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群山「河南」傳奇故事

趙群山「河南」傳奇故事/劉漪傳奇

劉 漪 傳 奇


村東頭有個土寨子。

我年少時寨子高聳挺拔,特別是四角殘餘卻仍然直楞楞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樹木的枝叉從殘缺的埡口伸出牆外,顯得鬱鬱蔥蔥。樹木和藤條的根枒參差不齊暴露在牆外,更顯出寨子的蒼涼和凝重。它的東邊正衝著古城牆的東門口,而城門口內外的路只是一道水旱兩用的深溝。寨子關當要衝,守護著村莊的門戶。

現在己經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寨子究竟是什麼時候什麼人創建的。人們似乎對這些從來都沒有在意過,在意的只是這寨子上曾經出了個巡按大人,甚至不再深究巡按究竟有那些過人之處?那些特殊功績?只是記得家族的榮耀和整個村莊引以自豪的榮光;還記得巡按尊姓劉,字漪號邁園,又號蘇門(取蘇軾門下弟子之意);更記得村裡至今流傳著的關於巡按的故事。

神燈指路

從七歲開始,劉漪便就讀於據寨子以西二里多路的大明寺。大明寺裡的惠圓大和尚是個飽學才子,手下收有十多個好書之徒。這些書徒只須繳納少量的食物,中午晚上在寺院裡隨和尚們吃兩頓齋飯,學到午夜,方可回家。

據傳,劉漪十歲時,父親便因病過世了。他的成長之路更多的飽含著母親的辛酸。自從父親過世後,劉漪就不得不過上半耕半讀的求學之路。但為了劉漪有個明媚的前程,倔強的母親還是承擔著更多的家務和農活,給劉漪創造必要的環境供他學習。

我少時,見到過寨子的西南角殘留的寨牆特別高大。據傳,每近午夜時分,劉漪的母親都要上到這個高臺上,奈心等待兒子從學校歸來。那時候,從大明寺到寨子,雖然只有二里多路,可溝溝岔岔沒有好走的路,而且還有野獸出沒。每日裡,劉漪的母親都是提心吊膽,焦急的等著兒子平安歸來。忽然有一日,母親看到從大明寺出來一盞燈,那燈總在劉漪的前面伴著他前行,直到寨門口才自動熄滅。母親問劉漪:“知不知有一盞燈為你領路?”

劉漪說:“知道,我也好生詫疑。”

母子思索半天說:“這大概是上天給我們劉家的恩賜,你可要好好上進,莫要辜負了上天的旨意啊!”

“是”,劉漪答應說。

以後的日子裡,劉漪天天都與明燈結伴而行,還趁著燈光,邊走邊看書,詩書文章都大有長進。

忽有一日,母親站在高高的寨牆上,卻怎麼也看不到伴兒行走的燈光,不免產生疑慮。待兒子走進寨門,便急切的問他:“和你結伴的燈不亮了,這一定是老天對你的懲罰。你好好想想,今天做沒做過什麼壞事?”

劉漪回答說:“沒有啊!”想了想又說:“中午吃飯時,範莊的範時林找我,給我兩個肉夾饃,我沒有要。他說給媳婦過不好日子,讓我幫忙寫一道休書,我就幫他寫了”。

“是這樣。”母親面帶怒色地對劉漪說:“古人云,‘能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你這孩子如此不明事理,不說好好規勸人家兩口子過日子,卻還幫人家遺棄舊妻,好端端拆散人家兩口子。假使那範公子是個喜新厭舊之徒,你不就是助紂為虐了嗎?再者,你想沒想過,讓人家媳婦以後怎麼過日子?”

母親的話讓劉漪恍然大悟,連忙說:“孩兒知錯了,明兒一定向範公子要回便是。”

次日一大早,劉漪在上學的路上,專程繞道範莊,謊稱那休書上言詞欠妥,問范家公子要過休書,一把就將休書撕個粉碎。

當天夜裡,和劉漪結伴而行的燈又亮了。

仙人點穴

還劉漪小的時候,正是酷暑盛夏,一天,寨門口走進一位客人。那客人大概是行走勞頓,口乾舌渴,也顧不得與人打聲招呼,徑直向井臺走去,自個兒從井裡打了一桶涼水,正待要喝,正在井邊玩耍的劉漪卻大聲喊:“喝不得!”

那人不以為然看一眼劉漪,繼續栽下頭去喝,不料,劉漪順手抓把麥糠撒在了桶裡。那人顧不得喝水便和劉漪理論起來:“你這頑童好生無理,自古及今,但凡路人,只要口渴,見河喝河,見井喝井,為啥你家的井水就不能喝啦?”

