首先要知道桐子树在过去的重要价值。桐子树为多年生阔叶落叶乔木,叶可做食品的辅助品,而桐子除了能制造生物柴油,另外小桐子及其提取物还具有较广泛的生物活性,可从中开发出具有抗癌、抗病毒、杀菌、杀虫等药物,在医药、化工、农业中都有广泛应用。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用新鲜桐子叶做粑粑,在过去的城乡是常有的事,为了能让住在城里的市民也能品尝到这种美食,也有不少村民在家做好了桐子叶粑粑,拿到城里街上卖,也能挣得一定的收入。桐子叶粑粑价廉物美,以其特殊的清香味征服了人们的胃口,那清新的味道让人过舌不忘。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当下的桐子叶粑粑,也只有在有种植桐子树的地区才会有,因桐子叶粑粑携带方便,也成为田野间劳作时携带的好食物。桐子叶粑粑看似平凡,到处都看得见,这表明人们喜欢吃。除了实惠的原因之外,清香可口,又易消化,而且百吃不厌,尤其受老年人宠爱。

桐子叶粑粑价廉物美,以其特殊的清香味征服了苗乡儿女的胃口,那清新的味道让人过舌不忘。桐子叶粑粑,蕴藏着这桐子叶独有的芳香和清甜,只有在乡间才会有。苗乡的人们,因桐子叶粑粑携带方便,也成为田野间劳作时携带的好食物。桐子叶粑粑除了实惠的原因之外,清香可口,又易消化,而且百吃不厌,尤其受老年人宠爱。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活在当代的年轻人,当他们在用电吹风、风扇的时候,不知不会想到在没有电的旧时代里,有一种名为风箱的物件,农家有了它炒菜时的火力就有了保障,铁匠师父有了它就可以煅打出锋利无比的宝剑、大刀等各种铁器。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风箱是由一个木箱、里面有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活动木箱而构成,其元理与现在用的气筒差不多,用来产生风力让火力加大。以前农村家家户户灶房里都有用砖砌成的锅灶,旁边放着一个风箱。锅里填好水以后,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

太稀罕了!曾经那些好吃、好玩的绝活,成了稀缺的东西

在还没有用电的时代里,这真是个极其简单而又聪明的发明,对数千年来的整个社会其贡献是特别大的。如果没有风箱技术的出现,人类用于强制鼓风的器具为扇和吹管, 中国古人用竹筒制作吹火器,古埃及金匠曾经使用带陶风嘴的吹管, 印加人有时以8至12根铜管同时吹炼。

当铁匠师父需要旺火的时候,助手就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且并不塌缩,再拉动其体能够将其内的空气压出, 空气通过输风管,可以进入熔炼炉中,用于炼铁。最常见的一种由木箱、长方形活动木箱构成,用来鼓风,使炉火旺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