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钶的《云长》展示中式流行新方向

赵钶的《云长》展示中式流行新方向

对于职业歌手而言,实现突破的关键前提通常是要找准“发力点”,如此才能够有效进行辨识度的打造。单纯拼努力不是出路,这很可能导致歌手陷入到低水平勤奋的怪圈,只是无谓的投入,不见有效的产出。

最近让我感受到“发力点”重要性的歌手是赵钶,这位实力派的唱作型歌手完美演示如何通过“发力点”实现职业生涯的迭代升级。

在固化认知里,赵钶似乎只是专注于打造都市情歌的寻常歌手。尤其以《保护色》为代表,呈现的基本都是标准Easy-Listening的情歌特质。比如“内视角”创作,并且是标准的主人公视角,即,以“我”为主角来进行叙述,强化内容的真实感以及共鸣感。比如内容都市化,措词完全处于都市语境里,符合都市群体的消化习惯。比如编曲侧重于钢琴等常规元素,并动用大建制的弦乐,增强作品整体感染力。再比如演唱时重真声轻共鸣,从而确保传达的可感性,也就是如日常诉说般真切。

以上解读表明,过往赵钶是生存在众多歌手中间,凭借优质的同质化作品进行突围。如此操作,从短线来看效果良好,但从长线来看,需要调整。对此,赵钶似乎相当明晰,所以,才有了今番的转变。

当听到歌曲《云长》时,我感觉,赵钶找准了“发力点”,简单讲就是,中西配搭,古今关联,打造兼具文化色彩以及流行质感的中式流行歌曲。对于赵钶而言,这种创作支点可以成为迎来职业生涯新阶段的原动力。对于整体行业而言,这同样可以为众多歌手提供灵感,向传统文化汲取能量,完全能够成为跟“国际化”并行的可行道路,即,中式流行。

当然,找“发力点”容易,具体操作不易。此番《云长》证明,赵钶不仅找准“发力点”,并且成功进行创作产出。

赵钶的《云长》展示中式流行新方向

从《保护色》到《云长》,本质上是创作逻辑的迭代。具体分解的话,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是创作视角的转变。《云长》里的视角是典型的“全知视角”,即,作者处于洞悉万物的位置,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给予解释和评价。当然,解释跟评论都基于事实,并非胡来。

这区别于《保护色》里的主人公内视角,此番的创作有更大自由度,同时也就更考验文字把控能力。总体而言,赵钶的创作兼顾表达完整性以及音乐性(比如押韵),可谓精准。歌词内容里大量使用诸如“桃园”、“斩颜良”、“千里单骑”、“刮骨疗伤”等具备强烈认知共鸣的标签式意象,由此打造出紧凑的画面感以及情节感。当然,这些标签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基于逻辑性跟音乐性的处理,比如“喝尽了忠孝的酒,笑着看刮骨疗伤”这句就是完美示范。在“全知视角”支撑下,赵钶的创作构建出完整立体的“云长”形象。当然,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呈现史实算不上出彩。在我看来,赵钶最高亮的处理在于歌曲里存在一处“点题”的解读:“怎奈我一生不屑儿女情长”。这句明显出自创作者自主对于人物的评论,恰当地将“云长”的精神内核传达到位,即,英雄以国事为重的不凡抱负。

歌曲这种处理成功触发普世的情感共鸣,不仅是普通听众,当赵钶在《星光大道》现场演出歌曲时,台下《三国演义》里关羽的扮演者,或许是最懂“云长”神魂的陆树铭先生都表示盛赞。

赵钶的《云长》展示中式流行新方向

其次是实现语境迁移。虽然讲古,但《云长》的传达方式贴合当代语境,这就是通过创作实现的语境迁移。对于中式流行作品而言,这种迁移相当重要。由此可以保证歌曲跟远古相关内容能够符合当下大众的消化习惯。在歌曲层面,这是表达收获良好反馈的保障;在文化层面,这能够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


