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唢呐吹响时代最后的悲歌,还剩什么?

《百鸟朝凤》讲述了两代唢呐人的传承故事,影片由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演技派陶泽如加持,上半年凭借《老男孩》大热的胡先煦也有参演。可以说,《百鸟朝凤》是一部由电影匠人拍的一部有关唢呐匠人的故事,电影流畅而生动,在平淡中给人以感动。

当唢呐吹响时代最后的悲歌,还剩什么?

看完《百鸟朝凤》,我的内心仿佛接受了一场洗礼,那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触动和震撼,小人小事,却饱含真情,折时代一个社会的悲歌与真诚。这部影片将时代背景置于解放后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百废待兴,一切都渴望得到新生,然而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却仍然按照农村的习俗生活着。在农村人的生活中,生老病死是常事,对农村人而言,人这一生最大的风光或许就是在红白事上,能够请上一个班底,吹拉弹唱一番,而这之中,唢呐自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代表着主人的声威和名望。唢呐吹奏也分等级,一般人都只能拥有低配版的,也就是一般的唢呐吹奏,但是如果在白事上,往生者是一位在当地极富名望、深得民心的老者,那么他就能够享受“百鸟朝凤”的高配豪华版的音乐待遇。

当唢呐吹响时代最后的悲歌,还剩什么?

从这可以看出,这的唢呐已经不再是贵族乡绅的专利,转而它成为为人民做实事的人的代表,成为节气的一种象征。电影的主人翁有两位,是唢呐的师徒匠人。在师父的时代,社会风气还没有如此的开化,这时,在农村,唢呐匠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师父基本上走到哪,都受到社会的尊敬与奉承,但是师父有自己的气节,从不为几个红包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吹奏一曲《百鸟朝凤》,从不受别人的利益驱使。自己班子里赚的钱,也多数分给徒弟谋生,自己也回家务农耕种,帮补家用。

徒弟从小耳濡目染,从师父身上看到很多的闪光点,以师父的处事原则为自身定义。师父教的不仅是技艺,还有但是岁月变迁,一切都在改变,变化的也有村庄人的文化和眼光。出外见过世面的乡下人,终于知道外面的精彩。原来世界还有其他的音乐,西洋乐器开始从社会的上层传入社会底层农民的环境中,于是唢呐匠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当唢呐吹响时代最后的悲歌,还剩什么?

长大后,接了师父班的徒弟的生活,面对着外来环境的极大挑战。在这个同时,很多原来的唢呐匠,都放弃了作为唢呐人的尊严,离开了一辈子跟随的唢呐,投入到外出打工讨生活的行列。因此,徒弟的唢呐班子,再也找不到足够的人来进行红白事的演奏。另一方面,家人也开始不理解徒弟的生活,要求徒弟随大流出去谋生。但是师徒俩人身上都有一种匠人的情怀,唢呐是我们追求一辈子的事业,我们不能轻易的放弃或者离开。

唢呐的传承是一种历史的命题,文化的交融,我们不能轻易的放弃。最终,师父死在了自己吹奏《百鸟朝凤》的时刻,这是悲伤的,却也是最好的结局,至少他坚守了他热爱的事业,保护了他钟爱的文明遗产,捍卫了作为唢呐人的尊严。

当唢呐吹响时代最后的悲歌,还剩什么?

徒弟要做的是守候,社会需要像他们这样的匠人,需要这样的文化传承者。当天地间只余墓碑、唢呐、徒弟的时候,我是悲伤的,但是我也是庆幸的,因为我知道,这不会结束,《百鸟朝凤》会一直响起,会一直吹奏下去,唢呐匠人精神和情怀会一直流传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