劉漪分辯道:“不是我無理,而是先生太不知趣。我觀你是急著趕路,已經大汗淋淋,渴過了頭,自古以來,熱人不喝涼水,喝了就會激壞身體的。應該歇息片刻,再喝不遲!”

這時,劉漪的父親從家裡走出來,說“小小孩童,不可在客人面前造次!”

客人把這父子倆打量一番,對劉漪父親說:“且莫怪罪孩子,是我忘了古訓,領教了,領教了!”

劉漪的父親幫客人再打一桶水,說:“喝吧,這會兒沒事了。敢問先生那裡人士?要到何處公幹?”

客人道:“在下山東兗州一山野村夫,哪裡說地上什麼公幹?只是少小跟泰山老道學經佈道,不成正果。下山後熱衷給世間看看風水,混口飯吃而已。這不,前時接到山西平陽府知府大人一封信,說是當地建一個寺院,選址時眾說不一,這才非得要我過去給看看才是”。

“噢,確有公幹!既是這樣,一定路途勞頓,不妨在我家吃頓便飯,歇息一宿,再走不遲。”劉漪的父親說。

劉漪在一旁插嘴說:“先生既會看風水,那就有勞給我家也看看塋地吧?”

“小孩子家不知天高地厚,先生有公幹在身,那有工夫與你糾纏?”

客人再把劉漪仔細打量,心生憐憫,對劉父說:“我觀你家孩兒,形貌端正,聽其言,談吐不凡,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前途不可限量!只是真不知你家祖上是否有這份積德?”

劉漪的父親聽客人這麼一說,不禁心生感激,想這客人既是道家出身,就一定會有真才實學,剛才的話一定不會是撲風捉影,便誠惶誠恐的給客人說:“既然先生這樣說了,那就有勞先生給看看塋地吧?不知先生意下如何?又恐耽誤了先生行程。”

“好吧!看在你們父子一對古道熱腸,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客人說罷,就跟劉家父子一同進家,吃罷了飯,歇息片刻,就和劉家父子一道看塋地去了。

劉家父子把客人帶到了祖塋。只見那風水先生圍著墳地走了一圈,再回頭望望寨子的方向,說:“陰宅和陽宅呈東北西南走向,大體可用,只可惜不是正向。”說罷向西走過百步,頓了一下,脫下褂子,朝西北方向“刷”地一下甩過去,說“那,那是一塊好穴!先佔為先,千萬不可讓別人佔了去啊!”

劉漪的父親聽罷,說“你說地不錯,只是我現在身體好好的,那能說走就走,去和人家搶地不成?”

風水先生沒再說什麼,只是苦笑一下。

趙群山「河南」傳奇故事/劉漪傳奇

當夜風水先生在劉家歇息一夜。劉漪的父親一再表示:若是日後我家後人果真有了官運,決不會忘了先生點撥,定然報答先生的大恩大德。

第二天一早,吃罷了飯,風水先生就匆匆上路去了。

說來蹊蹺,到了第二年春上,劉漪的父親不知為什麼,好端端的身體,竟得了一場大病,不治身亡。在埋葬父親的時候,劉漪堅持認為風水先生扔褂子時站著的地方才是正穴,而將褂子扔出去的地方只是風水先生使出的障眼法。劉家的長輩們認為劉漪的說法很有道理,最終把父親埋到了風水先生扔褂子時站著的地方。

背驢下葬

村裡上年紀的人大都記得,距寨子西南約一里處,有片墳地,老人們把它叫作“碑樓墳”。那裡除了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十數個墓碑外,還巍然矗立著三個高大的碑樓,最大的那個就是劉漪的墳了。只可惜,文革之初“破四舊立四新”那會兒全都平掉了。

“碑樓墳”其時還有一種叫法——“背驢墳”。傳說巡按下葬時,風水先生推算出殯的日子,但沒有交待具體的時辰,只說是要等到一個背驢人路過此地時方可下葬。那天天很熱,孝子相工一大些人早早來到墳地,靜心等待背驢人。可是左等右等,從辰時等到酉時,仍不見背驢人的蹤影。天氣太熱,人們漸漸等得不耐煩了,紛紛議論說“風水先生的話也未必準確,難不準是故意難為辦事人的,人老多少輩,只見過驢馱人,誰見過人背驢?”但不管怎麼說,誰也不敢自作主張,只得耐著性子繼續等待。

