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寶寶樹IPO,前景不甚明朗

來源:GPLP(ID:gplpcn)

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寶寶樹IPO,前景不甚明朗

今年6月29日,寶寶樹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曾計劃募集8億美元。摩根士丹利、海通證券及招商證券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10月25日,寶寶樹在港交所通過上市聆訊,募資額減至2億到3億美元,減幅最高達七成。招股價預計在6.8港元至8.8港元,計劃於11月22日掛牌上市。知情人士透露,寶寶樹估值區間為160億-170億港元。

目前,寶寶樹創始人王懷南家族持有26.09%的股權,為公司最大股東;復星集團持股24.84%;為第二大股東;好未來持股10.18%,為第三大股東;阿里巴巴持股9.9%,為第四大股東。

招股書顯示,寶寶樹2018年上半年總收入為4.1億元,相較於2017年上半年的3.6億元增加了12.6%。然而,寶寶樹仍然是一個不斷虧損的企業。寶寶樹2015年-2017年寶寶樹年度分別虧損2.86億元、9.35億元、9.11億元,淨利潤率分別為-143.2%、-183.3%、-124.9%。

艱難轉型的寶寶樹

母嬰市場被認為是一個朝陽行業。

隨著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80後、90後成為新生父母的代表,以及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放寬,中國每年的新生人口已經達到了1600萬以上。多家分析機構預估,2018年母嬰行業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未來10年則會保持20%~30%的增長率。

然而,寶寶樹的未來卻顯得比較模糊不明朗。

今年上半年寶寶樹的營收中,廣告營收為2.98億元,佔比73.2%;電商營收9027萬元,佔比22.2%;知識付費佔比1881萬元,佔比4.6%。可以看到,寶寶樹對於廣告的依賴度太大,變現模式單一。

事實上,最近兩年來寶寶樹才開始佈局電商,最近一年來才開始佈局知識付費。2015年,寶寶樹毛利中103.96%來自於廣告,電商為-3.96%;2016年,毛利中65.29%來自於廣告,電商為34.83%;2017年,毛利中61.50%來自於廣告,電商為35.06%。可以看到,寶寶樹在這兩年才開始改變盈利模式單一的局面,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要改變的還有很多。

擁有近一億的月活用戶,現在才開始多元佈局,可謂是反應很遲鈍了。

改變或許來自於同行的助推。

電商方面,在MobData最近公佈的“2018年母嬰消費市場研究報告”中,母嬰電商APP活躍滲透率的TOP10排名前三甲分別是貝貝網、孩子王和蜜芽,而寶寶樹旗下的母嬰電商美囤媽媽僅排名第十。

目前,寶寶樹的競品,在育兒社區上有辣媽幫、孕育管家等,在母嬰電商平臺上有天貓、京東,愛嬰室、貝貝、蜜芽,在知識付費上有平安好醫生,在自媒體方面有年糕媽媽、小小包麻麻等。

可以看到,辣媽幫已經開始提出科技驅動創新,2016年辣媽幫的研發投入費用佔營收的13%、2017年達19%、而今年則超過20%,綁定婦產專家,實現千人千面內容推薦;貝貝網招商國內品牌方進駐,種類齊全;蜜芽發力進口品牌,從海外產品開始拓展市場……

寶寶樹感受到的危機是實實在在的。用戶流失到其他平臺上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寶寶樹月活躍用戶數量降至8950萬戶,去年同期為1.772億戶;電商業務商品交易總額(GMV)跌至5.577億元,去年同期為8.071億元;付費用戶數量跌至270萬戶,去年同期為360萬戶。

長江後浪推前浪,作為前浪的寶寶樹,唯有變革,才能不被拍死在沙灘上。本該引領潮流的寶寶樹,由於盈利模式不夠清晰,也只能扮演跟隨者的角色。

背靠阿里好乘涼

發展呈現頹勢的寶寶樹還有阿里這棵大樹。

11月11日晚間,有香港媒體報道稱,母嬰在線社區平臺寶寶樹戰略股東阿里巴巴決定行使反稀釋權,將會對寶寶樹追加投資,繼續認購公司IPO額度。據此前寶寶樹的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共向寶寶樹投資2.14億美元。

業內人士認為,阿里巴巴此時宣佈對寶寶樹追加投資,一是為了助推寶寶樹成功上市,二是為了能夠在公開路演上,增強資本市場的信心,提升寶寶樹的募資金額。

招股書顯示,除了股權投資,寶寶樹與淘寶訂立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未來在將在電商、廣告、C2M、知識付費及其他潛在業務領域開展合作,該協議為期5年。

對於寶寶樹並不亮眼的財報,阿里表示自己曾明確提出不會出於純粹的財務原因進行投資和收購,而是側重於加強阿里的生態系統、創造戰略協同效應,並提高公司整體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