《云长》即是如此。每句歌词都是古今文法的配搭,兼具古文的美韵以及白话文的清晰,在歌曲的形式里,演唱传达出的听感是流行又不失底蕴。这集中展示出赵钶在创作方面的积累,只有对文化有足够的认知对文字有足够把控力,才能如此高效地进行表达。《云长》的成功并非灵光乍现,其实在此前歌曲《西安》里,赵钶就已经体现出相当的功底,能够将地域化明显的内容表达得通俗易感知。技法方面直接反应的是创作意识,在进行持续高效的语境迁移过程里,赵钶的“文化自觉性”彻底突显。

所谓“文化自觉性”就是在创作里本能渗透进本土的文化元素,《西安》是对本民族生活的反映,《云长》则是对本土历史人物的刻画,这两首作品都承载着强烈的文化气息,在现实的角度,这简直就是科普教材般的存在,引领听者去认知西安以及关云长,从而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当然,这种创作方式最终也成为赵钶自身的辨识度,持续进行下去,赵钶或许就能晋升为民族文化“代言人”。在《星光大道》舞台上,赵钶凭借《云长》最终获得年度季军,所以,他和他的中式流行已然具备足够的感染力。

赵钶的《云长》展示中式流行新方向

最后是编曲处理的转变。“中西配搭”主要讲的就是编曲选择。《云长》里充分利用中西特色元素打造出中式韵味跟西洋色彩的适配。具体编曲安排可谓精彩,某种意义上,正是讲究的编曲促使歌曲表现力增倍,所谓历史感的宏大叙事,深刻的情感描述,都在其中生效。总体来讲编曲操作涉及三套形态:唢呐、古筝、笛箫为主的中式配器。吉他、鼓为典型的现代乐队配器。大建制弦乐的西洋化配器。这三种形态最终在歌曲《云长》里和谐共存,实现Balance(平衡)效应。


所以,总体直观听感方面,《云长》既有本土民族味道,也有Band Sound质感,还有高雅古典色彩,可谓多位一体。

具体设计方面同样禁得住推敲。开场是弦乐充当大背景,呈现时代感,随后古筝奏响增加抒情色彩,唢呐介入时立刻转换到高亢的战火状态,由此配合主歌部分英雄事迹的描述。具体人声演唱时,突显的又是钢琴伴奏,这种相当现代情歌的处理,实际配搭的就是“语境迁移”效果,将远古的内容唱进当代审美体系里。

赵钶的《云长》展示中式流行新方向

进入副歌,精彩的段落正式开演,此处最关键的就是“Call and Response”。创作里的“Call and Response”是指音乐上的“呼应”以及“互动”。副歌部分具体是Band Sound元素跟唢呐等中式元素的“呼应”以及“互动”,可以清晰感知到每声鼓点都有唢呐进行呼应,此前强调的“中西配搭”在此有最显著体现。最终效果,这里既能有都市情歌的抒情攻势,又具备古韵的文化精髓。

这种兼容效果在“过桥”部分同样有体现,此处特地安排戏曲唱段,赵钶非常入味地输出,成功将歌曲调性从当代拉进到远古,变换了唱法,也转移了时空。诸如此类关键部分最能彰显出中式流行的内核:不仅仅停留在听感的层次变化,而是要打造出时间空间的交错,从而将本土“文化”置于不同场景里,突显出立体丰富的形象以及多样化的理解。

感受完歌曲《云长》,就能真切认知这历史人物,更能体味到英雄的精髓。所谓盖世雄心,不仅是古代语境里的保家护主,同样也可以是在当代语境里的赤诚执着。作为创作者以及演唱者,赵钶的原始诉求是打造新鲜的中式流行作品,促使古文化得到全新的传达。并且,实际效果远超越歌手的预期,比如《云长》其实就提供了中式流行的全新方向,未来“中西合璧”完全可以按照此套路执行。这就是艺术的能量,在歌手通过艺术进行特定表达时,艺术也在通过歌手进行超乎想象的展示。

赵钶的《云长》展示中式流行新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