眼見太陽快要落山,人們的心情越發急躁了。這時,忽然有人高喊:“來啦!來啦!”果然,從東南方向來了一個人,手上牽著一頭大驢,肩上揹著一頭小驢!等走近了一問,才知道那人牽著驢路過此地,由於天氣炎熱,急著趕路,母驢受不了路途顛簸,走到城牆口時,累得落駒了。剛產的小驢駒,還不會走,主人家就只好揹著它趕路了。

這時,人們才對風水先生的話心悅誠服,連忙開始下葬。

從此,人們便把巡按墳叫作背驢墳。也許是背驢墳叫著不好聽,有了碑樓後,就又叫它碑樓墳了。

玉河斷帶

近來據一些學人考查,劉漪調任江西巡按後,“因故坐事,免官居家”,這大概是順治八年的事。這樣掐指算來,劉漪為朝庭效命的時間最多不超過六年。

看來,劉漪仕途並不順暢。這就引來了村裡關於玉河斷帶的故事。

傳說,劉漪聰惠伶利,天生奇才。在他看來,風水先生決不可能把正穴指給平民百姓家的。而他扔褂子時站著的地方必定就是上好的塋地。又傳說,劉漪佔了風水寶地不久,那風水先生的眼睛竟然瞎了。

風水先生雙眼失明後,再也不能雲遊四方給人看風水了,一時失去了自治能力,窮困潦到,一病不起。一日,一個徒兒去看望先生,見狀大吃一驚,問及原因,風水先生對他說了為劉家看塋地的情況,“當年我在泰山學道,功德並不圓滿,卻不願靜心繼續修善。向師傅辭行之時,師傅曾對我說:‘凡事要三思而後行。禍福相連,善惡難辯,人世間欲不可求,樂不可極。你道行還欠火候,千萬不能自作聰明冒然行事。’我給劉家看塋地時,確實看到了上好穴地,但我知道這天機本不該由我來點破的,就又給他指了個偏穴,想必是劉家人看破玄機,用了正穴,這才讓我遭到如此報應!”

“原來是這樣,待明日徒兒到劉家走一遭,探個明白便是了。”

風水先的徒兒來到了劉家的塋地,一看果不出師傅所料。心想:我師傅為你劉家點偏穴,你偏要用正穴,害我師傅遭此大難,而你家官居七品御史,卻全然不知報答,我若不給你家斷了龍脈,枉叫天下同行恥笑!

於是,便找到劉家長輩說:“師傅讓我專門跑一趟,說當年給你家雖是點了好穴,但並不完美,索性好事做到底,教你家在塋地的前面挖一條‘玉帶河’,這樣就會好上加好,官運就會青雲直上。”劉家長輩聞聽此言,大喜過望,趕緊找來數十名年輕小夥,按照風水先生徒弟的指點,開挖玉帶河。據傳,挖河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白天挖一天,晚上不知怎的就被填平了。儘管如此,為了達到更好的脈氣,劉家還是不遺餘力的繼續挖。挖了填,填了挖,整整挖了月餘,一條寬三米長一里的玉帶河終於挖成了。這就是朱斜溝向西北方向,延伸到西溝的那條溝,“學大寨”時已基本填平了。


趙群山「河南」傳奇故事/劉漪傳奇


直到現在,人們在“玉帶河”附近幹活時,還不斷看到一些形似人形的料姜圪塔。老人們傳說,那些料姜圪塔全是挖玉帶河時挖上來的!劉家墳塋兩溝夾一塋,本是一帶龍脈,是由這些天兵天將暗中守圍著的。詭詐的風水先生名曰開挖“玉帶河”,其實就是為了挖斷這一帶龍脈。因此村裡人更願意把它叫作“玉河”——玉河斷帶,自然斷了劉漪仕途前程。

仕途糾葛

清初,兩廣滇貴還處在戰爭狀態。朝庭一方面加派兵力掃除明朝的殘餘勢力,另一方面向這些處於混亂狀態的地區大量派遣得力官員,以期儘快平定叛亂,恢復秩序。順治三年(1646)年,劉漪被授於廣東道試監察御史。正在他一心協助地方官大力整飭吏治,安撫百姓,卓有成效開展工作時,朝庭卻緊急調派他巡按山西。因為,山西這時候出現了連年乾旱,土匪猖獗。加上吏治腐敗,官匪勾結,欺壓百姓,造成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

劉漪到任後,數月內遍訪山西九府十八州,上報朝庭賑災濟民;查辦了平陽府國庫虧空案,上報朝庭將一批侵呑國庫銀兩的貪官撤職查辦;得知朔州地方土匪猖獗,蹂躪百姓,立即將劉遷劉豹兄弟為匪作歹,欺壓百姓,對抗官府的惡行寫明奏章,用快馬送達朝庭,請求派兵鎮壓。很快,整個山西全境的社會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觀。

