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最后却沦为乞丐一般的唢呐匠人

一声叹息,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剩下的,除了惆怅,就是惋惜。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却也是一个关于逝去的故事。我在没看之前,一直认为百鸟朝凤应该是像纪录片一样的难看,但是我错了,我欠这部电影一张票。中国老一辈的民俗文化,或许就要毁在我们现代人的手里,唢呐曾经是那么德高望重,如今却可有可无,甚至于消失了,只留下一纸文化遗产。

《百鸟朝凤》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最后却沦为乞丐一般的唢呐匠人

故事是以男主角天明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开始的,父亲带着天明,从一个村子爬山涉水到另一个村子里的焦三爷家,画面一展开便是厚重的黄土,炎热的夏季,仿佛抖一抖身上就能抖出黄沙来。少年时的天明不懂父亲为何逼着他去学唢呐,但后来他渐渐懂得这唢呐之音的责任。从不情不愿的学,到为父亲争气而学,再到为了唢呐的传承而学,天明心态的变化也贯穿了一整部电影。

《百鸟朝凤》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最后却沦为乞丐一般的唢呐匠人

电影除了刻画天明这个人物,更重要的还是刻画了焦三爷这个角色。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严肃又威严的形象,大多时候都没有笑容,甚至做错一点小事就要惩罚天明不许吃饭。但是看着看着,却觉得焦三爷是为了这份责任在教,唢呐是匠活儿,总得有人把这个活儿传承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怎么能拾起头号唢呐匠人的重任呢?

《百鸟朝凤》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最后却沦为乞丐一般的唢呐匠人

电影里最令我深刻的有两个场景。一是天明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师傅递给他一根细长的芦苇杆,要天明拿着从河里把水吸上来。少年天明就这么傻傻的半蹲在河边,一口气一口气地想吸上河里的水。但是天赋不足,第一天悻悻而归。时间慢慢被拉长,湖水上浮着柳絮,芦苇在四处飘摇,晴天下雨,刮风打雷,都没能阻止这个少年练习的脚步。少年天明终于吸上了喝水,兴奋地跑回家的场景,差点感动哭。

《百鸟朝凤》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最后却沦为乞丐一般的唢呐匠人

还有一个场景,是天明长大之后,接管了焦三爷的唢呐班子。可惜好景不长,这传统文化一点一点陷落,西洋传过来的音乐吸引了村里人的注意。办酒席的不再去请唢呐的来吹了,各家各户也不懂规矩了,不再给唢呐乐师行礼了,而钱,也是越给越少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唢呐好像跟不上现代人的步伐了。但是焦三爷仍旧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在一次无双真的酒席中,和西洋乐队互拼!吹起了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最后却沦为乞丐一般的唢呐匠人

这是焦三爷最后一次吹百鸟朝凤,但这也是一首未完成的绝唱。焦三爷得了重病,百鸟朝凤吹到一半,唢呐里甚至都流出了鲜红的血液。最后天明接过师父的唢呐,才最终完成了这一曲。百鸟朝凤只吹白事,而且只吹给德高望重之人,一个师傅只传一个心地善良有担当的弟子,绝不外传。可怜焦三爷,这一曲之后,就再也没能拿起唢呐了。毕生心血,到头来,却迎来了唢呐的没落。

《百鸟朝凤》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最后却沦为乞丐一般的唢呐匠人

世事更迭,当传统文化在村子里一点点消失的时候,不由得哀叹,民族文化无以为继,又该如何是好。或许社会的进步总是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丢失,就像恐龙灭绝之后的人类,也像村子里纷纷要外出打工的男男女女。如今的街头巷尾再也见不到唢呐的影子,而不止是唢呐,还有更多的民俗文化在一点点消失,这部剧很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枯燥,不无聊,只有满满情怀下生出来的感动和惋惜。这一声哀叹,也只会成为过往的碎片,在风中烟消云散,人力不可为之事,还有很多啊。

《百鸟朝凤》被父亲逼着去学唢呐,最后却沦为乞丐一般的唢呐匠人

百鸟朝凤的音乐仍在我的耳边回响,我仿佛又看到,那位北京城里的一位不知名的唢呐匠人,面前摆着一个破碗,鼓着腮帮子卖力地吹着唢呐,迎面走来两个漂亮女孩儿,放下几块钱又匆匆走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