不久,劉漪遇到了一個棘手問題,就是“白判官”草菅人命案。當時,太原、朔州一帶傳言:“山西有個白判官,百姓日子苦難言,手握京城一把傘,黎民何時見青天?”原來,朝中有一權臣,姓白名圭,官居一品,位高權重,黨羽遍佈各地。其子白衙內在家鄉倚仗權勢,魚肉鄉里,不僅霸佔田畝,額外收搜稅賦,還肆意姦淫良家婦女,草菅人命,人送外號“白判官”。當地官員曾經多次緝拿問案,但最終都因為白閣老幹預,只好不了了之。劉漪到任後,經過明查暗訪,掌握了白衙內樁樁罪行,立即將人犯抓捕歸案,重新審理,決心要還百姓一個清白,還社會一個公道。

白閣老得知兒子重新被抓入大牢,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命心腹管家帶著十八馱騾銀子,星夜兼程趕赴劉漪的老家,將金銀財寶交給劉母。謊稱“巡案大人有功於朝庭,朝庭特賜恩惠,命小人面交老夫人”。劉母聽說朝庭的旨意,不敢拒收。但面對這麼大一筆財寶,不免產生疑慮:我兒才得給朝庭效命三年,何來之功?得朝庭這麼多賞賜?正在劉母將信將疑之時,閣老的管家帶人匆匆走了。

白閣老的管家急匆匆趕到太原巡按府,狡黠地對劉漪說:“閣老大人送大人十八馱騾銀子,小人已經交給太夫人了。這裡有閣老送給大人的親筆書信,還請大人一閱”。

劉漪面若冰霜,一面將書信摔在地上,一面對管家冷冷地說:“你是說我家太夫人已經收受了閣老的賄賂?”

“正是!還請大人網開一面。”

“大膽!回去告訴你家閣老大人:我劉漪身為朝庭命官,就要上對得起朝庭,下對得起黎民百姓。即便是我家太夫人收受了你家銀子,我劉漪也將貪贓不賣法,不然,便枉讀了聖賢之書!”說罷,大吼一聲:“行刑!”

三聲炮響,白判官人頭落地。那管家面如死灰,頹然跌坐在地。法場內外鞭炮齊鳴,歡呼雀躍,百姓們高聲齊呼:“劉巡按,似青天,鋼刀怒斬白判官!”

消息傳到京城,白閣老氣得大病一場。隨之,便向外散佈劉漪受賄之事。並唆使內閣心服向朝庭彈劾劉漪受賄罪責。順治皇帝明知白閣老公報私仇,但有礙於白閣老在朝庭的威望,卻無可奈何。加之劉漪老母受賄的事情必經是實,便不得不對劉漪作出適當處分。順治六年,聖諭傳到山西,責罰劉漪閉門思過。不久,調劉漪巡按江西去了。

傳說必經是傳說,未必真實,具體詳情已經無人知曉。還傳說,劉漪經過和白閣老的一番爭鬥,情知官場險惡,不如激流勇退,到江西任上不久,遂向朝庭再三請辭,即“告老”還鄉去了。

辭官之後

劉漪出生的年代大概在明萬曆45年(1617)前後,誇越了崇禎一朝,至清順治乙酉(1645年)中舉,順治三年(1646年)賜進士,授廣東道試監察御史,順治四年(1647年),任山西巡按御史,順治六年(1649年),任江西巡按御史。

推算劉漪棄官歸田時的歲數,大概在34歲。也許,劉漪的過早歸田真的是因為受賄被查辦,也許是真的如村民們傳說,說他不願攪入官場紛爭,主動請辭。我們更願意相信後者,因為還有一種說法,說這位巡按大人脾氣倔得很,這樣,賭氣不幹的說法就順理成章了。脾氣歸脾氣,絲毫不影響一個人的品行!史書上說他"實心任事,品行端正,以為其他眾官之表率",這就印證了他不但人品極佳,而且剛正不阿的性情。有資料顯示,在清初第一次派出御史巡按到最後終結,期間清廷共向15省區派出巡按御史163人,計197人次。劉漪正是163人中的一個,而且是兩度被遴選出巡,可見其品行之端政績之優絕對在百官前列。

據《濟源縣誌》記載:“劉漪一生為官清正,杜門謝客,不交權貴。有一要犯被捕,其子帶重金前來行賄,被劉漪仗斃於公堂之上”,還提到了“清初濟源鹽稅除正稅外,還徵收鉅額附加,害得許多百姓傾家蕩產,劉力勸鹽官予以減免”。學者普遍認同其“執法嚴明,愛民如子,嫉惡如仇。任內任外,不辱使命,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這就是歷史給於劉漪的最客觀公正的評價,也是村民們引以自毫的亮點。

順治八年,劉巡按辭官歸田,舉家遷居濟源城內,與縣衙毗鄰而居。曾經主撰《濟源縣誌》,共10個類目,於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付印,遺憾的是原本已經失落。

都知道濟水的發源地在濟源,但歷代古籍對濟水之源的描訴卻不盡相同。劉漪曾親身考察,作《西源辯》詳細論證了古濟水東西二源的真正出處,從此人們的認識漸趨一致。

趙群山「河南」傳奇故事/劉漪傳奇

劉漪才華橫溢,曾寫下不少詩詞歌賦,但多數已失傳。他的書法剛勁有力,曾留下不少墨寶,濟源思禮盧仝茶園,存有"盧仝故里"碑刻一座,上面"盧仝故里"四個大字乃是他親筆題寫;濟源城東門橋下、蟒河北岸盧仝泉旁曾有"盧仝泉石"一塊,後來因為河床改道,該石處於河床之中,北蟒河治理時,被挖出作為文物,存放於濟源市濟瀆廟內。

眾說紛紜

一直以來,村裡流傳著十八馱騾銀的故事。

有一種說法,說白閣老的管家親自押運十八匹騾馬,馱著滿滿的金銀玉帛,浩浩蕩蕩從京城一路走來。大白天進了寨子,親手交給了巡按的母親;也有說是朝庭恩賜給巡按的金銀財寶,巡按大人派人晝伏夜行,深更半夜送到家裡的。但不管怎麼說,十八馱騾銀確有其事。這樣,就引來不少貪婪好財之徒的覬覦之心。三百多年來,圍繞十八馱騾金銀財寶,寨子上屢屢發生越牆撬門,敲詐勒索的案件。最近的一次發生在民國三十二年。正是鬧饑荒的年代,土匪橫行鄉里,村裡很多人都被迫離鄉背井,到他鄉逃命去了。駐紮在南嶺上的一股土匪隊伍,趁著夜色開進了寨子。他們仗著人多勢眾綁架了幾位老人,試圖從他們口中得到點實情,但總是一無所獲。匪徒們還在幾家院子裡、屋裡刨了幾個大坑,甚至寨上的幾處廢井、廢窖也被他們挖開了,整整折騰了三天,也沒找到半兩金銀財寶,乘興而來掃興而歸。

一九九零年,軹城鎮人民政府動議擴建軹城大街。這個關當要衝據門守戶的古老村寨也將面臨拆除,好在只是拆除北邊的三分之一,至於西南角高高聳立的“望子臺”,暫且不會拆除。“望子臺”就是人們傳說的巡按娘每天晚上望子歸家的臺子,那裡不僅寄託著巡按娘望子成龍的殷切期望,也是鄉親們教子成才光宗耀祖的學習榜樣。

隨著推土機的轟鳴聲,寨子的北半拉逐漸被夷為平地。很多人都來觀看這一令人痛心的時刻,心裡充滿拆除與保護兩難齊全的惆悵。當人們還在為古寨深深惋惜議論紛紛的時候,推土機推出了一個被埋藏多年的廢窯洞,窯洞了呈現出十八個黑色瓦罐。隨著一聲驚呼,圍觀的人群立刻把窯洞圍得水洩不通。因為,很多人心中都還惦記著那十八馱騾金銀財寶,期許這些巨大寶藏能重見天日!遺憾得很,這些瓦罐裡全都裝滿了土,沒有絲毫金銀財寶,叫人們又一次大失所望。

我當時正是村裡負責大拆除的負責人,親身目睹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若干年後,我一直在想,所謂十八馱騾銀的傳說或許就是個子虛烏有的故事。想那巡按大人既以清官正身心,豈為錢財誤賢名?自古以來,山西的地理、官衙以九府十八州著稱,莫非那十八個陶罐裡裝著的正是山西十八個州的黃土?這才正是劉漪巡按山西,心繫百姓安危,眷戀整個山西一方水土的良苦用心啊!

趙群山「河南」傳奇故事/劉漪傳奇

作者簡介:趙群山,網名直子,河南濟源市人。完小畢業,當過六年義務兵,務農。愛好詩歌,在《龍門陣》上發表過多篇散文。願意結交更多的文學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